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王安石视察盐岛.docx
16.王安石视察盐岛范公堤的修筑,使海滨泻卤之地皆成沃壤,良田与村庄得免海潮侵袭,盐舍与盐具得免 风潮漂没,可谓盐农两利,各得其宜。通、泰、淮三州36所煎盐场,家家户户心怀感激。 早在张纶在世,已有生祠肇建;及至张、范、胡先后去世,人们纷纷在本场辟屋建祠。专为 祭祀范仲淹的范公祠,合祀范、张、胡的三贤祠,春笋层出,成为淮盐文化亮丽风景。即至 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还在原为盐场的通州区骑岸镇、海安县西场镇,新建了范仲淹巨幅雕 塑,以示受惠海民永怀功德。范公筑堤的典范,启发沿海地方官找到了勤政爱民的着力点。而今属南通地区南部的海 门县,就是当时积极仿效范公筑堤,并做出突出实绩的一个。在北宋前期,以金沙以东的东社渔村(今属通州区)为界,海门县仍未与同属通州的西 邻静海县完全涨接。东西两县之间隔着一条南北向的海峡,因而被外界称为“海门岛”。海 门岛包括长江口中心航道北侧的沙洲列岛,其中最大的是两个:一个叫东布洲(今当海门、 启东2市范围),另一个叫崇明岛。东布洲上有海门县治东洲镇,崇明岛上也设立了名叫崇 明镇的建制镇。中国历古以来,就有利用罪犯强迫劳动,开发荒僻不毛之地的传统做法。而海岛四面环 海,脱逃困难,尤其是确保安全、有利监护的劳动改造场所。今南通市城区所在的胡逗洲, 在从南北朝到唐代的数百年里,就曾经是一个流放罪犯、“煮盐为业”的所在。大约从晚唐五代开始,中原5朝廷都把登州的沙门岛(今当山东蓬莱),作为犯了死罪 而获得宽恕不杀的罪犯流放劳改的集中场所。载于旧五代史周世宗本纪的例子有:“显德元年秋九月,丙戌,右屯卫将军薛训除名,流沙门岛,坐监雍兵仓,纵吏卒搐敛 也。“显德二年冬十月,丁丑,右谏议大夫李知损配流沙门岛,坐妄贡章疏,斥赤贵近,及 求使两浙故也。“显德三年冬十月,癸未,右拾遗赵守微杖一百,配沙门岛。守微本村民也,形貌朴野, 粗学为文。前年徒步上书,帝以急于取士,授右拾遗,闻者骇其事。至是为妻父所讼,彰其 丑行,故逐之J在周世宗统治北方中国的五六年里,南通地区所在区域原属南唐国领土,所以流放罪犯 到海岛,只记了山东登州的沙门岛。考虑到统治集团之间对于治国理民方法的互相借鉴,可 以推测同时期海门岛本岛或其附属岛屿,应当也曾作为南唐小朝廷流放罪犯的首选地点,只 是史籍未及记载罢了。果然,进入北宋,这样的记载就有了。据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引通鉴长编:“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诏配役者分隶盐亭役使。先是,国初以来,犯死罪获贷者 多配隶登州沙门岛、通州海门岛(“门”字据舆地纪胜补),皆有屯兵使者领护。而通州 岛中凡两处:豪强难制者隶崇明镇,懦弱者隶东布洲,两处悉官煮盐。是岁始令配役者分隶 盐亭役使,而沙门如故这是说,从北宋初年开始,但凡被法官判定犯了死罪,而给予宽贷不处死,发配到流放 地强迫劳动改造的死刑犯人中,除了一局部继续发往登州沙门岛外,另有一局部发配到南通 州的海门岛来。而海门岛那么有两个海岛,依据死刑犯的性格不同,分别遣送:老实巴脚的, 发配在距离江北大陆较近的东布洲I,强悍不好管理的,发配到远离大陆、位于江口中央的崇 明岛。在这两处的死刑犯,劳动的类型都一样,都是按照规定的劳动定额煮海水为盐。驻地 最高的管理长官是屯兵使者(当今省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首长)。但是,从太平兴国五年以后, 情况起了变化。那时北宋政权基本稳固,社会秩序趋于安定,加之盐区的盐业生产管理机构 逐步健全,已经具备了接收并管理局部劳改罪犯的条件,所以“屯兵使者”这种军事序列的 管理者就撤销了。而山东登州沙门岛的情况一切照旧。也许,被分配到那里的罪犯级别更高, 罪行更重,仍然需要有专门的管理者对其加以严格的监督和管束。