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倾听历史的声音(练习)(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
资源ID:73059899
资源大小:38.9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2课 倾听历史的声音(练习)(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倾听历史的声音同步练习基础过关(选自左传)取代2. D郑喀知亡矣()(4)以乱易整( )B.以其无礼于晋D.敢以烦执事(一)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国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 之。夜继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即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犀,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沛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庆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号整, 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晋军函陵( )(2)(3)朝疥而夕设版焉( )2 .选出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C.何厌之有.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 .赏析烛之武说辞的论辩艺术。【答案】1.驻扎已经渡过3. (1)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境,您知道那是很难做到的。(2)第二方面:(3)第三方面:【答案】(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3)关于左丘明的生卒行事史皆不详,一般论者认为其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详解】本题注重分析语段的具体意思,根据表述的内容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层次意思。这一段可以分为 三层:第一层,写人们对左传作者是不是左丘明的怀疑,列举了赵匡、姚鼐等人的观点;第二层,写 人们对左丘明的名字的分歧;第三层,写左丘明的生卒行事不详。概括语段意思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16.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要求观 点明晰,有理有据,不少于80字。【答案】不同意。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项羽因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时机,而使得刘邦有喘息的机 会,进而重整旗鼓,奋起反击。但追根究底,项羽的失败还是性格使然。项羽虽有霸主豪气,却缺少天下 之主所应有的禀性;他缺乏政治远见,崇尚武力,轻视计谋,经别人一番巧言令色就起了恻隐之心;他刚 愎自用,一意孤行,对别人的计策不加以采用,一味凭自己的主管臆断来行事。如此种种,项羽焉能不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内容,并对作品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的能力。解答木题,考生需要对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有所了解,并能够正确看待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这一行为。 答题的时候,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结合作品的内容陈述理由。如果同意“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 而失去天卜这一观点,可以结合当时的天下形势进行分析,如项羽在解赵国之围后,收编了其他诸侯国的 军队,兵力达到40万,而刘邦虽然占据了咸阳城,但是兵力只有10万,此时灭掉刘邦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更何况鸿门宴之时,刘邦仅仅带了百余骑,而且当时坐在宴会上的只有刘邦和张良,虽然项伯与刘邦有“婚 姻之约”,但在当时的情形之下应该也不敢公然帮助刘邦而反项羽,所以这个时候灭掉刘邦还是可行的。如 果不同意这一观点,考生应分析项羽失去天下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应该还是与他自 身的缺点有关,如他的任人唯亲,如他的妇人之仁,如他的刚愎自用,如他的缺少主见,如他的政治短视, 这些才是致命的原因,即使鸿门宴上他杀掉刘邦,焉知不会有其他的刘邦出现?只有项羽的性格不改,结 果应该是一样的。(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4.烛之武的说辞,在于其内在的逻辑。烛之 武先反面说明亡郑于秦的害处,接着正面说明存郑于秦的好处。这是从当下的角度陈述利害,然后从历史 角度说明晋恩将仇报的本性,再从未来的角度说明晋贪婪可能会导致的后果。这样烛之武以退为进,站在 对方角度分析问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烛之武靠的就是这雄辩的说服力打动了秦穆公。【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能力。(1)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2)既:已经。句意: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3)济:渡河。句意: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4)易:取代。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句意:佚之狐对郑文公说。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怎么会有 满足的时候呢?D.省略句,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省略,完整的句子为:“敢以(之)烦执事”。句意:怎敢冒昧地 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处、远地。(2) “因二依靠;“敝”,使动用法,损害;整个句子为判断句。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对于烛之武的辩论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国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说明亡郑于秦的害处。进而分析“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是从正面说明存郑于秦的好处。这是从当下的角度陈 述利害。然后从历史角度说明晋恩将仇报的本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再从未来的角度说明晋贪婪可能会导致的后果,“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这样烛之武以退为进,站在对方角度分析问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烛之武靠的就是这雄辩的说服力打动了秦穆公。(二)阅读鸿门宴选段,完成下面小题。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 公也。”啥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啥侧其 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人,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跟日:“客何 为者? ”张良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 立而饮之。项王曰:“蜴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哆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 将约日:,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人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 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 人。