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大漠黄沙中深扎文明之根 附沙漠简史 如何影响中国文明.docx

    • 资源ID:72788178       资源大小:60.8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漠黄沙中深扎文明之根 附沙漠简史 如何影响中国文明.docx

    地处中国西北的甘青新地区,在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说起甘肃,大家印象深刻的当首推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还有留存至今、享誉世界的 流沙坠简和敦煌遗宝,殊不知,更早的彩陶之路、玉石之路、青铜之路,也都在这里率先起 航。传承有序的文化遗存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地区,地处青藏、蒙新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河谷纵横交错。河谷两 旁的黄土台地,土壤肥沃,适于耕种,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条件,古代文化遗存极为丰 富。长期的考古工作逐渐证明,甘陇地区是早期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20世纪80年代,甘肃南部夏河县甘加盆地的白石崖溶洞曾发现一件古人类下颌骨化石。 现经分析确定为中更新世古老型智人的一种,即丹尼索瓦人,距今已有16万年。夏河丹尼 索瓦人化石,是除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在其他地区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 人化石。这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向前推至距今16万年, 也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遗迹。2018年,大学环境考古团队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石崖溶洞进行了发掘,出土的大 量石制品和动物骨骼化石表明,古人类曾在此长期生活。初步测年结果显示,遗址上部文化 层至少形成于距今4万年前,底部文化层可追溯至十几万年前。白石崖溶洞是青藏高原目前 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遗址。距今约8000-5000年的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发掘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曾 在这里繁衍生息。距今7800年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 陶文化之一。距今5000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代表,彩陶文化更趋发达, 代表着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1924年7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临洗县城 西南约十公里的洪河西岸的马家窑村,发现以绚丽的彩陶为显著特征的古文化遗存,所获之 彩陶“精美绝伦,可为欧亚新石器时代末叶陶器之冠”(甘肃考古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早期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 文化,因1924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故名。齐家文化以特色鲜明的 陶器、自成一体的玉文化和先进的冶金术为主要特征,年代为公元前2400前1500年,与 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年代大致相当。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 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青铜合金技术的发展, 可能就与齐家文化的启发有关。齐家文化玉璧,1984年甘肃静宁出土齐家文化因客省庄二期文化的西进而诞生于陇东南,进而扩展至甘南大部以及青海、宁 夏地区,晚期一度远距离东渐至关中和商洛地区。其与关中甚至山西、河南等中原地区的文 化一直存在密切交流,又间接受到来自中亚等文化的显著影响,并将其新鲜血液带到中原, 促成二里头“王国”文明的诞生。在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对夏文化的晚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韩建业齐家文化的发展演变一一文化互动与欧亚背 景,文物2019年第7期)。当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齐家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 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秦文化与周文化的发祥地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秦文化,长期在甘肃地区孕育和发展。早在殷商时期,秦人先祖即为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遂为诸侯。周孝王六年(前905), 秦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于秦邑(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建立秦国,史称“嬴秦”。