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药醇沉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附两种制备双黄连口服液的纯化工艺对比研究.docx
浅析中药醇沉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摘要:醇沉是中药提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影响最终质量、收率的一 个重要环节,在整个醇沉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本文重点对已知工艺醇沉 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以求达到更好的醇沉效果。关键词:醇沉;密度;温度;乙醇浓度;加醇方法;醇沉效果概述:中药材中的成分错综复杂,大部分的结构已经被分离研究出来,有了 相应的名称、结构式等内容,但这些成分不都是有效成分,还有一部分是我们不 需要的,需要除去的,也就是无效成分,在中药提取过程中通常用水提醇沉法、 醇提水沉法、盐析法、透析法、萃取法等1来提取出有效成分,去除无效成分, 稳心颗粒的提取工艺使用的便是水提醇沉的方法,这也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水提醇沉法系指中药水体浓缩液中,加入乙醇使达到不同含醇量,某些药物 成分在醇溶液中溶解度降低析出沉淀,固液分离后使水提液得以精制的方法。醇 沉工艺的原理是中药有效成分(如生物碱、昔类等)既溶于水又溶于乙醇,用适 当浓度的乙醇经一次或多次沉降可以有效地除去粘液质、糊化淀粉、果胶等杂质O 通常,当乙醇含量达50%-60%时,可以除去淀粉等杂质;75%时可除去蛋白质等 杂质;80%时几乎可以除去全部蛋白质、无机盐类杂质2。影响醇沉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浓缩膏(待醇沉药液)的密度、温度;乙醇的 温度、浓度;加醇的方法;醇沉罐搅拌浆速度、涉及范围;含醇量;醇沉时间等。在 确定了工艺和设备的情况下,人员对工艺范围内各点的控制标准与操作方法便成 了最终醇沉效果的影响因素。1 .浓缩膏的密度、温度为了保证醇沉时尽量除去杂质,同时减少有效成分损失和乙醇耗量,一般要 将药材提取后的水煎液浓缩到一定浓度,一般的工艺上是一个范围,比如密度控 制在1.25-1.30,范围较广,在1.25与1.30两个点分别同等条件下醇沉会得到不 同的结果,包括乙醇用量、醇沉效果、收膏量。浸缩膏密度越大,药液的黏稠度 也就越大,药液中有效成分难以溶入乙醇,而且所产生的沉淀易包裹药液微粒而 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和产量3;浓缩膏密度越小,相对的药液 量就较大,想要达到规定的含醇量,加入的同等条件乙醇用量就较多,增大了乙 醇的消耗量。所以想要生产出稳定均匀的药品,必须缩小实际生产中的控制点,比如取两 者的中间值1.275上下浮动0.01即1.275±0.01,以保证每批醇沉上清液的稳定性, 当然药材不同,水煎液成分不同,所取的浓缩膏密度点也就不同。一般来讲,对浓缩膏密度进行测量时对会有一个温度要求,比如60o醇 沉时浓缩膏温度过高,乙醇与浓缩膏搅拌接触后极易挥发,造成乙醇损失且环境 中含醇浓度也较高,人员操作困难,如果同时再伴随着与乙醇的温差较大,还会 造成药液骤冷包裹的现象;而醇沉时浓缩膏温度较低,浓缩膏会显得黏稠,与乙 醇接触面小,混合的就不充分,易造成包裹现象。所以醇沉前的浓缩膏温度一般 应略高于室温且与所使用的乙醇温度温差较小为宜。2 .乙醇浓度在醇沉过程中加入乙醇的浓度至关重要,同样使100ml药液的乙醇含量达 65%,用不同浓度的乙醇结果也相差甚远,如用70%的需1300ml,75%的需650mL 80%的需 434ml, 85%的需 325ml, 90%的需 260ml, 95%的需 217ml。显然用 70% 的太浪费乙醇,也给回收乙醇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量,造成不必要的消耗与麻烦, 且沉淀成絮状,难以下沉,醇沉效果差;用95%的得到的醇液量相对较少,沉淀 中含有大量的有效物质。同时加入高浓度乙醇也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药液快速达到醇沉度形成大块 沉淀,包裹有效成分,所以乙醇浓度过高也不行。