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词创作 附诗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探讨.docx
-
资源ID:72754064
资源大小:17.6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浅论诗词创作 附诗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探讨.docx
浅论诗词创作一、怎样写出好的诗词作品创作是一个艰难的同时充满满足感的过程,而创作诗词不是没有章法可言。 诗是由意象表达感情的文学。中国古代诗学谈论提出:第一次将“意”与“象” 合成一个完整概念者是东汉的王充。巧妙的利用意象才能作出好的作品。而对于 诗歌创作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应当注意。第一,不要“凑”诗和“憋”诗。在写诗的过冲当中,很多人会觉得语乏词穷。 但是如果为了写一首诗而凑,憋的话,就是去了诗词本身的意义,即使是文如泉 涌,也不过是无病呻吟,拼凑意象,堆砌辞藻那并不代表你有才华。因为你那很 多写出来的诗歌都是胡拼乱凑、空想着甚而是一个字一个字“憋”出来的,这样的 诗歌写出来一般给人的感觉不是逻辑思维错误,就是历史、空间、时间、季节、 意象等上的错误,而且你越是这样写的多,你就越觉得语穷词尽、言不达意、言 不由衷,感到重复、乏味、枯燥。第二、写诗贵在精不在多。从古自今,诗人不计其数,创作出的诗篇也是不 计其数,但真正脍炙人口、流传下来的却寥寥无几。譬如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经久不衰,而观之张继本人,留下来传颂的只比一首而已。而李贺,李白,杜甫, 作品不多,大都是精品,而这些诗人,比起写了几万首诗的乾隆和杨万里都出名, 而且他们一首好诗、几首好诗胜过写几万首和一辈子诗!可见,写诗,要写好诗, 诗贵在精而不在多,不要只讲产量不讲质量。第三,诗词要尽量大众化,要真实。诗词本身就是贴近生活的一种文学艺术, 如果架空现实,则失去了诗词的本心。譬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经常把作品读给村 头小孩听,可见他作品的大众化,也因此使得他找到符合大众审美的口味,使之 流传千古。可见诗词并不是小众艺术,某些层面来说,是大众审美的高层次体现。第四、勤练笔,多思考。要想写好诗,就必须要勤于练笔,多动脑筋,多思 考,多感悟,写人们喜爱的。注意,这个勤练笔,并不是非要让你每天都写,一 天写它个几首、几十首,一月写上个几百首什么的。不是逼着自己写,而要顺其 自然的、有感而发,随性、任性去写。不要停笔太长时间,要养成习惯。第五、语言要精练,写诗有创新。这个就涉及到语言和创新的问题了。俗话 说的好,短小精悍,浓缩的才是精华。诗歌跟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区别就是诗歌 言简意赅,字字珠矶,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容易背诵记忆, 不啰嗦。故而语言要精练,可以隐晦、玄妙、让人回味无穷,但尽量不要让人觉 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生涩难懂。要让诗歌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诗歌服务。二、律诗八病与古今韵谱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律诗应当避免的八项 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文镜秘府论 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 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 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 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 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由于从古至今汉字的声韵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而就有了古代、现代两个 声韵系统,所以诗词的押韵也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古声韵系统来押韵, 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押韵。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使用旧声韵和新声韵 的诗人都不在少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前者略多于后者。遵循古声韵的,诗押平水韵就可以了,如果写古体诗,还可以邻韵通押。 词一般按词林正韵来押韵。遵循现代声韵系统的,诗词都按中华新韵押 韵就可以,没有必要区分今体诗韵、古体诗韵和词韵了,因为中华新韵只有 十四个韵部。写近体诗(格律诗)最重要的应该怎样判断平仄。蒙古人入原后,改说北京话,入声归于平、上、去。已经消失了。这个历史 变化中华诗联词曲赋写作等书籍均有记载,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也 可以看出,至少在元代北方地区的语言中就已经没有入声字了,但有入声字的旧 韵书还是这么平平稳稳地又被使用了三百年。词宜参考清代戈载所编的词林正 韵;如果要选择用今音的话,可以使用中华新韵古体诗不讲求平仄,用韵 上也可以比平水韵稍宽泛些,但也不能想当然,哪些韵部适宜合用可以参考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的归纳。