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docx
论高职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式和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设计课程体系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但是市场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课程体系也应保持动态平衡。2010年6-10月,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专业在校生,毕业生,、专业代理以及兼业代理机构等保险机构;调查方式包括问卷,咨询,座谈等。调查内容主要是当前高职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解决策略。一、高职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多数院校在第一年只讲授基础课,对相应专业介绍甚少,导致学生在大一,甚至大二上学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无法判断基础课在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中的地位、作用;另外,由于引导不足,大多生不知道保险专业将学什么、应该学什么,从而无法有效的利用课余时间补充保险专业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大多停留在对保险员的粗浅理解上,对其他对口岗位的了解甚少。2.专业课理论性很强,而对应的课外实践相对较少,两者之间的矛盾首先体现为理论课程学习的效率较差,很多时候学生不知教师在讲什么,不知这些知识对今后自己的工作有何帮助;其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课虽然学了不少,但理论指导实践能力较差。3.毕业生的沟通能力不强,难以和同事、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单独面对客户时经常显得手足无措,岗位适应时间较长。4.工作一段时间后,对某类专业知识的需求变的明确,希望重回学校深造,但苦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实现。5.学生对、等其他知识掌握的较少,难以适应客户多方面的需求。6.面对高职院校毕业这样一个学历,有比较明显的自卑心理。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保险专业的学习兴趣,严重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根据调研情况,修订保险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一面旗帜,它既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所以,根据调研情况,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反复论证,课题组首先修订了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使之更贴近市场需求。保险专业培养拥护-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熟悉保险和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保险和金融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掌握保险代理业务、保险核保、核赔和基本业务、处理等方面基本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该培养目标与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加入了对学生其他金融知识的要求。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理财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面对保险产品,大家开始变得理性,保险不再是独立的产品,而是整个理财规划的一部分。所以,保险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仅要求员工掌握保险知识,对其他理财知识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修正,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三、按照培养目标,设计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确定之后,课题组对课程体系做了如下变动。1.实施专业班主任制度。专业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在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正确引导。具体包括:1,通过班会形式定期向学生传递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专业方面的共性问题;2,不定期的召开临时会议向学生解释保险行业出现的重大事件及保险专业重大要会议精神,让学生了解保险专业前沿及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保险问题;3,建立专业交流平台,增强本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发起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跨越时空的沟通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个别问题;4,将学生的课余时间与专业联系起来,令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保险,学习保险。专业班主任每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与保险专业相关的主题活动,增强其组织、沟通、协调和应变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市民保险意识调查问卷,然后安排学生到公共场所发放,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再如,安排本专业学生面向全校非保险专业同学进行“保险知识普及讲座,学以致用,同时起到宣传保险的作用;或者,开展“保险知识竞赛,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增加并修订原有的一些实训课程。比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感性、及时的了解专业,第一学期增加了一门校外集中实训课:保险专业。新生入学后首先接受“参观、认识专业的。该课程由学校和合作保险公司联手授课,20课时,为期两天半,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各一天,最后半天讨论并形成认知报告。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保险公司进行参观,参观过程中,由企业优秀员工向学生进行相关岗位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保险公司的工作、各种岗位、工作流程,激发其学习兴趣。再如,将原来的校内集中实训课(保险销售实训)改为校外实训,并由企业兼职教师训练。学生除了接受理论知识的指导外,更多是跟随企业导师参与保险产品的。这样设计课程既保留了原来的理论教学,又增加了学生接触客户的机会,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营销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营销的感性认识,将营销理论用之实践,而且营销过程中遇到的拒绝问题对学生是一种挫折教育,激发了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调整各类课程的课时配比度。课时配比度是指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开课时量之间的比例。在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讲授课与自修课等课程关系,由于总课时一定,因而,这些课之间都有一定的课时规定。一类课时的增加,就会减少或削弱另一类课程的开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课题组根据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慎重的调整。例如,以往学生在第一年学完基础课之后,会利用暑假进行30课时的(企业认识实习)。该课程原来由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分散实习,从实习结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将该课程调整为60课时;同时,改为将学生分组后由合作企业的导师带领实习,每名导师带4-5名学生。这种调整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切实进行了实习,一方面使实习内容更具针对性;另外,课时的增加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企业工作环节,为下学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4.寻找课程时序上的衔接点。时序上的衔接点,是指根据学时的配比度与开课时序,各门任课教师了解自己所任课程在课程体系整体中的位置,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来安排本课程。其关键问题是找到课程体系内课程要素与课程要素之间内在关系,从而确定开设的先后顺序,避免课程要素之间的重复与脱节,发现能力上的断线和课程时序安排上的不合理现象。另外,最后一学期完全是顶岗实习,学生将近半年时间在企业度过,会发现理论上的许多盲点,但是苦于回校后就毕业了,这些问题难以通过教师有效的解决。基于以上问题,课题组将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改为校内选修课的学习。鉴于时间相对较短,在授课安排上会与正常学期明显不同,学生可以选择四门选修课,每天两门轮流上课,每天的授课时间为6课时,其余时间可以建议学生充分利用来提高自己。5.按照统一标准,突出个性的原则,增加更多选修课。保险专业的开设具有为发展服务和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双重目的。培养目标是为了保证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统一标准,必修课程和教学环节来保障其目标的实现;而选修课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了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同时考虑到保险在整个金融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其与家庭理财的关系,另外,考虑到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我们增加了(沟通技巧)、(金融市场)、(保险与理财)、(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大学生心)等选修课。6.顶岗实习按照学校推荐、企业选择、学生自愿的原则,首先由学校和合作企业统一安排。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培养,学校和企业对每个学生将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同时,由于接触企业的机会比较多,学生对保险公司、代理机构、以及经纪机构等保险机构都有了一定认识,对自己也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所以,在第五学期末,合作企业可以列出自己需要的岗位,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推荐,推荐原则考虑学生成绩、在该企业实习天数、该企业对其实习表现评价等内容进行量化,而且这一标准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公布,这样做一方面体现公平,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质量。同时,首先安排优秀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为其未来发展输送人才,实现校企合作中校方、企业、学生、社会的“多赢。7.建立“专生本通道。学校成立“专生本教学小组,针对学生继续教育的问题设置相关课程,帮助有需求的学生顺利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