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方案.docx
-
资源ID:72776591
资源大小:48.89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灌云县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方案.docx
灌云县2020年创立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方案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县生态环境保护, 顺利推进我县创立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各项工作,确保如期 实现创立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理念,以创立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统领,推进绿 色开展、循环开展、低碳开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 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开展的“含 绿量”和“含金量”,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努力 为建设“强富美高”幸福新灌云作出应有贡献。二、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创立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充分发挥县域区位 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巩固省级生态县建设成果,统筹推进城乡 协调开展,优化空间开展格局,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着力创 新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开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 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2020年底前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 范县。三、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全面部署阶段(2020年3月底前)1.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指标、重点工程,落实阶指标解释:指创立地区依据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影 响评价技术导那么和技术规范,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有关规划 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 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 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7 .环境空气质量(1)优良天数比例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空气质量到达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 数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比例。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 o优良天数比例=优良天数比例=x 100%空气质量到达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全年有效监测天数注:地级行政区完成国家、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规定的考核 任务,县级行政区完成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规定的考核任务。 考核任务是否完成,依据国家、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 年度考核结果判定。要求已到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地区保持稳定,其他地区持续改善。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2) PM2.5浓度下降幅度指标解释:指评估年PM2.5浓度与基准年相比下降的幅度。 PM2.5浓度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和环境 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定(试行)(HJ 663-2013)测算。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8 .水环境质量(1)水质到达或优于ni类比例提高幅度指标解释:指评估年水质到达或优于ffl类比例与基准年相比 提高幅度。包括地表水水质到达或优于ni类比例提高幅度、地下 水水质到达或优于ni类比例提高幅度。地表水水质到达或优于m 类比例指行政区域内主要监测断面水质到达或优于m类的比例。 地下水水质到达或优于ni类比例指行政区域内监测点网水质达 到或优于ni类的比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注:地级行政区完成国家、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规定的考核 任务,县级行政区完成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的考核任务。考核 任务是否完成,依据国家、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年度考核 结果判定。要求水质已到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的地区 保持稳定,其他地区持续改善。行政区域内有国控断面那么考核国控断面达标情况,无国控 断面那么考核省控断面,无国控、省控断面的那么考核市控断面。可提供详实的监测分析报告和有关基础数据,并由省级生 态环境部门提供证明或意见,剔除背景值影响。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2)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指标解释:指评估年劣V类水体比例与基准年相比下降的 幅度,包括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地下水劣V类水 体比例下降幅度。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指行政区域内主要监 测断面劣V类水体比例。地下水劣V类水体比例指行政区域内 监测点网劣V类水体比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o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3)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黑臭水体消除数量占黑臭水体总量 的比例。要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明显提高。黑臭水体消除比例=x 100%黑臭水体消除数量(个)行政区域内黑臭水体总量(个)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9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指标解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是表征行政区域内生态 环境质量状况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 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限制指数的综合反映。执行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o要求生态环境 状况指数不降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O.35x生物丰度指数+0.25X植被覆盖指数+015x水网密度指数+0.15X(100-土地胁迫指数)+0.1 Ox (100-污染负荷指数)十环境限制指数注:干旱半干旱区指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的地区。 原那么上按区域主要气候类型对应的目标值考核。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10 .林草覆盖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森林、草地面积之和占土地总面 积的百分比。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 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村 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草地面积指生长草本 植物为主的土地,执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o林草覆盖率x 100%森林面积(平方公里)+草地面积(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注:假设行政区域水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以上,指标核 算时的土地总面积应为扣除水域面积后的面积。原那么上按区域主 要地貌类型对应的目标值考核,当行政区域内平原、丘陵、山区 面积占比相差不超过20%时,按照平原、丘陵、山地加权目标值 进行考核。数据来源:统计、林草、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11 .生物多样性保护(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划入生态 保护红线等保护措施,受保护的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物种 数占本地应保护的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物种数比例。