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语言学史》读后感.docx
中国理论语言学史读后感中国第一部语言学史,王力先生写给外行看的中国语言学简史。算是 很浅显易懂的了,然而我还是有许多没看懂的地方,尤其是音韵学, 我只好不求甚解了。能粗略捋一遍中国语言学发现脉络也不错。“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语 文学在古代称为“小学”,“小学”最初的意义就是识字的学问,后来“小学”的范围扩大了,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小学类分为训 诂之属、字书之属、韵书之属。先秦:语文学萌芽。荀子和墨子的语言理论。汉代:一、西汉。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急就篇训纂篇等。 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训诂”就是解释古代典籍的字句,尔雅 是一种故训汇编,所收的主要是偏僻的词义。方言学,扬雄方言。 二、东汉。字书,许慎说文解字,建立部首,抓住字的本义(也 是常用意义)。南北朝到明:一、音韵学。一般认为反切的产生是受梵文字母的影响, 反切法起于汉末,齐梁间即已盛行。四声始于沈约四声谱。韵书, 为适应诗赋的需要而作。等韵学,关于韵图的科学,是音韵学的一个 部门,为反切服务的(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反切不易读出正确读音)。 二、文字学和训诂学。大小徐(徐铉徐错)的说文解字校订本。 清代:小学的黄金时代。一、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朱骏声、 切。等韵图有三派,第一派把字音分二呼,每呼四等,第二派在第一 派基础上把韵部减少,第三派分四呼而不分等。第一派以韵镜为代表,把三十六字母分为二十三个直行,根据反 切上下字分别查询图表确定读音。第二派韵图将二百零六韵分为十六摄为主要功绩,同样服务于反切, 如四声等子。第三派韵图给四呼下了定义,如类音。第十节六朝至明代的文字学和训诂学此时期的文字学和训诂学不及音韵学成就高。下介绍几本代表作。字林。收字较说文解字多,收录异体字,小篆写得好。玉篇。字数收得更多一些,有新词新义,有反切注音,有引自说 文及其他典籍的解释,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开后代字典的先 河。大小徐二人修订的说文解字。有增删校改,个人评议等。孔颖达五经注疏对后世训诂学影响极大,作疏的长处在于使五经 互相参照融会贯通。颜之推之孙颜师古匡谬正俗内容广,纠正古人谬误多,有参考价 值。第三章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第十一节说文的研究(上)清代研究说文解字非常流行,被认为是文字学的复兴。研究说文 的四大家为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一是对说文做了许多带凡例的讲解, 二是加上了引申义假借义的讲解,三是对同义词辨析到位;对于许慎 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他敢于批评许慎的错误观点,二是注意到词义的 变迁。缺点则在于拘泥于小篆体式、拘泥于汉字本子,有一些穿凿牵 强之处等,但瑕不掩瑜。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资料丰富而编排有逻辑,却犯了观点先行的错 误,认定许慎的看法都是正确的,故在解释时难免牵强。第十二节说文的研究(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以说文解字为基本,又讲解了超出许慎 的转注、假借之法,又将文字按古韵分类,也就是说,这一本书包含 了字形字义字音的知识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此书对字词的意义讲解进入了新境界。朱骏声大胆批判许慎观点,旁 征博引,详细介绍了字词的引申义与假借义,而又以“定声”作为假 借的基础,根据双声叠韵来研究假借。虽然朱氏对假借的使用,转注、假借、别义、声训间界限的区分,对 说文的修订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朱骏声对词义的综合性研究足以使其在该领域稳坐头把交椅。王筠注重资料整理汇编,又是四大家中唯一一位注重文字普及工作的, 他的著作是很好的文字学入门典籍。第十三节古文字学古文字学从宋代开始有研究,却直到清末以后才兴盛。