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各地区文化逐渐融合。商周以后,中国北部已有强大 的文明,将其他族群、阶层纳入同政治、文化秩序。春秋战国接续已经发切的动力,扩大 了这一秩序的领域中国文化的特色,此时也呈现出来,此后又有两千余年成长。同时,中东 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则由盛转衰,后被边陲的波斯与希腊取代。两河、尼 罗河流域本是颇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但没能走向庞大持久的文化圈,却从此以下,分分合合, 终于淡出历史。先从地理形势讨论。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黄土平原、渤海湾平原三者一体,虽有山地, 却非天险南方则河川湖泊处处有之,偶有山岭,不成障碍。南北之间彼此密接,只有四川盆 地等地自成格局长江黄河两河中下游代表的南方与北方,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因彼此密 迩而交流频繁。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经常接触,又不断抗衡,最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融 合为一。中东两大文明则不同。两河地区北有高山,南有沙漠,难以逾越;其它方向通路狭窄埃 及在尼罗河谷地,两侧皆山,外面不是荒漠就是石磺山地。两河与埃及之间还隔了一个大沙 漠是以两个古代文明虽有接触,却不能密集交流。此间之征服者,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 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中东地区各地方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两河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像文字, 造字原则完全不同,始终无融合的可能。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它在新石器时代 即已肇瑞,于商周时代一系相承南方文化与北方交会时,南方可能并无文字,于是接受了北 方的文字。战国列国出土的文书,虽有歧异,大体相同,属于一系中国地区单一的书写系统, 实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从思想方式而言,两河流域的文献,显示出二元对立的观念:淡水与苦水、山雨与干风, 皆难以调和。埃及古代的宇宙观,则为定于一尊的多元系统:法老是主宰,地方神祇各有职司。新王国时代,埃及向外扩张,接触异地文化,这套封闭的观念便难以自圆其说。8 .从小说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的角度,总结概括小说表达的主题。9 .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本文构思的一大亮点,这种独特的视角在情节设计和形 象塑造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答案】7. B 8.从以父母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地下工作者)的角度,讴歌他们舍小 家顾大家的崇高情怀;从以“我”为代表的红孩子的角度,表现他们的艰辛,赞扬他们的 坚韧顽强;从以“周伯伯”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角度,表现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9 .情节设计:以革命者的孩子来介绍革命活动,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 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不但给 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形象塑造:可以真实地 表现红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坚韧顽强的形象特点,并从孩子的视角去表现地下工作者 爱孩子但更爱事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杳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 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是为了暗示父母作为地下工作者,在夜里 发电报,与前文“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不构成呼应,也不是为了表现一 个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恐惧。故选B。【8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探究文章主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然后结 合文本内容和背景多角度探讨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本文通过“我”跟随地下革命者爸爸妈妈的切身经历,以及“我”妈妈被抓走却忍住眼泪等 情节,本文表现了斗争中孩子的坚强以及对白色恐怖的痛恨;文章通过爸爸妈妈对革命的毅 然决然的精神和结尾,孩子齐呼妈妈,通过周伯伯等人的言行,表现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英 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本文也突出了对革命先烈的礼赞.整理概括即可。【9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叙事视角艺术效果的分析能力。一般说,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 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 叙述视角。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 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小说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具有陌生化的效果;人物不同、人 称不同效果也不同。本题中,叙述视角是从某人物角度看人看事,是儿童视角。儿童视角,稚嫩童真;儿童视 角具有陌生化的效果。本题中,在情节安排上,“红孩儿”父母的形象更多通过红孩儿视角 的叙述,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要综合正面与侧面的人物形象叙述与描写,这样人物形象才会更 加立体、干满和完整。以革命者的孩子来介绍革命活动,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 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不 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在形象塑造上,从 革命地下工作者角度分析,“红孩儿”父母忠于信仰、勇于献身。对党的革命事.业,坚定忠 贞。对待叛徒,当机立断果敢锄奸:对待敌人,冷静沉着、善于周旋、富有斗争经验;对待 突如其来的险境,英勇无畏,随时做出牺牲的准备。其次,从为人父母角度分析,充满亲子 温爱又不忘大义。对待“红孩子”,具有一般父母的舐犊情深和温爱之情,又有舍小家为 大家的高尚情怀。【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日:“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 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 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 道者。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 推赏纳栗人间诣郡学引进太子与之进论访白鹿洞书隗址奏复其坦为学规倪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荼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栗人未推赏, 辞职名。纳栗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躅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费日 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单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 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日:“朱熹政事却有可观。”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笔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 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的。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寰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 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 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中乞致仕。五年,依所谓。明年卒, 年七十一。(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 【注】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 /学规俾守之B.讫事/奏乞依格推赞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 为学规俾守之C.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所 欲旧/为学规俾守之D.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登 旧/为学规俾守之11 .