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破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今甘肃 天水一带)之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率兵救周;公元前770年,秦褰公 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岐山以西之地,正式成为周之诸侯。清华简系年云:“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 录子耿。成王践伐商邑,杀录子耿,飞廉东逃于商奄氏。成正伐商奄,杀飞廉,西迁商奄之 民于郑圉,以御奴虐之戎,是秦先人。”商朝覆灭后,飞廉由商都向东,逃奔商奄。奄等嬴 姓东方国族反周失败后,周朝将周公长子伯禽封到原奄国之地,建立鲁国,统治“商奄之民”, 同时把奄君迁往蒲姑,将秦之先人西迁到“都”谪戍(御戎“郑”即尚书禹贡雍州 的“朱圉”,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冀县的“朱圄”,在冀县南梧中聚,今甘肃甘谷县西南。 近年来,考占工作者在礼县一带西汉水上游发掘的西山、大堡子山和山坪等遗址,即系秦人 早期活动遗存(李学勤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这里也是周人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周人兴起于今陕甘一带,至不窜时,迁至今庆城县一 带,公刘时乂迁居豳(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与两地皆邻近的崇信于家湾遗址,于1980 年发现过青铜器。经研究,这里系一处西周早期的周人墓地,年代自先周至西周中期。1967 年和1972年,分别在灵台县白草坡村被发掘的西周早期贵族墓地,年代为康昭时期。诗大雅皇矣云,文王时,''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 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周祜,以为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 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京”即公刘所迁之豳,在今旬邑县西。密、阮、共皆为 殷商方国,密即密须,在今灵台县西,阮在今泾川县,共在今泾川县北。这两处遗存的发掘, 正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见证了周文王经营西戎扩展疆域的历史。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甘肃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与今蒙古国接壤, 古时是沟通中原与西域的枢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历史和文化独具地域特征,在中西文化 交流中也发挥了特殊的通道作用。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通道,还是玉石之路、彩陶之路、 青铜之路的枢纽,是探索和解决史前至青铜时代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的关键地区。有学者将马家窑彩陶与中亚彩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部分纹饰图案非常相似,进而提出 “彩陶之路”之说,即在“丝绸之路”开通前,由彩陶文化带来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金属冶炼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性因素之一。19741975年,永登蒋家坪遗址发现了一-件 青铜刀。1977年,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发现了目前年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刀,被誉为“中 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20102017年,张掖西城驿遗 址出土了铜器、炉渣、矿石、炉壁、鼓风管等与冶炼相关的遗物,表明约在4000年前的马 家窑文化晚期,马厂先民就已率先从中亚引进了冶铜技术,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作出了巨 大贡献。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工具和装饰品以及中国最早的铜镜,表明甘肃地区是中国 青铜器的重要发祥地;出土的金耳环是我国最早的金器;其后,秦人乂较早冶炼和使用铁器。 凡此表明,甘肃是中国最早开始金属冶炼的地区之一。河西走廊一带,古代玉矿资源丰富。近年发掘的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面积约5平方千 米,年代上限为四坝文化,中间经骗马文化,下限为汉代。敦煌旱峡玉矿遗址,面积约3 平方千米,年代在公元前I千纪以内,略早于马鬃山玉矿遗址的年代,是国内目前可确定的 年代最早的玉矿遗址。为研究早期玉料的开采、加工制作以及成品的输出贸易与生产组织、 行业管理、社会结构及玉石之路的历史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视角。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彩陶、玉文化体 系和冶金技术,开辟了彩陶之路、玉石之路、青铜之路的先声,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发挥了重 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至青铜时代,甘肃地区依次或并行出现了西部的四坝文化、沙井文化, 中东部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和东部的周秦早期文化。