古文字主要包 括金文和甲骨文。首先是甲骨文研究。1899年到1949年的五十年 间甲骨文研究非常兴盛,主要是做识字工作。其主要原则有:一,以 说文解字为证;二,与金文互证;三,从甲骨文本身归纳,四, 从字的形象判断;五,从文化史上考证。主要研究者有罗振玉,他的甲骨材料多,研究方法也不坏;王国维, 他的治学方法思想更为现代科学,眼光敏锐,成果颇丰;郭沫若,能 联系社会发展史研究甲骨文,颇多新颖之说。金文研究在甲骨文研究之前就已经开始。后世主要是王国维、郭沫若 二人。王国维的研究方法与其对甲骨文研究一致,互相联结对照。郭 沫若同样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意见,也联系着社会发展史看问题。第十四节古音学古音学指的是对上古语音的研究。首先是明代的陈第,他对宋代诗经的叶音说批判很有价值,认定 同时同地某字读音确定,否定了朱熹等的叶音说。清代也有人才辈出。顾炎武著音学五书,主要贡献有解析了唐 韵,以及以入声配阴声。江永把古韵分十三部,研究时的特点则是 讲究音理。段玉裁古音学重新分开了部分韵部,又认为古无去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清儒在研究古音时普遍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盲目复古, 二是滥用“一声之转:第十五节训诂学重视语音与字义的关系、而冲破认为字形与字义才紧紧联系的观念牢 笼,是一种训诂学的革命。段玉裁等人正是通过这种革命把训诂学提 升到新境界。下介绍几位拥有这种理念的清儒。王念孙代表作为广雅疏证,冲破字形的藩篱,从语言的声音角度 出发观察词的形式,从而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他在训诂学上 的贡献巨大,在训诂学上足以坐第一把交椅,与段玉裁同级。王引之是王念孙的儿子,主张以古音求古义。郝懿行尔雅义疏注解准确,纠正了前代许多错误看法。章炳麟文始探求语源,体现出了词汇间的演变联系,不过比较粗 糙。另外可提康熙字典。它缺点很多,如缺乏内在逻辑条理,采用错 误的叶音说,引用错误、矛盾众多。但其博采群书的规模十分巨大, 在中国字典历史上还是算得上一座里程碑。第四章西学东渐的时期第十六节语法学的兴起及其发展中国语言学在清末到解放这段时间受西洋影响。兴起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是马氏文通。此书作者马建忠精通拉丁语、 法语、古代汉语,比较这些语言时具有高度专业水准,此书虽有部分 照搬西洋语法处,但也在许多方面根据汉语的固有规律和形式建构了 适当的语法规则,在开创中国语法学上立下汗马功劳。发展时期以王力为代表性学者,他发表了一系列涉及语法学的论文和 著作,提出不应该从模仿西洋语法入手,而应该从客观材料中提炼归 纳汉语的语法规律,又指出古今语法相异,要用历史眼光看问题。第十七节西欧汉学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西方语言学家有着现代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工具,再将其运用 到中国的语料中,便是他们的研究特色。其中,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为代表人物。他对中国的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都有研究, 中国语言学受了高本汉研究的影响。第十八节描写语言学的兴起及其发展描写语言学指的是静态语言学,忽略历史发展的时间跨度对同一时期 的语言系统进行研究,常指方言研究。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 是较早的重要著作。解放前,语言研究所还进行了方言调查,但缺点 在于对词汇、语法重视不够,也不是纯粹的描写语言学。结语中国语言学发展的路线受社会发展与汉语言本身特点影响。在封建时 代以实用为目的,缺乏系统科学的学术方法,而直到五四运动前,也 缺失了诸如语言理论、历史语言学、描写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古代 汉语言语法较为简单、汉字又不是拼音文字,故研究常以文字为对象, 而缺乏语法研究。王筠。二、古文字学。始于宋代,极盛时期在清亡以后。甲骨文:罗 振玉,王国维,郭沫若。金文:吴大澈,王国维,郭沫若。三、古音 学。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江有诰。四、训诂学。乾嘉学派的代表: 段玉裁,王念孙。清末到解放:语法学兴起,资产阶级语言学。描写语言学。