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消化和吸收.pptx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一、消化的意义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第1页/共103页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Properties of gastrointestinal smooth Properties of gastrointestinal smooth musclemuscle电生理特性一般特性第2页/共103页1.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特点:不稳定实测值:-55 -60 mv形成:K+平衡电位。(但Na+、Cl-、Ca2+以及生 电性钠泵活动也参与了静息膜电位的产生)(一一)电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第3页/共103页2.2.基本电节律基本电节律 Basal electric rhythmBasal electric rhythm定义:定义:安静状态下,胃肠道平滑肌纵行肌细胞在RP基础上产生节律性的自发性去极化电位,也称慢波(Slow wave)。第4页/共103页起源:起源:胃肠Cajal间质细胞(interestitial cell of Cajal,ICC)频率:频率:胃3次/分;十二指肠12次/分;回肠末端8-9次/分波幅:波幅:10-15mV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数秒-十几秒第5页/共103页形形成成原原理理:关于慢波产生的离子基础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它的产生可能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的活动具有波动性有关,当钠泵的活动暂时受抑制时,膜便发生去极化;当钠泵活动恢复时,膜的极化加强,膜电位便又回到原来的水平。生理意义:胃肠平滑肌的起步电位;胃肠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第6页/共103页3.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P上升慢,持续时间长AP的产生主要依赖Ca2+的内流AP幅度低,大小不等,慢波上的AP数量决定收缩力的大小第7页/共103页(二二)一般生理特性一般生理特性 General propertiesGeneral properties兴奋性低,收缩缓慢自动节律性紧张性收缩富有伸展性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拉刺激敏感第8页/共103页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1.收缩速度2.紧张性收缩(持续或交替)3.延展性(伸缩能力)4.Ca2+来源5.持续时间(秒或十分之几毫秒)第9页/共103页三、消化管的运动三、消化管的运动有两种基本方式:混合性运动 推进性运动具体运动形式:蠕动(食管、胃、小肠、大肠)分节运动 摆动第10页/共103页四、消化腺的分泌四、消化腺的分泌人的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达6-8 L/天。消化液主要由有机物、离子和水组成。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改变消化腔内的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的需要;.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损伤。分泌过程是由腺细胞主动活动的过程,它包括由血液内摄取原料、在细胞内合成分泌物,以及将分泌物由细胞内排出等一连串的复杂活动。第11页/共103页五、消化与吸收的调节五、消化与吸收的调节(一)神经调节 1.外来神经 2.内在神经丛第12页/共103页1.1.外来神经外来神经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起源:T5L3脊髓灰质侧角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抑制胃肠道运动和分泌第13页/共103页2.2.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Parasympathetic nerveParasympathetic nerve迷走神经迷走神经Vagus nerve起源: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递质:乙酰胆碱(Ach)作用:兴奋胃肠运动和分泌盆神经盆神经Pelvic nerve起源:骶髓递质:乙酰胆碱(Ach)作用:兴奋横结肠以下结肠平滑肌、腺体及内分泌细胞第14页/共103页2.2.内在神经丛内在神经丛 Intrinsic plexusesIntrinsic plexuses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粘膜下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粘膜下层第15页/共103页qq 神经丛组成:神经丛组成:神经节细胞和无数神经纤维 qq 递质:递质:乙酰胆碱、脑啡肽、血管活性肠肽、生 长抑素、三磷酸腺苷、P物质qq 作用:作用:独立完成局部反射。肠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 (enteric nervous system)(enteric nervous system)或或 肠脑肠脑(gut brain)(gut brain)第16页/共103页(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1.1.