卜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号,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A. “九考”指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每年秋天,各州举行,第二年春天, 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B. “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 为“四书”,它们都是儒家经典。C.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与“乞骸骨”“下车”同 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朱熹自小聪慧过人。读孝经,只看过一遍,就知道为人的是与非;和小伙伴玩耍,只有 他能画出八卦图形,他的父亲感到惊奇。B.朱熹注重人才培养。任同安县主簿时挑选德才优异之人做学生,每天给他们传授古圣先贤 提升自身修养之事和治理人民的学问。C.朱熹关心民众疾苦。浙东闹大饥荒,在朝廷奖赏救荒之人后,他才肯再次受职赴任,并随即 写信召募米商,免商税,征粮救灾。D.朱熹一生著书颇丰。认为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 究圣贤的思想准则,并著书共一百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2)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答案】10. B 11. D 12. A. (1)朱要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巡察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 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2)(朱熹)常常(需要)向别人开口借钱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 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 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译文:事情 结束了,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贡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 生给他们讲学。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 规,让学生们遵守。“讫事”的意思是“结束了事情”动宾结构,可以作为独立的句子,所以在“讫事”后断句, 排除C、D两项;“纳栗人”是“推赏”的宾语,所以在“纳粟人”后断句,排除A项。 故选B。【II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 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 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D项,“与'乞散骨''下车同义”错误,“致仕”指的是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 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乞骸骨”指的是“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 家安度晚年;“下车”指的是官吏初到任。三者是不同的。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 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和小伙伴玩耍,只有他能画出八卦图形”错误,依据原文“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 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可知,小伙伴们看到朱熹画出了八卦图形,但这并不等于只有朱要 能画出。故选A。【13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1)钩访,调查访问;民隐,人民的疾苦;按,巡察;屏,不带。(2)称贷,开口借钱;给用,维持生活?非,不合;一介,一分。【点睛】课外文言文 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 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 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FI。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 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 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 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 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 事半功倍。参考译文: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要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 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 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 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 在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牛.,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 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 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 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 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 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 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 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 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 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 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 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硫,皇上对王淮说:“朱熹政绩却是大 有可观啊。”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 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 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 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分不取。朱要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 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 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 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 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 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 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要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 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 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搂,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叱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鸩雏竟未休。【注】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思者六”,因此“数上书陈 政事,多所欲国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 得志,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回 天地,即扭转乾坤。13 .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开篇点题,寄情 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上句表现对贾谊才华的欣赏及其未得君王赏识的遗憾,下句由土粲的典故可知此时 诗人有依附于别人且不得志的类似经历。C.尾联借用庄子秋水典故,“腐鼠”原指相位,在此代指权位利禄,“鸭雏”是与 风凰同类的鸟,是庄子自比,此处是诗人自喻。D.这首诗情绪多端,将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时世,抨击腐朽融为一炉,气韵流动, 俊逸高迈,意蕴深厚。14 .请分析本诗颈联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有何异 同?【答案】14. A 15.共同点:两首诗诗人都不得志,诗中都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都 表现出高洁脱俗的情操。