总领本书的标题“语言学”取其广义,实则主要介绍中国的“语文学”历 史,博览考证文献资料与故训。语文学虽欠缺西方语言学研究的科学 系统方法与客观成体系的理论成果,仍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盖中国 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瀚丰美,也拥有着无数值得钻研挖掘的知 识;语文学研究,也足有二千年的历史了。故,本书以介绍语文学研 究史为主,兼介绍古文字学、语法学、普通语言学、语言调查等。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先秦时,语言文字材料尚未丰富,语文学研究并未兴起;然而语文学 的萌芽已然萌生。首先是离真正意义的语文学相去较远的情况。一,借字义解释阐明哲 理或政治观点。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孔子曰政为正;又如孟子曰庠 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一一这些都是后世称之为“声训I”的方 法,取同音或近音字释义;二,借字形解释道理。如左传中“武” 为“止戈”的解释。这些解释未必是造字者的本意,可以视作这些解 释者为了说明道理而牵强附会。例外是作者辨别同义词的情况,如左 传庄公称军队驻扎一夜为“舍。两夜为“驻”,三夜为“次二第二是对古书的释义,则离语文学较近,较为可靠。如左传中荀 林父为了说明诗大雅板中“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指出“同 官为僚”,是解释诗经的字义,是准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第三是古籍中偶然出现的一些语音分析材料。如吕氏春秋中东郭 牙凭借读唇术断定齐国将攻打莒国。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语言学范畴的语言理论。荀子 在正名篇叙述了三个语言学原理,包括“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 言具有民族性,思维具有世界性”,“语言稳固又发展”等。第二节童蒙识字课本和故训汇编童蒙识字课本是语言学研究的第一阶段。秦汉时期,已出现部分用以 教学孩童识字的“小学”课本,其中大部分已经亡佚。以仅存完整的急就篇来看,其内容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分别押韵铺排,罗列 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包括饮食、衣服、器物、动物、兵器、形体 等多方面内容,以教会孩童认字。这类书乍看价值有限,在当时却被 认为是不朽经典。盖汉朝法令要求做官需通识课本中9000多字而教 育人才稀缺;国家如此重视,“小学”的意义自然凸显。汉代兴起“训诂:尔雅为先,分十九卷解释不同范畴的词,包括 具象的河流山川草木鱼虫,也包括抽象的形容词副词等。其主要保留 历代相传的故训I,有帮助继承文化遗产的价值。然因其体例流于简单, 常出现容易引人误会的混淆情况。之后,有广雅等同类著作。第三节方言学的兴起中国古代方言隔膜深。战国时代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一 统天下,方言隔阂引起重视,方言学由此兴起。扬雄方言是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其以各方言互译,体例类似尔 雅。其方言分区方法较完善,囊括国、州、郡县、山水、民族等, 又并举地名以示两区方言相近。另外,其中还记录了许多古语传承下 来的用法。此书也表明,彼时已存在汉族共同语,方言与共同语又有 互相转变的可能;方言词汇存在交错重叠现象,而很多差异又仅由于 语音形式不同;汉代汉语已存在大量双音词。虽然因时代局限,方言缺乏音标的标注,但本书的汉语史研究价 值是毋庸置疑的。第四节字书的兴起汉字形体与意义、读音关系密切。到了东汉,国家语文教育松弛,古 书更不好懂了。于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应运而生。说文解字对形声字讲解的基本公式为“X, X也。从X, X声”,讲 解一个小篆字的意符与声符。对象形、指事、会意等也各有恰当的公 式。每个字只解说本义,或有不同说法的说明与引经据典的举例。读 音则通过声符或直音法标注。其另一个重大成就在于建立了部首,分 五百四十部,以类相从。在字义解释上,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重视 字词的本义;二是解释时加入许多描写叙述性内容。