概概念念:由胃肠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2.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肽类3.3.种种类类:促胃液素Gastrin、促胰液素Secretin、缩 胆囊素Cholecystokinin,CCK、抑胃肽 Gastric inhibitory peptide,GIP表6-2 主要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名称、分布和分泌产物第17页/共103页表 主要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名称、分布和分泌产物第18页/共103页4.4.主要功能主要功能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促进其它激素的释放营养作用第19页/共103页胃肠激素作用的两种主要方式 A:经典的内分泌方式 B和C:旁分泌方式第20页/共103页附:脑附:脑-肠肽肠肽 Brain-gut peptideBrain-gut peptide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具有双重分布的肽。种类:胃泌素、缩胆囊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六、消化系统的免疫功能六、消化系统的免疫功能第21页/共103页一、唾液腺和唾液一、唾液腺和唾液1.1.唾液来源唾液来源 唾液腺(腮腺parotid、颌下腺 submaxillary、舌下腺sublingual)2.2.性质性质 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3.3.成份成份 粘蛋白、氨基酸、唾液淀粉酶及溶菌酶等4.4.主要作用主要作用 湿润和溶解食物 清洁和保护口腔 分解淀粉: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第22页/共103页5.5.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分泌的调节是神经反射性的。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23页/共103页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第24页/共103页二、咀嚼与吞咽二、咀嚼与吞咽 Mastication and deglutitionMastication and deglutition咀嚼:食团吞咽(3期):由口腔到咽;由咽到食管上端;沿食管下行到胃动力:食管的蠕动(迷走神经反射及壁内神经丛控制)第25页/共103页食管食管-胃括约肌胃括约肌在食管与贲门连接上方的一段长4-6 cm高压区,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第26页/共103页第三节第三节 胃内消化胃内消化Digestion in the stomachDigestion in the stomach一、胃的机能分区一、胃的机能分区二、胃的运动二、胃的运动三、胃运动的调节三、胃运动的调节四、胃液的分泌及调节四、胃液的分泌及调节第27页/共103页一、胃的机能分区一、胃的机能分区第28页/共103页(一)胃运动的作用(一)胃运动的作用暂时贮存食物暂时贮存食物 胃底和胃体的功能,意义在于 使人每日仅需进食2-3次。消化消化 使食物充分与胃液混合,将食物磨碎,变 成食糜。排空排空 以最适于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速度、逐次地、小量地把食糜排向小肠。二、胃的运动二、胃的运动第29页/共103页1.1.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 receptive relaxationreceptive relaxation定义:咀嚼、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使胃底、胃体平滑肌舒张。意义:使胃的容量适应于大量食物涌入,以完成贮存食物、防止食物过早排空,便于胃内充分消化。(二)胃运动的形式(二)胃运动的形式2.2.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既维持了胃一定的形态位置,又使胃内有一定压力,有助于胃的机械消化。第30页/共103页3.3.蠕动蠕动食物入胃后约5 min开始,3次/min。作用:磨碎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和;把食糜向十二指肠推进第31页/共103页三、胃运动的调节三、胃运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 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二)体液调节 促胃液素gastrin、Ach-促进 肠抑胃素enterogastrone、肾上腺素、去 甲肾上腺素-抑制第32页/共103页(三三三三)胃的排空及其调节胃的排空及其调节胃的排空及其调节胃的排空及其调节定义: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排空的动力:来源于胃的运动,取决于幽门两侧的压力差。胃排空是间断性的,它是促进胃运动与抑制胃运动两种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三种营养食物的排空:糖类(最快)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排空需46 hr。影响因素:胃内压、幽门括约肌、食物。第33页/共103页胃排空的调节胃排空的调节胃排空的调节胃排空的调节体液调节:脂肪-肠抑胃素;蛋白质、色氨酸-CCK;酸-促胰液素神经调节:肠胃反射(迷走神经)在十二指肠壁上存在多种感受器,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都可刺激这些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这个反射称为肠-胃反射。