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原卷版)-2020-2021学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
-
资源ID:72871778
资源大小:22.6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原卷版)-2020-2021学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
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一、选择题1.下列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意思是说,唯有一醉可以忘忧。问题是酒醒之后又该 怎么办呢?即使是曹操那样的枭雄,一手握着酒杯,仍要感叹“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见杜康发明的“特效药”不怎么有效。范仲淹说:“ 甲 。”酒在这里,反而触 动柔情,帮起倒忙来了。酒果真能解忧吗?忧与愁,都在心底。酒落在胃里,只能引起一 时的幻觉,岂能到心而浇灭忧愁? “ 乙 ”,还是李白讲得对!看来,李白 才是最资深的酒徒。A.甲: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乙: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B.甲: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乙: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C.甲: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乙:举杯销愁愁更愁D.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乙:举杯销愁愁更愁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情诗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 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 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18 .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19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五、情景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 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2)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怀与抱负:短歌行中的“,天下归心”,体现了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壮 志。(3)(原创题)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歌词“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 归心”用的是曹操短歌行里“, ”的典 故。(4)曹操短歌行中的“, ”被唐代立学家 刘禹锡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北则灵”这一千古名句。20 .根据提示填写句子。(1)短歌行中,把贤才比喻为明月,表达对贤才的渴望的句子是“(2)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 ”,借写姑娘 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3)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年少时便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致,生性热爱自然的句 子是“,(4)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是(5)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开荒种地,归隐田园的句 子是“,(6)在都市里尝尽冷暖、历经喧嚣后,找一人相伴,回归田园,过恬淡安静的口子。此 时,可以吟咏“, ”来抒发回归自然的欣喜之情。(7)漫步在乡间小路上,花香阵阵,杨柳成荫。远处依稀散落着几户人家,炊烟冉冉升 起,偶尔传来几声犬吠鸡鸣。面对此景,不禁想要吟咏陶渊明的诗句“,(8)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我们余下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人生苦短,正如曹操所说“,",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9)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唯有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有包容才能不断壮大。游鱼潜源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恭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 行役不己之意。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 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稀薄的阴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 情。B.三、四两句写鱼儿安然地游于禄水之中,鸟儿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C.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现了役夫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 情。D.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3 .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糠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 哪些不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灌吾足气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久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夏至天旭。(注)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盂子离娄“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绥;沧浪之水浊今,可以濯我足”句意。漉:过滤,捞取,此指 用布滤酒。近局:近邻。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具 体生活。B. “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 到重重阻挠。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 景况。D. “欢”字下着一 “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 致难尽。5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复杂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城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戒至,零落同草莽。(注)人事:指与人交接来往。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 陋,车马稀少。墟曲:犹乡野。墟,隐僻之地。披:拨开。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口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 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 “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 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 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 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7 .分别概括归园田居(其一)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巷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撰?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月明星稀,鸟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契阔谈心念旧恩。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8 .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 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A. “呦呦鹿鸣,食野之革。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 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D.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 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9 .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 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 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凯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注)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 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10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 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A. “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起兵讨 伐董卓,在孟津会师。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 发了诗人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工D. “势利”句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的程度, 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11 .钟蝶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 人的情感。12 .在短歌行中曹操抒发了人生短短的忧叹,诗人的这一情感与本诗的哪些诗句存在关 联?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靡,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革门标。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B. “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筑巢,表现了生机盎然的景象。C.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中景象形成鲜明对比。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14 .这首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请简要分析。15 .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描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方面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与下面的 诗句加以分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三、语言表达.根据下面的内容和要求,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归园田居里,陶渊明由“官场”转“田园”,感叹人生。在古今文人咏叹人生的诗文 里,既有感伤之辞,更有闲适之句。感受他们的辞章,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对人生又有怎 样的感悟呢?请以“充实人生,谱写生命的华章,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开头,写一则感悟。要求: 引用名人名言,运用对比和排比修辞方法。四、现代文阅读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 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 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 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 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 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 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 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 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 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 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 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 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 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 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 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 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 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 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 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邪,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 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 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 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大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 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 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使处在边缘,也还是 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 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大化”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喏、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