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新.pdf
-
资源ID:72804543
资源大小:6.65MB
全文页数:13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新.pdf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第 1 单元 四则运算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3 页例 1。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意义。教学难点 减法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借助课件与描述,展现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然后,突出西宁至格尔木,再由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线(即青藏铁路)。谈话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加、减、乘、除计算,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什么叫乘法?什么叫除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今天起,我们再进一步地研究这四种运算,学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板书:四则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关系等相关知识。(板书:加、减法的意义)二、解决问题,概括总结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请学生提出问题。依教科书主题图,屏幕右上呈现西宁格尔木拉萨铁路路线图,动态呈现火车飞驰在青藏高原上的情景。谈话: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 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1142km。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要用加法、减法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相应的问题呈现。(2)请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方法与结果。随学生交流,板书算式。2.概括意义。(1)概括加法的意义。借助 814+1142=1956,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直观再现把 814km 与 1142km 合并一起,并在算式的“+”下面板书:合并。提出问题,概括加法意义。(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请学生思考、交流。之后,规范学生的表述,揭示并板书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请学生回忆,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随学生的回答,在原算式中注明,板书如下:(2)概括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第(2)、(3)题,思考以下问题。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第(2)、(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交流。请学生交流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提出问题,概括减法意义。借助板书,谈话并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与对比思考,大家都清楚了第(1)、(2)、(3)题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请观察(指上面板书)并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减法?请学生试说减法的意义 提炼,并板书减法的意义。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请学生回忆、说明各部分的名称。(3)加、减法的关系。比较、交流。引导学生回顾比较第(2)、(3)题与第(1)题的已知信息与问题有什么变化,然后请学生观察三个算式,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归纳、整理。在学生比较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强调:第(1)题,是已知 814 和 1142,求它们的和,用加法计算。第(2)、(3)题正好相反,已知两个加数的和是 1956,还知道其中一个加数 814(或 1142),求另一个加数 1142(或 814),用减法计算。从第(1)、(2)、(3)题的计算和减法的意义可以看出,减法运算是和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逆运算。所以,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回顾总结。提出要求:想一想,加法算式、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进而,提出:会用等式表示各部分间的关系吗?请动手写一写。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巡视中,以“怎样求加数?”“怎样求减数?”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交流,归纳整理。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呈现关系式。4.小结。先请学生看教科书第 23 页的内容。之后,教师小结: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加、减法的意义,明白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6 页例 2。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总结并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 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1.教学乘法的意义。出示例 2 插图和第(1)题。(1)学生看图读题,提问: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回答。板书: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2)哪种方法简便?(3)从上面的算式来看,谁能说一说: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师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34=12 因数因数积 2.教学除法的意义。出示例 2 第(2)、(3)题。学生读题后,提问(1)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师分别板书:123=4124=3(2)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后,师重复说明:第(2)、(3)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3)由此看来,除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小组内讨论交流后汇报,师归纳并板书: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6 123=4 124=3 被除数除数商(4)观察比较第(1)、(2)、(3)题的条件、问题和算式,说一说除法和乘法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后,师归纳: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组讨论,指名汇报,师投影出示教科书第 6 页关系式。(2)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3)我们的学习、计算中,运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指名回答,师归纳:乘、除法的验算,填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等都是用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决。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 教学反思 学生对乘、除法的意义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是在已学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总结,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因此,学生都比较活跃,学得轻松、愉快。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掌握得比较好,都能正确运用这些关系来求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和乘、除法的验算。只是少数同学计算不细心,还需要提高计算能力。第3课时 有关0的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6 页例 3。教学目标 1.归纳有关 0 的运算的特性,熟练掌握有关 0 的运算。2.借助故事让学生体会到 0 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教学重点 归纳总结有关 0 的运算。教学难点 理解 0 不能作除数的道理。【教学过程】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8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则有关 0 的小故事。(师讲故事或播放视频)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后,师归纳:是啊,0 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今天我们也来学习有关 0 的运算。(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 1.你知道有关 0 的哪些运算?具体描述一下这些运算。(1)小组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小组长作记录。(2)小组代表汇报,师板书:一个数加上 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一个数减去 0,还得原数。一个数和 0 相乘,仍得 0。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还得 0。(3)你能举例说明吗?2.在除法里规定除以非 0 的数是什么意思?(0 不能作除数)如果 0 作除数,结果会怎样呢?师举例,50 和 00,让学生想一想。(引导学生从除法的意义和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确:50 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 0 相乘得到 5。00 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这样 0 作除数没有意义,所以 0 不能作除数。三、数学游戏 教科书第 6 页下面的数学游戏。要求:1.观察这些数的排列规律。2.看清游戏要求。3.分小组进行游戏,看哪个小组找得又快又多,并记录下来。