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主题训练卷.doc
-
资源ID:727804
资源大小:47.05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春季学期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主题训练卷.doc
1 / 6【2019 最新最新】精选春季学期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精选春季学期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主题训练卷主题训练卷祖国河山祖国河山一、主题感悟一、主题感悟( (每空每空 2 2 分,共分,共 6464 分分) )1. 文中美景(1)西沙群岛_,_,是个可爱的地方。那里的鱼很多,所以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_,_。(2)小兴安岭的春天,树木抽出_,长出_;夏天,树木长得_,_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秋天,森林向人们献出了_的山葡萄;冬天,雪花在_,树上积满了_。(3)海滨小城按_的顺序,抓住海滨小城_的特点,写了小城的_、_和_三个地方。文中写了_这些景物。2. 诗中山水美(1)描写天门山秀美的诗句是_,_。(2)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是:2 / 6_,_。(3)补充诗句并选一选。刘禹锡 李白 苏轼)A朝辞白帝彩云间,_。作者( )B_,碧水东流至此回。 作者( )C_,潭面无风镜未磨。 作者( )D_,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 )(4)判断。A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一带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种停顿是正确的。( )C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湖”指的是西湖,“初晴后雨”是说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二、主题链接二、主题链接(5(5 分分) )有的人去景区,常常表现出不文明的行为。请说说你见过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并针对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写一句广告语提醒大家注意。_3 / 6三、主题应用三、主题应用(31(31 分分)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6 分)_石林是十分神奇有趣的。你可以顺着弯弯曲曲的路向前走:一会儿穿过石洞,一会儿爬上石树梢,一会儿来到小溪边,一会儿出现在青竹丛生的绿坪。走着走着,突然没有路了,只要你勇敢,不怕苦,继续向前走,会突然像神话中说的那样,眼前又变出一条路来。可是走着走着,突然一块巨石横插过来,像一扇门,把路隔断了,不让人们过去看那边美丽的风光。这时,你千万别急,石林会给你留下一条缝,让你挤过去玩个痛快。在石林顶上,有一座很好看的“望峰亭”。从亭上看石林中的金鱼池,池水清亮,活像一对明亮的大眼睛。再看看那一棵棵石树,有的像猎狗,有的像大象,有的像小熊,变化可多呢!1给短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 分)2短文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用“_”把这个句子画出来。(2分)3“挤过去”中的“挤”应选下面哪种解释?( )(2 分)用压力使东西排出。人或物从很窄小的缝隙中通过。许多人或物很紧地挨着,不容易转动。4 / 64用“ ”画出短文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比作_。短文中的“大眼睛”和“猎狗”“大象”“小熊”分别是指_和_。(5 分)5仔细读第二自然段,我能用诗句来描述这种情形:山重水复疑无路,_。写这两句诗的诗人叫_,这两句诗出自_。(3 分)6下面哪几个句子写出了石林的神奇有趣?( )(2 分)石林里只有“石洞”。石林里的路弯弯曲曲的,一会儿似乎没有路,一会儿又出现了一条路。石林里的一棵棵石树,有的像猎狗,有的像大象,有的像小熊,变化可多呢!(二)主题练笔。(15 分)你的家乡有哪些美丽的景点呢?请写一写这些景点的特点,吸引更多的人来你的家乡旅游。_5 / 6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主题训练卷第六单元主题训练卷祖国河山一、1.(1)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2)新的枝条 嫩绿的叶子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酸甜可口 空中飞舞 白雪(3)地点 美丽、整洁 庭院 公园 街道大海、天、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沙滩、贝壳、鱼、虾、蟹和海螺2(1)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2)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3)A.千里江陵一日还 B天门中断楚江开 C湖光秋月两相和 D欲把西湖比西子 (4)A. B× C二、略。三、(一)1.石林2石林是十分神奇有趣的。34突然一块巨石横插过来,像一扇门,把路隔断了,不让人们过去看那边美丽的风光。 巨石 一扇门 金鱼池 石树5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游山西村6 / 66(二)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