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重庆市中小学校建筑品质提升设计导则.docx

    • 资源ID:72790146       资源大小:98.23K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重庆市中小学校建筑品质提升设计导则.docx

    重庆市中小学校建筑品质提升设计导则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2年12月4场地与总平面4.1 场地4.1.1 中小学校场地选址应确定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 危险生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量土壤、化学污染 等危害,应远离医疗场所,或选址在医疗场所的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向。4.1.2 中小学校严禁建设在高压电线、长输天然气管道、输油管道穿越或跨越 的地段。学校与周界外危险管线的防护距离及安全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规 定。4.1.3 宜选择适宜的地形坡度,避开自然地形复杂、自然坡度大的地段。4.1.4 校园场地应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 步行距离不宜超过3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500mo校园规划设计应保护和修复场地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建筑及景观,并符 合下列规定:1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植被等,保持场地内生态系统与场 地外生态系统的连贯性;2利用场地原生近地表层土;3根据场地建设情况,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或生态补偿措施。4.1.5 改扩建学校宜合理利用校园范围内的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经局部或适 度改造后得到合理利用。4.2 用地4.2.1 校园规划时应利用场地自然高差布置相适应的建筑、构筑物与设施,规 划设计应避免大挖大填,场地规划坡度不宜超过15%。场地设计应避免形成高边 坡、高挡墙,当无法避免时,超过3m的挡墙应分级处理,每级挡墙之间水平距 离不应小于2mo应根据地形高差、用地面积大小、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开发与利用 地下空间,并符合下列规定:1满足紧急通行、消防安全和自然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地下空间可配置体 育场馆、多功能厅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各类活动、展示空间;2 地下空间可用于停车库、厨房、洗衣房、总务用房等生活服务用房:3 地下空间宜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下沉式庭院、窗井、采光天窗、导光装置 等自然采光形式。4.2.3 中小学校运动场所、地下停车场所等设施宜临近校园边界设置,节假日 向社区开放,共享学校运动场所和地下停车场等设施,进出口的设置应有利于校 园的有序管理。4.2.4 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中小学根据学校不同规模,中学应设400m环形跑道(含100m直跑道); 小学应设200300nl环形跑道(含60m直跑道)。每6个班应配置一个篮(排) 球场,宜设运动器械场地200400 nf (小学含游戏场地);2宜合理利用架空层,为学生提供乒乓球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3 室外运动场地应设周边安全距离,相邻布置的各体育场地间应预留安全 分隔设施的安装条件;4 应在体育场地周边的适当位置设置洗手池等附属设施,就近配置卫生 间、更衣室等必要附属用房;5 操场长边适当位置应设置升旗台,运动场宜设置看台及主席台;6 学校体育场地应采用满足主要运动项目对地面要求的材料及构造做法; 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的设计、选材、铺装应符合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 地GB36246的规定。7 室外运动场地选材宜按附录附表3选用4.3 总平面4.3.1 校园总平面设计应包括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及管网综合设计。总平面 布置应包括建筑布置、体育场地布置、绿地布置、道路及广场和停车场布置等。4.3.2 校园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平面布局、建筑体型、 建筑楼距、建筑朝向、建筑立面和架空层等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 提高校园舒适性,降低建筑能耗。4.3.3 中小学宜分开建设,当不得不在同一用地上建设时,设计应考虑中小学 通过建筑隔墙、围墙、绿化等方式进行物理分隔。4.3.4 小学建设用地面积不宜小于18 nf/生,中学建设用地面积不宜小于26 m7 生。