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心理咨询师三级案例及答案.docx
第三部分 案例问答题一、一般心理问题案例一一般资料:陈某,男,汉族,29岁,已婚,木科,某私企经理求助者自述:求助者出生在农村,在家中排行老四,上有三个姐姐,受中国几千年的封 建思想的影响,求助者便自然的成了这一家庭的核心。母亲对其溺爱有加,要什么给什么, 父亲是小学教师,对求助者则非常严厉,规定也非常严格,规定每一件事都要做好,所以求 助者在母亲的溺爱不养成了任性,在父亲的严格规定下养成了严格规定自己的习惯,做事完 美的观念。求助者六岁读书,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在老师、同学与家长赞美声中顺利读完小 学,并考入本地最佳的一所中学,由于脱离了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管教,迷恋电子游戏,成绩 不久下降,父亲知道后批评他是坏孩子,并一顿毒打,在其心中留下阴影,之后严格规定自 己并顺利考入一所大学,由于学习刻苦努力,成绩突出同时担任班长,校学生会副主席,毕 业时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持其考研,便放弃考研的机会,但很顺利的进入一家私营公司, 由于求助者严格规定自己,凡事力求完美,加上机遇好,工作成绩突出,两年后提为经营部 经理。在三个月前结识农村女孩刘某,并不久坠入爱河同居。两月前结婚,蜜月后因求助者 不会做家务,妻子说他懒散,不会体贴人,关心人,求助者认为妻子做事不够完美,拖拖拉 拉抱怨,心烦,感到生活困难,无法与其生活,但是三个多月的感情真正付出不舍放弃,又 紧张分手后同事家人对他有非议,近期又因心烦工作中出现点差错,给老板带点损失,老板 批评他工作不专心,求助者感到焦急不安、心慌、心跳加快。出汗,觉得天快塌下来了,一 周来工作效率下降,、晚上人睡难,妻子说他神经病,前天夜间做梦,梦见老婆和他吵架, 说要和他离婚,感心慌加剧,头晕眼花乏力,到医院检查结果为:窦新性心律98议分,偶 发性室性早博,其他各种检查均属正常,医师说他也许是心理有问题,来进行心理征询。心理测鼠结果:EPQ: N65 E30 P40 L3ISAS: 65(2)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当征询师向求助者试问“您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我们的帮助”时,求助者常会对其心 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做出回答,但其回答的内容也许只是其心理、生理或社会功能的某 一方面。评估事实上是规定征询师拟定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的哪方面出了问题,其 表现限度如何,引发问题的关键点和因素是什么。(3)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的分析仅仅对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做出评估,只是种现象学的诊断(或如医 学上所说的“症状诊断”),为了解决问题,心理征询师还必须探明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即 要做因素诊断。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也许不只个,要分别对其在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发生 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做出评估。在对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因素进行分析时,不同学派有不同的 观点,心理征询师应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灵活运用。(4 )综合以上三项的内容,拟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因素,写出分析评 估报告。4 .采用谈话法收集资料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采用谈话法收集资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点:(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接待、提问、倾听过程中,态度必须保持中性,征询员的 面部表情、提问的语词、动作,均不可表达出对谈话的哪类内容感爱好,不然也许有暗示和 诱导因素介入到摄人性谈话中,从而使求助者的报告产生偏离,丢失客观信息。(2)提问中避免失误。(3)征询员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5 )在摄人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案例四一般资料:患者,男,29岁,未婚,大学毕业后已工作一年。求助者自述:求助者大学毕业后已工作一年,月收入2023元。父母在农村务农,家庭 经济一般,求助者从小性格内向,家教严格。此前没有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严重的心理障 碍,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目前仍身体健康,在单位基本能完毕工作任务。一个月前 的一天上午,为了赶时间,就提前上班,但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还没到。于是他就问经理文 献纸放在何处。经理批评他说:“难道要我把文献纸给你送到桌子上,你自己不会找吗?你 自己做事怎么这么没谱”由于平时就不怎么会和领导打交道,被领导一批评更不知道怎 么办了,当时脸特别红,情绪也紧张起来。事后,自己非常后悔,觉得自己不该问,胆怯得 罪了领导。至今心情烦闷,自责,焦急。精神很痛苦,失眠,工作能力有所下降,对未来也 迷茫,从此认为自己能力低,素质差,有自卑心理。希望通过心理征询走出困境。征询师观测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走进心理征询室的时候是低着头,显得有些拘谨, 但情绪稳定,待人接物比较有礼貌。坐下来说话的时候,双腿紧闭,眉头紧锁,眼神暗淡, 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目光接触中有接受征询、改变现状的规定。心理测验结果:焦急自评量表SAS:粗分48,标准分60,提醒有中度焦急。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4,标准分55,提醒有轻度抑郁。SCL90测试各因子分:焦急因子分2.3,抑郁因子分1.6,人际关系分1.4,躯体症状 分1.4,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1。