不同点:本诗颈联写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只等回天撼地之日,扭转乾坤之时,头飘白发, 身入扁舟。这两句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有才之士的积极向上豪情满怀的思想,既有恬淡的心情, 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而李白诗句则是政治受挫后,率性潇洒、蔑视功名的激愤之语。【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杳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诗的开头两句 是“即景生情”,不是“寄情于景”,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 尽收眼底。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 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把这两句诗放在原诗中 理解,再读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诗人的情感抒发。比较鉴赏这类题给 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 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 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 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本题,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 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本诗颈联抒发了诗人志趣和 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两首诗中诗人都是有才而不得 志,都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都表现出面洁脱俗的情操。不同之处是,李白政治受挫后, 率性潇洒、蔑视功名;李商隐则仍积极向上豪情满怀。【点睛】诗歌鉴赏:此诗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按泾 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见太平广记),汀洲殆指其地。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 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 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 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纤 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 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这是第一层。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 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 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 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I可天地,即抱建立功业 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 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在这里,这个“永”字下得很好,这个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 的抱负。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从诗的表达形式着眼,锤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固 颇近社诗:而更为关键的,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 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忐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极为相似,因为王安石也从这两句 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称赏。这是第二层。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 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 骗(传说中与风凰同类的鸟,庄子自比)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鹘(鹤鹰, 比惠施)的腐鼠(比相位)当美味而希羡!(见庄子秋水)意为,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 一顾,你切莫杞人忧天,自相惊扰。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 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 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蠢,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 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接,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 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这是第三层。这首诗,笔力健举:风骨清峻,结构严谨,而语句灵活变化,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 功。由于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一一贾生垂涕、王 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 象跃然纸上。复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达出来,现在借助庄子寓言, 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 恶意中伤,如此用典,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两句使用互文修辞手法,侧面描写边 地苦寒天气。(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出之后 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作者则用比喻手 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 ”。【答案】(1).将军角弓不得控(2).都户铁衣冷难看(3).白露横江(4).卷起千堆雪(5).峰房水涡(6).盘不知其几千万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 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1)“使用互文修辞手法,侧面描写边地苦寒天气”是提示;“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 象” “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是提示;“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是提示,同时注 意“涡”的书写。【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第U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文化则逐渐形成二元融合的观念阴阳、动静都对立而互补。周易以相对二 元彼此调和作为事物的本质,这套观念迥异于中东两大文明。也许因周人秉持此想法,故其 主宰北方时,能吸纳旧商人族群,并与各地土著共存,体现出很大的包容性。春秋时孔子提出“仁”,将人性与宇宙的道,结合为以人间秩序为主轴的思想体系,此 即雅斯贝尔斯所谓“文化大突破”。而亚述与埃及于轴心时代却未有足够的大突破。中国的 情形,综合言之,广大地区的古代族群,在接触的过程中,有同一文字为载具,观念包容调 和,遂能合为一系,源远流长大突破后,人间的关怀,二元的动态及互补,成为中国文化系 统主要的思想特点。(摘编自许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东两大古文明土地贫瘠,资源稀少,而缺乏文化交流、融合的能力B.中东地区的两大古文明,其思想方式的特点是二元对立,这迥异于中国。C.当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主要思想特点业已形成,文化大突破便应运而生。D.融合与分割,是中国古文明与中东两大古文明在文化发展上显著的差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论证具有宏观的视野,经由比较推出事物特点,方法得当,结论可信。B.文章选材考究,以两河、埃及古文明对比中国古文明,形成严谨的三元框架。C.文章的论据服务于论点,如周易周人佐证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的包容调和。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成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东两大独特文明,是因地理、文字等具体条件的限制而式微的;其文化整合仍有相当 大的潜力与可能。B.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与文中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 些特征或表现相通。C.据文章所述我国占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脉络,倡导和谐的“和”文化或许具有更深远的 历史和现实价值。D.