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一年级下册(2023年春)课文18小猴子下山.docx
-
资源ID:72771991
资源大小:17.8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名师教案-一年级下册(2023年春)课文18小猴子下山.docx
七单元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内容分析这是一篇童话,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 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读做结合,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本 课学习中,先引导学生圈画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然后结合课后第三题,读一 读,演一演,在表演中正确理解词义,最后让学生看着图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上这些动词说说在生活中看到的场景。这样,促使学生动口、 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理解。结合插图,根据图文对应、结构反复的特点, 整理提取关键信息,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联系课后第二题,进 一步落实“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这项能力训练。语文要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对最后小猴子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作 出推断。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 .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 “块、非”等7个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 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3 .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 说故事主要情节。4 .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从故事中 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块、非、常”3个字,读准多音字“结” 的字音。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 “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 要情节。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 .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就请来一位动物朋友,它聪明、伶 俐、会爬树、爱吃香蕉,你们猜猜它是谁?(小猴子)你听过哪些和小猴子有 关的故事?预设: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孙悟空大闹天宫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2 .(出示:“猴”)仔细观察生字。预设:“猴子”的“猴”是反犬旁,注意观察右边的“侯”里面没有一竖。 很多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狗、狼、猫【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爱动脑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联系前面课文的内容,学生跃跃欲试。二、整体感知。【语文要素】1 .自由朗读,出示要求。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预设:5个自然段。2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说说小猴子下山后去了哪些地方玩?预设: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下、一片瓜地里、树林里。3 .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 说故事的主要情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宏观的把握,借助插图 学课文。三、分段学习。1 .让我们跟随小猴子的脚步先去玉米地看看吧。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1)(出示:“块”)我们还可以说一块什么呢?(出示:豆腐、蛋糕的图片)(2)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结”在这里读第一声,表示植物 长果实。例: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的心里非 常高兴。你知道“非常”的近义词吗?(十分、特别)谁来用“非常”说一句话?(3)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 前走。这一句话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出示:“掰”)(4)你掰过什么东西?怎么掰的?谁来做做这个动作?预设: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一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二(5)(出示:“扛”)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2 .学习第2自然段。(1)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啊走啊,来到了一棵桃树下。朗读第2自然段。(2)小猴子看到的这棵桃树上有什么?(满树的桃子)(出示:“满”)提示:“满”表示树上的桃子很多。如果表示天上的星星很多,我们可以说 满天的星星。(3)(出示:“扔”)这个字是后鼻音,还是翘舌音,边读边做动作。(往低 的地方扔)(4)(出示:“摘”)这个字是翘舌音。一起读。你还会摘什么?(摘星星、 摘桃子、摘西瓜)【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学生的重要任务,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随文识字, 并用多种方法灵活识字,让学生乐趣无穷,感受到识字的趣味。四、指导写字。1 .(出示:“块、非、常”)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 么。2 .指导书写要点。(1)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边的横折往左收,一撇先直再弯穿插到 提下方,一捺较舒展。(2)非:注意笔画顺序,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两竖有长短, 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 距稍疏。(3)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 上方。“巾”字略宽于“ 口”,上下重心要对正。3 .教师示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价。【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生字的间架结构,在教师的示范下练习, 提高书写能力。随堂练习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捧、瓜”等5个生字,会写“往、瓜、进、空” 4个字,读准多音字“只、空”的字音。2 .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 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3 .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 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学习生词。1 .(出示:“掰、扛、扔、摘”)仔细观察上面的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预设:都是表示动作的词。2 .小组练习,用“掰、扛、扔、摘”各说一句话。【设计意图】将文中的生字归类学习,复习巩固,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合作学习。【语文要素】1 .仔细观察,文章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一块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一棵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总结:同学们,你们都是先说地点,然后描述小猴子看到的东西,接着写小 猴子的动作和结果。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把文中第35自然段的关键词语找出 来吗?2 .复述课文。一片瓜地里 又大又圆扔 摘往回走 蹦蹦跳跳扔 追树林里不见了 空着手(1)每组派一个代表用上面的词语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2)(出示插图)分组演一演小猴子在这三幅图中的动作和情态。3.方法指导,聚焦识字。(1)(出示:又大又圆)像这样的词语文中有几个?请找出来。你还知道哪 些这样的词语?(2)(出示:“捧、瓜”)学生口头练习组词。小组练习小猴子“捧桃子、抱 西瓜”的动作。(3)认识兔子,唱儿歌。(出示:“抱、蹦、追”)【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童话故事反复的特点,在总结 上文方法的基础上,抓住故事的关键词语,复述故事,提取故事的主要信息,在 此过程中学习生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指导朗读。1 .(出示:第3自然段)思考: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圆的西瓜心情如何?预 设:非常高兴。2 .(出示:第4自然段)当小猴子看见小兔子时,它的心情又如何?预设:兴奋。3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只、空”)强调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指导:此时的小猴子心情又如何呢?后悔,沮丧。你能安慰一下小猴子 吗?4 .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呢?小组讨论,说说理由。(1)总结:认准目标,做任何事都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坚持下去才能满载而归,半途而废只能空手而归。(2)想象: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情境呢?【设计意图】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角色的心情,结合自己的体会升华主题,放 飞学生的想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四、指导写字。1 .(出示“往、瓜、进、空”)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及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2 .明确要点。(1)往:左窄右宽。第四笔起笔与左边第一撇同高,三横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最后一横要舒展,高于左边双人旁。(2)瓜:第一、二笔均为撇,两撇方向不相同。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一捺起笔在竖提的下方,不与撇相连。(3)进:“井”字位置稍靠右,第二笔横位于横中线,第三笔撇靠近竖中线。 走之第二笔要写得短小,横中线起笔。最后一笔平捺要舒展。(4)空:上下宽窄、长短较一致。第一笔点与第七笔竖都位于竖中线,使 整个字中心对正。3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展示评价。【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写字指导要建立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详细指导笔顺规则,通过练习提高。随堂练习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板书设计掰玉米 f 扔玉米,摘桃子 扔桃子,摘西瓜 三心二意一无所获一扔西瓜,追小兔一空着手回家)教学反思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 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的 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 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情境呢?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 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 大家。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助于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