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docx

    • 资源ID:73234609       资源大小:28.81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docx

    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 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物理快乐课堂,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篇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篇2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篇3 §45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篇4 教学设计 设计 思路 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并回到生活社会中去;通过观察手电筒的结构,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物理原理,理解电路的组成,最后练习画手电筒的电路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实际连接电路,深化对电路结构、电路元件作用的认识。 教 学 目 标 知识 和 技能 1、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 3、知道什么是电路图,电路图的意义。 4、会画电路图。 过程 与 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带领学生体会物理现象和知识本身具有深刻的美学特征简洁明快美。 重点 难点 重点 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难点 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画电路图 教学准备 手电筒、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提要 教 学 环 节 个 人 复 备 一、 复习 旧知 引入 新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电器应运而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家用电器和电路的组成。 二、 讲授 新课 (新知 探究) 一、请同学们讨论和交流各自家庭中用到的电器和它们的用途以及电源的作用和分类。 名称 用途 电源类型 电能转化成的主要能量形式 交流电 直流电 内能 机械能 光能 声能 电灯 照明 收音机 电饭煲 手电筒 二、观察手电筒 1、组织学生观察手电筒 1) 按下开关按钮,观察电灯的发光情况 2) 观察电池的安放;后盖和电池的连接方法;开关按钮的结构 3) 电灯的安置 2、利用挂图或媒体出示手电筒的示意图,作适当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形成对电路的初步认识 三、怎样使一个电灯亮起来 1、 利用电池、小电灯、灯座、开关和导线,组织学生把上述器材连接起来,使开关能控制电灯的发光和熄灭 2、 在实验前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 开关在连接时必须断开 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在接线柱上,并顺时针旋紧 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 3、 组织学生讨论:电路中有哪些组成部分?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4、 教师总结: 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5、教师重复实验,观察当开关闭合,打开或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用导线连接起来所发生的现象,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开路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 短路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烧坏。 四、电路图 1、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出示电路中常见元件示教板),而画实物图是很麻烦的为了简便,用国家统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元件,出示画有电路元件的实物图和符号的投影片,并对元件符号的画法做一说明 2、电路图 用规定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元件实物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学生分组讨论 完成表格的填写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和总结 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对应的电路元件的符号 三、 拓展 延伸 一、画电路图 示范画出“活动13.2”的电路图 变换元件的位置,画出电路图 二、画电路图的要求 要用统一规定的元件符号 连接线要画成横平竖直,整个电路图呈长方形 线路要画得简洁、整齐、美观 元件分布要均匀不要画在拐角处 四、 课堂 小结 请学生讨论后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 布置 作业 课本P62“”第1、2题 板书 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篇5 第一节 功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第二节 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2、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 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 W功 t时间 2、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第 35 页 共 35 页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33****7)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