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说课稿课课练.docx
-
资源ID:72806733
资源大小:14.9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说课稿课课练.docx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 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 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 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 情所感染。2 .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愤怒谴责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 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 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 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 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 全人类文化的情感。4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 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 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 难点为: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 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 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 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 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一一局部一一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 自然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 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 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串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 课件辅助。四、学法指导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 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五、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学习新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 益,进入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 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家宅在瞬间化为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这个家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 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 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 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同学们, 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 是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 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 好的基础。(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1 .雨果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 .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1 .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 .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3 .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运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 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 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 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初读此文,就很容易 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 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 “感点”,感情朗读,直接 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 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 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儿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 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 我设计以下问题:1 .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怎样的?(学生 可能回答会给他一次机会悔改等类似的内容。)2 .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没有帮着自己家的 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和性格特征?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 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 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 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 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四)拓展延伸。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 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 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 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的呐喊。(五)布置作业。1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 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 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 样的进步?2 .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又升华思想感情。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 任感。附:板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赞美圆明园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讽刺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