第34页/共103页胃内因素促进排空胃内食物量:胃的内容物作为扩张胃的机械刺激,通 过壁内神经反射或迷走-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胃运动的加强。胃泌素:扩张刺激以及食物的某些成分,主要是蛋白 质消化产物,可引起胃窦粘膜释放胃泌素,促进胃排空。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肠-胃反射:激素:当过量的食糜,特别是酸或脂肪由胃进入十二 指肠后,引起小肠粘膜释放几种不同的激素,抑制胃的运动,延缓胃的排空。促胰液素、抑 胃肽等都具有这种作用,统称为肠抑胃素。第35页/共103页(四四四四)呕吐呕吐呕吐呕吐 VomitingVomitingVomitingVomiting定义:胃内容物和部分肠内容物通过食管、口腔强烈驱出的动作。一种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第36页/共103页四、胃液的分泌及调节四、胃液的分泌及调节(一一)胃液的分泌胃液的分泌外分泌腺和多种内分泌细胞。外分泌腺有:贲门腺:为粘液腺,分泌粘液;泌酸腺:分布在胃底和胃体部。由壁细 胞、主细胞和粘液颈细胞,它们 分别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 幽门腺:分布在幽门部,分泌碱性粘液胃液是由这三种腺体和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分泌物构成的。第37页/共103页1.1.性质、成分和作用性质、成分和作用 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反应的液体。(pH 0.9-1.5)正常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约为1.5-2.5 L。胃液的成分 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有机物如粘蛋白、消化酶等。第38页/共103页盐酸盐酸 Hydrochloric acidHydrochloric acid由壁细胞(泌酸细胞)产生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蛋白质分解提 供酸性环境;使蛋白变性;杀菌;促进促胰液素、CCK的释放,从而促 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促进铁、钙的吸收。第39页/共103页盐酸分泌机制盐酸分泌机制第40页/共103页胃蛋白酶胃蛋白酶 PepsinPepsin由主细胞产生,以酶原形式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主要作用于蛋白质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 或酪氨酸的肽键上,主要分解产物是胨。最适 pH为 2.0 第41页/共103页粘液粘液 MucusMucus由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粘颈细胞、贲门、幽门的腺细胞产生。作用:润滑 保护胃粘膜 降低胃酸的酸度、降低胃蛋白酶活性防止 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害 发挥粘液屏障Mucus barrier作用第42页/共103页附:粘液屏障附:粘液屏障 Mucus barrierMucus barrier粘液凝胶层抑制H+向胃壁扩散,促进H+与由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中和,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第43页/共103页附:胃粘膜屏障附:胃粘膜屏障 Gastric mucosal barrierGastric mucosal barrier粘液屏障胃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和连接邻近细胞的紧密连接构成的脂蛋白层防止H+扩散入粘膜上皮细胞内,保护胃粘膜免受高浓度H+的侵蚀酒精、阿斯匹林可破坏此屏障第44页/共103页内因子内因子 Intrinsic factorIntrinsic factor由壁细胞产生的粘蛋白作用: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保护其不被消化液所破坏,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第45页/共103页(二二)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的调节 Regulation of secretion on the Regulation of secretion on the gastric juicesgastric juices收集胃液的方法:假饲法小胃法第46页/共103页1.1.促进胃液分泌的调节促进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期肠期第47页/共103页头期头期 Cephalic periodCephalic period食物视、嗅、听感受器、口、舌、咽、食道感受器、壁CHCl迷走神经粘液C粘液 中枢(延髓、下丘脑、边缘和大脑皮层等)主C胃蛋白酶Ach幽门窦GC胃泌素第48页/共103页头期胃液分泌的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特点点量多、酸度高、消化力强、时间长。第49页/共103页胃期胃期 Gastric periodGastric period食物壁CHCl主C蛋白酶幽门窦GC胃泌素粘液C粘液胃底胃体感受器胃幽门部感受器(壁内N丛短反射)(迷走N长反射)蛋白质分解产物(壁内N丛短反射)第50页/共103页胃期胃液分泌的特点胃期胃液分泌的特点 量多,酸度高,消化力较弱。