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2.doc
布鲁勒提出的精神分裂症思维的主要特点:思维松散和思维破裂的看法被人们接受。抽象思维水平下降多见于大脑器质性损害和智力迟滞的患者;抽象概括过程歪曲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障碍的预防应进行三方面工作: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重点; 实施三级预防.婴幼儿期,童年期和青春期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婴幼儿:注意防止某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防止幼儿生活在较为孤寂的环境里,或受到不良的刺激;童年期:要作业好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衔接工作;不要培养"标准儿童"不要给孩子"加码";青春期:执行及时和恰当的性教育.森田关于神经症发病的基本观点:森田关于神经症发病的基本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具有疑病素质的人,由于某种契机,把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些身心自然现象如用脑过度时的头痛,失眠,与圣人交往时拘谨不安,以及偶然出现的念杂,口吃等,误认为是病症,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感觉越明锐,'病症'就越重.由于这种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恶性循环,结果成为精神衰弱发作的神经症.森田疗法就是要改善疑病素质,破坏其交互作用,从而使症状消失。心理治疗:也称精神治疗,是有别于生物治疗,化学治疗和物理治疗的一整套治疗方法.从广义上讲,凡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技巧,通过语言,表情,态度,姿势,行为,以及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去影响改变患者的感受,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从而达到改善其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都可以认为是心理治疗.但从狭义上讲,心理治疗则是指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指导下,所实施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技术。近年四个发展趋势:治疗短程化,理论和技术整合化,方法标准化和疗效评价客观化.主要方法:精神分析治疗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移情分析;行为治疗方法是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消退训练和强化法;放松训练;其他常用行为疗法;人本主义治疗者的工作主要有: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无条件地倾听复述和反馈;有代表性的认知疗法是: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转变疗法.家庭心理治疗;基本原则:淡化"理由与道理",注重"感情与行为"抛弃过去,关心现在;忽视缺点,强调优点;只提供协助,辅导,不代替作重大决定.唐氏综合症:病因:常染色体畸变。发病率较高,占新生儿的0.15%,占智力迟滞的10%左右,智力低下一般为中度,躯体特征:先天畸形,如扁平头,塌鼻梁及大舌头等,且口常半张开,舌头伸出口外。发病可能与母亲妊娠年龄有关。苯丙酮尿酸症:病因: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是一种遗传性氨基酸代谢障碍,病人肝脏不能合成苯丙氨酸羟化酶,以致食物中的苯丙氨酸不能被氧化成络氨酸,只能在肾脏中被转氨酶变成苯丙酮酸。表现特征:严重的智力低下,以语言障碍最为严重,85%的病人处在极中度智力迟滞水平;躯体特征:皮肤白嫩细腻,头发发黄、眼睛碧蓝,为“金发碧眼”。地方呆小症:病因:地区所食用的严食碘量不足,以致甲状腺素不能充分合成,影响了胎儿的大脑发育,而造成永久性损害。表现特征:在中度和重度者占60%以上,病人表情淡漠或称傻笑痴呆面容。大多安静,活动少,反应迟钝,精神萎靡;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而听力障碍也十分常见,严重者可达到聋哑的程度。躯体表现:身材矮小,四肢短小,皮肤可呈黏液水肿,不少病人合并瘫痪及运动功能不良。性发育迟缓,只有轻度病人性发育完全,可有生殖能力。会谈法:1结构式会谈也称标准化会谈,其特点是由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按所需资料的要求,以较为固定的方式或定向的标准程序,编制出会谈的提纲或问卷,并主动发问,要求来访者按问题回答.非结构式会谈或称自由式会谈,其特点是事先不预定问卷或定向的标准程序.2.会谈中要做到察言观色,一般的经验是:如果你注视他,他的眼睛与你对视,便是表明相互交往的开端.对视的机会越多,表示对方被吸引到话题中来了.它凝视着你,表示要接受你的谈话 表示他想说话了.在与来访者会谈中,治疗师要把握会谈方向,一般采取的方法有:从病人自己提出的主要问题去追索;详细了解最近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与头痛有无关系;取得信任后再深入内心深处的隐秘充分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进行诱导,抓住问题不放,深加追索,详查到底.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诊断:就是要对人的异常心理与行为,尤其是精神病病人的心理障碍进行评定,以确定其病态的性质和程度,从而对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有所帮助.测验量表:1常用个别智力测验比内量表(比内-西蒙量表斯坦福-比内量表);韦氏智力表;团体智力测验量表瑞文渐进测试(标准型;彩色型)2.人格测验中的客观化测验有: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16种人格因素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投影测验包括:洛夏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常用自评量表工具:90项症状清单, 抑郁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1研究内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2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西方变心发展:1简史:希波克拉底:早已把心理异常现象区分为狂病、郁病和昏迷。阿克列比亚德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缺损”等名称。格伦则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区分了感觉病症、记忆病症和心理错乱等三种类型的障碍。2几次变革: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从医院走向社会的阿尔比和卡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心理异常:1指标:统计学指标、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以个人经验为指标、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因为在上述四个指标里,几乎没有一个能在单独使用时完全解决问题,所以应该综合使用。