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
-
资源ID:73049843
资源大小:76.4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安徽省皖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
安徽省皖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篱草,草上之风必偃”,他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 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风,最终丧失政 权。这体观了孔子()A.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B.“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C. “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D.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 必然会导致天下大风,最终丧失政权”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C项正确;有教无类思想指 的是教育公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张以德治国,与尊卑关系无关,排除B项;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2 .下表反映了秦统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现的次数。由此可推知,秦朝()仁/孝匐丈德礼义成/武禁/刑法/度/式施功用2491910931510A.皇权专制统治具有一定随意性B.重视当时社会秩序的构建C.政治体制的建设仍需不断完善D.奉行“外法内儒”统治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石刻文字涉及“仁、德、义、武、法度武矩”等各个方面.,说明重 视当时伦理道德等社会秩序的构建,B项正确;专制制度具有定随意性,但与材料石刻文 字“法度武矩”不符,排除A项;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得不出需要不断完 善的结论,排除C项;汉朝是奉行“外法内儒”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3 .唐朝初期盛行“行卷”,即应试举子将自己创作的诗文择其佳者,在考试之前投献给当 时的名公贵卿,以获得他们的赏识,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天宝元年(742年),政府“交子”等;但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等,元代商业发展走向 萎缩。明清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和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种、推广,手工业生产分工和经营方式的变 化,白银增多并货币化,长途贩运和商帮、会馆的发展等,说明中国古代第三次商业发展高 潮的出现,但由于封建政府虚骄自大、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闭关锁国和西方殖民侵略活 动的冲击等,19世纪前后,中国古代商业逐渐走向衰败。总之,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历经数次曲折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小论文题。首先围绕主题“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 材料中“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 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 “(中国占代商业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高潮期)都处于社会 变迁的关键时段”“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等信息,可得出 论题一一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但始终未能占据主导。确定论题后,再综合材料信息和所 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以战国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商业发展乂渐趋衰落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最后小结,如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商 业历经数次曲折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 盾激化。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纷纷破产。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01850年,广东、广 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煌灾连年不断,农民反抗斗争不断,1851年,洪秀全率 众进行太平大国运动。但是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可行又能动员广大农民的纲领,因而不能把 战争引向胜利,最终这次伟大的农民战争以失败而告终。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正如宋庆龄先生所言“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 最显著的成就。它的意义实极重大,因为至少在形式上,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 使含有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国家的专制政体消失,这正是世界史进步的一个碑石”。今持辛 亥革命失败论者的一个依据是革命目标没有完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 命没有全面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预期目标。摘编自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1)根据材料一,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所说明的问题。【答案】(1)原因:民族矛盾的加剧;鸦片战争后大量赔款增加农民的负担;外来商品的大 量涌入,破坏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地主阶级加紧时农民的盘剥,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自然 灾害的频发,冲击了脆弱的小农经济。(2)说明:辛亥革命一方面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另一方面,它创立了共和政体、实行总统制、制定了临时约法、颁 布了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开创了一个新世界。(3)问题:两次运动的领导阶级在革命运动过程中都具有自身阶级的局限性;两次运动都 未能充分利用好人民群众;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解斤】【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 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可归纳出民族矛盾的加剧和鸦片战争后大量赔款增加农民的负担, 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据材料“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 工业者纷纷破产''可归纳出外来商品的大量涌入,破坏了中国传统手工业;根据材料“水灾、 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可归纳出自然灾害频繁。(2)分水岭:结合辛亥革命的成就进行分析即可,如结束封建帝制、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3)问题:根据材料“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可行又能动员广大农民的纲领,因而不能把战争 引向胜利'“'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全面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 大预期目标''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次运动的领导阶级在革命运动过程中都具有臼身阶级的局 限性;两次运动都未能充分利用好人民群众;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 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 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 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 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 是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 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 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 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 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 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及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答案】(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 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等等。主要特点:具有外来性,借鉴西学;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挽救民族危亡:不同阶级阶层有不 同的民族主义观点;等等。(2)特点: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等 等。(3)认识: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色;不同阶级的民族主义思想服务 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乂易演变 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 的一个历史转机''可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时间是甲午战争以后,所以背景主要是甲午 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 民之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等等。特点:根据“他们的思想、观念并 不是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 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可知主要是具有外来性,借鉴西学;解决 中国现实问题,挽救民族危亡:根据“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 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 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可知不同阶级阶层有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等等。