第51页/共103页肠期肠期 Intestinal periodIntestinal period十二指肠G细胞胃泌素壁CHCl酸性食糜I细胞CCK肠期胃液分泌的特点量少第52页/共103页2.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盐酸:盐酸:通过抑制促胃液素释放及促进十二指肠释放促胰液素发挥作用食物中的脂肪:食物中的脂肪:促进十二指肠产生肠抑胃素(可能包括抑胃肽、促胰酶素、促胰液素等)十二指肠内的高渗液:十二指肠内的高渗液:通过肠胃反射及抑制性激素等发挥作用第53页/共103页第四节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Digestion in the small intestineDigestion in the small intestine一、小肠的运动一、小肠的运动二、胰液的分泌二、胰液的分泌三、小肠液的分泌三、小肠液的分泌四、肝的功能四、肝的功能五、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五、胆汁的分泌和排出第54页/共103页(一)小肠运动的形式(一)小肠运动的形式分节运动分节运动 以环形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作用:1)混合;2)增加接触;3)有助血液、淋巴回流。蠕动蠕动 0.5-2.0 cm/s;蠕动冲:225cms;逆蠕动。摆动摆动 以纵形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一、小肠的运动一、小肠的运动 Movement of small intestineMovement of small intestine 第55页/共103页附:粘膜和绒毛的运动附:粘膜和绒毛的运动粘膜皱褶活动绒毛伸缩运动:增加吸收绒毛收缩素Villikinin第56页/共103页回盲括约肌回盲括约肌 Ileoceal sphincterIleoceal sphincter延长食糜在回肠停留时间,利于消化与吸收阻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第57页/共103页(二)小肠运动的调节(二)小肠运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交感神经(+)-运动副交感神经(+)-运动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运动2.体液调节促进小肠运动:胃肠道的内容物、乙酰胆碱、5-HT、P物质、促胃液素、CCK抑制小肠运动: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第58页/共103页(一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无色、无嗅的碱性液体,pH=7.8-8.4,最重要的消化液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约为1-2L。二、胰液二、胰液 Pancreatic juicePancreatic juice第59页/共103页主要成份及作用主要成份及作用碳酸氢盐: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为消化酶提供弱碱性环境胰淀粉酶胰淀粉酶Amylase:淀粉麦芽糖胰脂肪酶胰脂肪酶Pancreatic lipase:脂肪甘油一脂+脂肪酸胰蛋白酶胰蛋白酶Trypsin和糜蛋白酶糜蛋白酶Chymotrypsin:羧基肽酶、氨基肽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蛋白质氨基酸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DNA、RNA单核苷酸第60页/共103页(二二)胰液分泌的调节胰液分泌的调节 Regulation of pancreatic secretionRegulation of pancreatic secretion1.神经调节: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1)直接:Ach胰腺分泌 2)间接:胃泌素、胃酸以及增强分泌细 胞对促胰酶素和促胰液素的敏感性 分泌特点:水和碳酸氢盐少,酶多第61页/共103页2.2.2.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促胰液素促胰液素SecretinSecretin分泌细胞:小肠粘膜“S”细胞作用:小导管上皮细胞的分泌特点:水分、HCO3多、酶含量少第62页/共103页v 分泌部位:小肠粘膜“I”细胞v 作用:促进腺泡细胞分泌v 特点:HCO3-少、含酶量大、水分较少、较粘 稠,消化力强v 促使CCK释放的因素: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缩胆囊素缩胆囊素CCKCCK(促胰酶素)(促胰酶素)第63页/共103页促胃液素促胃液素GastrinGastrin(胃泌素)(胃泌素)v 分泌部位:G细胞v 作用:促进胰液分泌血管活性肠肽血管活性肠肽VIPVIP:增加小导管分泌水和HCO3-第64页/共103页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 实线代表水样分泌 虚线代表酶的分泌 第65页/共103页三、小肠液的分泌及调节三、小肠液的分泌及调节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十二指肠:分布在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中,分 泌碱性液体,内含粘蛋白,粘稠度 很高。肠腺:分布于全部小肠的粘膜层内,分泌液构 成了小肠液的主要部分。