说文解字虽有拘泥于因字形讲字义、弄错字形、方法不够科学等 漏洞,但瑕不掩瑜,因为它是中国历史实际意义上的第一部字典,具 有一个真正的科学体系,既有通往古代文字的桥梁作用,又为后代字 典的编撰提供了范例。第五节声训声训算不上严谨的科学方法,但其在汉代影响力巨大,而且触及语言 学领域,故值得讨论。同肇始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西方“语源学”类似,上古时代 中国学者重视从事物得名方式追溯其本义。“声训I”即通过同音或近 音字来说明词义。应用声训的领域,以抽象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概念 为主,如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日常运用的词语一般不成为声训对 象。渐渐的,为了传播政治思想,名号、典章制度等也被利用声训加 以解释。而到了刘熙释名,则大有不同,一是其讲解范围不局限于宏大事 物而囊括日常器物,进入了具有普适性的语言学领域,二是其首次建 立了声训的基本原则。虽然此书因拘泥于依靠声训解释词义而偶陷入 牵强附会甚至荒唐的唯心主义谬误,但仍有巨大价值:其记叙名物风 俗制度等本身即中国文化史之珍贵资料,又可与训诂学成果互相参照; 其反映的字词古义也值得珍视;声训的同音、近音特点也使我们可以 进一步学习了解古代的音韵系统。虽然声音与意义最初的关系是偶然的,但是涉及“词族”概念即词的 演变时,语音就与意义有了关系。释名中也记载了这方面的例子。第二章韵书为主的时期第六节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应用反切出现以前,汉字注音只有直音法,即以同音字注音,容易出现生 僻字,局限性极大;反切以上字声母与下字韵母拼出读音,功能性得 到显著提高,是为一大进步。需要注意二合音如“之乎为诸”不属于反切,仅仅是语言实践中无意 识的运用;反切的出现在汉末,实受西域传来的梵语十四字注音方法 影响,再由汉学者根据汉语特点进行改良转变为注音文字的反切法, 至孙叔然创尔雅音义为首个完备的理论成果。反切上下字的使用大有学问。残存的尔雅音义中上字下字并未统 一固定,据传是孙叔然采纳众家创制之反切系统所致;然而哪怕是一 家理论,上下字也难以得到固定,盖不应用本字做本字的上字之故。 然,部分上下字毕竟是各家一致常用的。反切法受到后世传承发展,到魏时已被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掌握,虽 有变动,但本质方法还是利用双声叠韵法进行上下字注音,一直沿用, 保存得好的文献典籍首推陆德明经典释文和陆法言切韵。第七节韵书(上)韵书的出现据说是为了适应诗赋需要。古人用五声声韵,到沈约四 声谱始有四声。大部分韵书(上至三国魏时)都亡佚了,其中影响 最大的是隋代陆法言切韵,广韵前还保存了一篇切韵序, 两者的音韵系统可以看作是一致的。切韵的创制不仅为了诗赋需要,也是为了规范方言读音。其语音 系统以方言(可能是洛阳话)语音系统为基准,又以古音系统为参照, 反映了古代语音特点。其语音系统工整完善,如入声配阳声的严谨配 对,都是参考古音、吸纳今音的周全成果。虽然切韵没有将地方反切统一,也没有注明基础音系外的读音以 资参考一一也即规范化工作不到位,但它反映的古音系统和地方读音 都是后世研究者极度宝贵的材料。第八节韵书(下)本节介绍几本后世的韵书。第一本是集韵。比起广韵,它收字多,注解详细;同时韵部分 类和反切字的选用有所不同。第二本是金代韩道昭五音集韵。它合并了切韵的韵部,减至 一百六十韵部。第三本是韵略。此书又名“平水韵”,合并二百零六韵为一百零六 韵,成为后代诗人作诗押韵的实际参考书。第四本古今韵会举要介绍了元代音韵系统概况。第五本是重要的中原音韵,它与切韵同为中国两大韵书。中 原音韵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系统,为北曲曲韵的参考书。中原 音韵有二十声母,其体系与前代韵书差别甚大,实为飞跃,见于: 一是入声消失、平声分化、浊上声变去声;二是声母分化。周德清反 复古主义、重视当代口语的思想对编写本书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认为, 现代普通话的语音也是从中原音韵发展而来。第六是洪武正韵。其音韵体系南北杂糅,存古从今都不彻底,语 音也不统一完备,价值欠佳。第九节等韵学等韵图初为佛教徒学习梵语所用,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又用它来学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