国家 一、二级野生动、植物参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 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数据来源:林草、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园林、生态环境等部门。(2)外来物种入侵指标解释:指在当地生存繁殖,对当地生态或者经济构成破坏的外来物种的入侵情况。外来物种种类参照国家重点管理外 来物种名录(第一批)(农业部公告 第1897号)、关于发布中 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环发2003H号)、关 于发布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环发(2010) 4 号)、关于发布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的公告(环 境保护部2014年第57号)。创立地区要实地调查确定外来物种 入侵情况,并制定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方案。要求没有外来物种入 侵,或者存在外来物种入侵,但入侵范围较小、对行政区域生态 环境没有产生实质性危害、对国民经济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且 已开展相关防治工作,有完备的计划和方案。数据来源:林草、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园林、生态 环境等部门。(3)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指标解释:指创立地区河流中特有性、指示性物种以及珍稀 濒危水生物种的保护状况,以历史水平数据为基准,进行比照分 析。要求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种类和数量不降低。根据水生 物种调查或问卷统计获得。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相关专家咨询、农业农村部门。12 .海岸生态修复(1)自然岸线修复长度指标解释:指沿海地区行政区域内,通过实施海岸线整治修 复工程,将人工岸线恢复为自然岸线,或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 和生态功能的岸线的长度。自然岸线认定参照海岸线保护与利 用管理方法(国海发2017) 2号)和海岸线调查统计技术规程(试行)(国海发2017) 5号)。数据来源:海洋、自然资源等部门。(2)滨海湿地修复面积指标解释:指沿海地区行政区域内,通过强化滨海湿地和重要物种栖息地的保护管理,逐步修复已经破坏的滨海湿地面积。 修复方式包括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湿地公 园,退围还海、退养还滩、退耕还湿等方式。滨海湿地包含沿海 滩涂、河口水域、浅海、红树林、珊瑚礁等区域。数据来源:海洋、自然资源等部门。13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危险废物实际利用量与处置量占应 利用处置量的比例。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 境保护部令第39号)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 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江也户西工方危险废物利用量(吨)+处置量(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x 100%危险废物产生量(吨)+利用往年贮存量(吨)+处置往年贮存量(吨)数据来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工业和信 息化、应急等部门。14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指标解释:指创立地区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 污染防治法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强化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监管,对存 在不可接受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未完成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 的,严格准入管理。没有发生因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 社会不良影响的“毒地”事件。数据来源: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15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 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 置、事后恢复等工作。建立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以 预防和减少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生 态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数据来源:生态环境、应急等部门。16 .自然生态空间(1)生态保护红线指标解释: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 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 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 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要求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 质不改变,主导生态功能不降低。主导生态功能评价暂时参照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的通知(环办生态2017) 48 号)和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函(自然资办函(2019) 125 号)。数据来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2)自然保护地指标解释:指由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 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 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以及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数据来源:统计、林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17 .自然岸线保有率指标解释:指沿海地区行政区域内限制开发、优化利用岸 段中计划予以保存和开发建设后,剩余的自然岸线长度以及列 入严格保护的自然岸线长度,占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大陆海洋 岸线总长度的比例。自然岸线指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海洋岸 线,包括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原生 岸线,以及修复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洋岸 线。海洋岸线保护和利用管理参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方法 (国海发20172号)执行。自然岸线保有率二(列入严格保护的自然岸线长度+限制开发、优化利用岸段中计划予以保存和开发建设后剩余的自然岸线长度)/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大陆海洋岸线总长度X100%数据来源:海洋、自然资源等部门。18 .河湖岸线保护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划入岸线保护区、岸线保存区的岸 段长度占河湖岸线总长度的比例。河湖岸线指河流两侧、湖泊周 边一定范围内水陆相交的带状区域。岸线保护区、岸线保存区、 岸线控制利用区及岸线开发利用区划定参照水利部河湖岸线保 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办河湖函(2019) 394号)。河湖岸线保护率=x 100%列入岸线保护区、岸线保存区的岸段长度(公里)河湖岸线总长度(公里)数据来源: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根据各地考核 要求不同,可分别采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或单位地区生产总 值能耗降低率。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耗总量(吨标准煤)地区生产总值(万元)数据来源:统计、工业和信息化、开展改革等部门。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所使用的水资源 量,是反映水资源消费水平和节水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根据各 地考核要求不同,可分别采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或单位地 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率。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或单位 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率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或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用水总量(立方米)地区生产总值(万元)数据来源:统计、水利、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21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指标解释:指本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与上年相比下降幅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指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是反映经济开展水平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二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亩)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1-本年度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x 1000/0上年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数据来源:统计、自然资源等部门。