根据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1 .对该案例的初步卬象是什么?清说明理由。答:(1)对该案例的初步印象是般心理问题。(2 )理由如下: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 客观环境相一致,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有自知力,可以积极就医;各种心理 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排除李某具有重性精神病。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因素即由于被领导批评引起的,表现出焦急、睡 眠障碍等症状。该求助者的反映具有现实性,病程一个月,不良情绪泛化到生活其它方面, 对社会功能导致一定限度的影响,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2 .请对本案例进行病因分析。答:该求助者出现一般心理问题的因素也许是:(1)生物因素求助者为男性,29岁,从小性格内向。(2)社会因素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上班被领导批评,情绪紧张,紧张以后的工作。家庭教育的因素:家教严格,从小性格内向。(3)心理因素由于被领导批评,胆怯得罪了领导。至今心情烦闷,自责,焦急。精神很痛苦,失眠, 工作能力有所下降,对未来也迷茫,从此认为自己能力低,素质差,有自卑心理。3 .该求助者的重要症状是什么?答:该求助者的重要症状如卜.:由于被领导批评,情绪紧张,至今心情烦闷,自责, 焦急。精神很痛苦,失眠,工作能力有所下降,对未来也迷茫,从此认为自己能力低,素质 差,有自卑心理。4 .简述心理征询如何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答: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是心理征询的重要任务之帮助求助者构建合 理的行为模式具体过程如下:(I)选择适当的时机。心理征询师帮助求助者建立“合理有效行为模式”的最佳时 机是求助者形成了合理的想法,可是他仍然不能行动起来,并为此而深感苦恼时.(2 )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合理有效行为模式”是由若干具体的有效行动组成 的,因此,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3 )心理征询师应当按制定计划行事,逐个地协助求助者实行每个有效行动。(4 )及时进行反馈。合理的社会交往行为模式形成后,要对它的行为结果有一个及 时的反馈。它的反馈信息,就可以使求助者坚定地相信自己有能力臼律,进而确立满意的自 我评价、合理的自我接纳以及在道德水平上的自我肯定。与此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社会需 求,清除道德冲突,维持持久的心理平衡,并且建立了维护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只要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鼓励求助者采用有效行为,就可使他摆脱苦恼,达成新 的平衡。解除心理问题的要害,不在于求助者能否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欲望,而在于求助者能 否将合理的思想和欲望付诸行动。案例五一般资料:求助者,女,18岁,高中生,独生女,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母从小 对其规定严格,林某本人也一直很听话,性格较内向。求助者主诉:紧张、焦急、注意力下降1个月,越临近考试越紧张,已经影响到了学 习。求助者自述:1个月前,求助者参与一次较重要的高考模拟考试,考试成绩还可以。但 是,由于过度紧张在数学考试的时候,把最后一道题给漏了,自己本是会做的,可就是由于 当时“太紧张” 了,所以一下子脑子“一片空白”,就“怎么也不会做了"。那次考试后,求 助者一直紧张胆怯自己过度紧张的情况会再度在考试中出现,以前考试都没有这么紧张过, 自我安慰说也许是“由于高考快近了吧,其别人乂对我盼望很高,感觉压力很大二但是在 后来的每次考试前,求助者都会有焦急的表现,以致不能静下心来复习,自觉注意力不能集 中,在后来的考试中成绩也有下滑的趋势。求助者表达这样下去肯定会严重影响高考的,所 以前来寻求帮助。征询师观测和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整洁,说话谈吐正常,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显得比较焦急。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父母反映求助者在家一直是很懂事 的孩子,平口里也很用功,只是感觉最近孩子仿佛压力大了些。老师与同学也都反映求助者 在校表现一直很优秀,最近两三次考试稍微比以前差一点,表达是正常的成绩范围,认为求 助者高考仍然会考出好成绩的。根据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1 .求助者的重要症状是什么?答:根据求助者的主诉及征询师的观测可知,求助者的重要症状是:紧张、焦急、注 意力下降1个月,越邻近考试越紧张,已影响到了学习。2 .本案例的初步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答:(1)本案例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考试焦急情绪。(2 )诊断依据如下:根据林某的临床资料,综合其相关因素,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 林某本人对症状自知,有积极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林某的心 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 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可排除林某有重性精神病。林某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临近高考引起的,因此情绪紧张,其冲突具有现实意 义,连续时间为1个月,不良情绪泛化不明显,社会功能的影响不严重,并且通过检查无器 质性的病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3 .拟定征询目的的工作程序是如何的?本案例的征询目的应当是什么?答:心理征询的目的是指求助者和征询师希望通过心理征询达成的目的。(1)拟定心理征询目的的程序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求助者的所有问题。