自先秦以来,周、秦、戎、狄、羌、 氐等部族长期活动于西北地区,对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综上,甘肃地区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既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内涵,也提供 了独特而重要的佐证。沙漠简史:如何影响中国文明如今的沙漠中,风声依I口,黄沙依I口。这里曾经诞生文明,也曾经吞噬文明。作为后人,我们似乎还能模糊地想象出水草丰美 的古国,或是往来如织的古道。作为前人,我们更期待能够描绘未来的模样,一切只是取决于我们怎么做而已。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沙漠总是以荒凉、悲壮的形象示人。这也并不奇怪。毕竟在我国, 沙漠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在过去视野受限的时代,对多数人来说都是不愿踏足的远方。我国八大沙漠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习惯上,西部干旱区中流动、半流动沙丘覆盖的 区域称之为沙漠,而东部半干旱或半湿润区中由固定、半固定沙丘覆盖的区域则称为沙地。再加上地处边疆,一度烽烟四起、战火不断。中国人往往称战场为“沙场”,这是一个广 泛的概念,但与沙漠不无关系。小桥流水人家似乎更与之无关,只有黄沙万顷,看起来单调 异常。然而实际上,沙漠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却远不仅于此。这片60万平方千米的黄沙地, 还有太多特别之处。世界上大多数沙漠似乎有个约定,都出现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区域内。但中国的沙 漠偏偏特立独行,非要在北纬35。50。的温带区域抛头露面。这是为什么呢?在我国西北地区,山脉和盆地交替出现,南侧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 连山,西侧的帕米尔高原,北侧的天山、阿尔泰山,东侧的贺兰山、阴山,将中间的盆地“团 团围住这里远离海洋,暖湿气流长途跋涉而来,水汽早已散失大半,如今更是“祸不单行”,遇 到了山脉和高原的阻挡。气流翻越高山时加剧了水汽流失,到达西北地区时已变得十分干燥,形成了这里干旱少 雨的气候格局。中国西北的绝大多数地区年均降水量低于400mm, 一些盆地中心年降水不 足100mm,正可谓“春风不度玉门关”。然而,仅有干旱是远远不够的。如此广袤的沙来自何方?包围盆地的高山上,曾经分布 着比现在规模更大的冰川。随着冰雪逐渐消融,大量流水沿着山麓向盆地汇聚,形成众多河 流和湖泊。环绕西北地区的高山上发源出众多河流,纷纷向低洼的盆地汇集。流水夹带着从山区“搜刮”而来的沙砾,或是制造出广大的冲洪积平原,或是在湖泊底部 逐渐沉积,最终在盆地内部,形成了厚达数百米的沉积层。即便是如今的和田河,一年携带 的泥沙量也在600万立方米左右,这就意味着100万年中,河流流域将出现约120米厚的沙 层,相当于40层的高楼。而实际上塔里木盆地的沉积物,远比这更加深厚。这些沉枳物, 成为中国沙漠主要的沙源。每年8月后,西伯利亚的空气逐渐降温,并向低空下沉,和南方形成了鲜明的气压差异。于是寒冷而干燥的气流大举南下。北部的蒙古高原坦荡如砥,自北而来的强大气流便由此乘 虚而入,灌入西北地区的盆地和平原中。冬去春来,光秃秃的地面温度迅速升高,形成的低压抽吸周边空气,又可谓是“就地起 风”。于是在风力强劲的地带,满地基岩裸露在外,成为岩漠,其中不乏形态诡异的岩石。在沉积层地带,大风从地表呼啸而过。卷起较轻较细的沙尘,形成“风沙流”,可谓是飞 沙走石。沉积层失去了沙尘,只留下满地粗糙的石砾,成为砾漠。由于依然保留着沉积时的 灰白色,也被称为白戈壁。到了盆地深处,风力逐渐减弱,又或是遇到地势阻挡,沙尘终于 落回地面,一切归于平静。如此长年累月,堆积成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其中不乏高大巍峨的 沙山。像必鲁图峰,顶峰高于地面500米,相当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高度,是世界上最高 的固定沙丘。更为细小的沙尘则走得更远,最终堆积形成黄土,是为土漠。黄土高原地表受风蚀、水 蚀严重,形态破碎,多数劣地成为土漠。而一些干涸的河湖周边,留下了龟裂的黏土,形成 泥漠,或是不断盐渍化,形成盐漠,泥漠中泥土多干裂成无数多边形。不同景观交织错落,共同构成了西北地区浩瀚无垠的荒漠风光。沙漠,似乎是一个与水截然相反的概念。但实际上,由于中国沙漠特殊的地理位置,水 在这里别有一番天地。相较于热带,我国的沙漠在冬季时格外寒冷。水汽在这里迅速凝结, 常以降雪的形式落到地面,给沙丘盖上了厚厚的“棉被”。高原和山川包围着沙漠,从其间汇聚而出的河流既是丰富的沙源,也是不可或缺的水源。 其中最声势浩大的黄河,一口气串联起三大沙漠,奔腾着进入遥远的渤海。而其他大多数河 流,则是永远见不到海洋的内流河。由于水量有限,加上剧烈的蒸发和渗透,离开山区后往 往消失在沙漠之中。一些湖泊有幸得到充足的地下水补给,湖水适于饮用,是生命绝佳的水源。而其他大多 数湖泊,则是蒸发剧烈、盐分积累的咸水湖。因为独特的微生物或矿物质作用,呈现出各异 的色彩。然而即便是咸水湖中,依然不乏汩汩清泉从地下涌出,令人叹为观止。科学家曾估 算,我国沙漠地区的地下水储量高达1300亿吨,甚至超过了青海湖的蓄水量,是名副其实 的“地下海水塑造了不一样的沙漠景观,更重要的是,为沙漠带来了生命,也为人类带来 了机遇。春天,沙漠中冰雪消融,形成了可观的水源。短短一个多月,一些植物就可以完成发芽 到凋零的全过程,被称为“短命植物:短命植物的平均生长周期仅有75天,或者为了探求 深埋地下的水源,发展出庞大的根系,像骆驼刺的水平根系可以达到20余米。又或者为了 保留好不容易得到的水分,干脆连叶子也舍弃了。植物的枝叶能有效降低地表风速,根系则牢牢固结流动的沙砾。于是当沙丘有10%以 上被植被覆盖,风便再难以使其肆意流动,形成了固定、半固定的沙丘。