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田野考古学二.pptx

    • 资源ID:72987424       资源大小:152.47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田野考古学二.pptx

    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一定时间空间含义的一切成层分布。借用地质学的地层学原理,科学地研究如何去获取材料。研究人为的力量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探明人类文化行程的原因和过程。较地质地层学复杂。尽可能准确区分不同文化堆积,确定其年代,判断其关系。)第1页/共26页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一)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遗址中人类活动前的地层叫“生土层”。当人类居住时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或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层”或文化层,文化层形成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份或堆积形式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份或堆积形式也有显着改变时,新的文化层和旧的文化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文化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中断,或因自然突变(如洪水,火山爆发)在文化层之内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文化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第2页/共26页1、叠压关系 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人类在一个地点居住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若干层内涵有差别的堆积,它们通常以相互叠压的形式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层相互重叠,这种关系就是叠压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同一地点较晚的堆积总是叠压较早的堆积,即较早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下,较晚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上。反过来说,在一个有多层次文化堆积的遗址,位置靠下的堆积早于位置靠上的堆积,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据此,可以确定考古遗存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至于具有叠压关系的文化层的具体年代,其形成时间既可能比较接近,在期别上属于同一时期,也可能相距较远,分属于不同的时期,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第3页/共26页 因此,具有叠压关系的层位之间的具体年代跨度,依靠地层学一般无法解决,而是需要通过文化层内的包含物的类型学分析并结合有关自然科学测年方法加以确定。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1)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2)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第4页/共26页2、倒装地层 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二)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人们在地表活动,不仅形成地层堆积,还能留下居住的房子、储藏物品的窖穴、垃圾坑、水井、壕沟、墓葬、高台、城墙等。这些遗迹无论是挖在地下或是建筑于地上,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一个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不论沟穴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第5页/共26页也不论墙台类遗迹有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每个遗迹沟、坑、井等遗迹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内部填充物或废弃后形成的填充物也是一处堆积,墙、台能高于地表的遗迹本身就是堆积,这些堆积统称为“遗迹堆积”。这些遗迹堆积形成后往往又被新的地层堆积埋没,但根据它们特有的质、色等特征,可以和地层堆积区别,从而确定其存在。沟、坑、井、壕等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显然被打破者形成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第6页/共26页1、打破关系 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从事建造房屋和窑穴、掘沟凿井、埋葬死者等各种活动,从而对原有的堆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一个经过较长时间居住的区域内,晚期的遗迹往往会破坏早期的文化层和遗迹,从而形成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打破关系。因此,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别的遗迹的遗迹单位年代相对较晚,而被打破的遗迹单位年代相对较早,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又一个基本原则。据此,可以依据打破关系来确定考古遗存的相对年代关系。与叠压关系一样,打破关系所表示的年代幅度也不一致,有时甚至更大。如一组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两者的年代可能相隔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也可能只有极度短的时间间隔。因此,在打破关系中又有同时期的打破和不同时期打破的差别。第7页/共26页 一般说来,跨文化的打破关系在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不大,而我们应重视时间比较接近的遗迹和文化层之间的打破关系。打破关系也有直接打破关系和间接打破关系之别。其应用范围较叠压关系要窄,只限于较小的空间之内。打破关系的表示形式有一定规律,因而也较易于辨认。在一般情况下,较晚时期形成的遗迹的形状通常比较完整,而时代较早的遗迹或文化层往往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同一层面不同遗迹的口部的平面关系中,被打破的遗迹或文化层往往呈现不完整的残破状态,而打破者的形状一般比较完整和规则。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开口的部位并没有发现相互打破,而在下部却出现打破现象。如口小底大的灰坑(通常所说的袋状灰坑)、墓葬和洞室、隧道等。第8页/共26页2、共时关系 所谓共时关系,是指考古遗存中的遗迹之间(也包括文化堆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同时并存关系,并且这种共时关系通过分析后是可以确认的。共时关系既适用于同一个聚落遗址,也适用于不同的聚落遗址。