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要围 绕七个问题,简称为"6WIH",即 who、what when、where、why、which> how。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限度。a.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 则;b.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c.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 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d.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限度来分析。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a.找出求助者重要的问题;b.拟定从哪个问题下手。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征询目的的基本要素。涉及: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 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近期目的和远期FI的的整合。心理征询的目的是一般、普遍、宏观、远期的目的对 特殊、具体、微观、近期的目的的连续体。实现两种有典型意义的目的的统一是心理征询卓 有成效的基本特点之一。从大目的着眼,从小目的着手,是辨证解决两种目的关系的准则。(2)本案例的征询目的近期目的:心理征询的近期目的重要关注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调整,本 案例的近期目的可以制定为:a.减少考试紧张焦急水平合;b.改善学习状况,使其能静心复 习。远期目的:心理征询的长远目的为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足实现人的潜能, 达成人格的完善。4 .针对该求助者情况,你认为可选用哪些心理测验工具?答:针对本案例求助者的情况,可以选用的心理测验工具是SAS. EPQ、SCL-90o(I)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本案例的求助者的重要临床表现为焦急,因此,可 以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比如可以测量焦急限度的SAS和SCL-90o(2 )为了拟定非情境性症状的性质,应使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 为了对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个整体的把握,本案例的求助者的问题也许与其人格有密切 的关系,因此,可以选用EPQ来拟定求助者的人格特性。总之,在心理诊断中使专心理测量工具,应当有一定针对性,应围绕已形成的初步印 象或求助者的某些特殊表现来选用。案例六一般资料:张某,女,18岁,上海某大学外语系一年级学生,北京人,独生子女。性 格文静内向,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求助者主诉:入睡困难,食欲减退,心情烦躁,注意分散,情绪低落二十余天。求助者自述:最近我感到很痛苦,看不进去书,听不进老师讲课,上课不能集中注意 力;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心里很闷;这里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我胆怯,我胆怯自己会 一直这样,有时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总想回家;已经这样二十多天了,您帮帮我吧。一个多月前从北京来上海读书,自从陪同自己到学校报到的父母离开后,内心就感到 很孤独、寂寞。军训结束后,内心的孤独和困扰不断增多,心情变得日益焦急和烦躁。感觉校园生活很不适应,食堂的饭菜单调,看到就没胃口,打饭要排长队;宿舍拥挤, 洗澡和上厕所要排队;宿舍没空调,晚上热得难以入睡;天天要自己整理床铺、洗衣服和打 扫卫生,总觉得有干不完的事。与舍友相处不快乐,宿舍一共6个人,其中3人是上海人,此外两人分别来自云南和 湖北。印象里一直对南方人没好感,特别是上海人,以前在家经常听爸爸讲上海人如何的狭 隘排外、如何精明,为此对三位上海女孩充满戒备和提防。最近还跟宿舍一位上海的同学吵 了架,现在下了课也不想问宿舍。曾向辅导员提出调换宿舍,但没得到批准。很想集中精力去学习,以实现爸爸提出的在年级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目的,但感觉 脑袋总是不听使唤,课堂上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对老师的讲课也经常是不知所云。同时发 现大学的老师不像高中老师那样负责任,课讲得不久,不管学生是否听明白,也很少对学生 进行课外辅导。学习内容很多,老记不住。紧张期末考试成绩不抱负,回家要被父母责备。感觉天天都要为很多事情烦恼,心情很烦躁,学习效率下降,与同学的关系紧张,晚 上常睡不好,经常没胃口吃饭。经常想家、想逃课。心里清楚不能再这样下去,但不知道 该怎么办。前来学校心理征询中心进行征询,希望能得到帮助,并尽快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征询师观测到的情况:张某从进入征询室到叙述完毕,一直处在比较紧张的状态,两 臂夹紧,眼神迟疑,精神疲倦,说话声音较小,声音微颤,但表达较为流畅、有条理。辅导员反映:从军训期间开始,发现王某性格较为沉默内向,喜欢安静,不积极与人 交往。约一个星期前曾以与宿舍某同学发生矛盾为由提出调换宿舍的申请,但未得到批准。舍友反映:张某性格内向敏感,不大信任别人。平时生活习惯不太好,物品乱摆放; 经常忘掉宿舍N生轮值。军训内务检查也常是她出问题,影响了整个宿舍的成绩。最近很少 呆在宿舍,有时关灯后才回来冲凉睡觉。某舍友对她影响大家休息的行为提出批评,为此跟 舍友吵了一架。理测试结果与分析:选择测试为SCL-90、SDS、SASo测试结果:SCL90总分为168分,阳性项目数为37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为3.1 分,抑郁因子分为2.7分,焦急因子分为2.8分。可见总分超过全国常模160分,并有三个 因子分超过2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为46,标准分为57分,超过中国常模的分界 值53分,为轻度抑郁。焦急自评量表(SAS)粗分为51分,标准分为63分,超过中国常 模的分界值50分,为中度焦急。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1 .