与盐业同时开展的,还有海门岛上的渔业和农、副业生产。而这些都需要首先保证生命 和财产安全,才能做到安居乐业,使开展与扩大再生产不断得到所必需的人口繁衍和生产设 施。这副担子,就由在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5年)担任海门县令的沈起担当起来。南 通州明清的州志与海门县志,都有他的小传:沈起,字兴宗,明州郢县(今浙江宁波)人。进士。仁宗至和年间授海门知县。县负海 地卑,风潮岁作,败民田舍,民多逃亡。起创筑捍海堤70里,又引江水溉田,民遂复业。 海民德之,为立生祠,呼其堤日“沈公堤”。御史中丞包拯举之为监察御史。沈起在海门筑堤障海,开展生产,造福百姓的典型事迹,很快流传到北宋首都开封府, 许多人传为佳话美谈。这引起了一位负责财经工作的朝廷官员的重视,他决定利用到淮南东 路视察经济工作的机会,抽时间到实地考察一番,如果情况属实,就该宣传推广。这个人就 是大名鼎鼎、以全面改革宋朝财政经济著称于史的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他出身于中下层 官僚家庭。年十七八,即以天下为己任。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时龄二十二岁中进士。 先在朝里为官,不久被选派淮南为签书判官,转任拜县知县。在任上留心民生疾苦,兴修水 利,屡次上书上官,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嘉祐三年(1058年),从常州知州调为提 点江东刑狱,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后人常说的万言书,主张以效法“先王之政”的 精神,对现实政治有所“改易更革”。五年(1060年),由外官入朝为三司度支判官。三司由盐铁、户部、度支3部门合并组建,是掌管统筹国家财政收支的机关,地位重要, 权力很大。三司的首长叫三司使,地位约当今天的副总理,盐铁约当国家盐务总局,户部约 当农业部,度支约当财政部。度支判官的官阶略低于今天的财政部副部长。王安石应当就是在度支判官的任上,从京城来到南通州所辖的海门县,视察经济工作的。 他首先受到时任南通州知州的热情接待。接待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有一条可以推断,就 是知州陪同安石游览了通州第一名胜狼山。长江入海口的浩瀚景观,给安石留下极为深刻印 象,以致于他觉得以前走南闯北的江湖履历,比拟这一次来都大为逊色。他的政治胸怀和远 大抱负,只有这大江东去的雄伟景象,才能包容与象征。于是,他写下了历代通州志都 辑入艺文卷的壮美诗篇白狼观海:“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间苑仙人何 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在狼山观赏万顷江涛之后,通州州官派人把安石送到了海门县。到了海门,沈起已经不 做知县,转到别处为官了。接任的知县接待了他。新知县领安石来到长达70里的“沈公堤” 上,告诉他,这样巨大的水利工程,是怎样在海门这样的滨海贫困县里修成的。原来,那时海门县境四面环海,靠海的农田大局部都是盐碱地,远离海岸的良田非常少, 只有几里长的方圆。夏秋间风潮时常作祟,田园被海潮淹浸,潮退后一望都是淤泥。许多县 民被淹死,田野里到处是漂来的死尸。侥幸活下来的,也都缺衣少食,啼饥号寒。可是朝廷 下达的田赋还得照额征纳。人民既无法完纳出赋,又害怕官府责罚,许多人逃离家园,到别 处谋生去了。沈起到任后,了解到县民苦况,请示上官后,特事特办,出榜宣布三条:一是适当放宽 禁令限制,允许人民从事各种正当职业;二是但凡前定田赋定额过高的酌情减免;三是仍然 无力缴纳赋税的,允许延期缴纳。亲朋故旧远近一传,逃亡外地的人户陆续回迁,海滨荒岛 逐渐增加了人气。要脱贫致富,必须有效抵御海潮。