根据经验,我们认为乙醇的浓 度与药液需要达到的乙醇浓度之间相差20%-25%最佳,所以以含醇量65%为例, 加入的乙醇浓度控制在85%-90%为宜。3 .加醇的方法与搅拌浆速度、涉及范围在浓缩膏醇沉过程中,主要是将乙醇导入浓缩膏中进行搅拌、沉析,若醇沉 初始就加入大量的高浓度乙醇,同时搅拌速度慢的话,乙醇就不能及时得到均匀 的分散,会造成局部区域含醇量过高,淀粉、蛋白质类迅速沉析并包裹浓缩液, 随着乙醇的增加包裹层质地越来越致密而难以分散,影响醇沉效果,但是若只加 入低浓度的乙醇又会加大乙醇的用量,增加回收乙醇的工作量,因此将浓缩膏分 次醇沉或以梯度递增方式逐步提高乙醇浓度,有利于除去杂质,减少杂质对药用 成分的包裹而引起沉淀损失4o梯度递增方法主要是预防加入的乙醇浓度过高而形成包裹现象的发生,先加 入一部分低浓度的乙醇(高于含醇量15%-20%为宜)与药液混合均匀,再根据 实际情况分次加入较高浓度的乙醇混合均匀,最终达到要求的含醇量。醇沉设备上的搅拌桨的速度与涉及范围也会影响醇沉效果,一般来讲,搅拌 桨的速度越快,涉及范围越广,药液与乙醇的混合越均匀,醇沉效果越好,所以, 在醇沉操作中一般都会要求用“慢加快搅”的方法操作,即加入乙醇时应缓慢加 入通过阀门或开关控制流速,搅拌桨应充分搅拌使乙醇与药液充分接触,沉淀完 全。快搅并不是没有上限,太快也是有弊端的,过快的搅拌速度会使生成的沉淀 颗粒过小,沉降缓慢,在抽取上清液时会存在较厚的混悬层,影响药液质量。理论上来讲醇沉罐搅拌桨的涉及范围越深越广混合效果越好,这样加入的乙 醇能够快速的与药液接触、混合,而不至于底部的药液与乙醇溶液接触缓慢,使 之混合不均匀甚至被上方的沉析颗粒粘附造成被迫沉降的现象。沉降是用机械方 法分离非均相混合物的一种单元操作,实现沉降操作的作用力可以是重力,也可 以是惯性离心力5。当然醇沉设备的参数还会考虑安全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等 方面的因素,在选用时根据实际需要可再作甄别。结论:在醇沉过程中浓缩膏(待醇沉药液)的密度、温度;乙醇的温度、浓 度;加醇的方法;醇沉罐搅拌浆速度、涉及范围等方面都会对醇沉效果产生不同程 度的影响。在生产操作中要结合实际药液的情况,甄选出最适合的控制点,以求 达到最优的醇沉效果。参考文献:1中药药剂学,邓铁宏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2中药药剂学.曹春林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33初膏浓度对醇沉效果的影响【J】孙月霞,吴淑娥;基层中药杂志:2000 年06期4中药药剂学,邓铁宏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5醇沉速度对中药质量的影响闫希军,张立国,黄靓;中成药:2003.4两种制备双黄连口服液的纯化工艺对比研究表I乙的心g双截双【I眼淞粒定性实验结果批号时间(«)性状相对密卜pH ML含量测定 MgAnD连包黄孥行绿区限0棕红色泡济淞体:斑 甜,味苦1. 086.97.770179.25921,019201703013L076.87.769179.26121.01666.97.767179.26021.0160踪红色没清液体:俄 甜,味苦L096.97.697179. 13921. 1292017030C3L076.77.681179.41921.1306L097.680179. 11821. 2010株红色母消液体: 艳.味若L076.87.801179. 12921.1982017030331. 076.97.797179.38621.1876L086.87.768179.39821.181我2曝分离双数注口取液也定朴实验结果批号时间«月竹状机对密汉pH值台St测定 Ug/ml)隹翱俘改华仔绿岁照0粽红包2涌液体:母 甜.味苦L057.08.670181.15925.219201703013L057.08.6691&1. 16125.2166L067.08.667181. 16025.2160惊红色澄清淞体:微 甜,味苦L057.18.697181. 13925.229201703023L067.18.681闻.11925.2306L057.08.680181.11825.2010保红色没消液体:傲 甜.味苦L067.08.6011 用.1325.29820170303L057.18.69718.19625.2876L067.08.668181. 19S25.281摘要:目的:曼黄连口服液的制备过程中,分别采用乙醇沉淀技术与膜分离技术进 行对比分析。