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古诗词里的战争公开课.docx

    • 资源ID:72760719       资源大小:61.38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诗词里的战争公开课.docx

    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 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 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 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 孩子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 得很! ”“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忧 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 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 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 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说明县吏 勉强同意,不再“怒吼” 了。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 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说明老妇已 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 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 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 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 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 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 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 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四、雇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半卷红旗临易水, 报君黄金台上意,塞上燕脂凝夜紫。霜重鼓寒声不起。提携玉龙为君死。赏析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古,是相对唐代“近 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 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诗人的语言极力防止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 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构思新奇,形象丰富。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称艳色彩的词语, 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 色,非但鲜明,而且秣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 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 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 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 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 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 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 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比照,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 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 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 岂有向日之甲光? ”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 “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 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 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 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 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 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 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还击。战斗从白 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 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鹿 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 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气氛, 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 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 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说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 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 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 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 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 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比照。例如用压 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清楚。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 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株艳斑驳的色 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 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 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那么倍感 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 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 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 溪柴火软蛮毡暖, 僵卧孤村不自哀, 夜阑卧听风吹雨,(宋代)四山声作海涛翻 我与狸奴不出门 尚思为国戍轮台 铁马冰河入梦来赏析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 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 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 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 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 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诗的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低卧,直 挺挺地躺着,意思是说年老力衰,作者当时已68岁。孤村,荒僻的 小村,指作者的故乡山阴。戍,是守卫的意思。轮台,是汉代西域地 名,在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是借指宋朝北方边防据点。两句的意思是 说: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 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僵卧孤村不 自哀”表达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 “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比照。“僵、臣卜、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 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黑;“孤”字写生 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 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 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 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 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 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 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 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 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 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 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 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当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 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 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当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 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 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一一“铁 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 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 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 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六、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赏析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 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 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 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 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 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 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 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 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下边续写延州黄昏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 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 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 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 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 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 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 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 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宋朝从建立之后, 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 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 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 每战辄败。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 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 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 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 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 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 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 之间形成了悬殊的比照,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 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 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 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 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人不寐”,补叙上句,说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 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 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 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 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 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 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七、凉州词二首王翰【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赏析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 弱局部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 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 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 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 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 人产生了很多猜想,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 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 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 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 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 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 “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这下面的一节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 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 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 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 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恐怕读者不注意。然而这画面却很感 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 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是她在感动读 者。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读者清楚地感受到女 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崩,日之夕矣,羊牛 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接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完 全不同。这里有抒情表达的节奏问题一一节奏太快,没有起伏,抒情 效果出不来;同时,这画面本身有其特别的情味。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 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 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 着闲散的话题。黄昏,在大地上出现白天未有的温顺,农人以生命珍 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 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 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所以她如此怅惘地期 待着。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一一以重 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 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 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哀”。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 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消沉、 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 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 人领悟。”(觇储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 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 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 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 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 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 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 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 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 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 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 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 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 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 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八、【其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赏析这首诗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 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 乡思。诗的前两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 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后两句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 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 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 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 壮,但并不消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九、赤壁杜牧(唐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鉴赏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 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赤壁”, 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 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 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 百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 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 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 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 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 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识别一番,发现原来是赤 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 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假 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 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那么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 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 利者一一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一一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 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 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 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的描绘了两个东吴著 名美女的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 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 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临漳西)。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 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 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那么是正在带着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 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 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 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那么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 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 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 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 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 语言那么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 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 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 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 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 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的原那么,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 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 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 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 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十、陇西行 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赏析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 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古反映了唐代 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假设电影中的蒙 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十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赏析全词从意义上看,可分为上下两篇,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 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 了词人的远大抱负。后三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 酬”的悲愤。第一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 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 的环境,意味无穷。“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深夜情景。夜深人静,无法入睡,只好 单独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 之以“看剑”。总算睡着后,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壮土好 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 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 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 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二、三两句,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 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 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 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 万箭齐发。仿佛看到假设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 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 欢天喜地,旌旗招展。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 怜白发生! ”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 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这处境, 确实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 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 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 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 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 表达。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 一句, 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 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 “可 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 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 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 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 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 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 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 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 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 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 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 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 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 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 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鸽飞! ”这首七言诗 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 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 看。十二、参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 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一 一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 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 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 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 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 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屡次作 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那么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 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 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 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 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 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 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古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 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拟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 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 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 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 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 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 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消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 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 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 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浅薄 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 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 篇中也有明显的表达。全诗说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十三、木兰诗乐府诗集(南北朝)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唯一作:惟) 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 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 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 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这是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心中最易 感的地方。它的天然之妙,在后世已是难以重复的了二、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 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 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 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那么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 声情悲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 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 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去,去,死,欲,东市买骏马,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关山度假设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 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 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赏析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 男装,替父参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 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 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 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 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 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 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参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 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 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 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 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参军。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 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 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 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氛。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 “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 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 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 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 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 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那么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 土中的一个。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 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 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 有戏剧意味。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 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 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 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 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参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 横生而又令人回味。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 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 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 凑。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 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 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 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 参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 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 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 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 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 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那么是其 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 “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 我旧时裳”,

    注意事项

    本文(古诗词里的战争公开课.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