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学生最容易出现的议论写作问题找到了.docx
一般学生最容易出现的议论写作问题找到了从思绪混乱到表达清晰一一议论文初级议论之一李保春【技巧点津】在考场写作中,由于时间紧,写作任务重,学生的写作 常常处于盲目应对状态,体现在考场中,写作很随意,其中, 逻辑结构的散乱性和论证的模糊性是其突出特点,而逻辑结 构的严谨与论证的思路清晰也是最能见出考生功底,同时, 也是获得高分的必要保障。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两处毛病也 是学生逻辑思维混乱的体现,下面通过一次考场案例及其修 改稿来加以分析。【文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记录片南渡北归讲述了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生坎坷 经历,从乌台诗案,到被贬黄州,从杭州太守到流落偏僻的 边疆岭南。但同时,在苦难途中,苏轼给后人留下了温暖的 作品,给世人带来了文学的滋养和人生的启迪。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后感受。要求:自拟题目; 不少于800字。【原文呈现】在磨难中看花开(原稿)2020级王琼人生路上的磨难必不可少。战胜了磨难则可能获得淬炼 自己的机会,但若是被磨难打倒了,则可能会一蹶不振,甚 至心灰意冷。放眼世界,能在磨难中看到美好事物绽放的人 又有多少呢?(提出观点:在磨难中淬炼自己,获得超越,照应标题)磨难让我们痛苦难受,但是磨难中也有风景,也存在着 美。(多余了,可以放在第一段中)世上有美无数,但我认 为那些在磨难中绽放的美好事物,才是世界上最美的。正如 枯木逢春,石头花开那般,我们在乎的是在逆境中遇难而上, 永不放弃的精神,在逆境之中仍然存有希望的心与逆境之中 亦能发现美的眼睛。这种人世上极少,但正因为如此,那双 眼,那颗心,那种精神,更是弥足珍贵。(类比论证、道理论证,但不够深入)深陷磨难,依然希望不灭。这是我对苏东坡最为深刻的 印象。苏东坡是家喻户晓的诗人,但他的人生亦有坎坷,亦 有磨难。曾经,苏东坡再次被贬岭南之时,他散尽了仆人、 侍妾,一切在官场拼搏得到的,皆在一朝散尽。只有朝云相 伴,窗外景色凄迷,落叶萧萧,但他亦咏出力“枝上柳绵吹 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乐观之词。纵使身处逆境,他也 仍然觉得天下之大,必有“芳草”独属于自己,何忧“柳绵 吹又少: 苏东坡深陷逆境,在逆境中徘徊辗转,但是他心 中仍有希望,这颗心弥足珍贵。(夹叙夹议,论述“深陷磨难,依然希望不灭”,但叙 事繁杂,且议论不足)磨难亦是机会,抓住磨难,炼就顽强意识。苏东坡的一 生多数都在被贬中渡过,他辗转数回,却被一贬再贬。朝云 离开后,他的人生随着一纸诏书,走向了深渊。临行之前, 他一一交代后事如同永别。但在思念弟弟苏辙时,他却顽强 地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J苏东坡在孤独中与世 界对话,他的顽强和乐观深深刻入他的作品,使他在后人的 品读中,一次次留下自己让人炫目的身影。他的作品中四十 多处的“呵呵”使得他的顽强不加掩饰地自然流露。在磨难 中,他顽强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论证磨难中有“机会”,炼就顽强意识,但与上一段 分论点“磨难中的希望”区分度不大,没构成必要的逻辑。 且材料中没有与“机会”、“顽强”对应的例子,也缺乏有效 的论证)磨难亦是机遇,抓住磨难,成就自己。最令人钦佩的是 他在去世三个月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 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信州。”人生数次被贬, 满腹才情,不得重用,被一纸又一纸的诏书遣去一处又一处 的荒州,他又怎么会不觉得心灰意冷、漂泊无依呢?回首一 生,苏东坡最想夸耀的却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流离的 岁月。因为他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一一不要让自己屈从于时代, 而是从这个时代里超越。(论证“抓住磨难,成就自己”,虽以诗句做论据,但 缺乏针对性的论证,并且叙事过多)许多人匆匆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又有谁能倾听到人生真 谛花开的声音呢?苏东坡在磨难中领悟了人生真谛,成就了 自己。在这世上,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磨难并不会只 成就苏东坡,而是因为他是能在磨难中看到花开的人(逻辑 有点乱了,应该是因果关系)。愿有更多的人能克服磨难, 看到花开。【问题诊断】这篇考场作文审题准确,立意鲜明,文章紧扣“观后感” 展开论述,突出苏东坡的“在磨难中淬炼自己,获得超越“, 立意有意义。但是文章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文章论述思路模糊不清, 分论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缺少逻辑的深度和严密。二是每 一层次中的论证缺少条理性,或事例加观点的叠加,或事例 与观点没有相呼应,或者叙事过多,冲淡了议论目的。【升格策略】首先,加强逻辑构思,通过严密的逻辑设置增强文章的 说服力。为此,需要调整改变原文的逻辑,使之合情合理。 其次,针对每一层次,在原文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运用多 种论证方法,强化论证效果。【化蝶之作】在磨难中看花开(修改稿)人生路上的磨难必不可少。磨难让我们痛苦难受,但是 磨难中也有风景,也存在着美。