4.3.5 小学主要教学用房应设置在四层及以下,初高中学校主要教学用房应设 置在五层及以下,其它楼层可用于教学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因场地高差形 成有吊层的建筑,其层数应按学生主要进入教学楼方向的标高起算,当此楼层与 室外田径或足球场地之间的高差大于2.2m时,建筑层数宜以增加一层计算,高 差每增加4m,建筑层数增加一层计算。436中小学校应采用首层架空和设置连接校园主要建筑的连廊系统,为学生 提供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满足雨天通行、交流、展示等需求。教学用房首层架 空面积不应少于该楼栋占地面积的25%O学校主要教学用房设置窗户的外墙与铁路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 高速路、地上轨道交通线或城市主干道的距离不应小于80mo当距离不足时, 应优化建筑布局和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当有航空航线穿过校区时,应做专项的 声学分析,必要时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438 校园交通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校园内步行交通系统与机动车交通系统应分离;2 校园内机动车停车场及地下停车库出入口与连接道路之间宜设不小于 5. 5米的缓冲段,且不应将师生人流集中的道路作为连接道路;3 校园与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和周边社区人行道等应设置连贯的无障碍通 行系统;4 校园内所有场地应设置贯通的无障碍通行系统。4.3.9 学校主入口前区场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学校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应有利于人员疏散,不应紧靠城市交通主干道; 接送学生的主入口必须在用地红线内留有缓冲地带,预留接送停车区域,并设置 警示标志;2 缓冲地带需考虑8辆即停即走车辆的停放及行驶,避免对城市道路造成 影响;3 主要接送学生的出入口应设置等候场地,其面积不应小于0.2 Of/人,当采用错时放学时,应按人数最多的年级总人数计算;并应结合大门、景观等设 置有遮阳防雨措施的区域,其面积不应小于等候场地面积的10%o4.3.10 校园停车场(库)包含学生接送停车场(库)和教职工停车场(库), 两者应分别独立设置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学生接送停车场(库)应按4辆/班设置停车数量,并满足下列要求:1)应设置23个大巴车位;2)应设置不少于接送总车位数2%的无障碍车位和不少于6个充电车位, 充电车位宜独立分区设置并宜采用非车载充电机;3)停车场(库)纳入学校用地范围内。2 教职工停车场(库)应配建不少于学校教职工编制总人数60%的机动车 停车位,其数量不得和学生接送车位数重叠计算;3宜设置机动车停车智能引导和信息管理系统;4 停车总数量大于500辆的大型停车场(库)宜做专项的交通分析。4.3.11 中小学校内各类道路、场地均应采用防滑构造做法。4.3.12 校园建筑应采取措施避免卫生间、餐厅和厨房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 通到其他教学空间或室外活动场所。并符合下列规定:1食堂厨房宜设置食材进货场地和货车回转场地,保证货车进出顺畅;2 食堂厨房进食材与出垃圾应设置物理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洁污分流。4.3.13 建筑及场地应配备分类垃圾收集设施并合理规划垃圾物流,分类垃圾收 集设施的规模应满足口常生活和口常工作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要求、无 二次污染;垃圾分类收集达标率应达到100%。垃圾容器和收集点位置应合理、 规范并与周围景观协调,并符合下列规定:1主要道路及场所均匀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箱,其间距不应大于80m,摆放 位置适宜,并应采取视线遮挡和防止异味影响的措施;2 垃圾箱应防雨、密闭、整洁、美观、分色分类收集,采用耐腐蚀材料制 作,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T27的规定;3 垃圾转运通道和储存空间应设置有效清洗设施,垃圾转运场地地面应采 用耐磨、防滑、防渗、易清洁材料。4.3.14 校园应设立应急空间,以应对重大灾害时之需,并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学校建筑周边留有不小于20mX20m的空间作为受灾时期物资储 存、搭建临时设施、避难人员疏散等场所使用;2宜在校园围墙设置平时常闭、需要时开启门,供紧急情况下方便人员、应急车辆和紧急物资的进出。4.3.15 中小学校绿地率不宜低于35%。并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无毒害、无飞絮、无刺、少病虫害、易维 护的植物。选用的乡土植物占总植物数量的比例不应小于70%;2 集中绿化用地的宽度不应小于8 m;3 学校的集中绿化用地面积,中学每生不宜低于3m小学每生不宜低于 4 m2;4 场地内挡墙、护坡等处垂直绿化率不应低于70%;5 宜结合绿地设置植物园、农场、微型气象站等供学生体验式学习。4.3.16 中小学校建筑内外均应设置系统完善、便于识别和使用、与环境相协调 并充分体现人性化关怀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标识系统。