考古遗存的共时关系是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研究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随着聚落考古研究的展开,地层学中的共时关系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其作用与地层学中的先后关系同等重要。共存于一个活动地面上的遗迹是否具有共时关系,需要加以分析方能确定。一般说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可能。第9页/共26页 A.绝对共时,即遗迹之间是同时形成并同时废弃的。这种情况要看对同时的界定,也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时间尺度内可以算是同时,例如,是同一年、同一月、同一天,抑或是同一代人、同一文化期。如果尺度宽一些,这种情况可能会较多,而如果尺度较小,则这种情况就可能比较少。B.相对共时,即遗迹之间在一个相对宽泛的时间内具有共存关系。在一个活动地面上的遗迹,它们不一定是同时形成的,也不必是同时废弃的,但相互之间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曾经同时存在。这种情况可以认为是相对共时。仔细分辨遗迹之间的这种相对共时关系,对于进一步开展聚落形态研究极度为重要。第10页/共26页 C.属于不同时期。尽管是在同一活动地面上的遗迹,但由于年代互不衔接而分属于不同的文化或不同的文化期,不属同时并存的聚落遗存。这种现象在考古发掘中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如:在早期人活动的地面上,后来人继续开展各种活动所形成的遗迹。在确定同一活动地面上的遗迹是否为共时关系时,除了在层位关系上进行揭示之外,还应该分析遗迹之间的布局及对所包含的文化遗物进行类型学研究。现代农业社会的聚落总是在缓慢地发生变化,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又基本上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大规模的变化而导致聚落形态和结构发生根本改变,多与一些突发性事件、人为因素等密切相关。这些情况一旦发生,人类活动的地面必随之产生相应变化。如旧有房屋被大肆破坏和对聚落进行大规模地改建、重建等,居住区的地面也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第11页/共26页 (三)后期破坏可能毁掉早期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人类活动(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和自然力作用(如长期风蚀水冲)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程中的地层少,现今开口层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同一层而时代可差近和远)。(四)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在居住遗址中,各层文化堆积不一定是水平的。人们通常都要在一个层次的表面进行活动,各种遗迹都会出现在这个活动面上,这个活动面可能是较为平整的,有时也可能是倾斜的,其上必定会有一些坑第12页/共26页 坑洼洼的现象。形成这种不水平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如遗址处在丘陵坡地或坑洼不平的地面上、水土流失等,也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如当代的各种活动、后代人的破坏等。因此,位于同一深度的遗存不一定属于同一层位,即地层层位和地层的绝对深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也是各国考古学逐渐成熟之后都摒弃了按水平层进行发掘的方法的原因所在。同时,即使出土遗物有精确的三维空间的位置关系,如果层位关系不清楚,也会造成混乱,如早年安特生在仰韶村的发掘中就是这样操作的。另外,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地层堆积也不是水平的。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一样厚,地震会使地层错位,有大的地下空洞也会造成地层的局部塌陷,形成断层。第13页/共26页(五)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墙、台基类遗迹的形成是一次堆积形成的,有的则有后来修补增建部分,尤其是城墙,多次修补面间隔时间又长。坑沟之类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没有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有的遗迹建造、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别注意三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积层次,而且不能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在考古发掘中揭露的遗迹,从理论上讲都有形成、使用和废弃三个年代,这三个年代的具体延续时间,因性质的不同而存在相当大的差别。第14页/共26页 1、形成年代,从开始建造到最终完工再投入使用为止,这一期间是遗迹的形成年代。不同性质的遗迹其形成年代有相当大的差别,如普通的房屋、墓葬等,其建造时间通常较短,可能需要几天或十几天,最长也不过几十天,一个简单的窖穴、灰坑可能短到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而大型的宫殿、陵墓等的建造时间则比较长,可能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2、使用年代,从建成使用到废弃不用为止是遗迹的使用年代。不同性质的遗迹的使用年代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如房屋、水井的使用时间一般较长,而窖穴等则可能较短,有的甚至是一次性的。比较复杂的遗迹,在使用期间还往往伴随着修葺、改造和扩建增建等活动,因而会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不同时期的遗物出现在同一遗迹之中的现象,这是在研究遗迹的使用时间时需要加以考虑的。第15页/共26页 3、废弃年代,从废弃不用到遗迹被填满为止是遗迹的废弃年代。一般说来,在考古发掘中所清理出来的房屋基址、灰坑、水井、陶窑等遗迹,都是该遗迹废弃以后的形态。而新建成的房屋和陶窑、刚挖好的水井和窑穴等,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外,是不会立即废弃掉的,在时间尺度上也有一定的伸缩性。在连续居住区域内的废弃遗迹,可能在废弃后很短时间内就被填满或夷为平地,因此,这样的废弃堆积与遗迹的废弃时间是大体相同的。有的情况下可能相差较大,如战争、瘟疫等原因造成遗迹的废弃,可能经过一定时间后才又有人来居住,并逐渐把它们填满,这种废弃堆积的时间就明显晚于遗迹的废弃时间。由于废弃遗迹的填埋既有人为行为也有自然因素,所以在发掘时就应该予以注意并做出明确的判断。第16页/共26页 利用层位关系可以卡住遗迹、文化层堆积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如开口于第层下的H1打破同一层面上的M1,H1被第层所叠压,并与M1共同打破第层,因此,它的相对年代关系可以表示为:H1M1。除了依据层位关系判断遗迹、文化层堆积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外,比较准确的具体年代,则主要是通过遗迹堆积内出土遗物的类型学研究和自然科学方法测年而得出。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即这些废弃堆积内的包含物在年代上是晚于遗迹的建成和使用年代的。当然,在许多情况下,由于遗迹的建成、使用年代距离废弃年代较近,并且,通过出土物的类型学研究和自然科学方法测年所得出的年代也只能精确到几十年。于是,人们往往把遗迹废弃堆积内包含物的年代看作是遗迹的年代。但是,对于它们之间的这一年代差研究者应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那些使用时间较长的遗迹,如大型房屋,其第17页/共26页 使用时间有的可以长达一、二百年,有的甚至会更长,显然在时间上跨期、跨段,这是需要专门加以研究探讨的问题。