对本案例的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答:(1)根据临床观测和心理测验的结果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2 )诊断依据如下: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主客观致,个性 特性没有明显改变,自知力完整,有积极求医行为,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因此可以排 除精神病性障碍。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急、抑郁、入睡困难、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 档症状,从严重限度标准看,尽管来访者表现出一定限度的痛苦情绪,但反映强度不甚强烈, 只局限在与同学交往、学习、生活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 社会功能导致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来看,只有二十几天。同时,来访者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与现实处境有直接联系,是由典型的社会应激事件一一大学校园新生活的适应不良引起的。 从除外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 神经症。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家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个性偏内 向,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其问题的产生是由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引起的,为近期发 生,未泛化,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2 .与该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什么原则?答:与该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的原则如下:(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爱好。(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4 )对进一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故意义。(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故意义。(6 )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时的理解问题有帮 助。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有一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7)谈话法有效实行的关键在于征询师是否能对的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 点。3 .对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答: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生物因素:无明显生物方面的因素。(2 )社会因素: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 变化。与宿舍同学的人际冲突增长了压力事件的强度。入学后学校没有组织开展系统的 有针对性的新生入学教育,缺少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指导。从小父母长辈对其饮食起居 照顾周到,生活自理能力较低。(3 )心理因素: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以其父亲对上海人的片面评价作为与同学 交往的准则,导致人际交往存有偏见;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不负责任”,不了解 中学与大学教学方式的本质差异。情绪方面的因素:对孤独、苦闷、焦急等负性情绪不能 自己解决。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对解决平常生.活事务和人际矛盾 感到心力交瘁。求助者自幼很受老师和家人的爱慕,性格内向,个性追求完美。4 .结合本案例,拟定求助者的征询目的。答:根据以上分析诊断,遵照制定征询目的的七项原则,与张某共同协商,拟定如下 征询目的:(I)近期目的:帮助张某结识“高校新生适应不良”这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减轻 其焦急情绪;(2 )中期目的:改变张某的不合理信念,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并在生活中实践,改 善人际关系和学习问题,适应大学生的角色,适应大学生活环境;(3)长期目的:使张某学会自我心理调控,促进其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更好地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二、严重心理问题案例一一般资料:求助者,男,32岁,本科学历,刑警支队技术大队干警,五官端正,体态 适中。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病史。求助者主诉:焦躁心烦,入睡难、乏力、工作效率差,自我贬低,人际关系变差。求助者自述:医生你好;今天我来是由于我有些烦心事。好几个月了,一直觉着烦躁。 就是由于一个案子。怎么说呢,大约是四个月前,一个特大纵火杀人案,当时根据各种线索 来看,犯罪嫌疑人作案动机都不明确,但是案子影响很大啊,上级限期破案,大家压力都比 较大。好不容易找出的数名嫌疑人只能靠测谎技术去拟定或者排除,然后寻找线索。而我是 我们支队惟一的心理测试员,我一个人连续地做测试,差点累倒了。十儿天后,真正的罪犯 落网了。局里为顺利侦破这个案子庆功,给有些人发了一些奖金,虽然钱不多但也是一种荣 誉,对不对?但是奖励名单里居然没有我?我和他们同样工作,凭什么没我?并且我向来什 么荣誉都落不下,怎么这次就得不到?所以最近三个多月心情特别差,感觉被大家抛弃、排 挤,在单位时心情特苦闷,主线不乐意和同事说话,越来越离群了。