总之现代人写诗还是以用平水韵者为多, 这一点我们应该认识到。三、关于词词律综述提到:“词又称“诗余”,广义上说,也是格律诗的一种。但又 有不同,律诗为“齐言诗”,词为"长短句”。诗有诗律,词有词律。起源于唐朝, 兴盛与宋朝。在艺术要求和变通度来说较诗来说比较灵活。关于词的格律要求虽然不是特别严格,但需要按照词谱给定的形式写,因为 格式字数,声调平仄都已经给定,故作古体词又称填词。学习填词时,先选择易 填写的小令,如卜算子,十六字令,如梦令等短调。用一词调多填几次,熟悉后 再用其他词调。在有了一定经验时,可试用声律较宽的常用长调进行练习。总之掌握由简到 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长期坚持,比较琢磨。经过一段时间便征服这 一精美的古典艺术形式了。词林新韵:词的格律与格律诗相比:韵比较宽了一点。因为根据词林正韵, 词韵只有十九个韵部,而根据平水韵部,诗韵有一百零六韵。如果只计平声 韵,词韵只有十四个韵部,但诗韵就有三十个韵部。也就是说词韵把不同但相近 的诗韵合并了。这就是音韵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变化了参考文献1格律诗新探竺士元2013年1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79-882刘洁唐诗审美十论2002年1月第一版民族出版社3高玉昆中国古代诗词艺术研究2014年3学月第一版人民出版社197-202 口4郭万擀中国诗联词赋写作2016年4月第一版中国文联出版社1-3 5吴晟中国古代诗学谈论2012年11月第一版商务印书馆003 6孑系霄兵汉语诗律学2011年11月第一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5-37 7林克胜词律综述2011年10月第一版商务印书馆2-58王国维人间词话2004年9月第一版人民大学出版社1-3诗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其一、立意当先大凡文学作品,均要“立意”。何为“立意? ”就是要把“意”树立起来,作者说 “'意'就是指诗词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把这种思想感情通过艺术形式表 达出来,或深刻鲜明,或生动新颖,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过程就是 立意。”其中引用了诸多前人关于“立意”的诗话,在讲述中加以说明。如其中之 一的北宋刘放,在中山诗话里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 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在这一讲里,作者强调了立意的几个方面:一是意乃是一篇文章之主,也就 是生命和灵魂所系。只有目的明确,主旨鲜明,才能引起共鸣。立意是一个对思 想或情感的加工、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是诗词等文学作品创作中最优先考虑的问 题,它贯穿于创作始终。二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从而形成挚领和统帅。三 是所抒发的灵性,使自然景物赋予鲜活的思想感情,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物我合一。四是衡量作品的艺术质量,在于区别高雅与低俗、高尚与平庸。当然,还有立意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一诗一意的原则,立意要高远,要新 颖别致,要含蓄深婉,要感情真切等事项,都一一作了论证,并举例加以说明。 对于立意如何突破,则是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突破小我,融进大我,扩展思路, 趋新求变等等。其二、开拓意境作者很重视意境在诗词中的作用,特别强调要开拓诗词意境。作者指出;“意 境是文艺作品可观景象与主观意识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景相融、虚实 相间的想象空间。”特别分析了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离不开意象。所谓意象 是指诗词作品中熔铸了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无数意象经过不断提炼、磨合而组 织到一起就形成作品的意境。然后又举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为例,说明 意象和意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如何拓展意境?作者认为应该运用“虚实相间”“含蓄沉郁"遥概寄托"以 小见大”等艺术表现手法,可谓见识不凡,深得创作之甘旨。谈论这些艺术创作 问题时,常常举古人范例为佐证,详加阐明和论述,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易于 读者的理解和学习。其三、谋篇布局作品的谋篇布局,犹如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有个构思的轮廓,捕捉的瞬间, 从而遣词造句,完成布局。作者在文中写道:“所谓谋篇布局就是指诗词的章法 结构,亦即诗词的层次安排。一首诗词,总有一个构思的过程:怎样开头?怎样 结尾?中段怎样安排过渡?如何选用材料?怎样表达主题?这些都是谋篇布局 要解决的问题。”这里,作者主要介绍了律诗,绝句和词的谋篇布局。对律诗的“起、则是要 起得“直截了当”,起得“铺垫渲染”,做郅奕兀而起”还可“巧设问答”。而在“承”、 “转”、“合”方面,也列举了许多范例,分别予以论述和阐明,做到了详略得当, 条理分明,有的放矢。如列举杜甫登高、元好问秋感、白居易天津桥 等七律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如举元好问秋感:“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 霜清。