22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综合利用的秸秆量占秸秆产生总量的比例。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包括秸秆气化、饲料化、能源化、秸秆还田、编织等。秸秆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的秸秆量(吨)秸秆产生总量(吨)x 100%数据来源:农业农村、统计、生态环境等部门。(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通过还田、沼气、 段性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时限要求。23 加强对所有建设指标的调度工作。第二阶段:全面启动阶段(2020年46月)1 .各镇街道、县各相关部门按照任务分解要求推进各项工 作。2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开展指标资料收集, 基本完成各类规划建设工程建设和资料收集工作。3 .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工作,报请省生态环境厅对 规划组织评审,报请县人大审议并公布实施。第三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7 8月).完成宣传发动任务。1 .完成各项创立目标任务。2 .完成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第四阶段:全面验收阶段(2020年9 12月).向省生态环境厅提出省级考核验收申请。1 .做好正式验收迎检准备工作,确保通过考核验收。四、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立是一项跨领域、 跨行业、跨部门的系统工程,为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立 工作的领导,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环保统一监 管”的工作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 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规划、 技术指导和各类生态工程工程建设的监督实施;负责制定生态文 堆肥、培养料等方式综合利用的畜禽粪污量占畜禽粪污产生总量 的比例。有关标准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 令第643号)、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 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 36195-2018)执行。生金来仁二人到中生 综合利用的畜禽粪污量(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x 100%畜禽粪污产生总量(吨)数据来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3)农膜回收利用率指标解释:主要指用于粮食、蔬菜育秧(苗)和蔬菜、食用 菌、水果等大棚设施栽培的0.01毫米以上的加厚农膜的回收利 用率。各地区参照原农业部关于印发农膜回收行动方案的通 知(农科教发20178号),采取人工捡拾回收、地膜机械化 捡拾回收,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等技术措施,采用以旧换新、经营 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加工企业回收等多种回收利用方式。数据来源:农业农村、统计、生态环境等部门。23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一 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的百分率。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 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将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 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有关标准参 照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 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吨)+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吨)数据来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工业和信 息化等部门。24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地表水水质到达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HI类标准、地下水水质到达或优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III类标准的水源地个数占水源地总个数的百分比。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到达或优于m类的水源地个数x 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总个数注:可提供详实的监测分析报告和有关基础数据,并由省级 生态环境部门提供证明或意见,以剔除外来输入影响。数据来源: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25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以自来水厂或手压井形式取得合格 饮用水的农村人口占农村常住人口的比例,雨水收集系统和其他 饮水形式的合格与否需经检测确定。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 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规定,且连续三年未发生 饮用水污染事故。要求创立地区开展“千吨万人”(供水人口在 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 源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工作,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 术要求(HJ/T433-2008)、关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2) 50号)、关于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环土壤2018) 143号)执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x 100%取得合格饮用水的农村人口数(人)农村常住人口数(人)数据来源: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生态环境等部Iio26 .城镇污水处理率指标解释:指城镇建成区内经过污水处理厂或其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且到达排放标准的排水量占污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要求污水处理厂污泥得到安全处置,污泥处置参照城镇排水与 污水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41号)执行。城镇污水处理率=x 100%污水厂达标排放量(吨)+其他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量(吨)城镇污水排放总量(吨)数据来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27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解释:指城镇建成区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占垃圾产 生量的比值。在统计上,由于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易取得,可用清 运量代替。有关标准参照生活垃圾燃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5-2014)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 执行。依据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环资2016) 2851号)要求,特 殊困难地区可适当放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鬻鬻北慧(;:? X。数据来源:统计、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部门。28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解释:指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数占同期行政区域内农户总数的比例。无害化卫生厕所指按规范建设,具备有效降 低粪便中生物性致病因子传染性设施的卫生厕所,参照关于进 一步推进农村户厕建设的通知(全爱卫办发20184号)执 行。包括三格化粪池厕所、双瓮漏斗式厕所、三联通式沼气池厕 所、粪尿分集式厕所、双坑交替式厕所和具有完整上下水道系统 及污水处理设施的水冲式厕所等。