4.3.17 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排放或收集,应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 滞蓄或再利用。4.3.18 建筑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空调、风机房、新风和 排风口及其他设备机房的位置,缩短冷热水系统和风系统的输送距离,冷热水系 统的单程输送距离不宜超过250m,风系统的输送距离不宜超过90mo4.4 室外环境4.4.1 建筑设计应避免产生光污染,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 境的影响应符合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 18091的规定。4.4.2 校园场地风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1)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高1.5m处风速应小于5m/s,户外休息区、儿童 娱乐区风速应小于2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应小于2;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应大于5Pa。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1)场地内的人员活动区不应出现涡旋或无风区;2) 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应大于0.5Pa。校园规划设计时应采取下列措施降低校园热岛强度,改善热环境,并符合 下列规定:1广场的遮阳覆盖率不应低于25%,游憩场和停车场的遮阳覆盖率不应低 于30%,人行道的遮阳覆盖率不应低于50%;2 广场、游憩场和人行道的透水铺装面积不低于60%;3 室外休憩场所应采用人工雾化蒸发降温。4.4.4 校园场地声环境应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中1类声功能区环境 噪声限值的要求。当不满足时,应控制建筑与噪声源之间的退距,必要时应采取 场地噪声环境控制措施。4.4.5 位于交通干线旁的学校建筑,宜将运动场沿干道布置。产生噪声的固定设 施与教学楼之间,应设噪声隔离带。运动场设置于教学楼屋顶时应采取有效隔振 和隔声措施。5 建筑5.1 建筑功能与空间5.1.1 中小学校的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应包括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共教学 用房及其各自的辅助用房,普通教室应按行政班级数量配置,其余教室应按行政 班级数量1:1比例设置或预留。5.1.2 普通教室应满足人均使用净面积不小于1.6nR每个普通教室应配置不小 于3 m2的清洁间;普通教室内还应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专用的小型储物柜,每人 储藏空间宜为030m3。5.1.3 游泳池、游泳馆应符合下列规定:1中小学校的游泳池、游泳馆均应附设卫生间、更衣室、医务急救室、浴 室;2 游泳池周围、通向更衣室的走道、更衣室及浴室地面均应防滑,且在有 水状态下表面净摩擦系数不应小于0. 5。5.1.4 学生宿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初高中学生宿舍每室居住学生不宜超过6人。居室每生占用使用面积不 宜小于5.0W,宿舍卫生间应采用干湿分区;2小学午休的宿舍宜集中设置,且宜集中设置卫生间;3 学生宿舍内的居室、公共盥洗室、公共厕所、公共活动室和走廊应直接 自然通风和采光,采用自然通风的居室,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居室地板面积 的 1/20。5.1.5 教师办公室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m2,单间办公室净面积不应小于 12m2o卫生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卫生间布置应尽量隐蔽,不应贴邻教学用房和主要公共区域设置。男女 卫生间应分开布置出入口、门窗洞口等处应注意视线遮挡、保护隐私且不影响 其周边教学环境卫生;2 卫生间的通风窗不得开向过道;3 学生卫生间卫生洁具的数量应按下列规定计算:男生应至少为每30人 设1个大便器,每15人设1个小便斗;女生应至少为每10人设1个大便器;至少为每40人设一个洗手盆;4 学校餐厅、食堂应设置公共卫生间,洁具数量应按上述要求配置。注:餐厅、食堂人数按实际座位数,如厕人数按男女人数相当时考虑。5.1.7 教学用建筑内应在每层设置饮水处,每处应按每45-50人设置两个饮水 水嘴计算水嘴数量。中学图书馆(室)应配置饮水处,水嘴数量根据使用人数参 照前述要求设置。5.1.8 走班教室、餐厅、活动室、校史陈列室等建筑空间可实现快速配置,满 足教学创新和相关活动的需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配置一定数量的功能用房和公共空间,通过大空间设计、一室多用、灵 活隔断等方式实现功能可变、面积可调,以适应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变化与创 新:2餐厅具有可用于师生相关集体活动等功能变化的灵活性;3 除具有特定结构作用和外围护墙体外,主要教学用房的墙体宜采用隔音 且易组装的轻质隔墙或隔断装置;4具有实施灵活变化的配套,可采用可滑动、倾斜、旋转、折叠等墙隔板 进行隔断,但应满足相关隔声要求;5 建筑设备系统及智慧系统等应具有支持空间灵活变化的适应性。