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中的“曾氏农书”试探(1).pdf
王祯农书中的“曾氏农书试探(1 1)摘要:王祯农书是元代东鲁名儒王祯所撰之农书,而“曾 氏农书”则是王祯农书中所提到的一本农书。本文作者 认为,这里的曾氏农书很可能就是宋代曾安止及其侄孙曾之谨所撰之禾谱和农器谱。本文就王祯农书和“曾 氏农书”之关系进行了探讨。一、曾氏的禾谱农器谱和王祯农书成书介绍北宋绍圣元年(10941094),五十九岁的苏东坡遭贬,从南康军(今江西星子)起程,过庐山下、经湖口、溯赣江而上,过庐陵(今江西吉安),八月二十一日到达虔州(今江西赣州),泰和在庐陵与虔州之间,属庐陵管辖,路过泰和的时间当在 八月二一日以前。在泰和,苏东坡见到了曾安止。曾安止1 1,字移忠(一作中),号屠龙翁。江西泰和人。熙 宁五年(10731073),25,25 岁时,解试中第,熙宁六年中第乙科。熙宁九年“复应,得大学举,乂试于廷,得进士出身”,时 年 2828岁。入仕之后“初调洪州丰城主簿”,后曾任江州彭泽 县令。在程祁为禾谱所作序中提到:“元丰辛酉年,余初举进士于鄱阳,时泰和曾公安止为考试官。”以此证明,曾安止在彭泽任县令当在元丰四年(10811081)前后。元祐五年(10901090),曾安止的父亲曾肃逝世。后安止也“以目疾而退”,年仅四十余岁。时间当在绍圣元年以前。程祁“序”说:“及 绍圣丁丑(10971097)春,始过螺川,是时,曾公丧明,退 居泰禾。”弃官后授宣德郎。退居后,从事调查和著述,在“周爰咨访,不自倦逸”和“善究其本”的基础上写作了禾谱一书。22苏轼见过曾安止之后,曾安止出所作禾谱。据此可以肯定禾谱的成书年代当在绍圣元年之前。读过禾谱之后,苏轼在“秧马歌一首,并引”中写道:“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但苏轼对于禾谱也有美中不足之感,“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当时曾安止已经失去了目力,不能补写,过了 一白多年,曾之谨才替他实现了这个愿望,弥补了祖先所遗 留下来的缺憾。曾之谨是北宋时禾谱作者曾安止的侄孙,写作农器谱 时,身为耒阳县令。耒阳位于湖南省,是个稻作较为发达的 地区。很久以前,这里的稻农就掌握了温泉种稻技术,并成 功地实现了一岁三熟。3 3农器谱写成之后,曾之谨曾 请他的同乡周必大(1126-1204)1126-1204)为其书题词,周必大于嘉泰辛酉(12011201 年)八月为该书作序,以此知该书成书时间当 在 12011201 年以前。4 4陆游也曾给该书提了话。5 5由于受到苏东坡、陆游、周必大等宋代文化名人的赏识,应 该说禾谱和农器谱在宋代还是一本比较有影响的农 学著作。可是这样一部有影响的著作却在后来的岁月中消失 了,可惜农器谱和禾谱一样后来却失传了。王毓瑚 说:“从明代末期起,书就不再见了。”6 6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研究者们在为寻找失去了的禾谱等而努力,并且 找到了一些禾谱的片断,而农器谱甚至连片断也没 有找到,作为有影响的著作难道真的就这幺容易失传了?还在人们找到禾谱部分文字之前,王毓瑚在为禾谱 所做的解题中,就提到:“元王祯农书中多次引到曾氏农书,所指的也许就是此书。乂王氏农书的祈报篇引了一段曾氏农 书,文句都与陈勇农书略同;如果不是王书原来把 陈 字误为曾的话,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陈氏农书是有因 袭本书的地方的。”7 7在为农器谱所做的解题中提到:“王祯农器图谱曾引曾氏藤鼓序,大约就是出于本书。8 8因此,有必要对王祯农书中的“曾氏农书”作一番探讨。”在此之前,首先应该对王祯农书作一简要交待。王祯 XEXE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今东平县)人,生活于 十三、十四世纪之间。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1295)出任宣州旌德(今届安徽)县令,大德四年(13001300)乂调任信州永丰(今 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出任宣州旌德县令时就开始了农 书的写作,时间当在 12951295 到 12981298 年之间;到永丰任职时,农书已经写成,时间当在历了约十年的时间。9913001300 到 13041304 年之间;前后经王祯 XEXE王祯农书XEXE王祯农书系由三部分组成,即“农桑通诀”、“白谷谱”和“农器图谱”。全书 XEXE王祯XEXE王祯农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第一次将南北农业技术写进在同一本农书之中。王祯 XEXE王祯 是山东人,却在南方 XEXE南方担任地方官,所以他对南北方 XEXE北方 的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了解。反映在书中,王祯 XEXE 王祯 农书多处对南北农业生产的异同进行比较。XEXE王祯XEXE王祯农书第二大特征就是“农器图谱”的写作。农器图谱XEXE农器图谱中,不仅记载了历史上已有的各种 农具,而且对宋元时期出现的新农具作了介绍。由于具备这 两个方面的特点,王祯农书被中外学者看作是,中国古农书中“篇幅比较大而价值也比较高的”(王毓瑚语),“最有魅力的”(天野元之助语)的一种。理所当然,它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注意。二、王祯农书之曾氏农书但是在肯定王祯农书的价值的同时,有学者也发现,农书中的农桑通诀和白谷谱两个部分,王祯“基本上是就以前的几部农书改写的”1010。其中就包括所谓的“曾 氏农书”。翻检王祯农书我们一共发现,提到“曾氏农 书”的有 2 2处:一处是农桑通诀三锄治七,其文如下:曾氏农书芸稻篇谓:记礼者曰:仲夏之月,利以杀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牌。盖耘除之草,和泥渥漉,深埋禾 苗根下,泯瞿既久,地草腐烂而泥土肥美,嘉谷蕃茂矣。大抵耘治水田之法,必先审度形势,先于最上处潴水,勿令走 失,然后自下旋放旋芸之。其法须用芸爪。不问草之有无,必遍以手排漉,务令稻根之傍,液液然而后已。荆扬厥士涂 泥,农家皆用此法。乂有足芸,为木杖如拐子,两手倚以用 力,以趾塌拔泥上草秽,壅之苗根之下,则泥沃而苗火,其 功与芸爪相类,亦各从其便也。今创有一器,曰耘荡,见农 器谱,以代手足,工过数倍,宜普效之。纂文曰,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今小锄也。吕氏春秋曰:先生者为米,后生者为枇,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不知稼者,其 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枇,此失耨之道也 锄后复有藤拔之法,以继成锄之功也。夫枳莠和匕稗,杂其稼 出,盖锄后茎叶渐长,使可分另 U,U,非藤不可,故有藤鼓、W W 马之说。事见农器谱。1111一处是农桑通诀六祈报篇十六,其文如下:(作者:3COM3COM 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系 serviceservice立即删除)益请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