文章开头便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在结尾终于交代了其具体内容,使得文章首尾 呼应、内容完整。【答案】1. D 2. B 3. A【解析】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像肥皂泡一样脆弱,有些小如一座城池。有些双 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多数双星都像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一一超新星一一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一一黑洞一一 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 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 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 息。银河里大约有超过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运转不仅复杂而且巧妙。对于所有这弊恒 星,目前,地球上的居民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有些恒星一一超新星一一的亮度”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 一项是A.气势磅礴络绎不绝年轻截止B.器宇轩昂川流不息年轻截至C.器宇轩昂络绎不绝年青截止D.气势磅礴川流不息年青截至A.几个妇女相约去看望部队上的丈夫,其中一个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 去看看他一一有什么看头啊!B.对应和序列的原理已渗入全部数学一一不只是数学,实际是精密思想的全部领域一一之 中、编织在数学的天衣上。C.每年一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的带工,就亲自去游说那些没钱又不 忍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D. “珊珊一一,我来了! ”他大喊着,但不知道是委屈还是别的,小女孩竟然当着众人的 面,呜呜呜”地哭了起来。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卜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不仅复杂而且巧妙。B.银河里大约有各种各样的4千亿个恒星,运转既复杂乂巧妙.C.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D.银河里有大约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运转不仅复杂而且巧妙。【答案】17. D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 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器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此处指“星球”, 应选“气势磅礴”,排除B、C项。川流不息:像水流那样连续不断。络绎不绝:形容过往人马或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前者用比喻义,后者的应用范围比前者广,还有川流不息用的地方似乎可以没有目的地,但 络绎不绝则可以是有目的地的。此处指星体物质在星球之间连续不断流动,没有目的,应选“川流不息”。年轻,指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强调相对来说年龄处于较小的状态。但它所 指的年龄不大是相时的,而不是绝对的。可用于二十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人,也可以用于 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年青,处在青少年时期,此处是说处在青少年时期的恒星,应选“年青”。 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截止到(某个时候)。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 “停止”“截止”不能带时间词语(做宾语)。“截止” 一般用于时间词语之后。截至:表 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截至”后面须带时间词语(做宾语)。根据“目前” 的语境,应选“截至”。故选及【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有些恒星一一超新星一一的亮度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 项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用法不同的句子即可。题干中的破折号表夹 注,相当于括号的作用。A项,表示意思的转折或递进;B项,双破折号,表示夹注;C项,表示意思的递进;D项,表声音的延长。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 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有三个错误,一是“大约”和“超过”矛盾,二是“复杂”和“巧妙” 是并列关系,非递进关系。三是“运转”的主体是“恒星”。A项,“复杂而且巧妙”不合逻辑,应为“复杂又巧妙”;B项,“各种各样的4千亿个”语序不当,应为“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运转”的主体 是“恒星”;D项,“有大约”语序不当,应为“大约有”;“不仅复杂而且巧妙”不合逻辑,应为“复 杂又巧妙”。故选C。【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 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 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 前后内容重复。20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请将下面的虚词按顺序插入文中最适 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或短语)填在横线1.0不曾想引燃今年国产电影署期档的片子,是一部动漫作品一一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极 大提振了国漫产业的士气。以往一提起影视作品里的“超级英雄”,观众会想起“漫威宇 宙”的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不会和东方面孔联系起来。如今“全程高燃”的 国漫崛起,意味着“国漫英雄宇宙”未来可期。发展国漫行业,必须从培育精神土壤开始,培 养孩子的美感和价值观,让他们感受直击心灵的中国文化之美。居然毕竟只而通过【答案】(1).是一部 (2).以往 (3).会想起 (4).不会 (5).培养孩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止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 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 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 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 别。“居然”表示没有想到,出乎意料。根据语境可以得知没有想到是一部动漫作品引燃今年国 产电影暑期档,所以“居然”放在“是一部”前面。“毕竟”是到底、终归,根据语境可知 到底是以往的惯例,“以往”和“毕竟”连用。“只”表明唯一,根据语境可以得知,表明 大家能想到的只有国外的影视作品,所以“只”放在“会想起”前面。“而”表示转折,“不 会和东方面孔联系起来”和上句语意有转折,所以“而”应放在“不会”前面。“通过”是 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根据语境得知,为了达到“让他们感受直击心灵 的中国文化之美”的目的,必须借助手段,手段就是“培养孩子的美感和价值观”,所以“通 过”放在“培养孩子”前面。21 .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了简洁流畅,不超过50 字。一直以来,红斑狼疮被视为“不治之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 医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 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乐80%,佩德罗阿隆索肯定了这种可能,同时他也认为, 必须进一步根据国标标准,经周密设计和严格实施的临床试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答案】国外专家肯定了青蒿素治疗两类红斑狼疮有效率较高的可能性,但认为还应在国际 标准下经临床试验得出最终结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然后看语段一共几句话, 这几句话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句和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后确定主要的信息。本题语段一 共三句话,这三句话都与“红斑狼疮”有关,第一句话介绍“红斑狼疮”的危害以及治疗的 难度;第二句是介绍青蒿素对于红斑狼疮的有效率;第三句是国外专家对青蒿素治疗红斑狼 疮的态度,由“佩德罗阿隆索肯定了这种可能,同时他也认为”可知,这段文字的重点应 该在第二句和第三句,综合佩德罗阿隆索的观点即可。四、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日前,福州市某小学8岁男孩小冯就语文课本提了一个问题,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情况 是这样的:二年级课本有篇文章羿射九日,前一段刚提到“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 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神箭手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他翻过 九十九座高山,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