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动计划.docx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动计划一、加快实施制造业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一)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顺应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型信息消费模式不断涌现、在线新经 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消费方式升级为切入点,以 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为核心,以强化数据赋能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全 要素数字化升级再造为着力点,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转型步伐。推动 制造业营销互联网化一渠道互联网化一产品互联网化一运营互联网化 转型,加快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1、着力推进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广泛征集一批技术力量强、服务效果好的数字化服务商,培育推 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通 过低成本、模块化、集成化、云化等方式,推动企业加快提升研发设 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数字化、信息化应用水平。总结 推广一批数字化赋能标杆企业典型案例,带动更多中小企业通过数字 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提升敏捷制造和精益生产能力,增添发展后劲, 提高发展质量。2、着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协同制造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要载 体,着力解决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 多个链条环节中的困难问题,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链, 重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引导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和协同化发展,以 产业链延伸、产业协同、产业配套发展为主线谋划园区全产业链发展, 着力构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全面系统梳 理全省制造业发展情况,摸清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缺环节,开展延链补 链强链,培育一批标志性产业链,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协同联 动,加快实现产业链现代化。聚焦主导产业的缺链环节,加强与发达 地区的产业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引进带动作用强、综 合效益好的项目,加快补断点、通堵点,多措并举推动产业链协同发 展与沿链升级。以应用为牵引,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工程化 攻关,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加强产业链配套本地 化,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加快先进制 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持续推动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四)全面优化提升制造业供应链体系聚焦新能源汽车、食品加工、钢铁、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开展供应链协同性、安全性、稳定性、竞争力等评估。引进和培 育一批专业化供应链服务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建设线上一体化供应链 管理与服务平台,促进各环节高效衔接和全流程协同。支持行业领军 企业搭建供应链协作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集中采购、供应链管 理库存、精益供应链等模式和服务,引导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进入供应 链,构建上下游供应关系稳定、质量标准统一、多方共赢的供应体系。 加大供应链金融发展政策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提升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融资能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开展技术适配攻关、业务数据互联互通,鼓励开展合作研发、委托研 发等合作模式,实现供应链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发展。(五)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抓手, 引领各州、市及开发区特色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建立完善集群发展政 策保障体系,创新生态系统和治理机制,推进集群高水平宽领域跨界 融合,加快形成根植于地方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面向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遴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 先进制造业集群,纳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打造不少于10 个产业竞争实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省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打造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军民协同创新平台等溢出优势资源,搭建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技术平 台,联合攻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瓶颈,加快研发成果转 化,推动特色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推动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楚雄州等州、市合作创建稀贵金 属新材料产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 文山州等州、市合作创建生物医药产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 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州、市融合发展,树立云南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标 杆,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依托嵩明杨林经开区、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曲靖经开 区、大理经开区等,布局发展节能环保型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及 零部件制造产业,支持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楚雄州等 州、市结合实际引进建设配套产业,加快形成集整车及零部件研发、 制造、检测、服务为一体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在整车方面, 走差异化产品竞争路线,重点发展适合云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原环 境的纯电动轿车和SUV等乘用车、商用车;重点发展物流、观光、环 卫、市政等领域专用车;适时发展面向出口的高尔夫球车和观光车等 低速电动车产品;加快研制燃料电池汽车,适时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在零部件方面,对标国六标准,积极发展高效内燃机及动 力总成;利用省内铝材料产业优势,向下游延伸布局铝合金轻量化零 部件。在动力电池方面,鼓励企业向电池总成拓展,支持动力电池梯 次产品在储能、备能、充换电等领域创新发展;推动高集成化电驱动 系统及零部件发展。依托国内首个高原机动车试验室优势基础,积极 开展汽车试验、检测认证等服务。五、取得成效1、规模总量持续增长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4044. 54 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457. 96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全国排名从第 23位上升至第1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 8%,位列 全国第一梯队,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规模以上制 造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末的2919. 81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4012. 91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 6%o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十二五末的 7899. 42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1816. 9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8. 4%o2、综合效益日益向好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829. 69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4548. 80亿元,年均增长8. 2%,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 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7722. 75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 11836. 65亿元,年均增长8.9%o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从十二 五末的465. 53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005. 44亿元,年均增长16. 6%o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总额从十二五末的322. 91亿元增 长至十三五末的820. 86亿元,年均增长20. 5%o规模以上制造业全 员劳动生产率从十二五末的41. 96万元/人增长至十三五末的66. 