第66页/共103页弱碱性(pH=7.6);分泌量为1-3L/日成分:水、粘蛋白、无机盐、多种酶(肠致活酶由小肠腺分泌;其他酶随肠上皮细胞脱落进入小肠液)(一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主要作用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主要作用第67页/共103页作用作用作用作用消化作用: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肠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肠肽酶、肠脂肪酶稀释消化产物保护作用: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溶 菌酶杀菌作用第68页/共103页(二二二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体液调节:促胃液素、CCK、VIP第69页/共103页四、肝脏的功能四、肝脏的功能(一)消化与吸收功能(二)代谢功能(三)清除功能(四)解毒和排泄功能 第70页/共103页五、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五、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是由肝细胞不断生成的。由肝管流出,经胆总管而至十二指肠;或由肝管转入胆囊而存贮于胆囊,当消化时再由胆囊排出至十二指肠。胆汁和胰液、肠液一起,对小肠内的食糜进行化学性消化。第71页/共103页(一一一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v苦味,粘稠。成年人每日分泌胆汁约8001000 ml 肝胆汁:金黄或棕桔色,弱碱性p7.4 胆囊胆汁:因浓缩而颜色变深,呈弱酸性pH6.8 v成分:水、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及各种离子,无消化酶v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对于脂肪的 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的意义)。第72页/共103页胆盐胆盐(Bile salts)(Bile salts)的作用的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防止胆固醇沉积。中和十二指肠的胃酸。利胆(胆盐的肠-肝循环):促进肝胆汁合成及分泌。第73页/共103页(二二)胆汁分泌的调节胆汁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增加肝细胞分泌胆汁增加胆囊收缩,排放胆汁增加促胃液素,使胆汁分泌增加 第74页/共103页2.2.2.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胃泌素胃泌素:直接增加肝细胞分泌胆汁;间接使盐酸分泌促胰液素 肝细胞分泌胆汁促胰液素促胰液素:增加肝胆汁分泌缩胆囊素缩胆囊素: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胆 汁排出胆盐胆盐:肠-肝循环肝胆汁分泌第75页/共103页(三三三三)胆囊的排空胆囊的排空胆囊的排空胆囊的排空胆囊可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无机盐,使肝胆胆囊可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无机盐,使肝胆汁浓缩汁浓缩4-104-10倍,增加贮存的效能。倍,增加贮存的效能。胆囊的作用有三:胆囊的作用有三:1.1.贮存和浓缩胆汁贮存和浓缩胆汁 2.2.排放所贮存的胆汁于十二指肠排放所贮存的胆汁于十二指肠 3.3.调节胆道内压。表现在奥迪化括约肌收缩调节胆道内压。表现在奥迪化括约肌收缩时,胆囊即舒张。即胆囊和奥迪氏括约肌的时,胆囊即舒张。即胆囊和奥迪氏括约肌的活动表现协调的关系。活动表现协调的关系。第76页/共103页第五节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 Digestion in the Large intestineDigestion in the Large intestine吸收水分;为消化后的残余物质提供暂时贮存场所。第77页/共103页一、大肠运动一、大肠运动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集团蠕动特点:少而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特点:少而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第78页/共103页二、大肠的分泌与功能二、大肠的分泌与功能碱性 主要成份:粘液和碳酸氢盐大肠内的细菌大肠内的细菌作用:发酵:分解糖及脂肪腐败:分解蛋白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 K2030固体总量第79页/共103页三、排便反射三、排便反射Defecation reflexDefecation reflex第80页/共103页第六节第六节 吸吸 收收AbsorptionAbsorption第81页/共103页一、吸收的部位一、吸收的部位吸收:消化管腔内经过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类等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主要吸收部位:小肠粘膜第82页/共103页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时间保证吸收面积通透性小肠运动和绒毛舒缩 第83页/共103页二、吸收的机制二、吸收的机制1.被动转运2.主动转运营养物质和水可以两条途径进入血液或淋巴:跨细胞途径:通过绒毛柱状上皮细胞的腔面膜进入细胞,再通过细胞底-侧面膜;旁细胞途径:物质或水通过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 胞间隙。