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x 100%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数(户)同期行政区域内农户总数(户)数据来源:农业农村、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29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指标解释:指城镇建成区内到达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的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绿色建筑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 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适用空间,最大限度地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x 100%新建绿色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城镇新建建筑总面积(万平方米)数据来源:住房城乡建设、统计等部门。30 .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指标解释: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 化以及资源化。依据关于加快推进局部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工作的通知(建城2017253号),垃圾分类要做到“三个 全覆盖“,即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责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 类别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全覆盖。数据来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统计等部门。(2)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立 '村收集、乡储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储运网络,建立完善 的监管制度。数据来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31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政府采购有利于绿色、循环和低碳开展的产品规模占同类产品政府采购规模的比例。采购要求按照关于调整优化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执行机制的通知知(财库2019) 9号)执行。政府绿色采购比例=x 100%政府绿色采购规模(万元)同类产品政府采购规模(万元)数据来源:统计、财政等部门。32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副科级以上在职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组织部门认可的生态文明专题培训、辅导报告、网络培训等的人数占副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总人数的比例。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_副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总人数x 100%数据来源:组织部门。33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指标解释: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程度。该指标值以 统计部门或独立调查机构通过抽样问卷调查所获取指标值的平 均值为考核依据。问卷调查人员应涵盖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 同职业等情况,充分表达代表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抽样问卷调查 应涉及生态环境质量、生态人居、生态经济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相关领域。注:抽样样本量参照“一次性消费品人均使用量数据来源:统计部门或独立调查机构。34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指标解释: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程度。该指标值通 过统计部门或独立调查机构以抽样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调查公 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创立活动以及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生 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参与程度。注:抽样样本量参照“一次性消费品人均使用量工数据来源:统计部门或独立调查机构。明建设示范县建设实施计划、年度工作任务分解和考核等工作。 各镇街道、县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由主要领导亲自 指挥。各镇街及县相关部门要明确1名领导分管创立工作,并确 定1名创立专干。在全县形成县、镇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 上下联动的创立工作机制。(二)狠抓落实。各镇街道和创立指标承当单位根据本地本 单位的创立任务,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 措施,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制定时间表,有计划、分步骤地扎 实推进。要按月、按季对所承当的创立指标和创立工作任务完成 情况进行自查,不断查找差距,完善措施,强力推进。(三)严格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和处分制度。县政府督查室 将定期开展督查,对任务落实不力,不能按期完成创立指标和工 作任务的单位,及时进行通报,并责成其限期完成任务;对工作 完成不好,影响创立工作大局的,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对创 建工作完成好,有突出表现的实行奖励,并在评先评优中优先考 虑。(四)强化保障。加大环境保护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环 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作为生态 文明建设示范县创立工作经费,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扶 持和财政补贴资金,不断拓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立工程融资 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五)营造气氛。充分利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手机报等 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立宣传 活动,引导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县电视台 要开辟专栏,及时报道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重点工程建设,弘扬 先进典型,曝光后进单位,政府网站、手机报定期跟踪各镇街、 县相关部门创立工作进度,扩大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立 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公众参与率,增强参与积极性, 在全县掀起创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热潮,形成“举全县之力、 集全民之智”共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良好气氛。五、相关具体工作1 .各责任单位需安排专人负责创立工作,并明确分管负责 人、责任科室、具体负责人,3月31日前加盖公章后报至生态 文明建设示范县创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灌云生态环境局)。 对创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并完成材料的编 制、汇总、上报工作。2 .各责任单位需严格对照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 逐条对照,认真准备,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由各牵头单位负责汇 总把关台账资料,并于4月30日前报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 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汇编。联系人:廖静文 联系 : :邮箱:附件:1.灌云县创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任务分解表2.创立指标解释灌云县创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任务分解表领域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属性指标要求荤头单位配合单位生态制度(一) 目标责任 体系与制 度建设1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一约束性制定实施生态环境局各镇街2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 任务部署情况约束性有效开展县委办 县政府办生态环境局3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 的比例%约束性220县委组织部生态环境局4河长制一约束性全面实施河长办生态环境局、各镇街、临 港产业区、经济开发区5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约束性100生态环境局各镇街6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参考性开展生态环境局各镇街生态安全(二) 生态环境 质量改善7环境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PM2.5浓度下降幅度%约束性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 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 善(80. 