5.1.9 师生课间活动空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教学用房建筑单面走廊净宽度应大于2. 7m,不宜采用两侧布置教室的内 廊,两侧布置教室或其他用房的中间走廊净宽度应大于4. 0m且应满足相关隔声 设计要求;2教学楼应在每层设置楼层人均面积不小于0.8m2的集中交流平台(含外 廊)。5.1.10 宜结合校园建筑屋顶花园、空中露台、走廊端头、架空层、连廊等空间, 设置适宜学生学习交流的公共空间与场所。5.1.11 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教室、专用教室、教师办公室、学生宿舍、卫生间等标准化程度较 高的功能空间,宜结合使用要求进行标准化设计。2教学楼、宿舍楼的楼梯、电梯、走廊等标准化程度高的交通空间,宜结 合使用要求进行标准化设计。3基本单元模块及其衍生模块应在模数协调基础上,遵循少规格、多组合 原则进行标准化设计。功能空间、交通空间水平方向优先采用扩大模数(2m、 3m),可采用基本模数(1m);竖向宜采用基本模数(1m);楼梯间开间 及进深宜采用扩大模数(2m、3m);楼梯梯段宽度宜采用基本模数(1m); 公共管井净尺寸应根据设备管线布置需求确定,宜采用基本模数(1m)。5.2建筑安全与无障碍设计5.2.1 校园应设立临时隔离用房、防疫用品仓库等防疫用房和设施,以应对疫 情时之需,并符合下列规定:1 应结合校内医务室设置临时隔离用房,面积不小于30 nf,做到平疫结 合。临时隔离用房宜设置在建筑尽端,靠近室外活动场地,有独立的出入口、卫 生间和食物进出隔离窗口;2临时隔离用房应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和内循环空调系统,形成室内负 压;3宜结合总务用房在校内设置防疫用品仓库或柜仓,存储防疫物资。5.2.2 应建立学校安全逃生系统和紧急情况下与当地政府应急、消防等相关部 门链接的定位系统,并符合下列规定:1安全逃生线路应保证便捷、畅通,不应有被封闭、堵塞的可能,不应绕 道;2应配置鲜艳颜色、辨识度高的安全逃生指引标识,并在安全逃生沿路设 置建筑空间方位图。5.2.3 校园及建筑内部空间有安全风险之处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必要时应同 时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可利用场地或景观,设置避免坠物伤害的缓冲区与隔离带。 中小学建筑周边非出入口部位可利用场地或景观,设置避免坠物伤害的缓冲区或 隔离带,其进深应21m。5.2.4 中小学建筑上人屋面、外廊、楼梯、平台、阳台等临空部位必须设防护 栏杆且不应设置全玻璃栏板,防护栏杆必须牢固,安全,护栏净高不应低于 1.20m。防护栏杆应满足建筑护栏技术标准DBJ50/TT23的有关规定。5.2.5 中小学建筑坡道、楼梯踏步防滑等级应达到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 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 331规定的Ad、Aw级或按水平地面等级提高一级,并 采用防滑条等防滑构造技术措施。建筑室内外活动场所采用防滑地面,防滑等级 达到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 331规定的Ad、Aw级。 5.2.6 中小学建筑出入口处应设置雨棚,雨棚深度不应小于1.5m。5.2.7 教学楼应设置至少一部无障碍电梯,宿舍楼宜设置无障碍电梯。无障碍 电梯应同时满足可容纳担架的要求,可容纳担架的电梯应符合以下建筑设计参 数:1 井道净尺寸22. 20m X2. 20m;2 轿厢短边净尺寸21. 50m,长边净尺寸21. 60m;3 电梯门净宽20. 90m;4 削角担架最小尺寸值为:;5 侯梯厅深度21.80m。建筑内外应设置与环境相协调、便于识别和使用的标识系统,并符合下 列规定:1应设置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2 建筑室内和建筑主入口设置禁烟标识,建筑主出入口至室外吸烟区的导 向标识完整、定位标识醒目,吸烟区设置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识;3车库应有停车场指示牌.、禁鸣、禁停、限速、限高、车辆进出口、人行 出入口、各楼栋车库出入口指标牌;应设置停车区位标志及车位号牌.,应在每层 出入口的显著部位设置标明楼层和行驶方向的标志;应在出入口设置车辆管理规 定牌和管理员监督栏;4 无障碍标志应纳入城市环境或建筑内部的引导标志系统,清楚地指明无 障碍设施的走向及位置。5.3建筑外围护结构5.3.1 中小学建筑立面风貌应参照重庆市义务教育中小学建筑设计导则风 貌细则的风格控制与造型要素,根据其周边片区风貌特征,与周边风貌相融合, 保持片区的统一性。