(把此句从第二段中提到首 段首句,明确提出观点:在磨难中望见花开,即磨难中的超 越)战胜了磨难则可能获得淬炼自己的机会,但若是被磨难 打倒了,则可能会一蹶不振,甚至心灰意冷。只是,放眼世 界,能在磨难中看到美好事物绽放的人及其罕见罢了。(首段分析为引出出苏轼做铺垫。尾句从原文中,把疑 问句改为肯定句,强调优秀人物的稀少)世上有美无数,但我认为那些在磨难中绽放的美好事物, 才是世界上最美的。风和日丽下,田野中的花草固然让人赏 心悦目,但历经风雨后的红花与绿叶则更令人瞩目,正如枯 木逢春,石头花开那般稀少的奇迹,其中的挣扎、痛苦更让 我们感受到花草的坚韧与不凡。因为我们在乎的是在逆境中 遇难而上、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样地,在逆境之中任然存有 希望的心与逆境之中亦能发现美的眼睛。这种人世上极少, 但正因为如此,那双眼,那颗心,那种精神,才更是弥足珍 贵。(从美的角度,论述磨难后的事物更宝贵,继续为下文 蓄势。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和分析,由物及人,逻辑 严谨)深陷磨难,依然希望不灭,这是我对苏东坡最为深刻的 印象。苏东坡是家喻户晓的诗人,但他的人生亦有坎坷,亦 有磨难。再次被贬岭南之时,苏轼散尽了仆人、侍妾,一切 在官场拼搏得到的,皆在一朝散尽,人生状况极其惨淡,但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乐观之词,让我们 可以窥见他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会有让人这样让人瞠目的 结局,因为纵使身处逆境,苏轼也仍然觉得天下之大,希望 处处存在,必有“芳草”独属于自己,何忧“柳绵吹又少”。 可见,在逆境中徘徊辗转的苏东坡,心中仍有对生活的希望, 在希望的支撑下,创造了后人津津乐谈的人生精彩。(此段,压缩原文的记叙文字,并因果论证,最后总结, 显得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磨难亦是动力,抓住磨难,炼就乐观精神。苏东坡的一 生多数都在被贬中渡过,他辗转数回,却被一贬再贬。朝云 离开后,他的人生随着一纸诏书,走向了深渊。但在遇思念 弟弟苏辙时,他却乐观地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J 苏东坡在孤独中与世界对话,把顽强和乐观深深刻入他的作 品,他的作品中四十多处的“呵呵”,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欢 乐之语多在其身处困厄之境,用语的背后可窥见其乐观的情 绪与心态。他在作品中留下的令人炫目的身影,令人肃然起 敬。他在去世三个月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信州。”从诗歌中, 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人生困苦与成绩,在磨难中他触摸到自 己人生的辉煌,自白之语彰显其乐观精神。(此段围绕结合具体材料,去掉了 “顽强意志”,而是 重点“磨难是动力,炼就乐观精神”展开,夹叙夹议,事例 翔实,说服力强,尤其是把原文下一段中引用的苏东坡诗句 挪放在这里,很妥帖)磨难亦是机遇,抓住磨难,成就自己。“穷且益坚,不 坠青云之志”,这是志士的宣言;在磨难中历练乐观精神, 这是达观者的高明;但若要成就自我,更需要在磨难中抓住 机遇,以辩证的角度克服困难,成就人生(加入过渡句,是 为了增强与前文逻辑关系,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苏轼一生 中数次被贬,满腹才情,不得重用,被一纸又一纸的诏书遣 去一处又一处的荒州,他又怎么会不觉得心灰意冷、漂泊无 依呢?只不过,一代文豪仕途虽然坎坷,但他却并没有从此 一蹶不振,而是抓住机遇,沉淀人生,从痛苦中汲取营养, 在坎坷中寻求突破,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最终迎来 了自己文学创作上的新的辉煌。这里,磨难、痛苦成了苏轼 文学人生攀高的机遇。难怪人生暮年的苏东坡最难忘记的不 是高居庙堂,而是流离的岁月,因为他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一 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分论点围绕“磨难亦是机遇,抓住磨难,成就自己” 展开,进一步拓展思路,与前文的两个分论点遥相呼应,进 一步拓展议论思路“成就自己”,夹叙夹议手法)许多人匆匆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又有谁能倾听到人生真 谛花开的声音呢?苏东坡在磨难中领悟了人生真谛:热爱生 活依旧,乐观情怀不减,抓住苦难中的机遇,最终成就了自 己。在这世上,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磨难之所以成 就了苏东坡,是因为他能在磨难中看到花开。愿有更多的人 能克服磨难,看到花开,不要让自己屈从于时代,而是从这 个时代里超越。(这是尾段,对前文进行总结,“热爱生活依旧,乐观 情怀不减”“成就自我”,呼应前文分论点)升格文点评:一、调整了文章的逻辑脉络。把原文分为四个层次,第 一层从美的角度入手,引出下文苏轼的人生遭遇,为下文做 铺垫。后面三层,分别论述苏轼在磨难中,“希望不灭”,“磨 炼乐观精神”,“抓住机遇”,最终超越时代,逻辑是层层递 进的。二、加强对每一层进行论证分析。做到叙议结合合理, 论证手法多样,说理透彻。具体为在第一层次中,从美的角 度,加强议论,论述磨难后的事物更宝贵。在原文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和分析,由物及人。 在第二层次中,压缩原文的记叙文字,做到详略得当,然后 因果论证,增强说理深度与逻辑性。在第三、四层中,通过 夹叙夹议深入论证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