此亡秦之续耳,穹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勺厕, 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日:“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大行不顾 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拔剑切而球之啖:吃B.杀人如不能举举:举起C.磔为大王不取也窃:私下里D.沛公起如厕如:往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作为儒家的著作,在语体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善于系统地阐述治国理民的道理。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所谓“养生”,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庄子认为人世间充满错综 复杂的矛盾.,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且要心存戒惧,谨慎从事。C.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工于记言,前人称之为“行人 (外交特使)辞令之美烛之武能够成功劝退秦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能言善道,能屈能伸。D.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是西汉时人司马迁,字子长。鸿门宴的人物描写历来为人 称道,司马迁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对比手法,塑造刘项两个阵营的各类人物。在刘 邦谦卑、胆小懦弱的映衬下,更加突出了项羽的粗豪和“为人不忍'的仁者风范。7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按剑而跑”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 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匕A.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 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 人不忍”的性格。8 .把卜.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亳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筋上,以待大王来。(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答案】5. B 6. C 7. D 8. (1)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 室,军队退回到霸上,以便等待大王到来。(2)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 “举”:尽,完,全部。句意: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故选B.6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善于系统地阐述治国理民的道理”错误,子路、曾皙、内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齐桓晋文之 事选自孟子,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比较短小简约: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 的争辩和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内容较零散而非系统。B “要心存戒惧,谨慎从事”错误,庄子认为人世间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 其固然“,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神与 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D.“在刘邦谦卑、胆小懦弱的映衬下,更加突出了项羽的粗豪和,为人不忍,的仁者风范”错误,鸿门宴中, 在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的映衬卜,更加突出了项羽的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有 勇少谋的形象。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 “一软硬形成了对比皿为人不忍,的性格”错误。这些行为没有构成对比,且跟“性格不忍”无关,“为人不 忍”应为“理屈词穷”。故选D。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破秦”,打败秦军;“毫毛”,细微的事物;“近”,接近,这里指占有、动用;“还军”,军队退回I; “以“, 表目的,来,以便。(2) “交戟”,持戟交叉;“内二通“纳”,接纳、进来,这里可翻译为进去;“仆地”,跌倒在地上;“遂”, 于是。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 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自附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 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蛇累日诣朝堂,承攀请罪,恐惧若无所容。房玄龄、王珪学内外官考,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推之。魏征谏曰:“玄龄、珪皆 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终非阿私。若推得其事则皆 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彳句国也。” 上乃释不问。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荚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 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 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牛目患,除之可也。 今无此三条,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墓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 死且不朽!”玄龄之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骂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 悲不自胜。七月缗妒,薨。柳芳日: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 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珪、征善谏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 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B.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C.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D.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也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广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台阁,是尚书台的别称,文中即为此意,后也用来泛指中央政府机关。B.稽颗,古代一种跪拜礼,行礼人屈膝下拜,以额触地,用以表达谢意。C,中国,古代多泛指我国中原地区,文中的“中国”是指当时的唐王朝。D.癸卯,六十干支之一,可以纪年、月、日,文中“癸卯”是用来纪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每次和房玄龄商议政事,一定说:“不是杜如晦的话,就不能做出决定。”B.权万纪上奏说房玄龄、王珪考核朝廷内外官员不公正。唐太宗命人逮捕二人,后经魏征劝说,将其释放。 C.唐太宗东征高丽之时,群臣无人敢于反对,而房玄龄认为自己作为深受皇帝厚恩的重臣,有责任进行劝 阻。D.太宗对房玄龄关爱有加,他们不仅结为儿女亲家,而且在他病情危重的时候,太宗亲临探视,悲伤不已。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3.唐人柳芳评价房玄龄“德亦至矣”。