因此,人们平常所指的聚落内与居住相关的遗迹的年代,绝大多数可能是废弃年代,个别为使用年代,极少为建造年代。墓葬的情况与其他遗迹有所不同,它不存在废弃年代,并且一般墓葬的建造和下葬间隔的时间很短,多数可能在几天之内,个别情况例外,如帝王陵墓等。所以,墓葬内随葬品的年代基本上可以说就是墓葬的年代。应该注意的是,墓葬填土内遗物的年代一般要早于墓葬的年代。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地层学原则,1944年夏鼐先生在甘肃宁定县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的发掘中,就是根据这一原则订证了安特生关于甘青地区原始文化的编年序列。第18页/共26页(六)晚期堆积可以出土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现晚期遗物。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晚期遗物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是早期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一般说来,某一时期堆积包含有大量同期遗物,只有少量的前期遗物或不包含前期遗物。但特殊情况下,晚期堆积也可能只包含早期遗物。因此,当堆积年代确知,而要判断包含物年代时,只能确定全部包含物的年代下限,而不能确定上限。而要判定堆积年代时,只能根据包含物中最晚的年代判定堆积的年代上限,而不能确定其下限。在这里注意,下层单位的遗物早于上层单位的遗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原因:1、局部会早晚颠倒。2、时间相近的单位有晚期的单位延续早的文化因素。第19页/共26页三、地层学的作用及局限性 地层学是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为田野发掘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使田野发掘科学获得资料成为可能。1.重要作用(1)地层学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层位关系(文化堆积)的资料,为(每一个文化堆积单位)的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了坚实依据。(2)地层学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共时关系的资料,为确定遗存共存、组合关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3)地层学使田野发掘能逐次接露出遗迹的面貌。2、局限性(1)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只是遗物被埋葬的先后顺序,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的早晚关系。第20页/共26页(2)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他们之间的早晚关系。(3)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的方式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4)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位。(5)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6)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相对应。(7)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分不一致,因而,不能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的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早晚关系。第21页/共26页四、考古地层学的应用原则 1.根据土质土色的变化,区分遗迹和地层单位。2.依据堆积和遗迹的形成过程,从晚到早进行清理。3.尽可能完整地把握人的生活层面。平面控制。五、考古地层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由于文化层是错综复杂的,因而在考古发掘中进行地层学研究,还(一)关于文化层形成的原因文化层主要是人为形成的,由于人类行为的多样性而导致了文化层堆积的成因也比较复杂。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可以发现,有时一个文化层堆积的时间较短,有时一个文化层堆积延续的时间较长。因此,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年代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第22页/共26页 关于文化层的形成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基本情况:1、一次形成论的观点认为,文化层是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在短时间内一次形成的。如房屋坏了之后推倒重建,旧房子的墙体等摊平后就形成了新的文化层堆积,如果同时(或大体同时)重建的房屋较多,就会形成范围较大的时代相同的文化层,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一个聚落所有的房屋都推倒重建的现象的。这种一次性形成的文化层堆积,不管其厚度如何,其代表的时间一般是较短的。新的文化堆积形成之后,往往会保持一个较长的相对稳定时期,其表层在这一时期中没有大的变化,或在局部形成小范围的堆积,或不断有各种遗迹打破堆积本身,这种现象可以持续到下一个较普遍的新堆积的形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把一个遗址的考古遗存排成连续不断的发展序列,主要任务应是对各种各样的遗迹进行连接,地层只是显示较大的阶段性变化。第23页/共26页2、文化层逐渐形成论的观点认为,文化堆积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生产一些废弃物,如灰烬、垃圾、腐烂的植物及损坏的日用品等,这些东西大都是不加处理的随意抛弃。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就会在局部地段内或某些废弃的遗迹内形成颜色不同的文化层堆积。此外,在居住区及其周围,也会因为自然淤积或根据需要而进行人为垫土产生地面不断加高的现象。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一个遗址内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层的过程。因此,可以认为文化层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短期一次性形成的情况,也有较长时期逐渐形成的现象。至于发掘对象属于哪一种情形,需视具体情况分析确定。一般说来,大范围内较为一致的堆积,其一次性形成的可能性较大,而局部和废弃遗迹内的堆积则可能是逐渐形成的。第24页/共26页(二)关于“扰乱层”问题 在一些发掘简报和报告中,经常出现“扰乱层”这一名称。在一个存在连续文化层堆积的遗址里,由于较晚时期的人们总是在较早时期人们形成的文化层和遗迹的基础上开展挖沟修路、建造房屋和取士等活动,其势必会破坏前人留下来的文化堆积。于是,在其自身生成的文化堆积中不可避免地会夹杂有早期的遗物,在某些情况下早期的遗物会占到相当数量,如果把早期的文化堆积翻动的较深,还会出现几个时期的遗物混杂于同一文化层中的现象。这些情况在多层文化堆积的遗址中是极为常见的,我们绝不能因为某一层中存在着不同时期的遗物而将其称为“扰乱层”,而是应按照确定文化层或遗迹时代的原则,即以其中最晚的遗物的时代作为该文化层或遗迹的时代,把这些文化层确定为相应时代的堆积。第25页/共26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6页/共26页

    注意事项

    本文(田野考古学二.pptx)为本站会员(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