还觉得被周边的人看不起,连我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工作时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工作 效率下降,经常丢三拉回的。回到家也是,总想发火,抽烟抽得更凶了,晚上睡觉也睡不好, 动不动就醒了,第二天就头瘩,感觉身上没什么力气。我现在心里特别痛苦,怕是生病就去 医院检查,但医生说我的身体没有问题,就建议我做一下心理征询。征询师观测和了解的情况:征询师观测到,求助者衣着得体,有礼貌,说话语速较快, 语音略有颤抖,思维、逻辑有层次,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言辞之间多次使用“应 当”这样的绝对化词汇。整个人精神状态痛苦、烦躁,神色疲倦。根据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1 .分析案例,对该求助者做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答:(1 )本案例的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其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睡困难,睡眠较浅,头痛,身心俱疲;SDS: 40主诉:焦急不安、心慌、沮丧,一个半月加重7天。征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英俊,清瘦,衣着整洁,烟味浓,神情紧张不安,征询 合作,思维灵敏,条理清楚,说到母亲与妻子时,面带微笑,说到与妻子吵架领导批评时; 情绪激动不安,要抽烟。根据案例,请1可答以下问题:1 .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请说明论断依据?答:(1)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2)诊断依据如下:根据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个原则,排除精神病的诊断。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 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实的规定期便形成 妄想。这些都是观测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称为同一性(或统一性)标准。在精神 病学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本案例中的求助者有自知力,知 道自己的状态并努力调整,最后积极寻求心理征询师的帮助。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各 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心理测验显示该求助者属于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由 于矛盾是胆怯与妻子离婚而感到焦急,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表白 他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该求助者自幼对自己规定严格,做事完美,表现出个性相对 稳定,因此可排除精神障碍。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急、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根据许又新诊断 三条标准,不能确诊为神经症。从病程标准看,该案例病程只有1个多月。该求助者的反映 强度不甚强烈,由一定现实因素激发,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精神痛苦限度可以自行调整。 工作效率卜降,但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导致严重影响。从除外标储,该求助者的 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工作时紧张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质量和效率下降;心情烦躁,易激惹,人际关系受到影响。(2 )诊断依据如下: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 客观环境相一致,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有自知力,可以积极就医;各种心理 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排除李某具有重性精神病。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因素即工作努力、付出很多,却没有被奖励引起 的,表现出焦急、睡眠障碍等症状。该求助者的反映具有现实性但比较强烈,病程连续三个 月,不良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对社会功能导致定限度的影响,经检查排除器质性 病变,可推断为严重心理问题。2 .试述初诊接待中的注意事项。答:初诊接待是心理征询人员与求助者之间的第一次接触,对征询关系的建立有重要 的意义,其注意事项如下:3 1)避免紧张情绪刚刚从事心理征询的工作人员,由于缺少临床经验,加之对求助者一无所知,初诊接 待时难免有紧张情绪产生。紧张情绪可以扰乱思绪和破坏工作程序,所以要切实避免。为了 能将紧张情绪降至最低点,在接诊之前,可按初诊接待的操作环节进行练习,直到纯熟自如 为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长见习时间。4 2)语言表达语速把握适中,吐字清楚,避免使用方言,每句话必须使求助者听清楚,必要时,可 将提问或解释性语句反复一遍,直到求助者表达听清楚并完全理解为止。谈话中若使用专业 术语,应向求助者说明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3)反复说明心理征询中的保密原则对心理征询中的保密原则,特别是对心理测量资料的保密原则,要反复向求助者说明, 承诺征询人员的责任,井说明一旦由征询人员泄密,求助者有诉诸法律的权利。(4 )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心理测量、心理征询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征询人员不可为了获取求助者的信任而随意 夸大它们的功能,心理征询工作受范围限制,征询者不能在征询范围以外向求助者提供帮助 和作任何承诺。(5)征询时的仪态不许吸烟,不许做多余的“ F意识”动作(如玩弄铅笔、轻敲桌面、抖动身体等等)。 接待来访者之前,绝对不许饮酒或服用兴奋、镇静等药物。交谈中不能东张西望,应注意力 集中,认真倾听或发问。3 .