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全.docx
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全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全7篇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老师会列出各种类型的中考考题进行反复练习,学生容易养成依赖老师、套用模型的习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全,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全篇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归纳小结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全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全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 上面的式子、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 -120(t-0.5)=-120+60 比较、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全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 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情景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_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截至20_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94% 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情景三:西湖中学的体育场的足球场,其周长为200米,长和宽之差为12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问:大家刚才都已经自己列出了方程,那个同学能够说一下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列方程应该分为那几步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 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 分组布置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全篇5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学生归纳法则 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积的绝对值等于 。 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全篇6 结合你对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次的理解,说一说你对一次函数中的“一次”的理解 k可以是怎样的数? 你怎样认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一个常数b的和即 Y=kx+b 定义:一般地,形 如 Y=kx+b( k,b 是常数,k0 )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 b=0时, 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Y=X-6Y=3XY=X2Y=7-X 学生独立 ABCD 例2、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 解释与应用 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时)之间的关系式;圆的面积y(厘米2)与他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y(厘米)之间的关系式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全篇7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4、教学案例的特点是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2)体现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学的成功经验;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作用; (6)体现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评价,以及怎样帮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等。 第 30 页 共 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