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 板书设计 有关 0 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 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一个数减去 0,还得原数。一个数和 0 相乘,仍得 0。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还得 0。注意:0 不能作除数。教学反思 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认识了 0,并且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有关 0 的运算,本节课让学生将有关 0 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 0 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时由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回顾,小组讨论、合作,总结出 0 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对 50、00 的结果展开讨论时,学生讨论得积极,能发现问题,因此对 0 不能作除数体会较深、理解得比较清楚。整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学得轻松、积极、愉快。第4课时 括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9 页例 4。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总结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2.认识中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掌握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0 地进行计算。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口算:45-15+30 2042 8+54 70-369 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和理由,并口算出结果。2.计算 9612+42,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运算的顺序。3.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下面我们来总结并继续学习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板书课题:括号)二、教学新知 1.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刚才 9612+42 同学们都能按顺序计算出结果,如果加上小括号,变成 96(12+4)2,运算顺序是怎样呢?指名回答: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2.认识中括号。从这两道算式我们可以看出,添上小括号就改变了运算顺序。因此列式时为了改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1 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但有时只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板书:)说明:像这样的括号,叫做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中括号是加在小括号外面的第二重括号。3.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1)那么,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请看教科书例 4 中小精灵说的一句话,然后告诉大家。(2)现在在 96(12+4)2 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 96 (12+4)2,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你会计算吗?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再指几名学生说运算顺序。4.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结合这三个算式:9612+42 96(12+4)2 96(12+4)2 我们来总结一下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1)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2)只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3)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师强调。三、小知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9 页下面的“你知道吗?”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括号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2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回顾了没有括号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后,直接告诉学生有时小括号不够用,引出中括号,让学生认识中括号、了解中括号的作用,并理解和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通过练习和整理,使学生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完整、清晰的认识。让学生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各种括号的大体历史。从作业来看,学生对运算顺序掌握得较好,但计算不细心,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第5课时 租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0 页例 5。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租船问题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理解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全面理解题意。2.培养学生理性、周全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租船问题渗透优化思想。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3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租船问题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带小朋友们去公园划船,共有 32 人。大船限乘 6 人,小船限乘 4 人。大船每条30 元,小船每条 24 元。你准备怎样租船?有几种租船方案?(板书课题:租船)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审题,找出已知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指名回答。2.分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租船?小组长记录讨论出的方案。3.集体交流租船方案,根据各小组的汇报,师有意记录教科书例 5 中的两种方案在黑板上。4.还有其他的方案吗?5.分小组合作:算一算,你们组的每种方案各需要多少钱?6.讨论:哪种方案最省钱?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第二种方案最省钱,即:租 2 条小船和 4 条大船,因为这种方案每条船都没有空余座位,而且花钱最少。7.回顾: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指名说一说,师概括说明: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先要考虑租哪种船便宜,还要考虑船上不空余座位,再进行调整,到最后符合题目的要求为止,并从中找到最佳的方案。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4 租船 326=5(条)2(人)5 条大船,1 条小船:305+241=174(元)4 条大船:304=120(元)2 条小船:242=48(元)120+48=168(元)答:租 4 条大船和 2 条小船最省钱。教学反思 “怎样租船最省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要迅速想到解决这类分配方案问题的最好方法,难度比较大,因此我提出的问题是“可以怎样租船”,这个问题简单多了,学生只要想到一种能比较合理的租船方案就可以了,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也有了参与讨论、发表自己意见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搜集到了多种方案后,再提问“怎样租船最省钱?”就能很快找到最优方案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展开热烈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到最后也达到了使学生有优化意识的目的。第 2 单元 观察物体(二)第1课时 观察物体(1)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3 页例 1 与“做一做”,练习四第 13 题。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用几个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形状。2.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难点 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从观察到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教学准备】课件;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若干个正方体,每个学生准备 24 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复习,揭示课题 1.谈话,交流。课件出示二年级观察物体例 1、例 2 的情境图。同时,谈话:二年级我们学习过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或简单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看(屏幕上呈现长方体),请说出它的名称。想一想,观察物体时一般要从几个方向进行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后,强调:一般要从前面、上面、侧面三个方向进行观察。观察时注意姿势,眼睛要平视所观察的物体。2.观察,交流。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6 教师把两个正方体拼搭在一起(如右),放在讲桌上。提出要求:谁愿意来观察这个长方体?依次请两位学生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向大家汇报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请全班学生评议观察结果。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二)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例 1)。