73 万元/人,年均增长9.7%o规模以上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由2015 年的2n. 03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89. 28亿元,亏损企业数量占比 下降4. 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及亏损总额逐渐收窄。3、工业结构更趋优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三大工业门类比由十二五末的8. 1 : 77. 8 : 14. 1调整为十三五末的6. 5 : 80. 5 : 13. 0,制造业 占比提高2. 7个百分点。非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 比重从54. 2%提高到63. 5%,占比明显提高。石油化工产业取得突破, 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填补省内成品油生产空白。电子信息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智能终端、平板电脑、柔性 显示器、机器人等实现云南造,航天科工、浪潮等国产计算机相继在 云南下线,国产计算机总产能突破百万台。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新 能源乘用车实现从无到有的标志性突破。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增长,疫 苗批签量达到全国的15%,位居全国第一,现代中药及化学药领域涌现 出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的产品。绿色制造取得积极进展,绿色 铝、绿色硅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逐步成为云南制造新优势。4、园区实力稳步提升全省新增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13个,累计建成国家级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1个。 全省158个开发区优化提升为64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6个,省 级开发区48个。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078. 43 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7961. 31亿元,年均增长H%。其中,五华科 技产业园、安宁产业园区等5个园区突破1000亿元,昆明高新区、昆 明经开区突破2000亿元。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 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 从2016年的462家、343家、1645. 81亿元、465. 03亿元,增至 2020年的539家、540家、2587. 71亿元、1008. 86亿元,年均增速 分别达到3. 9%、12%, 12%、21. 4%o截至2020年,全省建成省级企 业技术中心46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5个、国家重 点试验室6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业3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 家。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缸盖智能制造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 中国铁建高新装备TX-100铁路道床吸污车荣获西南地区首个中国优 秀工业设计奖金奖。6、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全省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贯标、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 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项目为引领,推动制造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 取得成效。全省参与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的企业从75家增至2629家, 排名从全国第31位跃至第16位。全省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 达到40. 8%,实现网络化协同制造的企业比例达到7. 7%,智能制造 就绪率达到4. 9%,企业智能融合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昆钢全流程智能 化炼钢、龙津药业注射用冻干粉针剂智能工厂建设等73个项目取得省 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认定,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缸盖智能制造、 昆药集团天然植物药提取智能制造等项目取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项目认定。7、绿色集约成效显现 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54. 5%o培育形成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企业66家,成功 创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42个、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3家、绿色工厂 25家、绿色园区5个;神威施普瑞等5家企业取得国家绿色制造系统 集成项目支持,驰宏锌错等10家企业入选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 者企业名单。昆明经开区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安宁、东川、 兰坪、个旧列入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以水电、风电、 太阳能等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绿色能源装机占比 达到84%、绿色发电量占比达到92%、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达到97%、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6%, 4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资料参考: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紧密衔接,提升网络化协 同设计与制造水平,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鼓励企业运 用互联网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 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3、着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高效物流支持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鼓励物流、快递企业通过互联网深度融 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环节,持续推进降本增效。 促进工业互联网在物流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建设物流工业互联网平 台,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 推动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4、着力推进制造业线上线下融合双向提速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 转型,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线上线下高效融合、大中 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引导实体企业开发更多数 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等新业态模 式加快营销互联网化、渠道互联网化。(二)加大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力度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 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 业形态变革,抢占竞争制高点。制定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推进路线图,分行业、分层次、分环节、 分步骤开展智能制造应用普及。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 载体,开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拓展数字李生、5G、人工智能、区块 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持续开展智 能制造试点示范,大力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机器换 人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改造,建立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培育目录,推广智能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推动烟草、装备制造、 有色金属、绿色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鼓励智慧工厂、 无人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进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升级。 开展智慧供应链建设,引导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造数据 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 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化升级,加快云南制造向云南智造转型 进程。(三)深入推进制造业服务型制造以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供给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加强产需互动、拓展价值空间为导向,以营造良好生态为支撑,以创新设计 模式为桥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服 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积极利用工业互 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推动全省制造业积 极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引导企业 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 解决方案转变,推动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 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制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1、强化制造业创新设计引领推动建设贯穿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引领服务型制造发展。 