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学习单的设计及使用.docx
课中学习单的设计及使用以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为例学习单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为促进学生学习而 设计的学习任务清单。它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支架, 是以学促教的媒介,也是实现轻负高质教学的载体。以平 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为例,阐述课中学习单的设计及使用 策略。一、找准起点,定位教学基调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基于此,在课前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 是什么?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是什么?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所应具备的与新 知学习相关的知识准备,如学生在一年级初步认识了平行四 边形,可以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三年级研究了长 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掌握了探究平面图形的维度和方 法;在四年级认识了垂直与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 系,掌握量角和画垂线的方法等。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 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与新知学习相关的知识准备。为了找准 学生的现实起点,对学生进行了前测:第一题是判断给出的 各种四边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第二题是在点子图上画 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第三题是在给定的平行四边形上尝 试画高;第四题是用文字表述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 知识。前测结果显示:第一题的正确率约80%,错误集中在 梯形和菱形的误判上;第二题的正确率约90%,个别学生错 在只画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错画了一个梯形;第三题,学 生都不知道怎么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第四题,所有学生都知 道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约30%的学生知道平行四 边形对边平行,约40%的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约 10%的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约5%的学生知道长方 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基于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将本节课定位为:采 用“独立思考一动手操作一合作探究一汇报交流一评价质疑” 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课中学习单的支架作用,围绕教学的 重难点、关键处,设计指引性、启发性、探究性问题,以活 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让 学习真实发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促进 学生主动发展。二、有效迁移,聚焦概念本质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学习,以课中学习单为支架,引 导学生迁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活动经验,在观察、 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深刻理解概念本质。课上,提供学具(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一副三 角板、直尺、量角器)和“课中学习单(一)“,先请学生独 立思考怎样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特征,再让学生小组合 作,经历“观察猜测一操作验证一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 边探究边填写学习单,并做好小组汇报准备。年中学习单(一)I更帽的* Wy4+就我巡视指导,鼓励各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提醒学生操作时要精确、规范。汇报操作验证的方法时,学 生充分展现出思维的灵活性:有的学生想到“量一量”的方 法,即分别用直尺和量角器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 等、对角相等;有的学生想到“移一移”的方法,即借助直 尺和三角板,通过平移验证对边平行;有的学生想到“画一 画”的方法,即在对边之间画几条垂线段,通过测量发现垂 线段的长度一样,以此验证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还有的学生想到“撕一撕”的方法,即将平行四边形撕成几 部分,完整保留它的边或角,用重合法验证对边、对角相等。学生想到了多种验证方法,由此可见,上好认识长方 形和正方形一课是学生迁移运用探索图形特征的活动经验, 以及研究图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三、引导自学,促进主动发展有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能力 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考为核心的学 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激发学生 思考的方法是给予学生有价值的问题。课上,以“课中学习单(二)”为载体,设置层层递进 的3个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相关新知。巡视,指导学生自学,如:紧扣底和高的概念的关键词,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根据底和高的概念试画平 行四边形的高;在试画高的过程中要有思考、质疑的意识等。 然后,组织学生同桌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学习单的填写, 做好小组汇报准备。最后,请填写的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 展开师生、生生互动,通过评价、质疑、补充、提醒,深化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其对应关系的理解。汇报中,根据学生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即学生画高的正 例和反例,引导学生通过辨析,理清高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 关系,在脑中形成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图式。对于学习单中的 第3个问题,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2条、4条,还 是无数条? ”“平行四边形的高都相等吗? ”等疑问;还提 醒其他人画高的注意事项,如高和底要互相垂直、用虚线画 高、要标垂直符号等,以及“高和底要对应” “高可能有两 种不同的长度” “平行四边形的位置变了,但底和高的对应 关系不会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