2辨别:反映机能、社会功能、自知力等等方面的区别。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1生物医学观点:运用生理学或生物学的因素来解释各种心理异常现象或各种精神疾患,同时主要采取生物学方法来加以治疗,称为变心的生物医学观点。该观点认为社会因素只有在具有敏感或衰弱素质的人才会激发精神疾患,这里素质因素属生物学范畴,主要贡献:化学药物治疗。2司培林创立的“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的主要内容:所谓右半球对心理机能不起主要作用的看法是不成立的,因为非语言形式的心理机能,如形象的感知和记忆等均由右半球来完成,大脑两半球既有分工又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代偿,所谓“优势”也只是相对的,只有左右半球的协同工作,才是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可靠保证。3睡眠时相:是大脑皮层从觉醒到睡眠状态或从睡眠到觉醒的一种过渡的机能状态。包括: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麻醉相和抑制相这些机能。超反常时相可能是妄想、幻觉的病理基础。4影响情绪、行为、记忆、应激状态的主要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儿茶酚胺CA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r-氨基丁酸GABA神经肽5克雷培林把精神病分为:伴有精神障碍的已知的躯体疾病包括脑疾病、躯体病、中毒未见病理解剖所见的内因性精神病包括真性癫痫、狂躁抑郁人格的偏离和反应状态包括病态人格和心因性反应。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1生理学因素决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方向2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心理异常的病患率高的原因: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恶劣是精神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有的精神病素质的人往往沦落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底层,因而形成了经济条件差的人群精神病人多的印象,认为这是社会选择的结果下层社会中的精神病人得不到妥善的治疗,以致慢性化者居多下层社会中的贫穷居民生活范围受限,经济条件差,社会应付能力弱,结合遗传素质和心理压力大等因素共同起作用而致病,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为什么说社会文化因素是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心理异常频繁增加;社会生活变动越多,尤其重大生活变动,心理健康威胁也越来越严重;人口流动频繁,心理疾病发生增加。3怎样理解人们遭受的生活变动越多,则心理疾病发病的可能性越大:人们遭受的生活变动越多,则心理疾病发病的可能性越大:生活变动越多,个人经历也就越丰富,尤其当人本身不坚强,遇事畏缩,当大的生活重变袭来,人们思想导致崩溃以致心理异常可能性增大。4社会文化因素制约着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影响对心理异常的评定、态度和处理方法。卡普兰等人发起的社区精神卫生与社区治疗包括:通过抗议、立法和其他社会活动来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条件、就业状况和增加各种社会福利在市区最方便的地区以及人们最需要的地方设立精神卫生治疗机构设立所谓危机干预中心,以便使那些有自杀和杀人倾向或其他危机情况的人,通过电话或其他联系方式,得到训练有素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帮助对社区成员,即社区广大居民及其领导人,进行有关精神病患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的宣传。5变态心理学的社会学观点。原因:社会观点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它认为大多数变态心理与行为和正常心理与行为一样都是个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诊断:凡是偏离社会-文化规范和准则的绝大多数行为不是罪犯就是精神疾病;治疗:主张治疗当从只注意病人本身转移到整个社会方面去,这就是社区精神卫生与治疗的原则和措施。6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观点三者的关系: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生物学因素:最基本因素,核心部分,是心理学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承受者;心理学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在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直接影响和制约心理学因素,(直接因素:心理学因素;间接因素:生物学因素)心身疾病:指那些主要或完全地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主要呈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容易患这种病。1遗传素质常常构成对某些心身疾病的“易罹患性”,社会文化因素起激发作用,称扳机作用,心理学因素既可构成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又参与对心身疾病的激发作用。2心身疾病的症状正是伴随情绪状态的生理功能混乱的表现。阿里克山大主张心身疾病的发生时由于心理矛盾冲突在幼儿期被压抑而在成年时被某些环境刺激因素再次激活起来的结果。拉茨曼主张心身障碍是从对紧张刺激的生理反应中学习(内隐行为)得来的,这种现象称为自主反应学习。3行为类型与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影响:病人的人格特征既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又能改变许多疾病的过程;甚至往往比引起该病的病源学性质更能决定疾病的表现。这也是因为病人常常是依其人格来体验疾病并建立对紧张刺激的反应形式。所以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行为类型或人格特征的人身上,病情表现,病程长短和转归的结果都有可能非常不同。A型行为类型表现:急躁,没耐性,争强好胜,易激动,行动快,做事效率高,整天忙忙碌碌,常感时间不够 B:刚好相反,悠闲自得,不好争强。4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解释,在具有高血压素质的人,易受社会刺激而引起较大的情绪变化,并通过交感神经系统为中介导致反复血压升高而形成高血压症。在心理应激和情绪激状态下出现血糖升高是有目的的代谢警戒反应,是要对大脑和末梢神经保持充分的燃料供应。这样情况下具有糖尿病易感素质的人就会诱发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病人的人格特征一般表现为不好交往,行为因循守旧,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情绪不稳定,过分关注自己;哮喘:较大依赖性,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照,易焦虑,较强受暗示性。