方法:应用膜分离技术及2015年中国药典版一部中传统的乙醇沉淀技 术提取双黄连口服液,分离纯化后检测两种方法得到的药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测定提取前后物理化学参数的改变,并对两种提取方法得到双黄连口服液的稳定 性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有效成分为:绿原酸、黄苓甘、连翘首。结果:膜分离技术与乙醇沉淀技术相比,膜分离技术得到的双黄连口服液的 质量稳定性更加良好。结论:采用膜分离技术提取得到的双黄连口服液,澄清度、稳定性更好,并 且可有效缩减提取时间,对于以后的双黄连口服液的产业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工艺对比;纯化1仪器与试剂1仪器安捷伦高效液相色谱工作站、无机陶瓷微滤膜装置、散射光浊度仪、pH计、 粘度计。1.2试药标准品:黄苓背(批号)、绿原酸(批号)、连翘昔(批号),生产厂家:生 物制品有限公司。1.3试剂乙月青(色谱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醇(色谱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其他试剂为分析纯试剂。2制备工艺及分析比较2.1 醇沉工艺 本工艺采用2015年版中国药典双黄连口服液提取工艺进 行提取。2.2 膜分离工艺 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提取工艺膜分离方法1:水提酸沉-分层/过滤-预浓缩-蒸发浓缩-得到黄苓药材浸膏;按照步骤的工艺提取金银花、连翘药材,经浓缩后以3000r/min转速离 心 lOmin;合并金银花、连翘提取液,取上清液,使用错流循环微滤方式通过0.2pm 组件,直至体积400ml时注入200ml水;二次微滤,将收集得到的滤液500ml以错流循环方式注入到中空状态下聚 酸飒纤维膜中进行超滤;将步骤中的超滤液加水稀释至1000ml o2.3 物理化学常数比较将两种方法所制药液各取样品20ml,标准温度下,测定物理化学常数,并 计算固含率。所列项目依次为 Viscosity (mPa/s)> Conductance (jis/cm)、pH、 Turbidity (NTU)> Solid Content (mg/mL),膜分离结果依次为 0.93、1.512、6.89、 198、6,乙醇沉淀结果依次为 0.97、1.645、6.99> 238、12。2.4 样品含量对比2.4.1 对照品及样品溶液的制备标准品贮备液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绿原酸、连翘背、黄苓背对照品各适 量,加50%甲醇稀释制得标准贮备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移取实验样品0.5ml,置于50ml容量瓶,力口 50% 甲醇稀释定容至刻度,得到供试液。2.4.2 样品含量测定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各15出,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外标法进行有 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绿原酸、黄芭昔、连翘首的乙醇沉淀含量依次为23.568、 183.657、7.386,膜分离含量依次为 25.163、185.738、8.912。2.5 结果对比分析对两种方法得到的药液进行各项理化参数测试,其中pH值及黏度两种方法 的结果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电导率、浊度、固含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膜分离技术在这几项方面都要优于乙醇沉淀技术。2.6 稳定性实验分别考察两种方法处理的样品各3批,分别于第。月、3月、6月、12月对 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表2。参考文献:1陈亚龙,李昭,曹林林,等.正交实验优选益视口服液纯化工艺J.长 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31 (6): 11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