(1)拼搭。动手操作。谈话提出要求:刚才老师用两个正方体拼搭成一个长方体。同学们都很会玩积木,请同桌合作进行拼搭。用 4 个正方体,拼搭成一个你们喜欢的几何体。请动手试试。展示,交流。请学生展示并用语言描述拼搭成的几何体。根据学生的交流,屏幕上呈现拼搭出的几何体,如:(2)观察。屏幕上闪动,变色。告诉学生:请选择拼搭的这个形状的组合体,放在 4人 小 组 桌子中间。请学生从前面、上面、左面进行观察。请每个学生回想在各个方向看到了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动手画一画。小组内交流,并完成观察报告单。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7 全班交流。请两组汇报(或展示报告单),大家评议。(3)辨认。谈话:大家都对这样的组合体进行了观察,在大家观察时,小华也在观察(屏幕上呈现例 1 中小华观察的画面)。她从不同方向看到了不同的形状(点击,屏幕上呈现例 1 中的 3 个平面图形)。这些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点击,3 个平面图形下面依次呈现: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接着,提出:看看、想象,把自己的判断说给同桌听听。在学生做出判断后,挑选部分学生向大家汇报。(4)猜想。提出要求:大家都清楚了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这个组合体分别得到的平面图形。请猜想从右面看,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动手把它画出来。请学生展示、解释,大家评议。三、全课总结 谈话交流。第2课时 观察物体(2)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4 页例 2。教学目标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多个物体,能辨认所看到的各个物体的形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8 教学重点 从相同的位置观察多个物体,辨认所看到的各个物体的形状是否相同。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多个物体,辨认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位置进行了观察,今天我们从不同位置观察多个物体。二、新课探究 课件出示例 2 图。1.照样子摆一摆。(拿四个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2.从上面看这 3 个物体,形状相同吗?小组为单位,站在同一位置轮流从上面看这 3 个物体,再交流各自看到的每个物体的形状,并汇报:从上面看这 3 个物体,形状相同,都是。3.从左面看,形状相同吗?从前面呢?小组还是站在同一个位置先观察左面的形状各是怎样的,说一说,画一画,再从前面观察这 3 个物体各是什么图形,议一议,并画出来。然后小组代表汇报观察到的结果;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都是。从前面看,形状不相同。4.从刚才的拼摆和观察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 14 页的“做一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9 小组为单位,先摆一摆,再从同一位置去观察这 3 个物体,并说一说: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指名回答后,集体订正。2.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 4、5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3.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 6 题。摆一摆,议一议,小组合作完成。展示各组所摆的图形,并订正。4.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 7*题,数一数。学生自己数,再交流。指名说一说,数方块的方法,再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多个物体,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要点,没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因为同时摆放多个物体,学生的为难情绪就表现出来了。作为老师忽略了学生的情绪,没有适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老师的教学进行得比较吃力。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多么重要!第 3 单元 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0 教科书第 1719 页例 1、例 2 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算式并归纳抽象运算定律,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教学难点 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并能正确地运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呈现问题 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1(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1)解决例 1 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km)请学生说说思路,并用多媒体演示过程,线段图:从左往右呈现。56+40=96(km)请学生说说思路,同样用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4)反馈交流后得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揭示定律。问: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教科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6)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师:25+65=78+64=(7)完成教科书第 18 页“做一做”第 1 题。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2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比较:88+104+96=192+96=288 师:为什么要先算 104+96 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88+(104+96)师:怎么填?(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3)揭示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a+b)+c=a+(b+c)(5)问: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这里的 a、b、c 可以表示哪些数?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第2课时 加法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0 页例 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3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加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教学难点 灵活地应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1.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内填上适当的数。45+56=56+(145+52)+48=145+(+)75+28=+64+(36+125)=(+)+125 69+34=+69 75+49+151=+(+)2.引入课题。教师: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计算加法时,运用这些定律,有时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自主探究 1.出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李叔叔每天从哪里到哪里,要骑多少千米。(1)指名汇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4 第四天,从城市 A 到城市 B,要骑 115km;第五天,从城市 B 到城市 C,要骑 132km;第六天,从城市 C 到城市 D,要骑 118km;第七天,从城市 C 到城市 E,要骑 85km。(2)根据上面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示,你会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投影出示例 3。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1)怎样列算式呢?(板书:115+132+118+85)(2)请你想一想,算一算,怎样算比较简便呢?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相互讨论。(3)指名说一说,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不会是最简便的算法,可以允许其他学生补充、纠正。教师根据学生的一致意见板书:115+132+118+85=85+115+132+118 加法交换律=(85+11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km)教师:在上面的计算过程中,哪些步骤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4)教师小结: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板书)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加法简便计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5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115+132+118+85=85+115+132+118 加法交换律=(85+11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km)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教学反思 通过口算检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字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学生计算的能力就不断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自学。具体做法:让学生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中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大胆抛弃教科书中枯燥无味的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利用旧知进行迁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第3课时 连减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1 页例 4。