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练习二十二 教考融合综合试卷(一)(原卷版).docx
-
资源ID:72794084
资源大小:28.58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练习二十二 教考融合综合试卷(一)(原卷版).docx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练习 教考M合综合试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 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 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超越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 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 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 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 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 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 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 玉、王熙风、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照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 红玉伶牙俐齿,如黄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 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 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 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 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材料二: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 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 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 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 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D.昭然若揭含沙射影滴水不漏明目张胆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曹雪芹一辈子没有功名,只能艰难度口,曹家一直被朝廷压制20 曹雪芹只能艰难度日,一辈子没有功名,曹家一直被朝廷压制C.曹家一直被朝廷压制,曹雪芹也一辈子没有功名,只能艰难度日D.曾家一直被朝廷压制,曹雪芹也只能艰难度日,一辈子没有功名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所以他只能借助艺术加工的形式,通过描写四大家族的盛衰、大观园里公子女儿的离 散来显示对社会的不满,对现实的控诉,这也是很多人分析的一种情况。B.所以他只能借助艺术加工的形式,通过描写四大家族的盛衰、大观园里公子女儿的离 散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对现实的控诉,这也是很多人分析的一种情况。C.所以他只能形成艺术加工,通过描写四大家族的盛衰、大观园里公子女儿的离散来表 示对社会的不满,对现实的控诉,这也是很多人分析的一种情况。D.所以他只能形成艺术加工,通过描写四大家族的盛衰、大观园里公子女儿的离散来显 示对社会的不满,对现实的控诉,这也是很多人分析的一种情况。(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 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 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 “红楼梦问世,既 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著名的作家王蒙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 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 了。”“红楼梦o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 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脸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 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O 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著名作家宗琪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O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 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23 .结合上面的语段,用肯定句概括当代中学生应该阅读红楼梦的三点理由。(6分) 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聪明伶俐,干练果断,很具管理才能,深得贾府上下钦羡。 然而作者对她的点评是“机关(计谋)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她的)性命”。她构陷他人, 心狠手辣;假公济私,贪得无厌;心胸狭窄,善用权谋。弄得贾府一败涂地,也害得自己遭 受凄惨下场。(2)汤斌是清朝的政治家、理学家、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他天资聪慧,十五岁读完 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毕生著书十几部。为官清正廉明,节俭朴素,体恤民 艰,兴办教育,政绩斐然。“汤青天”的美名家喻户晓,妇痛尽知,汤斌被康熙誉为“天下第 一廉吏”。(3) “才德全尽(具备)谓之圣人,才德兼亡(缺失)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 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统观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引发怎样思考,写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宛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刘鹑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 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 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 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 黛玉不要伤心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 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 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 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披乱反正。有人说红 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 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 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 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 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 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 “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 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迷姥进 大观国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 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 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 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风、宝玉、黛玉。熙风和宝玉都映 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风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 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 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 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世风姿。林黛玉“两 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合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 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 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 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 “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 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 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 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 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 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 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 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风、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 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愈爱 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 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3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 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 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 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 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 .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 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 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 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 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 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 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 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 氤良,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 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 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 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 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 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 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土俗不可医J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 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 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 过世的某位老人。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 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 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 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 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 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 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 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 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 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 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 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 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 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 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 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 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文章有删改)6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 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 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C. “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虽位高权 重却大公无私。D. “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 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7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 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 了 “敬畏”的含意,为下文做铺垫。8 .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 的心灵震撼。C. “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 曾志魂归故里。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 “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 “我” 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8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4分)9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 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姗。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 工。至身为三公,为中尊,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豌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 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 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农 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 日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日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 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选自清龚自珍明良论) 材料二: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 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 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日: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 则世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选自明顾炎武廉耻) 材料三: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兔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选自论语为政) 【注】嫡:通"偷二苟且。小宛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B.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C.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D.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卿,又称六官,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后往往称吏、户、礼、兵、开k工六部尚书为 六卿。B.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祈求太平盛世祭祀两神,后“社稷”成了国家 的象征。C.书,古代的文体,可指书信,或指奏章文书。文中与谏逐客书中的“书”用法不 同。D.曹,与伦、侪、徒、属等均有辈、类之意;也指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如刑曹、 兵曹、功曹。文中意思为前者。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篇都批评了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B.材料一论述了从农工至卿大夫各阶层不知廉耻而带来的对自身、家庭、国家不同程度 的危害。C.材料二批评了北齐读书人教子的方式,赞扬了颜氏教子不随波逐流、不争于仕途的做 法。D.材料三运用对比,认为用政令、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免于犯罪,但并无羞耻之 心。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2)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14 .简要概括三则材料让世人知耻明耻的方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铁,归问时裂帛。【注】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平原客: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二 弹铁:战国策载 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铁而歌,要鱼、要车等。裂帛:指写家 信。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 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 “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 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 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16 .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 中的“裂帛”指写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天寒更觉衣被薄,故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的相似体会。(2)赤壁赋结尾两句“(),()”既照应了开头,又生动地描绘了主客和衣而卧、乐而忘归的场景。(3)古人把柳絮称作杨花,纤细洁臼、轻柔飘飞的杨花,常常成为迁客骚人寄托漂泊无 依、离愁别恨的感情载体。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曹雪芹以前,没有人做过自叙传性质的小说。曹雪芹虽然勇敢地创始了,却也不敢 说是自叙;所以他在第一回中吞吐含糊假托了空空道人和“石头”上的故事。因为他的第一 回语意吞吐含糊,而中国向来又没有自叙传性质的小说,于是从前研究红楼梦的人总是地用心思:或谓此书为政治小说,有民族主义的排满思想;或谓贾宝玉影射康熙朝 宰相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或谓此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如果我们要从红楼梦的社会价值批判角度来理解这一观点,也是可以 的。曹家从显赫到衰落,几乎在一夜之间,正所谓“呼喇喇大厦倾”,童年的曹雪芹是看在眼里的,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对封建社会是有一种批判性的,而当时却又不能 地来写这种情况,所以他只能借助艺术加工,通过描写四大家族的盛衰、大观园里公子女儿的离散来显示对社会的不满,对现实的控诉,这也是很多人分析的一种情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昭然若揭含沙射影自圆其说堂而皇之B.彰明较著转弯抹角自圆其说明目张胆C.彰明较著转弯抹角滴水不漏堂而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