为什么征询过程中求助者对心理征询师有依赖和移情,你如何区别它们?答:(1 )征询过程中求助者对心理征询师有依赖和移情的因素移情和依赖是征询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治疗过程中的过渡状态。依赖是指求助者在征询过程中,自己不思考,而完全听从征询师的意见;无论事情 大小,一有困难就总是寄希望征询师给予主意甚至帮助解决;或者把征询师和征询场合当作 避难所等现象。征询师对此应妥善解决。导致求助者的依赖既也许是求助者自身的因素,也 也许是征询师的因素,具体分析如卜.:第一,依赖性强的求助者,容易出现依赖。遇事会推卸责任,表现出对心理征询师的 依赖。有的求助者也不愿承受改变自己的痛苦,转而采用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征询师的 做法,容易出现依赖。第二,心理征询师的不恰当提问(比如问题过多)会导致求助者的责任转移和依赖。 有的征询师对求助者或其家人的职业或职务有爱好,希望得到有关的帮助;此时就有也许故 意无意地想让求助者对自己产生依赖。移情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 了征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征询师做出反映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征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 绪体验的替代对象。移情在征询过程中产生的因素是,心理征询的过程已经接近求助者问题的关键,求助 者借心理征询师宣泄积压的心理能力。移情是治疗过程中的过渡症状,是随着征询的进展经 常出现的正常现象,征询师应鼓励求助者继续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充足表达臼己的思想感 情和内心活动。求助者在充足宣泄情绪后,会感到放松,再经征询师的分析,得以领悟后, 心理症状会逐渐化解。(2)区别移情和依赖的方法依赖和移情是在征询过程中经常碰到的,心理征询师应当对这两种情况进行适当的引 导,促进求助者的成长。移情(这里重要指正移情)与依赖有相似之处,移情中多有依赖, 但两者乂有明显的区别。区分移情和依赖应把握以下几点:依赖重要是种信任,而移情更是种好感;依赖是寻求现实的帮助,而移情是填补过去的感情;依赖者多在碰到困难时来寻求帮助,而移情者则时常想见到征询师;依赖者寻求心理依靠,而移情者寻求感情依靠;依赖者的对象是现实的目的,而移情者是寻找替代物。相比之下,依赖者对征询师的感情色彩淡,而移情者浓。4 .如何把握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答:对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重要有以卜程序:(I)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2)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3)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4 )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5)综合以上分析、排杳,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鉴别。案例二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汉族,28岁,已婚,身高170公分,生有I子,体态中档, 面容很憔悴。求助者自述:四个月前我生下了儿子雷雷,自从生完宝宝以后我的体型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体重也一下子长了四十多斤,本来的衣服都不能穿了,生孩子前听人家税产后都可以 瘦卜.来的,可是生完到现在都四个月了我的体重还是一点变化也没有,感觉自己胖了就变丑 了,以后老公就不会爱我了,我可怎么办呀?工作能力也变差了,和客户谈工作也没有自信 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想着什么减肥的方法好,也不想吃东西。有时候还莫名其妙和 同事尚有爱人发脾气。自己内心感到非常的痛苦,所以前来求助。征询师的观测与了解:吴某衣着较整洁,心情紧张、说话时情绪容易激动,偶尔还流 泪,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疲倦,痛苦。吴某自幼在城市中长大,是独生女,性格开朗活泼,身 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从小吴某就很懂事,学习一直很好,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大学,丈 夫与自己是大学同学,相恋三年毕业后结婚,都在外企工作,吴某追求完美,个性好强。产 后体型的转变,这让她感到烦燥,紧张不安,对未来的生活感到担忧,为此已影响到工作, 求助者曾向母亲和好朋友诉说自己的痛苦,但仍不能解决问题,为此感到痛苦,希望征询师 帮助解决。心理测验结果:SAS: 65分,提醒中度焦急SDS: 68分,提醒中度抑郁。SCL-90测试:焦急3.5,抑郁3.1,显示有中度焦急和中度抑郁,其它2.8,显示睡眠 和饮食有问题;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根据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1 .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清说明诊断依据。答:(I)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2)诊断依据如下: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 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积极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 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求助者出现的问题:情绪烦躁、心情紧张、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睡 眠差等连续时间为四个月,且已经出现泛化及回避,社会功能已经受到影响,所以考虑诊断 为严重心理问即。心理测验的结果支持本诊断。2 .对该求助者做出诊断的程序是什么?