6, 10.2)生态环境局各镇街、临港产业区、 经济开发区8水环境质量水质到达或优于川类比例提高幅度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黑臭水体消除比例%约束性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 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 善(66. 7, 100)生态环境局各镇街、临港产业区、 经济开发区(三) 生态系统 保护9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约束性260生态环境局各镇街、临港产业区、 经济开发区10林草覆盖率%参考性218自然资源局各镇街领域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属性指标要求牵头单位配合单位生态安全(三) 生态系统 保护11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外来物种入侵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参考性295 不明显 不降低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12海岸生态修复自然岸线修复长度滨海湿地修复面积公里 公顷参考性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5. 85)自然资源局各镇街(四) 生态环境 风险防范13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约束性100生态环境局卫健委、各镇街、临港产 业区、经济开发区14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名录制度参考性建立生态环境局各镇街、临港产业区、经 济开发区15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约束性建立生态环境局应急管理局、公安局、交 通运输局、城管局、各镇 街、临港产业区、经济开 发区生态空间(五) 空间格局 优化16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一约束性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 变,功能不降低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各镇街17自然岸线保有率%约束性完成上级管控目标(35)自然资源局各镇街18河湖岸线保护率%参考性完成上级管控目标水利局各镇街生态经济(六) 资源节约 与 利用1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 /万元约束性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 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0. 262)工信局统计局、各镇街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 /万元约束性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 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 善(136. 98)水利局统计局、各镇街2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 积下降率%参考性24.5自然资源局统计局、各镇街领域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属性指标要求牵头单位配合单位生 态 经 济(七) 产业循环 开展22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农膜回收利用率%参考性290275280农业农村局各镇街2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参考性280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生态生活(A)人居环境 改善2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约束性100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各镇街25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约束性100卫健委各镇街26城镇污水处理率%约束性285住建局各镇街2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束性280城管局各镇街28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约束性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 务(295)卫健委各镇街(九)绿色化29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参考性250住建局各镇街30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参考性实施城管局各镇街31政府绿色采购比例%约束性280行政审批局各镇街生态文化(十)观念意识 普及32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 人数比例%参考性100县委组织部各责任单位33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参考性280统计局县委宣传部、生态环境局、 文广旅局、教育局、各镇 街、临港产业区、经济开 发区34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参考性280统计局县委宣传部、生态环境局、 文广旅局、教育局、各镇 街、临港产业区、经济开 发区创立指标解释1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解释:指创立地区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国家生 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立工作,组织编制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设 规划。规划应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或本级人 民政府审议后公布实施,且在有效期内。数据来源:当地政府及各有关部门。2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指标解释:指创立地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学习贯彻落实习近 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情况,对国家、省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 和重大政策、中央生态环境俣护督察与各类专项督查问题,以及 本行政区域内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问题的研究学习及落实情况。数据来源:当地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3 .生杰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指标解释:指创立地区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党政干部实绩考 核评分标准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所占的比例。包括生态文明制 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绿色开展等 方面。县级行政区要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地级行政区要对 县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该指标旨在推动创立地区将生态文明建 设工作纳入党政实绩考核范围,通过强化考核,把生态文明建设 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二;x 100%绩效考评总分数据来源:组织、人事、生态环境等部门。4 .河长制指标解释:指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行政区域内河长, 落实属地责任,健全长效机制,协调整合各方力量,促进水资源 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具体按 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 及各省相关文件执行。数据来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5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指标解释:指政府主动公开生态环境信息和企业强制性生态 环境信息公开的比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711号)和环境信息公开 方法(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5号)要求开展,其中 污染源环境信息公开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按照企事业单位环境 信息公开方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1号)、关于加强污染源环境 监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环发201374号)、关于印发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方法(试行)和国家重 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方法(试行)的通知 (环发(201381号)等要求执行。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6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