(2)特点:根据“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 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 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可知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等等。(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 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色;不同阶级的民族主义思想服务于不同阶级的利 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又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 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规定,应试考生要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作为最终确定 中第与否的依据之一。唐朝政府的这一举措()A.优化了科举考试的程序B.可以选拔出实用性人才C.易降低科举考试的效用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行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存在偷袭抄袭,使得政府选拔的官员的 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降低,C项正确:“行卷”不是科举考试的程序,排除A项;“行卷” 是将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作为最终确定中第与否的依据之一,并非选拔官员的制度,与提高 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4 .南朝时期,“以济度众生为贵、独善其身为贱”的思想在佛教中逐渐兴起,僧人的修行 实践也扩大至世俗之学,不仅广泛参与到诸如文笔、赞咏、歌舞等文学艺术活动中,还积极 对传统典籍进行注疏,如:释慧琳注孝经、释僧智有著论语略解等。这一现象() A.利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B.印证了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C.表明中外之间交流频繁D.体现出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思想影响广泛,且与儒家思想结合,有利 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信息得不出开始出现融合,排除B项;材料是佛教 本土化的发展,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排除C项;魏晋时期,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但 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 .曾经作为地方军政最高长官的“节度使”,在北宋时期被广泛赐予朝廷重臣、致仕元老、 为国捐躯的大将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等,这些节度使职衔的授予,大多作为一种荣誉,以示 表彰和激励。北宋政府的这一举措()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B.是“崇文抑武”政策的体现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D.导致宋代“冗官”现象加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代的节度使“广泛赐予朝廷重臣、致仕元老、为国捐躯的大将功臣及 少数民族首领等,这些节度使职衔的授予,大多作为种荣誉,以示表彰和激励“,北宋政 府的这一举措主要目的是削弱了节度使的权力,笼络人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A项 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崇文抑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官僚政治制度形成 于秦朝,秦朝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节度使职衔的 授予是一种荣誉,没有导致宋代“冗官''现象加剧,排除D项。故选A项。6 .元朝建立后,进入中原的回回人开始大冕做官或经商,他们的活动范围北至和林、上都, 南及云贵,东达江浙,西抵甘陕,其后裔也在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因此有“回回人遍天 下”之说。这一现象()A.加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B.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交融C.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D.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元朝建立后,进入中原的回回人开始大量做官或经商其后裔也在大 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可以看出元朝时期,回回进入中原,并且活动范围扩大,后裔也在 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所以【可回的对外经商以及活动有利于民族间的相互交融,B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融,未涉及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融,未涉及其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融,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D 项。故选B项。7 .下表为中国古代某著作所记载的内容。由此可知,该著作最有可能是()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类型主要内容敦学提出“会圆术”.即已知弓阳的圆径和矢高.求版长的何题天文翔实描靖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里的运行机选科技发明介绍了“活字印制水“团铜“灌铜”等技术C.梦溪笔谈D.授时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是一部占代中国 百科全书,数学”会 圆术”是沈括首创的,五大行星运行轨迹是战国时期tt"石星经记载的,“活字印刷术” 是北宋毕昇发明,“团钢”“灌钢”是南北朝时期,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些内容,C项 正确;九章算术是两汉时期数学著作,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北朝的农书,排除B 项;授时历是元朝的历法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8 .有学者在评价清代奏折制度时说:“臣下缄封直达御前雍正帝每于灯下披览,一日有多至数十通者又因此等奏折来自四方,同一事有多人具告,如有错谬、虚报,可立时 察出,帝即言辞切责,亳不假贷,具折者遂不得不报告真相。”由此可知,清代的奏折制度()A.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B.标志皇权专制达到顶峰C.扩大了政务决策的人选范围D.有效地加强了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同一事有多人具告,如有错谬、虚报,可立时察出,帝即言辞切责,亳 不假贷,具折者遂不得不报告真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的奏折制度便于皇帝获得信 息,提高决策效率,同时强化了对宜员的监督和控制,有效加强了君主集权,D项正确;奏 折制度加重: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排除B项;奏折制度下,扩大了政务信息来源的范围,但决策权在皇帝个人,排除C项。 故选D项。9 .下图反映了乾隆六年至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前)清朝人口数量 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A.反映了清朝的日渐兴盛B.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C.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D.表明清朝疆域的急剧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 1741-1840年清朝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I快速增 长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C项正确;鸦片战争前,清朝经日渐衰落,排除A项;清朝 人口增长并未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排除B项;人口增长不能说明疆域的扩大,排除D 项。故选c项。10 .明朝时期,政府推行“税收折银”,扩大了白银的社会需求。16世纪下半叶,中国自日 本和秘鲁进口大量白银,有效缓解“银荒”,进步巩固了白银的货币地位。这些白银大量 流入促使中国A.重农抑商的政策瓦解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政府“海禁”政策失效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中国社会有庞大的白银需求,又进口 了大量白银,市场上 大量白银的流通会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自从商鞅变法以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直遵循着“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存在对外贸易, 但无法得出“海禁政策失效”的结论,排除C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才开始 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11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丢盔弃甲,但依然用“施予思惠以求羁縻”来臼我安慰,到19 世纪下半叶,洋务派已经发出了 “顾今日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神州者,东南一州也” 的感叹。这一态度的转变A.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直接推动了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C.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相吻合D.体现了传统华夷观念有一定突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见,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时人将这些不平等条约称之为“恩惠”, 可见其心态上的居高临下,而在19世纪下半叶,洋务派则开始感叹今非昔比,前后对比体 现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有了一定的突破,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中国人对外观念的 变化,与半殖民地化程度无关,排除A项;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伴随着列强侵略的深入, 更多表现在近代外交使节的派遣和外交部门的设立,华夷观念的崩溃并不能直接推动中国外 交制度近代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虽然有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了中国的处境,但 当时的大部分人依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2 . 