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pdf
第一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感光部位: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部;弯曲实质: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向光弯曲原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多,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现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尖端产生后向尖端下部运输 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根敏感性大于茎(根的生长更易受生长素影响)汰(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 物,称为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种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前三种促进,后两种与植物衰老、成熟、对不 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各激素特有作用:细胞分裂素:延迟衰老促萌发;赤霉素:促萌发及促果实发育;脱落酸:失水时使气孔关闭、保持种子休眠;乙烯:促果实成熟、对抗生长素 多数情况下,不是单一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 素的比例合适,愈伤组织会分化出根和茎叶。细胞分裂素多,生长素少,只长茎叶不长根,生长素太多,只长根 不长茎叶;生长素少,细胞分裂素也不多时,愈伤组织继续生长,不分化。(4)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生长素及类似物 2,4-D: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 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促进抨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防止 专业.专注 专业.专注 落花落果。备注:无籽番茄是未受直接涂生长素得到的,故染色体数是正常番茄的一半,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 得到的。云 赤霉素:无籽葡萄;乙烯:果实催熟;细胞分裂素:储藏保鲜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情况 J 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I 多细胞生物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外环境 三-血浆*组织-体细胞(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 介)大部分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 L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未受到刺激时的膜电位:外正内负(静息电位)极化状态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动作电位)反极化状态 I 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在膜内由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不衰减性、绝缘性、双向性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一通过突触”这一结构完成,由神经递质”将突触前膜的兴奋传至后膜 专业.专注%(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 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从而将兴奋传至另一个神经元(2)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电信号 7 化学信号 7 电信号(3)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单向性 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发生反射两个条件:完整反射弧;接受刺激)5、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传出神经元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等)浓 6、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 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中与语言功能有关 的区域为言语区。(1)白洛嘉区(表达性失语症):不能说话,不能书写。能理解语言(2)韦尼克区:可说话,可听声音。不能理解语言 7、体温调节:人的体温要维持稳定需要 产热=散热(1)散热的主要器官:皮肤(2)散热的主要方式:蒸发,对流,辐射 三、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浓 2、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 饭后,血糖浓度过高,6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降低血糖浓度。血糖浓度一旦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加,肝糖元立即分解,使血糖浓度增加。所以生物体内的血糖浓度几乎稳 定。糖尿病患者缺胰岛素,可注射胰岛素。胰岛素通过抑制血糖来源同时促进血糖进入细胞来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细胞;胰高血 糖素的作用机理相反。靶细胞只有肝细胞。3、主要激素 专业.专注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腺垂体 生长激素(化学本质:蛋白质)、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性腺 卵巢 雌激素(化学本质:固醇类)、孕激素 睾丸 雄激素(化学本质:固醇类)胰腺(胰岛)胰岛素(化学本质:蛋白质)胰高血糖素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厂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吞噬细胞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 T 厂 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L 淋巴细胞-5 J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 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白细胞介素-2)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1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4、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由浆细胞(效应 B 细胞)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 球蛋白。(本质:蛋白质)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专业.专注 活化的 T 细胞 增殖、分化 活化的细胞毒 T 细胞 除 活化的辅助 T 细胞 记忆 T 细胞 抗原刺激、.,S S S 广一效应建田胞(浆细胞)廿 (分泌抗体进入血液)记忆&田胞 增殖、分化 J(遇到同一类型抗原快速增殖)5、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6、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1)免疫系统的过渡反应(病例过敏反应)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 日 原首次侵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但不引起过敏反应)病例:花粉(过敏原)7 皮肤尊麻疹;海鲜 7 呕吐;动物毛屑 7 过敏性鼻炎(花粉等物质进入正常机体?不成为 抗原,不产生相应抗体)(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病例 艾滋病)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因:感染 入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一种 RNA 病毒)引起 发病机理:HIV 侵入 T 细胞,使 T 细胞大量死亡?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直接死因:免疫功能缺失?(防卫作用丧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监控和清除功能丧 失)恶性肿瘤等疾病 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预防:洁身自爱;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 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需要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须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三、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T 淋巴 细胞 酬巴 细胞 骨髓造血干细胞 专业.专注 第四章 种群、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基本特征(个体不具有)种群密度一一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 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一一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1)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2)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3)性别比例的农业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 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浓(4)分布型(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存活曲线(凹形、对角线形、凸形)二、种群的增长方式 1、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无限条件/无环境阻 力)(2)数学模型:Nt=N0&N0 为种群的起始数量 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 澹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3)特点:种群数量无限增长(4)适用范围:种群迁入新环境的开始一段时间;实验室理想条件下(5)意义:反映种群增长的潜力和趋势(能体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 过度繁殖”这一观点)(专业.专注 2、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 若资源,食物,空间等都理想,则 J 型增长若资源,食物,空间只要有一个受限制,则 S 型 S 型曲线中刚开始的前几年其增长也是 J 型增长方式(1)形成条件:(存在环境阻力)食物、空间有限,有捕食者存在等非理想条件 有最大值:K 值(环境容纳量)(2)特点:v 在 K/2 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长率是变化的 IK值时,种群停止增长(K 值时环境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迁出率等于迁入率,各值都互相抵消)(3)适用范围:自然种群的增长规律 三、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种群的非周期性与周期性波动.外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2、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包 内源性因素: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第五章 群落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二、植物群落结构 概念:大多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例 森林植物垂直分层的关键因素:阳光(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资源的能力)森林动物垂直分层的关键因素:食物(和栖息空间)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与动物的影响)时间结构:包括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三、群落的类型:1、森林 2、草原 3、荒漠 4、苔原 专业.专注 四、群落的演替 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 7 地衣阶段 7 苔蘑阶段 7 草本植物阶段 7 灌木阶段 7 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第六章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有机物、无机物、气候和能源)和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生产者与消费者 举例:植物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食物链与食物网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 渠道进行的。(1)食物链的共同特点:每一条食物链均以生产者为起点,无分解者 食物网:rftsetBi 物网量生态系绣保持拆莅仕 I 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生物放大:这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X4、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后两者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可能出现倒置的现象 但能量金字塔永远是正金字塔型的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 r 植物 r 植食动物 r 肉食动物 r 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 专业.专注 生产者 一级消费者 二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叫生态系统 青蛙 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 N 级消费者处于第 N+1 营养级 方就越强 专业.专注 动,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能量的源头:太阳能 4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通过光合作用过程进入)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总量 能来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能量传递效率=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能量散失的形式:热能(呼吸作用产生)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不可逆,也不能循环利用,;能量传递效率一般约为 10%逐级递减:能量不能 100%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原因:有部分能量被呼吸消耗及流向分解者 5、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6、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大气)中的存在形式:CO2 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形式: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途径:食物链、食物网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CO2(2)CO2 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3)CO2 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 化石燃料的燃烧 7、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循环反复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全球 性)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 专业.专注 力)三、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1、稳态:生态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的现象称稳态。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实现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反馈调节(1)负反馈: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正反馈: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结果: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就会受到损害。第七章人类与环境 一、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1)主要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植被的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上升,全球气温升高(2)采取措施:减少煤、石油的燃烧,植物造林,保护植被,开发新能源。2、臭氧减少危机地球所有生物:(1)臭氧层作用(0 3)(2)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3)危害 3、酸雨:(1)主要成分:硫酸和硝酸(2)危害(3)防治办法 4、水体污染:N、P 元素过多,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大量减少,最后藻类、鱼类等生物因缺氧死亡 5、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