而那些水源充沛的地区,更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景观,分布在山麓边,河道旁,湖泊或地 下水丰沛的地区间,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绿洲”。而在古代,绿洲不仅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乐土,更是长途旅行者最珍贵的补给站。凭借着 镶嵌在沿途的绿洲,古人终于得以往来于死亡沙漠之间,条串联东西的走廊最终应运而生, 史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如同被绿洲串起来的一条路,著名的“西域36国”即为沿途36个 绿洲国家。在绿洲带来的机遇下,人类文明欣欣向荣,但背后也隐藏了危机。到了唐代,西北地区依然是广袤的粮仓。公元749年,中央从陇西收购的粮食超过了全 国的30%,正可谓“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但和数百年前相比,一些文明却消失了,比如盛极一时的楼兰,乂如神秘莫测的精绝。 精绝是一个仅有3360人的小城,但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精绝古城位于塔克拉玛干 沙漠之中,曾是尼雅河旁的一片绿洲。依靠尼雅河的水源,精绝人种植小麦、培育瓜果、酿 造美酒,打造了一片富饶祥和的世外桃源,时至今日,这番景象依然令人神往。尼雅遗址出 土的上等蜀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清晰可见。大约晋代后,精绝便在茫茫大漠中销声匿迹了。是因为战火还是缺水?也许真相永远无 人知晓。但不可否认的是,汉代时可以流泄120千米的尼雅河,如今长度已缩短了一半,早 已无力为昔日的绿洲续命。曾经的古城繁华不再,出地干裂、果园荒芜、树木枯菱、房屋倾颓,最终被黄沙掩埋。 直到1500多年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称为“尼雅遗址”。到了清朝,为了恢复宋元明时期衰败的河西经济,中央在河西区域大量移民屯垦,人口 突升至明末时的8倍,灌溉面积达到了此前历史的最高水平。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中国人再度向西北的荒原进军。然而在粗放 的发展模式下,水资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世纪60年代,由于塔里木河的上游来水大量减少,下游的罗布泊彻底干涸了。而地 处甘肃武威北部的民勤县,由于祁连山冰川退缩、森林减少,令河流的流量显著降低,人们 不得不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然而这些措施收效甚微。水库蓄水导致下游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也随之降低,更加剧了 林地、耕地、草场的沙化。过去“水草丰美,湖泽广布”的景象己不复存在,肆虐的沙尘暴遮 天蔽日,人们似乎看不到这座绿洲城市的未来。在民勤县中渠乡,由于环境恶化,1995-2000 年间当地人口流失了近一半。其东边250余千米的银川也常遭受沙尘暴影响。不难想象,如若人们袖手旁观,这里终将走向和精绝古城一样的结局。而失去了民勤绿 洲,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将连成一片,形成中国第二大沙漠。民勤也并非特例,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绿洲变为沙化土地的情况屡见 不鲜。农田退化,粮食减产,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爹、煮一锅”。草场 萎缩,林地消失,列车停运,机场关闭,造成的影响甚至波及遥远的华北平原。20世纪末期,包括沙漠和戈壁在内,我国沙化土地已达到174万平方千米,并且仍以 每年34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张。一场“抗争”势在必行。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沙漠科学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直到1954年,宁夏沙坡头建 立了第一个风沙观测站,中国人终于开始系统地认识沙漠、了解沙漠。4年后,包兰铁路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也是第一条开展风沙防治工程的铁 路。随后的1977年,中国派遣代表参与了“联合国沙漠化会议”,沙漠化防治一时间成了沙 漠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1994年的联合国防止沙漠化公约中,“沙漠化”被改译为“荒漠 化”,其范畴包含砾质化、盐渍化、石漠化等多种地表景观变化。)经过近60年的研究和发展,人们逐渐转变观念,开始关注人、水、沙之间微妙的平衡, 现如今,治沙方法也愈加理性和科学。在水源稀缺的区域,人们用当地廉价易得的麦草设置方格,用以降低地表风速,固定流 沙。当水源足够供养植被,则根据灌溉条件选择性地栽种植物,既能防风固沙,还能改善土 壤条件。人们也更加小心翼翼,不断尝试新的灌溉方式,节约珍贵的水源。21世纪后,我国沙化土地持续减少,2009-2014年间效果尤为显著,沙化土地面积减少 了 1980平方千米。在新疆现有的沙漠绿洲中,有一半由人工改造而来。更令人欣慰的是, 一些已经干涸的湖泊,再次恢复了生机。曾经岌岌可危的民勤县,也逐渐重现绿洲城市原本 的模样。时至今口,中国人依然没有停止对沙漠的探索。人们获取电力,开采能源,修建超 级工程,中国人与沙漠的新故事正在展开。如今的沙漠中,风声依旧,黄沙依旧。这里曾经诞生文明,也曾经吞噬文明。作为后人, 我们似乎还能模糊地想象出水草丰美的古国,或是往来如织的古道。作为前人,我们更期待 能够描绘未来的模样,一切只是取决于我们怎么做而已。这,也许就是沙漠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注意事项

    本文(大漠黄沙中深扎文明之根 附沙漠简史 如何影响中国文明.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