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方法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批注一、复习准备 1.口算。27-3-4=45-7-8=109-9-10=76-12-13=52-6-6=125-15-10=口算中,教师质疑:109-9-10,你是怎样算的?76-12-13,你又是怎样算的?2.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在计算时,总是希望做得正确,运用简便方法计算,那将做得又对又快。你们有兴趣学吗?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1)教师出示教科书第 21 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李叔叔爱看书,昨天看到第 66 页,今天又看了 34 页)(2)根据这些信息,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投影出示例 4。2.教学例 4。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7 这本书一共 234 页,还剩多少页没看?(1)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看?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2)指名汇报,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可能会有以下几种不同算法:方法一:234-66-34 方法二:234-66-34 方法三:234-66-34 =168-34 =234-(66+34)=234-34-66 =134(页)=234-100 =200-66 =134(页)=134(页)以上不同算法各是怎样计算的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方法一: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方法二:是将连续减去的两个数先相加,刚好得到 100,再用 234 减去 100,得到 134。方法三:是先用 234 减去 34,再减去 66,结果也是 134。(3)教师:以上三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都计算出还剩下 134 页没看。你喜欢哪种方法呢?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3.教师小结。遇到这类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时,第二、三种算法比较好。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几个数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板书:a-b-c=a-(b+c)或 a-b-c=a-c-b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板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8 连减的简便计算 这本书一共 234 页,还剩多少页没看?234-66-34 234-66-34 234-66-34=168-34 =234-(66+34)=234-34-66=134(页)=234-100 =200-66 =134(页)=134(页)a-b-c=a-(b+c)a-b-c=a-c-b【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为了突出新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时,创设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注重知识的迁移。传统的计算教学很枯燥、乏味,本节课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怎样解决问题巧妙地引入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具体的情境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2.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方法。连减的简便方法中,234-66-34 既可以算成 234-(66+34),又可以算成 234-34-66,当然这道题第一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有的题第二种方法就比较适用。在这里,要帮学生加以区分。同时,也要区分 234-66-34 和 234-66+34。在思考与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第4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1)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4 页例 5。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9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2.培养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或公式,或者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运算定律。(板书:乘法交换律)二、新课讲授(一)分析主题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 27 页看主题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看图汇报:(1)每组要种 5 棵树,每棵树要浇 2 桶水。(2)一共有 25 个小组,每组 4 人负责挖坑、种树,2 人负责抬水、浇树。2.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同桌说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0(1)负责挖坑、种树共有多少人?(2)负责抬水、浇树共有多少人?(3)他们一共种多少棵树?(二)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先说思路再列式。2.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425=100(人)254=100(人)225=50(人)252=50(人)525=125(棵)255=125(棵)3.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这三组的算式都是交换因数的位置,而积没有变。你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24=8 42=8 245=120 524=120 4.上面的两组算式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来连接?(等号连接)24=42 245=524 5.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样的规律就是乘法定律中的乘法交换律。6.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手势、图形、字母等形式表示)用字母表示:ab=ba(三)应用规律 1.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用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验算、可以简便计算)2.同学们看看你在做题中是否能用到乘法交换律?三、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2.前面学习的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不同?板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1 乘法运算定律(1)425=100(人)254=100(人)225=50(人)252=50(人)525=125(棵)255=125(棵)用字母表示:ab=ba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猜想、验证、观察、交流、归纳、亲自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成功或失败的情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第5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2)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5 页例 6。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2.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2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复习准备:1.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2.请同学们做几道口算题。(知道结果的可以马上起立说)25 8125 502 12580 254 4025 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算出了结果,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5 和 2 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十;25 和 4 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百;125 和 8 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千。(教师板书:52 254 1258)请同学们要记牢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们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二、新课讲授 1.出示主题图,提问例 6 的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摘出有用的信息:一共有 25 组,每组要种 5 棵树,每棵树要浇 2 桶水。提问: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会做吗?全班同学做在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有多少棵树,再求一共用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组用多少桶水,再求 25 组用多少桶水。(师板书)2552 25(52)=1252 =251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_全册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3=250(桶)=250(桶)答:一共要浇 250 桶水。提问:(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请你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个人互相说一说。两个算式中的 3 个因数一样都是 25、5、2,三个因数的排列顺序一样,运算符号都一样都是,结果一样。(2)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左边算式是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右边算式是先算后两数的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