5.3.2 当采用种植屋面时,绿化面积不应小于屋面面积的70%,其构造应满足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 155和民用建筑立体绿化应用技术标准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20年度勘察设计行业创新研 究与能力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渝建勘设202036号)以及重庆市绿色建筑 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渝建绿建(2020) 20号)等文件要求,为高质量建设中小学校提供指导,以适应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城市形象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 求,创造适应现代教学理念、倡导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围绕“国际化、绿色化、 智能化、人文化”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中机 中联工程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编制重庆市中小学校建筑品质提升设计导则(以 下简称本导则),以指导和规范重庆市中小学校建筑品质提升设计。本导则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 考了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本导则共分10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 场地与总平面、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通风与空调、电气、智慧校园等。本导则由重庆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规程的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地址:7号,邮编:400039,电话:,传真:,网址:)。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审查专家主编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王永超主要起草人:王永超王仁华何开远吴金亮李金龙胡裕林孙艳审查专家:雷鸣徐梅叶强汤怡张兴杰徐诗童黄小玲傅剑锋来武清毛伟古征杨芳乙陈锐李俊杰度元科曾勤王庚亮陈博文马鹏王席李力克朱柏山周植清周丽王一玮李爱旗陈洁李春郑灿营龙广海杨嗥颜强文彪程予川艾民张力树俞文超吴雷DBJ50/T-313的规定,其形式宜结合教学使用(种植试验)及休憩功能进行布置。 绿化植被与生物种植覆土厚度不应低于0.30mo5.3.3 中小学建筑屋面和露台排水坡度不应小于3%,宜在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增 大地漏密度。534 建筑外墙热工性能应满足节能、绿建要求,宜采用建筑节能性能化设计 方法优化。当外墙使用瓷砖等块材、板材外饰面时,在人员通行、活动区域,对 外饰面意外脱落应有防护措施,可设置隔离区,或与遮阳、挡雨措施相结合设置 遮挡物。5.3.5 教学和教学辅助用房外窗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现行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标准的相关规定确定建筑外窗面积、可 开启窗面积以及外窗热工性能;2 教学用房建筑应采取双面采光和穿堂风自然对流通风设计,沿走道侧窗 宜采用防视线干扰措施,采光应以学生座位左侧射入的光为主;3 宜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确定建筑外窗安装位置、外窗可开启位置和外窗 可开启方式,满足现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关于建筑室内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的 要求;4 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不低于35%,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不 低于5%0536 建筑应采用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并符合重庆市填充墙砌体自保温系 统应用技术要点要求。5.3.7 装配式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1宜通过标准化模块的不同组合形式,结合建筑体量、材质肌理、色彩、 光影变化等,形成丰富多样的立面效果,实现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统一。2 教学楼、办公楼非承重围护墙宜采用外挂墙板技术,可采用装饰一体化 预制墙板技术。3 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居住建筑外围护墙宜采用自保温精确砌块砌体。5.4室内装修5.4.1 室内装修材料(制品)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装修设计宜选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2 装修设计宜选用集成度高的成品装饰预制材料(制品),不宜选用人造 木板及复合地板;3 面层装修材料选用涂料时,应选用无机涂料;4 地下室、多水房间墙面宜选用防水无机涂料饰面;5 教室应采用耐磨无光泽的教学黑板;6 主要功能空间装修材料宜按附录附表1选用。