第84页/共103页三、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三、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Absorption of nurturesAbsorption of nurtures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糖糖蛋白质蛋白质脂肪(胆固醇)脂肪(胆固醇)吸收的量、形式、部位、机制。第85页/共103页(一一一一)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1.1.1.1.水的吸收水的吸收水的吸收水的吸收2.Na2.Na2.Na2.Na+的吸收的吸收的吸收的吸收 扩散入细胞,Na+泵出粘膜细胞,伴随水的转运。第86页/共103页4.Ca4.Ca2+2+的吸收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主动吸收,但也有被动过程参与。酸性环境、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脂肪酸、胆汁酸与钙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阻碍钙吸收。3.K3.K+的吸收的吸收第87页/共103页5.Fe5.Fe2+2+的吸收的吸收 方式Fe2+机制主动吸收维生素C、胃酸促进铁吸收第88页/共103页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铁蛋白(ferritin,Ft)第89页/共103页6.6.维生素维生素VitaminVitamin水溶性维生素:单纯扩散方式,小肠上部维生素 B12:与内因子结合,回肠脂溶性维生素A、D、E、K:与脂肪相同方式被吸收第90页/共103页(二二)糖的吸收糖的吸收吸收方式:单糖吸收速度: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葡萄糖吸收机制:Na+的协同转运途径:血液第91页/共103页(三三)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方式:氨基酸与小分子肽机制:载体介导(Na+依赖性)途径:血液第92页/共103页(三三)脂肪的吸收脂肪的吸收脂肪:甘油三酯(甘油、脂肪酸)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等第93页/共103页脂肪分解产物和胆固醇、磷脂及胆汁酸盐混合微团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依靠浓度梯度的简单扩散作用被吸收。短链的脂肪酸由血液经门静脉入肝。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甘油二酯被吸收后,在粘膜上皮细胞的内质网上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再与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和载脂蛋白构成乳糜微粒,通过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第94页/共103页1.1.脂肪酸的吸收脂肪酸的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近侧空肠中短链脂肪酸:血长链脂肪酸与甘油一酯:乳糜微粒,淋巴为主脂溶性维生素:随脂肪吸收第95页/共103页2.2.胆固醇的吸收胆固醇的吸收空肠和回肠游离的胆固醇直接被吸收胆固醇酯则经胆汁酸盐乳化后,再经胆固醇酯酶水解生成胆固醇而被吸收进入肠粘膜细胞的胆固醇再酯化成胆固醇酯,大部分掺入乳糜微粒。第96页/共103页3.3.磷脂的吸收磷脂的吸收在磷脂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甘油、磷酸、胆碱或胆胺,被吸收后在肠壁内重新合成完整的磷脂分子,参与组成乳糜微粒而进入血液循环。第97页/共103页附:高血脂、高脂蛋白血症附:高血脂、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所含的脂类物质统称血脂。如果空腹时血脂水平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高血脂症。高脂蛋白血症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或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缺陷所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包括脂类产生过多,降解和转运发生障碍,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第98页/共103页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血浆胆固醇增多,沉积在大、中动脉内膜上所致,其发病过程与血浆脂蛋白代谢密切相关。LDL和VLDL增多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HDL能与LDL争夺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抑制细胞摄取LDL的能力,从而防止了血管内皮细胞中LDL的蓄积。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的血浆HDL水平较低,故易发生冠心病。第99页/共103页第七节第七节 摄食的调节摄食的调节一、摄食的意义和进化一、摄食的意义和进化二、饥饿、饱感和食欲二、饥饿、饱感和食欲第100页/共103页三、食欲中枢三、食欲中枢三、食欲中枢三、食欲中枢饱中枢(satiety center)下丘脑腹内侧核摄食中枢(feeding center)下丘脑腹外侧核第101页/共103页四、摄食的调节四、摄食的调节营养、代谢对摄食的调节营养、代谢对摄食的调节激素对摄食的调节激素对摄食的调节进食活动对摄食的调节进食活动对摄食的调节神经递质对摄食的调节神经递质对摄食的调节第102页/共103页感谢您的观看!第103页/共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