沈起温言好语发动民众,利用冬季农闲潮小,建筑拦 海大堤。又制订了寓赈于工的具体方法,奖励参与筑堤的民工。成千上万的民工被发动起来 了。人们虽然穷饿疲惫,但是为了改善生存环境,都努力振作精神,支撑弱躯,奋力挑泥筑 堤。一条委曲迤通的环海长龙,就这样在一锹一锹一扁担一畚箕的积累中,神话般地成为了 现实。它的长度,刚好是范仲淹所筑捍海长堤的一半。海堤筑成了,全局都主动了。沈起带着并指导县民,接着挑浚纵横县境、被潮灾淤垫的 主干河道,疏通贯穿田园的支沟岔渠,趁南面长江涨潮时,翻开河闸,引进淡水,灌溉田地, 冲盐洗碱,使昔日瘠地都渐次变成了良田。田里收获了庄稼,人们有日子过了。今昔比照, 好比“出水火而登衽席。感动得不得了!沈知县调离后,父老们舍不得他,大家一合计, 凑钱为他在县城东洲镇上建了生祠,来铭记他的大恩大德。王安石看了长堤,听了介绍,心里很是感动。他觉着这样有头脑、有作为的知县,在全 国还不多见,等以后抽个空闲儿,坐下来专门写篇文章,宣传推介这个循吏。海门岛自唐五代以来,就是生产淮盐的所在。盐铁课税又是朝廷仅次于田赋的财政第二 大收入来源,而安石正是专职管理财政的。他想:既然来了,何不顺便观察一下在海岛上煮 盐的人们,看看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况呢?县官派人把安石护送到了县境所辖的一块岛屿上。它的具体位置不得而知,据推理应当 就在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盐官与朝廷之间往来文书中被称为吕四港场(今为启东市吕四港 镇)的区域范围内。安石来得正是时候,正好碰上官府派人带船,来到盐岛征收已经煮成的食盐。他把在那 里亲眼目睹的景况,随后写成了一首诗,标题就取名收盐:“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穷囚破屋正嗟欷,吏兵操舟去复出。海中诸岛古 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 其艘;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涵泳诗句,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海岛的盐亭场上煮盐的,既有穷困的盐户,也有潦 倒的囚徒。他们都居住在破败的草屋里,因为完不成官府确定的高定额,常常以泪洗面,长 吁短叹。官府差派来收盐的官吏和士兵,驾驶着用于收积盐斤的船只,手里拿着通州官府下 达的催促缴盐的文书,文书上贴着表示加急的标识。这些人一登岛,就大声吆喝全体煮盐人 赶紧把煮好的盐斤过秤登记后往船上搬运。装满盐斤的船开走一只,紧接着又开过来一只, 来来往往如穿梭,不肯让人松口气。像这样忙碌紧张的收盐场面,早先几年一年之中没几回, 现在不知咋的,一年里头要来好几回呢。而且官府派来的人,还为了给付煮盐的微薄本钱, 与盐户锚铢必较,乘机克扣。俗话说:“民不和官斗”,盐户哪个敢据理力争?只有私下里独 自哀叹:”唉,这样重的定额,这样急的催迫,这样小的本钱,真叫人活不下去啊!”盐民与盐囚的苦难生活,引发了安石的思考。他想:这些海中沙岛,原来都是寸草不生 的无人区,有人来到这里开发煮盐,原本指望凭借精神力气,能够勉强混个饱糊个日子。可 是照这样子,活命度日还真不容易。不煎盐吧,只有饿死;煎盐吧,完不成定额,仍然填不 饱肚子。哪个呆子肯坐在那里活活等死,而不向外逃亡呢?近来听说有好几处地方,发生了 强盗抢劫客商、杀人沉船的案子,难道不是因为人民原来的生业不能养活自己和家小,被逼 无奈走上犯罪道路的吗?君子为皇上治国理民,就该把每一个人民的生计看得比天下还重, 还能忍心为了偿付煮盐本钱这样几个铜子儿,而与饥寒交迫的煮盐人斤斤计较吗?安石这一趟来到地处偏僻海滨的通州海门岛,观览海风,体察海民,收获十分丰富。地 方长官虽然拿不出啥子山珍来招待他,但是新鲜出水的海货,特别是号称“天下第一鲜”的 文蛤(俗称车螯),却是管够管饱。这一点给他印象很深。