5.4.2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装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教学用房及其公共活动区域吊顶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2 教学用房及其公共活动区域地面防滑等级不应低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中的中高防滑等级的相关规定;3 教学用房应按照声环境质量要求设置吸声吊顶,且侧墙和后墙宜做吸声 处理;4 教学用房装修面层的色彩饱和度和光泽度不宜过高;5 音乐教室和录播教室宜设置声闸,墙面应采取声扩散措施;6 舞蹈教室应在无采光窗的相邻两面墙上设置通长落地水银镜,且镜高不 应小于2. 1m;7 涉水教学用房应采取止水措施。5.4.3 生活服务用房装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食堂、饮水处、卫生间地面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 术规程JGJ/T331中的高防滑等级的相关规定;2 食堂入口处应设置洗手区;3 卫生间应设置感应水龙头和感应冲水阀;4 食堂入口处应设置洗手区。5.4.4 运动空间装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体育馆和风雨操场运动区域墙面的墙面和吊顶应做吸声处理,吊顶宜悬 挂空间吸声体;2游泳馆墙面和吊顶应设置防潮措施。545校园柱廊、檐下、架空层、平台、阳台、外廊等半室外空间宜设置读书 区,并应配置书架、桌椅等设施。5.4.6 楼梯间和公共走道应设置醒目的彩色交通分隔指引带。5.4.7 墙、柱面、窗台、窗口竖边、固定家具等部位和设施的阳角应圆角处理。5.4.8 装修变形缝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装修变形缝宜做隐形处理;2 室内墙、顶、地建筑结构变形缝装修处理应四面贯通;3吊顶和地面同种装修材料安装面积超过lOOm?或安装长度超过10m时, 应设置变形缝。5.4.9 室内装修基本设施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教室应选用无棱角桌椅;2 普通教室课桌宜选用可调节高度课桌;3普通教室的储物柜宜与教学一体机整体化设计;4 学生宿舍宜选用带有踏步式楼梯的组合床;5 教学空间内应设置窗帘;6 教学用房应采用防夹伤安全门;7 主要功能空间基本设施宜按附录附表2配置。装配式建筑内隔墙设置应符合卜列规定:1建筑内隔墙应符合重庆市装配式建筑有关要求,并遵循“应用尽用''原 则;2 内装部品选择时应根据使用空间功能定位及其物理环境质量控制要求, 评估环保、低碳、保温、隔热、隔声、吸声等性能指标,并纳入相关专项设计计 算。3 应结合使用功能合理选用预制内隔墙类型,线管、线盒等埋设工作宜在 工厂完成,避免安装后开槽及修补。装配式建筑装修和设备管线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1室内各基本功能模块中的标准化部品,如教室储物柜、卫生间部品、宿 舍固定家具等,宜结合设计,选用集成度高的工业化内装部品,体现工业化特点。2设备管线宜采用管线分离技术,结合装饰风格、吊顶、墙体、楼地面等 设计,合理处理主体结构与设备管线间的埋设关系,为设备和管线安装、使用、 检修、维护提供便利。5.5 室内环境5.5.1 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内的允许噪声值,应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 规范GB50118中低限标准限值与高限标准限值的平均值要求,且不高于40dBo 5.5.2 教学用房隔墙、楼板、外墙、外窗和门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教学用房与 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应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低限标准限值与高限标准限值的平均值要求。5.5.3 教学用房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应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要求。5.5.4 产生噪声的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琴房、健身房等房间与其他教学用房 设于同一教学楼内时,应分区布置,并应采取有效隔声和减振措施。5.5.5 距离教学楼外轮廓线50m范围内有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时,应对其建设 场地进行环境振动测量。教学楼内不应设置发出强烈噪声或振动的机械设备,其 他可能产生噪声和振动的设备应远离教学用房,设备结构噪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 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2337 的相关要求。必要时,应采取有效的隔声、减振措施。556 各类教室内宜控制混响时间,避免不利反射声,提高言语清晰度。各类 教室空场5()0Hz1000Hz的混响时间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 规范GB 50118的要求。5.5.7 具备观演功能的多用途厅堂,应满足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堂建筑 声学设计规范GBb 50356的要求。学校体育场馆的声学设计应满足体育场 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JGJ/T131的要求。