答:对该求助者做出诊断的程序如下:(1)分析该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刺激;(2)分析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具有道德冲突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3)分析该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4)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是否有现实性的病变作基础;(5)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相鉴别。3.试述谈话法的种类。答:谈话法的种类有:(1) 收集资料的“摄人性”会淡,即通过会谈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 家庭状况等等;(2) “鉴别性会谈法”,即通过交谈和观测拟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3) “治疗性会谈”,即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这类会谈往往是心理 治疗的一种,它除了要注意会谈法的原则,还要遵循心理治疗的原则;(4) 征询性会谈,这类会谈涉及的往往不是病人而是健康人的某些问题,如职业选机 人员的任用和解雇、家庭关系问题、婚姻恋爱中的问题。子女教育培养问题等等。除上述四大类会议法之外,尚有一种应急性或叫做危机性会谈。这是一种特殊情况, 当求助者发生意外时,如遭到强奸、想自杀、忽然遭受精神创伤的时候,心理征询师用会谈 法给予帮助的情况,都列入这类会谈。4.如何评估求助者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答:评估求助者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可以用郭念峰专家提出的十个标准,其内容涉及:(1)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 强度,重要和人的结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足理智的结识时,就可以相对规地 减弱刺激的强度。此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性、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 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2)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 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假如一个 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因素导致的,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 康水平下降了。(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由于注意力 的减少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限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 此而导致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边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 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 太稳定的特点。(6)康复能力。这是指从创伤刺激中回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 较快,并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安静,原有的 情绪色彩也很平淡。(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 控制下实现的。观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为 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8)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一方面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 力。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9)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足的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10)环境适应能力。当生活环境条件忽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不久地采用各种办法 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案例三一般资料:求助者,女,44岁,已婚,本科文化,公务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求助者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焦急,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头痛,食欲差,伴睡眠障碍 三月余。求助者陈述:三个多月前,女儿因胃痛、大便发黑,我带她到医院看病,医生做了胃 镜检查后告诉我,女儿也许到了胃癌(后来病理切片证实为胃癌),我当时双腿发软,瘫倒 在地(说话时流汨)。在女儿住院开刀期间,我形影不离,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我反复抚 摸她的脸、手直至她的双脚,很少睡觉,惟恐一觉醒来女儿会离我而去。在她面前强装笑脸, 泪水只能往肚子里咽。女儿现在上高二,曾因胃痛到医院看过,吃了药也能缓解,后来只要 胃痛她就自己吃点药。我真后悔没有早点带女儿来看病,否则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女儿的病,是由我不负责任导致的,我是个有罪的人,我不是个好母亲,是个无用的人。现 在只要看到那些中学生,我就心慌,出汗,十分痛苦,注意力不能集中,整天胡思乱想,工 作也老是犯错,有时只好请病假休息。三个多月来,我紧张、焦急、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 了信心,头痛、失眠,食欲差,同事和家人不断地安慰我,当时心情会好些,可是一段时间 后,我又回到痛苦之中。我简直要疯了,知道肯定是出了心理问题了,所以前来征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