(起)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承)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 鹊夜频惊。(转)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合)”为例,并详细分析 每联之间,在内容和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说明其具有典型的七律的起承转合规 律,从而阐述七律是有章可循,从中指出了所存在的内在规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既探究律诗写作规律,说明体有所依,格有所源, 同时又从艺术创作的规律出发,举例说明了不能死守规律不能变通的道理。作者 写道:“律诗谋篇布局,我们要灵活运用,仔细琢磨,用心体会,不能为固定结 构方式所拘。诗词创作是一种创新的才能,如何表达,怎样经营,既要寻找规律, 学习范例,更要不为格式所囿,应融会贯通,匠心独运。古人云写作是,运用之 妙,存乎一心可谓精辟生动之妙语!”这些,也符合中华诗词学会倡导的“知 古创今,求正容变”的宗旨,是作者对诗词创作的深刻领悟。而对于词的谋篇布局,书中详细论述“开头”的起法,“过片”的写法和“结尾” 的写法,并认为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要灵活运用。比如在开头上,可以“或因景 而起,或因事而起,或咏物,或写人,或设问,或是追忆,或交代,不一而足。” 而过片又叫换头,过拍等,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与衔接的作用,“这种过渡,要 自然顺承,不能游离在结尾上,作者谈到了“以写景结”“以抒情结”“以问句结” 和“以想象或梦境结”等几种方式。并指出了“与绝句及律诗一样,词的开头、过 片及结尾的方法也纷呈多样,不一而足。”并着重指出在学习和运用时应灵活处 理,有所创新和突破。只要做到了内容和形式、情感与表达自然熨帖,就是好词。其四、炼字与炼意直写好一首诗;言了上边所讲之外,炼字和炼意,也是创作时的重要环节。 古人的推敲,其实也就是炼字的过程。作者在书中谈到:炼字“就是对诗词中的 词进行推敲和琢磨,以期将最妥当、最熨帖的字词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借以准确 表达思想情感。”炼意则是“锤炼诗意,开拓意境,深化思想,这是炼字的前提, 炼字与炼意相辅相成、互为依傍。”作者从炼动词、炼形容词,炼虚词,炼叠词, 炼数词等几个方面,予以探讨。例如在“炼数词”上,在列举的几个范例中,其中 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 边,路转溪头忽见。”这里边的“七八个”、“两三点”来形容天上星星稀落,天空 闪闪烁烁,濠濠细雨更增加了山野情趣。用对环境的衬托,来强化主人的心理感 应。其五、巧用修辞段辞造句,力是一切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基本技巧,以追求词语的优 美,使作品更加旖旎多姿。故而,对诗词创作来说,修辞乃是必要的环节,会使 作品锦上添花。作者在这一讲里,用了“比喻亦通感,“此兴”“比似”“双关”“象征”“夸饰亦映衬” 等八个方面,予以陈述分析。其中光“比喻”就有“明喻”“暗喻”“借喻”“搏喻”四种 方式。而明喻在诗词里使用的最多,常以“似”“如”“若"“像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 体。“暗喻”则是喻体不出现,“一般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如王昌龄芙蓉楼 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 壶。诗中没有连接喻词。但结句用冰心玉壶形容自己的人格情操,情感表达充 盈而真切。”另外,对于其他的比喻方式,都分门别类地予以举例说明,可谓是比比皆是, 论述得颇为全面,范例列举得十分明了。既显示作者的学识与功底,又表现出创 作时的精湛仔细,痴心投入,必使每一个要点,论述得清楚,阐述得明白,使爱 好者容易理解和掌握。确然,这些诗话,都是前人在创作实践里,探究后的智慧结晶,可谓真知烁 见,具有指导意义。顺着前人开辟的道路,就会少走些弯路。比如列举的清薛雪 在一飘诗话:“人云:起要平直,戒陡顿;承要从容,戒迫促;转要变化,戒 落魄;合要渊永,戒断送。起处必欲突兀,承处必不优柔,转处不致窘束,合处 必不匮竭。”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话:“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更要识景中情,情中景,二者循环相生,即变化不穷”等等,这些先贤的诗论, 可谓见识卓越,精辟至极!(当然,对这些诗话,作者自然是领悟颇深,并且学 以致用。如终南集陶轩主诗词里,收录了作者的不少诗话,这里就不再赘 述了)。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诗歌发展史上,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都是同步进行的。二者相得益彰,共为表里,致使诗词创作不断的发展繁荣和完善。在继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里,“诗词热”的热度持续不减的当今,依据自 身优势,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探索,自觉担当,不断创作深入研究,做而 能论,论而见新,确实难能可贵!相信这部凝结着作者大量心血和汗水的艺术结 晶,必将成为诗词爱好者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