5.5.8 中小学校建筑自然采光标准值不应低于表11.2-1的规定。普通教室侧面 采光的采光均匀度不应低于0.5o表高中学校建筑的自然采光标准值场所名称侧面采光自然采光系数标准值(%)室内自然光照度标准值(lx)专用教室、实验室、阶梯教室、教师办公室3.0450走道、楼梯间、卫生间1.0150教室书写板板面平均照度不应低于50() lx,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8。普 通教室内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o5.5.9 教室等长时间学习的场所,应设置防治产生直接眩光、反射眩光、映像 和光幕反射等现象的措施,且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应满足表()的要求。表反射比学校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的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应有污染控制措施,应进行 装饰装修设计污染控制预评估,控制装饰装修材料使用量负荷比和材料污染物释 放量。表面名称反射比顶棚0.6 0.9墙面0.3 0.8地面0.1 0.55.5.10 装饰装修材料应选用绿色建材,确保中小学校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室内 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应符合下表的要求。表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量污染物浓度限值氧(Bq/m3 )<150甲醛(mg/m3 )W0. 07氨(mg/m3 )W0. 15苯(mg/m3 )W0. 06甲苯(mg/m3 )W0. 15二甲苯(mg/m3 )W0. 20TVOC (mg/m3)W0. 455513 应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保证教学、行政办公用房及服务用房的室内空 气中CO2的浓度不超过0.15%。应控制室内颗粒物浓度,PM2.5年均浓度不应 高于15 pig/m3, PM 10年均浓度不应高于50 pg/m30建筑与构造设计应充分挖掘建筑自然通风潜力,并符合下列规定:1通过建筑表面风压分析,充分利用建筑外立面表面风压条件设置可开启 窗扇,夏季和过渡季主导风向下可开启外窗内外表面风压差宜大于0. 5Pa;2 主要功能空间的进深不宜大于其层高的5倍;3 采用外立面开窗不能满足自然通风要求时,可采用设置中庭、天井、通 风竖井或架空层等改善通风条件的措施;44应采用模拟仿真技术辅助自然通风设计,过渡季公共建筑通风换气次 数不低于2次/h。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并符合下列规定:5 建筑功能空间的平面布局应根据建筑朝向、日照、采光条件等因素,通 过分析计算确定建筑平面长宽比;6 外窗天然采光设计应兼顾保温、隔热和自然通风需求,外窗长宽尺寸、 空间关系、窗墙面积比及窗地面积比应通过分析计算确定;7 大进深的公共建筑可通过设置采光中庭或天井等措施,中庭或天井的四 周墙面和地面宜采用浅色材料;8 大进深空间的顶层和地下空间可通过设置采光天窗、下沉庭院、导光管 等措施改善天然采光效果;5.5.16 应通过建筑隔热设计减少夏季室内得热,降低空调负荷,宜采取如下措 施:9 建筑形体设计宜通过体形转折、内凹、挑檐、外廊等形成自遮阳效果, 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对立面和外窗的影响;10 建筑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或隔热反射涂料,减少外墙吸收辐射热量;11屋面隔热可采取双层通风屋面或蓄水屋面等方式,改善室内热环境; 建筑外围护结构宜利用植被和水资源,在营造景观效果的同时,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外围护结构的夏季外表温度,减少室内空调能耗。6结构6.1 场地与地基6.1.1 学校建筑场地应选择抗震有利地段及一般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应选 择危险地段。6.1.2 学校场地有潜在威胁或直接危害的滑坡、危岩崩塌以及岩溶、土洞强烈 发育地段、采空区可能引起塌陷等不良地质地段,未经处理不应选作建设场地。6.1.3 学校建筑应根据边坡岩土构成、边坡高度、建筑与边坡关系等因素验算 场地稳定性,不满足稳定性要求时应采取有效加固措施。6.1.4 当采用压实填土地基时,填土应考虑其稳定性、均匀性、密实性,并应 加强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刚度。6.2 基础设计6.2.1 基础持力层位于基岩与土层两种不同类型的地基上时,应设置沉降缝。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高度和高差以 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6.2.2 学校建筑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一般 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基础、部分采用桩基;以中风化岩 石作持力层时,可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基础、部分采用桩基础。