回到京城开封,他赶紧写出了推介沈起筑堤障海,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开展生产的专 文,题为海门沈侯兴水利记。在引经据典、表达事迹之后,他深情地议论道:“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此何足以尽君之才,抑可以观其志矣。而论 者或以一邑之善缺乏书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果多乎? 不多,那么余不欲使其无传也J海门岛之行,使安石得出这样的理念:与其向人民斤斤榨取,不如限制豪强、开发产 业、增广税源,既能增加国家收入,又不增加贫民负担,对于王朝长治久安更为有利。这个 理念,对于他确立借助政策杠杆,改变积贫积弱,谋求富国强兵的改革思路,起了助推作用。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越级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以此为契机,安石 积极推行以增加财政收入为核心,全面改革宋朝经济、军事、文化的一整套“新法”。由于 代表既得利益集团的旧党坚决反对、蓄意阻挠,他的新法推行很不顺利,加之天象为灾,改 革效果不大合于理想。他个人的仕途也因此蹭蹬不顺,屡次罢相,又屡次起用,几起几落, 到临了不得不辞职退休,闲居江宁(今当南京市)。在他主政改革期间,有一次,有人给他弄到一些文蛤。他在邀友共尝,再一次体验“天 下第一”的海鲜之后,联想视察通州时享用海鲜的感受,写了一首车螯诗:“海于天地间,万物无不容;车螯亦其一,埋没沙水中。独取常苦易,卫生乏明聪; 机缄谁使然?含蓄略相同。坐欲肠胃得,要令汤火攻;置之先生盘,瞰客为一空。蛮夏怪四 坐,不管壳之功;狼籍堆左右,弃置任儿童。何当强收拾,持问大医工?”诗写作者享用海区特产,感思哲理,谋划物尽其用。作为思想家和为朝廷理财的政治 家,王安石与普通的美食家大不同,他想到的是吃完蛤肉,应当把蛤壳收拾起来,找机会请 教朝廷里的太医,让蛤壳发挥作用,尽量减少浪费。他这还真的不是胡思乱想,因为车螯的 肉和壳确实都可以入药。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继位。太后作主,任用旧党首领司马光为宰相。 司马光上任后,立马宣布:新法一概废除,旧法全部恢复。王安石闻讯,忧愤成疾,次年病 死,享年65岁。安石一生为实现政治理想而斗争,公然宣称而饱受谪议为“狂言”的是三句话:“天变 缺乏畏,祖宗缺乏法,人言缺乏恤。”他把文学创作同政治活动联系起来,认为“文者,务 为有补于世用而已矣”,“辞者,犹器之刻镂绘画也”,“要之以适用为本”(上人书)。 他的诗文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直接为治国理民服务。他所秉持的重在“适用”的文学创作观 念,也灌注在我们上面所引述的全部诗文中。作为列名“唐宋八大家”的著名散文家,蜚声当代、扬名后世的大诗人、大词人,读者 最为熟知的作品,是他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尤其那句先用动词“过”,再改动词“到。 最后定为动词“绿”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玲珑精巧,诗意横溢,脍炙人口,是人能 诵。只有南通地区的学人,有幸了解到: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名作以外,他还有不广为人知 的七言律诗白狼观海这样气壮山河的雄伟诗篇哩!直到今天,人们从现代海门人与崇明启东人在性格上的差异,还能依稀想见古代发配流 放囚徒时,曾经从他们的性格差异上,对海门岛和崇明岛加以明显区别的踪影和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