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德”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9. C 10. B 11. B 12. (1)现在驱使那些无罪的士兵,把他们的生命置于刀枪之下,让他们 肝脑涂地,难道不值得怜悯吗!(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他们,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 人奇怪啊! 13.精通政务,尽心尽力;用法宽平,待人不求全责备;与朝臣同心同德,一心为国; 心怀社稷,敢于进言。【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假如查到失当之处,就都不可信,那么以后他们怎能重新担当重任呢!而且权万纪近来一直在考场 兼职,竟然没有纠正错误;等到自己参加考核却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时,才陈奏意见。“推得”作谓语,"其事”作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D。“考堂,,作“在,,的宾语,介宾短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 “用以表达谢意”错,应改为“表示极度的虔诚”。故选B。11.本题考杳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将其释放”错,根据文中“上乃释不问”可.知,唐太宗命令侯君集核查实情,魏征劝说后不再过问,而非 逮捕并释放。故选B。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委”,放置;“委之锋刃之下”,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独”,难道;“愍”,怜悯。(2) “百工”,各种工匠;“不齿”,看不起;“乃”,竟然;“及”,比得上;“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 作用,可翻译为“难道”。1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可知,房玄龄通晓政务,早晚尽心尽力,唯恐 有哪一件事处理不好。结合“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可知,房玄龄施行法令宽和平正,不 用求全责备的要求来选择人,不根据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人。结合“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这就是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能够决断的缘故。 二人非常投合,同心同德为国家奉献可知,房玄龄与朝臣同心同德,一心为国。结合,”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 意思、:“我蒙皇上隆恩,如今天下并无战事,只有东征高丽之事还未结束,众位大臣都不敢劝谏,如果我明 知东征不妥而不加劝谏的话,那就是死有余辜了。于是上表劝谏,认为”可知,房玄龄心怀社稷,敢于 进言。参考译文:房玄龄通晓政务,再辅以文才,早晚尽心尽力,唯恐有哪一件事处理不好;他施行法令宽和平正,如 果听说别人有长处,就像自己拥有一样,不用求全责备的要求来选择人,不根据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人。与 杜如晦一起举荐选拔士人,好像总是觉得没把事情做好。至于尚书台的制度程式,都是由二人拟定的。唐 太宗每次和房玄龄商议政事,一定说:“不是杜如晦的话,就不能做出决定。”等到杜如晦到了,最终还 是采纳房玄龄的策略。这就是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能够决断的缘故。二人非常投合,同心同德为国家 奉献,所以唐代能称作贤相的,首推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虽然蒙受唐太宗宠信,但有时因为某事被谴 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磕头请罪,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房玄龄、王珪掌管朝廷内外官员的考核,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奏说他们不公正,唐太宗命令侯君集核 查实情。魏征上谏说:“房玄龄、王珪都是朝中老臣,一直以忠诚正直被陛下委用,所考核的官员又很多, 中间能没有一二个人考核失当! 了解实情,他们终归不会徇私。假如查到失当之处,就都不可信,那么以 后他们怎能重新担当重任呢!而且权万纪近来一直在考场兼职,竟然没有纠正错误;等到自己参加考核却没 有取得好的成绩时,才陈奏意见。这正是想要激起陛下的怒火,并非竭尽忠诚奉献国家。”唐太宗于是放 下此事,不再过问。房玄龄对他的儿子们说:“我蒙皇上隆恩,如今天下并无战事,只有东征高丽之事还未结束,众位大 臣都不敢劝谏,如果我明知东征不妥而不加劝谏的话,那就是死有余辜了。”于是上表劝谏,认为:“陛 下的功名威德已足够了,开拓疆土也可以停止了。现在驱使那些无罪的士兵,把他们的生命置于刀枪之下, 让他们肝脑涂地,难道不值得怜悯吗!假使当初高丽违背藩臣之礼,就可以去讨伐他们;假若他们曾侵扰 百姓,就可以去消灭他们;假若他日可能会成为国家的祸患,也可以除掉他们。如今的高丽并没有这三种 情况,希望陛下允许高丽悔过自新,解散召募的士卒,自然是华夷庆幸得到依靠,远近之地恭服安定。我 很快就要死去了,倘若承蒙陛下采纳将死者的话,我即便死了也将会不朽。”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唐太宗对公主说:“你的公公病得这么厉害,还 能为国忧心。”唐太宗亲自前往探视,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告别,悲痛不能自禁。七月癸卯日,房玄龄病 世。柳芳说:房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直到死于宰相位上,共三十二年,天下人号称为贤相;然而没有 多少事迹可寻,道德也达到至高境界。所以太宗平定祸乱而房、杜二人不居功;王珪、魏征善于谏玲,而 房、杜二人不争其贤名;李绩(英国公)、李靖(卫国公)善于领兵作战而房、杜二人辅行文道,使国家太 平,将功劳归于君主。房玄龄被称为唐代令人敬仰的名臣,理所当然啊。语言表达与提升.为经典名篇烛之武退秦师拟写对联。(1)根据上联写下联:上联:郑庄公国难当头认过错,下联:o(2)根据下联写上联:上联:,下联:雄辩救郑烛之武受命退秦师【答案】烛之武大敌压境弃前嫌。慧眼识才佚之狐临危荐勇士【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内容上看,出自经典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应该联想这篇文章中涉及到哪些人物,什么事件、联系上卜联 内容来写。形式上,要符合对联的“仄起平收”的要求。拟写对联,要求字数相等,上下联对应词语尽量保持 词性一致。(1)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上联, 先写人物,然后是举动,用主谓结构。下联可以写人物烛之武,形式为国难当头,举动为临危受命或尽释 前嫌等。(2)分析下联内容,“雄辩救郑”为人物的品格,“烛之武”为人物,“受命退秦师”为背景和成果。那么,下 联可以写人物“郑伯”“晋文公”“佚之狐'等。然后分析人物做法,如郑文公在国家危急之时听了大夫佚之狐对 于派遣烛之武出使秦军的建议,并立即采纳,可见他能知人善任。晋文公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 己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原则的,合情合理 的。几句冠冕堂皇的话,表现了晋文公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性格。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积极推荐勇士。 15.下面是一段探讨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出其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 清代姚兼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认为是 刘歆。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的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 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左邱明子孙姓氏论)。 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 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 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1)第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