6.3 主体结构设计6.3.1 学校建筑应充分考虑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能环保等因素, 并大力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及现代木结构建筑,坚持标准化 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以提 高基本模块单元和构件重复使用率,以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632 学校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工作年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 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的规定,必要时可将结构设计工作年限确定 高于GB 50153的要求。6.3.3 主体结构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不 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6.3.4 学校建筑应当按照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的要求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提高房 屋抗震性能。6.3.5 合理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性能,应对关键部位、关键构件及节点采用“中 震不屈服”以上的抗震性能目标进行设计。636 学校建筑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场地条件、地基、建筑高度、材料和施 工技术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宜选用良好抗震性能的 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等结构体系;对高大空间房屋(体育馆、艺术馆等) 可采用下部为混凝土结构上部为钢结构方案。6.3.7 学校房屋采用装配式建筑,预制剪力墙、预制柱、预制梁、预制楼板、 预制楼梯等结构构件应综合考虑施工要求,归并截面,减少构件种类,提高装配 化水平。638学校教学楼宜采用现浇混凝土楼盖结构,优先选用大板、空心楼盖体系, 从而增加房间空间使用高度。当采用预制装配式楼盖,楼盖每层应设置钢筋混凝 土现浇层,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50nrni,并应双层双向配置直接不小于6nun、间距 不大于200mm的钢筋,钢筋应锚固在梁内或剪力墙内。639学校房屋结构当采用框架结构时,其楼梯宜采用滑动支座连接,减小楼 梯斜撑对结构不利影响;若采用刚性连接时,结构整体计算时应充分考虑楼梯斜 撑不利影响。6310 学校房屋窗台压顶、混凝土栏板等构件,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并与 主体结构有可靠连接。7给水排水1.1.17.1.1 中小学校内设置的给水泵房不应毗邻教学用房、宿舍居住用房、图书馆 等有静音要求的房间或在其上、下层,水泵机组运行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规定。1.1.2 中小学校给水系统管材、用水器具和配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内生活给水系统管材、管件宜采用不锈钢管、铜管,当采用金属管材时, 应采用与管材同质的阀门;2设有中水系统时,生活饮用水供水管及中水供水管应选用外观不同的管 材;3公共卫生间的洗手盆应采用感应自动水龙头,小便器应采用感应式冲洗 阀,蹲式大便器应采用延时自闭式冲洗阀或感应式冲洗阀;自带贮水箱的坐便器 补水应考虑防污染回流措施;4自带贮水箱的卫生器具不宜采用中水补水;5使用强酸、强碱等有化学品危险隐患的实验室,应就近设置应急洗眼器 及应急喷淋;化学实验室给水水嘴的工作压力及急救冲洗水嘴的工作压力应按产 品要求确定。1.1.3 卫生间等冷热水支管宜采取暗装方式。1.1.4 设有生活水池、水箱的给水系统应设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1.1.5 中小学校设有游泳池时,应设置游泳池池水净化与消毒系统,室内泳池 应设置恒温、恒湿系统,并符合下列规定:1游泳池池水的循环方式应采用逆流式或混合流的池水循环方式;2小学及中小学合用游泳池池水循环周期宜采用2-3小时;中学游泳池池水 循环周期宜采用3-4小时;3宜选择硅藻土过滤等过滤精度高、能减少化学药品投放量的过滤方式及 过滤介质;4应采用两种及以上消毒方式,选择减少化学药品投放量及消减消毒药品 副产物的消毒方式,如采用盐氯消毒的同时设置中压紫外线消毒或臭氧消毒;5中小学校游泳池回水口的设置及安装应按CJJ122执行,当存在负压吸附 隐患时,应采取两种及以上防负压吸附措施。7.1.6 中小学校设有消防给水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消防立管及阀门布置应避免学生碰撞,并应将消火栓箱暗装设置;2消防给水系统首层管道应尽量架空敷设,减少埋地敷设管道长度;3设置消防给水加压系统时应采用带有物联网功能的消防给水成套设备。7.1.7 中小学校给排水管道系

    注意事项

    本文(重庆市中小学校建筑品质提升设计导则.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