典籍英译的现实意义.docx
典籍英译的现实意义新时代背景下螂英译的意义与策略摘要:典籍英译是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当从中华 文明平等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高度审视典籍英译活动。典籍英译活动 应当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重视语内解读过程, 使典籍所承载的文化、社会、典故等超文本因素得以正确传达。典籍 英译活动还要注重中外合作、互通有无,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和发展。关键词:典籍英译;传统文化;翻译策略典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文明和传统智慧 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典籍英译在中外跨文化翻译中占据重要的地 位,然而典籍的文本语言高度凝练、艰深难懂,且牵涉的典故、人物、 历史事件等元素众多,在典籍外译过程中给译者构成巨大的障碍,进 而影响翻译的效果和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因此如何在正确翻译理论的 指导下,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就成为跨文化翻译过程中 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典籍外译应当着眼于文化输出与和而不同的原则, 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坚定中华民族文化 自信的高度出发,正确诠释典籍文本,合理使用翻译策略,让英译典 籍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有效载体。 典籍英译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逐字逐句的翻译,它是一种跨文化的 再现和重构,承担着向世人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人更加正确地理解 中国和中国人的重任。一、典籍英译的意义长期以来,全球文化话语权一直牢牢掌握着西方国家手中,这种 话语权逐渐演化成为文化领域的主导权乃至文化霸权主义,西方国家 的价值观输出也往往借助文化的外衣,以西方价值观为评判标准给不 同文化和种族贴上孰优孰劣的标签,排斥文化上的多元性。文化上的 霸权主义进而又借助各种技术和媒体手段灌输给弱势文化的青年群 体,如果不加以仔细甄别,很容易使弱势文化的年轻人产生文化自卑 感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我们应当对这一现象特别警惕。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璀璨的文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在世界上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理应争取更大 的话语权,让青年人感受到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典籍作为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理应得到发扬光大,典籍英译应当成为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争取 与我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典籍英译的策略有学者将典籍英译上升到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高度,认为典 籍英译是一项承担着维护民族文化身份,建构全球文化多样性,促进 世界各种文化平等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跨文化、跨文明传播与交流 活动。典籍英译行为应当契合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家文化战略,从文本 的甄选,文本语言的解读,到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应当服务于建构民 族文化身份、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与沟通的大外宣战略。典籍英译要站在文明间对话的高度,从跨文化的角度去优先选择 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典籍文本,文本的选择要遵循互惠与体谅的原则, 展示出中国文化具有普遍价值的一面,让外国读者在心理上乐于接 受,着眼于向其他民族提供和分享知识的、情感的、道德的和精 神层面的多项选择之一。典籍英译要重视文本解读过程,合理使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 略,注重维护中国的民族文化身份。典籍外译过程中,通常会经历两 个步骤:“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和“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语内翻译过程就是对典籍文本的解读过程,由于典籍 普遍成文年代久远,文法、断句的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且牵 扯到较为复杂的对典故、事件、人物、语言形式等的理解问题。因此, 典籍译者首先要综合考量文本的社会与历史等背景因素,充分挖掘其 文化内涵,尽可能地对典籍文本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诠释。典籍英译活动还要注重中外翻译家和汉学家的互相沟通,以取长 补短、互通有无。典籍英译行为最初以西学东渐时期的西方汉学家和 传教士为主,译文往往站在西方文化霸权的视角对典籍进行解读,这 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容易引起解读的偏差,造成对源语文本的随意切割 和阐释,使目的语读者对中华典籍和中华文化产生误解;而近代的典 籍翻译活动以中国翻译家和文化交流学者为主,虽然能较为精准地把 握典籍文本的深刻内涵,却不具备西方汉学家天然的目的语语言优势。 因此,典籍英译行为应当谋求多方合力,立足本土,融合中西,争取 目的语汉学家和文化学者的合作,是典籍文本在忠实于原典的基础上, 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另外,典籍英译要注重创新和发展,典籍翻译活动应当呈现生机 勃勃和百家争鸣的局面。由于人们对典籍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动态发 展的,典籍的英译效果与译者的知识储备、时代背景、语言功底等主 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典籍文本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有很大的理解和 阐释空间,需要不同时代和知识背景的翻译学者不断地挖掘其深意, 这就使得典籍文本的再翻译行为成为常态。而语言也是随时代不断变 化发展的,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观也会发生变化,科技的不断发展 也使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变革,从而对典籍做出更加深刻或 不尽相同的解读,这些都为典籍文本的再翻译创作开辟了巨大空间。 新的阐释和解读,再加上新的语言表达,将会赋予典籍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