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概括要点.docx
-
资源ID:73052702
资源大小:25.9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概括要点.docx
散文:概括要点一、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 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 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 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 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 造。(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 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 作品。(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 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二、概括要点题概括要点包括两种题型:一是局部概括,二是整体概括。局部概括包括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特点 为中心)、段(层)意概括题和因果探寻题。整体概括大多指概括全文主旨题。(一)答题示例一局部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纸上故乡邓琴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 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 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 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 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 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 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 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 “外乡人” 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 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 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 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 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 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 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 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 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 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 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 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 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 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 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 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 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 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 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 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问: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 哪些方面?请简述。1 .审题。题干要求围绕“故乡给予我们的”“精神层面的影响”概括要点,属局部要 点概括。2 .找出文中写“精神层面影响”的段落。显然是46段。3 .找关键词句,如“勤俭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 “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等, 或者将具体事件抽象化。4 .组织答案,分条作答。【参考答案】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解题指津1 .特点概括题的相关知识(1)特点概括题“三步走”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方向。明确题干指向,明确回归原文筛选的方向。第二步:梳理原文,确定区域,摘录题干所涉及的关键词句。第三步:概括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2)特点概括题的解题方法直接摘录词句法: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 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呈现,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 词语的组合。拼接改写法: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的一 种方法。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 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综合句(层)意法: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 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a.分析句子关系,梳理出答案要点。在确定答题的大致区间之后,对相关内容的句子 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按要求从中提取答案的要点。b.研读意象组合,概括文段大意。就是要研究段落内容的意象组成,对文段的信息进 行抽象归纳。2 .段(层)意概括题的解题方法(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语句。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 重要语句中;重要语句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结尾或中间。尤其要注意其中抒 情性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归纳时须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3)舍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 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 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步骤:摘取一合并一舍取一整合。3 .因果探寻题的答题思路(1)辨明因果关系: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 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二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事、描写、回忆等。(2)近远结合原则: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 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 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3)显隐结合原则: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 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一般可用“因为所以”这种形式组 织答案。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二)答题示例一整体概括主要包括观点、情感、特点的梳理和主旨概括两种题型。“观点、情感、特点的梳理”题与“主旨概括”题不同,侧重于梳理全文内容,分门 别类地列陈文本(作者)有哪些观点、情感、特点。而散文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最主要的信息,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 图。概括散文的主旨,就是要对全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作总体的把握。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 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 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 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 的万千生物。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 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 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 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 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转角的驯鹿前,她微 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 亲的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 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 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 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 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 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 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霎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笑 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 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 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 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 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 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人类到了 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 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 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 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 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 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 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 忙,大兴安玲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 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 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 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 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 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 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 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问: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 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1 .审题。题干给出了两个任务:根据文意概括含义;分析原因和寄托的情感。要 求分析的句子在结尾,关涉文章主旨,因此这道题也是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题干含有3 个小问题,这是命题人给考生架设的理解主旨的台阶。2 .筛选概括。以“深奥”为聚焦点,找到文章前后有关“根河”的具体内容,确定哪 些内容与“深奥”有关。作者“抵达不了”的原因集中在“我”的来去都太匆匆,解题时, 应对这一情节进行局部概括;而作者寄托的情感分析,则需要整体概括。解答作者寄托情 感这一问题要联系作者在结尾对鄂温克人的铭记和眷恋,也要联系玛丽亚索、乌热尔图、 鄂温克人对“根河”的情感。然后将筛选出的有效信息进行适当概括整合。3 .组织语言,分条作答。【参考答案】含义: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丰富的精神世界;未来的发展。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解题指津】整体概括题的答题方法:1 .抓形悟神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挖掘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写作目的 等,同时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从散文的“情、志、理”入手。概括表述时一般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章通过写什么(主要内容),表达了什么 (思想情感)02 .关注文本的特点写人记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 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思 辨类散文,往往写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3 .关注标题、首尾句段、关键语句三、真题体验(新课标n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记忆里的光蒋子龙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 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 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 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 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 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 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 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痔得慌, 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 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 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 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鳌嘎 整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 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 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 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 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谦刀和一个大锤头。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缥刀斧头。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谦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 学着使用镣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绿,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嫌刀锤头 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 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 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 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嫌刀锤头图案。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嫌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 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 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 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 却都枯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 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 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 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 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士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 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 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 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 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镶刀,青年当兵,中 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有删减)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 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8 .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 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说” 了出来。C.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 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 “我”的文学创作。D.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 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9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10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 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 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C项,“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错误,“有意”应该是“自然”;“这些寻常 事物成全了 '我'的文学创作”表述也不当,从最后一段“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 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可见,应该是对这些“寻常事物”的情感 体验成全“我”的文学创作。注意“甚至” 一词的界定范围。故选C。11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答案】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付诸行动,夜间 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脉络层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再依据叙述顺序、方式和内容概括情节 大意,分别从事件、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层次。文章第一段先写到看火车的缘起,“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 历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在听到同学的炫耀,兴起了对看火车的期 待之情;第二段写去看火车的途中,夜晚的阴森树林带给“我”们恐惧害怕之情,“我”们 为了看火车而穿过林子,克服了恐惧;第三段是终于到达铁道旁,感到“兴奋和好奇”,并 贴在道轨上听火车运行的声音,可谓未见火车,先闻其声,通过声音的越来越大,“半个脸 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把“看火车”的期待情绪提到了最高;第四段是看到火车,首先看 到的是“一股强大的光束”,以光束与声音的渲染火车到来时的震撼与激动心情,同时又通 过“我” “捂紧耳朵睁大眼睛”看到的“镰刀” “锤头”,呼应标题“记忆里的光”,勾连起 下文对镰刀锤头的情感体验与相关事件的叙述;第五段写了看过火车之后的内心情感,因 火车上的“镰刀”而感到自己与火车有了 “亲近”“关联”的特别感觉,引起后文。事件层 次:按时间顺序,以期待看火车、夜行看火车途中、贴近铁轨听火车声、看到火车强烈的 光束与火车头上的图标的顺序,层层递进地写了看火车的经过;情感层次:向往一一惧怕 兴奋好奇一激动震撼感到亲近与特别;通过情绪的起伏波澜,层层渲染加深, 描绘出孩子第一次看火车的真实心理感受,同时在结构上也为后文的情感体验与相关事件 叙述做铺垫。12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答案】“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 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 “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 “镣刀和锤头”相关。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 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标题。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标题身包含的意义;标题的主旨 意义;标题的情感意义;标题的作用意义;标题的结构意义。可以根据标题的内容指向带 到文中具体分析,按方向进行概括。“记忆里的光”既是指儿时看火车时,第一眼看见的火车头上强烈的光束,并在强光 下看到的“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又是指其后在自己的人生中再次出 现的带有“镰刀和锤头”的事物;“记忆里的光”是全文的线索,分别串联起儿时看火车,青年时贾队长的挎包,复原 后抡大锤打铁几件事,让行文结构清晰明了;“记忆里的光”不仅是“镰刀和锤头”,更是包含着作者在向往新事物的同时还有对土 地、家乡的眷恋一一“那把镣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 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 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 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对尽忠职守、踏实肯干等精神的赞颂“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 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 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 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 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 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 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我很快就喜欢 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 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流露出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