不断深化设计在企业战略、产品合规、品牌策划、绿色发展等方面的 作用。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 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推动创新设计在产品、系统、工艺流 程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强化创新设计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 的服务支撑。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和应用,带动产学研 用协同创新。加快培育第三方设计企业,面向制造业提供专业化、高 端化创新设计服务。2、加快发展制造业定制化服务鼓励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电子终端、机械装备和汽车等制造业,综合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 真系统,采集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 交互设计,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 重组,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增强定制设计和柔 性制造能力,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3、积极拓展制造业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开展总 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展建设一移交(BT)、 建设一运营一移交(BOT)、建设一拥有一运营(BOO)、交钥匙工程 (EPC)等多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依托核心装备、 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为客户提 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四)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互 联网、广电网骨干网络IPv6互联互通,推进5G网络规模化部署。构 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国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项目建设。推进开发区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城市规划建设、 交通、安全、环境等城市管理平台互联互通。推进以电子信息、高端 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率先打造数字园区、智慧园区,示范 带动各类开发区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部署应用5G、千兆光纤宽 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现有工业设施 信息化改造,建设适用于工业互联网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 制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支持以5G、IPv6、工业无线等技术升级企业 内网。(五)不断强化智能制造支撑能力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工业软件研发创新,培育壮大传感器、 控制器、智能物流装备等智能制造核心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 关键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深入贯彻国家智能 制造标准体系,加快智能制造标准示范和推广,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 贯标。加快培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 发和推广一批融合新兴技术的成熟解决方案。推进智能制造公共服务 平台建设,探索网络化服务模式。加大智能制造网络与数据安全公共 服务供给,提升智能制造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加快管理体系标准在重 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全覆盖。二、不断扩大制造业开放合作水平与成效(-)加强区域间制造业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与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与省际毗邻区域的协同发展新机制,实现产业协作联动、优势互补; 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力争在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领域形成合作;主动对接广西、 贵州等地特色产业集聚区,力争在绿色铝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 形成产业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的合作,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借鉴和推广自由 贸易试验区改革成功经验,推动省内开发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顺 畅联动协作发展机制,支持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 展创新区,最大限度释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济溢出效应。积极探索 共建产业园区、产业转移园中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围绕主导产业 优化布局,强化开发区间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产业链协同配套发展。(二)打造制造业链国际合作平台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积极吸引发达省份和周边国家生产要素到省内开发区集聚,强 化跨境、跨区域、跨开发区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国内分工和国际合作。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粤 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机遇,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契机,放眼全球加速集聚一批层次更高、质量更优、效 益更好的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国际产业合作,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对接、业态升级,搭建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充分利 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滇中新区、5个国家级经开区、3个 国家级高新区、2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个综合保税区和7 个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 产业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三)加快制造业重大项目引进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企500强企业,瞄准全球行业 龙头企业、特大型国企的战略布局,大力引进一批基地型、旗舰型重 特大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引进先进制造技术、优质产业资源、 高端人才团队,提升对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三、全链条打造特色优势制造业产业(一)加快制造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为方向,以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质 量效益和绿色集约安全水平为重点,深入推动烟草、食品、有色金属、 钢铁、化工、建材、特色消费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转化应用,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 术对各个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由资源优 势向研发、设计、服务等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推进危险化学品全程追 溯和城市人口密集区生产企业转型或搬迁改造,加快化工、造纸等重 点行业企业搬迁入园,发展绿色建材和部品部件,扩大轻工、纺织等 优质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 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新型消费品。深入开展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 范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加大食品企业 农产品深加工典型模式培育和推广力度,支持传统优势食品和地方特 色食品发展。加强产能动态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强化能耗、环保、 质量、安全、技术等法规标准实施,健全化解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二)推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立足云南省现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部分领域的先发优势,加 强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构建完善产业生 态体系,着力打造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 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链。强化市场机制作用,丰富和扩大智能+、 服务+、绿色+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带动技术突破和应用迭代发展,大 力培育智能化产品、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共享化生产、服务化 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强化统筹规划,引导开发 区和企业理性投资,推动建设主体集中和区域布局优化,避免同质化 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实施制造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