1890年,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时,为了解决铁厂的原料、燃料问题,他推动建立了大 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等一批近代工矿企业。此外,他还大量选派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以培 养铁厂所需人才。由此可知,汉阳铁厂的创办()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有效抵御了西方经济的入侵D.巩固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阳铁厂的创办带动了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这 有利于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便已产生, 排除A项;C项说法夸大了汉阳铁厂的作用,排除C项;汉阳铁厂属于近代工业,有利于 促进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13 . 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并在首刊上发表京师强学会序说:“处四强邻之中 而为中国,岌岌哉!”并强调“普鲁士有强国之会,遂报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维新“, 号召知识分子要合众人之财力、心思,拯救国家前途。全文激昂慷慨,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读之者多为之泪下”。由此可知,当时()A.维新变法运动群众基础雄厚B.国人 民族意识已彻底觉醒C.康有为注重思想舆论的引导D.报刊是启迪民智的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注重发挥报刊的宣传作用,积极调动国人的家国情怀,以激 发国人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的意识,这反映了康有为注重发挥思想舆论的作用,c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康有为的文章调动了部分国人的家国情怀,并不能说明维新变法运动拥有了雄厚 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初步觉醒,排除B项;材料无 法得出“报刊是启迪民智的主要方式”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4 .孙中山评价义和团运动:“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 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的这一评价说明义和团运动A.促使列强改变了对华政策B.延长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C使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 是不可消灭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对于帝国主义的激烈反抗,使得西方各国意 识到不可能通过直接侵略统治中国,继而转为在中国寻找代理人,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遭 到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且“义和团运动延长清政府统治”的说法与史实相悖,排 除B项;中国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始于甲午中FI战争,而非义和团运动,故排除C项;义 和团运动并没有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5 .下图是20世纪初刊登于申报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意在说明()A.预备立宪实为加强君主集权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清末新政客观推动了近代化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和漫画中将“立宪”的枝干嫁接到“专制”的树根上,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讽刺了 1906年清政府虽然推行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为了加强专 制集权统治,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与中国 的近代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16 .有学者认为:1911年10月10日的起义是仓促发起的,新军军官的秘密被泄露,不到 3000人的士兵只得奋起自救,一个本省的旅长被迫统率临时政权;在革命者、立宪派及部 分官僚的推动下,华南、华中各省以及东北的几个省,在六个星期内相继宣布脱离满清,实 行独立。由此可知,辛亥革命()A.使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B.隐藏着失败的危险因素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仅对南方诸省有影响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个本省的旅长被迫统率临时政权”“在革命者、立宪派及部分官僚的 推动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进展迅速,但推动其发展的势力错综复杂,革 命者、立宪派、旧官僚及投机分子鱼龙混杂,为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B项正确:“彻底”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 果,排除c项;“华南、华中各省以及东北的几个省”可知辛亥革命主要影响华南诸省,也 辐射到北方部分省份,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 分,第20题14分,共5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末以前,所谓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掌管武事,时设时 废。汉书往往每逢大事,辄载:“事下丞相、御史。”唐代的行政中枢又有了很大的变 化。“若论其实,侍中、中书令在唐方为真宰相,余以他官参学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 三品平幸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率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即宰相的 构成愈加复杂,中枢权力更加分化。摘编自施建雄王鸣盛论汉唐之际政治制度的得失材料二 通过这一调整,朱元璋大大地提升了皇帝的权力,致力于实现其所谓的“上下 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皇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的构想,然而改革的弊端 也立时显现。据史料记载,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前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 到皇宫里的奏堂,共有1160件,共计3291件事。大小事务都要汇集到皇帝那里作出最后决 断,对皇帝的个人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摘编自李子龙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贽襄之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评 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对宰相制度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消极影 响。【答案】Q)变化:宰相人数增多;宰相权力减弱;宰相间既合作又牵制。评价:唐代把相 权一分为三,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监督,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和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职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2)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影响: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由皇帝个人裁决,容易导 致决策失误;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加剧了君主独裁专制。【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一“若论其实,侍中、中书令在唐方为真宰相,余以他官参学者无定员,但 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汉代相比,唐代宰相人数增多、权力减弱、宰相间既合作又牵制。评 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把相权一分为三,宰相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监督,提高 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职的重大变革, 对后世影响深远。【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影响:根据材料二“自洪武十七年九月 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前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160件,共计3291 件事。大小事务都要汇集到皇帝那里作出最后决断,对皇帝的个人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宰相制度,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由皇帝个人裁决,容易 导致决策失误;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加剧了君主独裁专制。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 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 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其中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 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 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三个高潮各有时代和阶段性特点。但几次高潮期之间, 也出现因内外因素,而导致商品经济衰歇或受到重大挫折,造成商业萎缩的局面。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阐述:战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社会变革和封建化转 型,国家统一的实现和巩固,以及新兴地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中央集权等,推动我国 古代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时期,工商食官被打破,国内市场形成,丝绸之路推动中外 经济文化交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土地兼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 在动荡中,受到重大挫折。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大一统国家重视农业发展,航海技术进步和农业经 济的繁荣,推动第二个商业高潮出现,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