行为障碍的心理学观点:1心理动力学主要观点:强调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在造成心理异常方面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得内在矛盾冲突或情绪扰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弗洛伊德的主要贡献: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患的原因,被誉为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提出心理的“防御机制”的概念。心理防御机制: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能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主要内容:压抑强迫性症状;否认分离性障碍;退行神经症,强迫,恐惧症,焦虑;抵消躯体性障碍,强迫性仪式;投射妄想症,如果运用过度,就会严重妨碍人们从根本上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甚至可能成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一个根源。2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共同观点是:强调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论和泛性论。3行为主义的主要内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桑代克(学习效率现象);巴普洛夫(应答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心理异常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获得性行为);华生(主张用客观的实验的方法进行严格科学研究);沃尔普(系统脱敏疗法)4人本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类最基本动机是自我实现;儿童产生“代价条件”观念,就会形成一种软弱与破裂的自我概念。罗杰斯提出来访者中心疗法和交友小组疗法。5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障碍来源于错误的认知,是受人的有意识的支配的。埃利斯创立理论情绪疗法,贝克认为认知歪曲表现为消极自动式思维,认知转变疗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识别自动式思维,识别认知错误和真实检验等程序,从而改变失调的情绪与行为。认知心理障碍: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精神病人错觉特征:错觉一旦产生,病人不能自己察觉,不能认识,更不能加以纠正,而且往往严重影响病人的行为。)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1病理状态的幻觉特征:反复出现大量的幻觉或持续时间很长;2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的区别:轮廓模糊,不够鲜明和生动,没有现实性不位于客观空间,只是在病人主观空间之内并不是通过感官获得的对待假性幻觉形象态度不同于真性幻觉。3幻觉按内容性质分为肯定的、中性的、否定的、命令性的;按感觉器官分为幻视、幻听、幻嗅、幻味、幻触、内脏和本体感受器的幻觉等。最常见的幻觉是幻听,其中以言语性幻听最多)。机能性幻听:幻觉的另一种特殊形式,是病人在听到外界某种现实声音刺激的同时,出现与此无关的言语性幻听。感知综合障碍:病人可以正确感知某一客观事物整体,但对其个别属性及时空关系的综合作用却发生了障碍。似曾相识症:病人在接触到新的环境、事物或人的时候,好像过去曾经见到过或经历过,因而在自己的记忆中有一种早就体验过的熟悉的感觉。旧事如新症:是对于本来熟悉的周围事物感到陌生,即病人对过去曾经体验过而且相当熟悉的环境、事物和人,当他再次接触时,有一种似乎从来也不曾见过的新奇而陌生的感觉。错构症:是指病人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件,错误地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的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实的。虚构症:是指病人在回忆中把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的事件,当作亲身的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反常的加快,思潮澎湃,语速增快,口若悬河,高谈阔论。随境转移:常常一个问题未说完,接着就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去,主题可以随着当时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化或出现的新情况而转移。思维迟滞:思维过程十分缓慢,联想困难,思路阻滞。思维松散:联想范围过于散漫,思想内容虽多少也有点联系,但缺乏逻辑的必然联系,内容结构不严谨。思维破裂:思想内容缺乏内在应有的逻辑性,句与句无任何联系,缺乏中心思想,内容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使人无法理解其意义所在。妄想: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地判断和推理。(特征:妄想按起源分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按结构分系统性妄想和非系统性妄想;按内容性质分被害妄想(包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夸大色彩的妄想(包括夸大妄想、发明妄想、钟情妄想)和贬斥性质的妄想(包括自责自罪妄想、疑病妄想)。情感障碍与意志行为障碍:1高涨和兴奋地情感活动异常的具体体现:情感高涨、欣快、情感爆发、病理性激情、易激惹。2意志增强(妄想症、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病人症状后阶段);意志减退(心血管疾病、躁郁症);意志缺少(精神分裂晚期,痴呆状态)3木僵状态分为:抑郁性木僵(病人的情感活动与内心体验是相符合的);心因性木僵(反应性精神病突遭强刺激,心理遇到“休克”);紧张性木僵(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全身骨骼肌紧张,无任何反应,历时可长可短);器质性木僵(感染、中毒外伤癫痫发作,严重急性脑损害,运动不能,可做被动进食或排便动作)4躁狂性兴奋:心理活动,言行动作行为都大大增加,行动有意识目的,与周围环境配合,为人理解,但不能贯彻始终(躁郁症精神病);青春性兴奋:言语多,但支离破碎语无伦次,破裂性思维,表现离奇古怪,缺乏动机和目的,不为理解,与周围环境不配合、不协调(精神分裂青春期);紧张性兴奋:话少却言语简单、单调,心理活动不协调,无端伤人伤物,没有指向目的,使人琢磨不透,持续短(精神分裂紧张型)智力:人们在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智力障碍可分为智力迟滞和痴呆两类。心理迟滞:1基本症状是智力低下与社会适应能力低下。轻症患者的思维特点是表象思维和缺乏明确的指向性。2诊断应包括智力损害和适应性障碍两方面。婴儿期智力检查主要观察其发育情况,目前常用诊断工具有格赛尔发育量表、贝利量表、丹佛发育筛选量表,格赛尔发育量表是用于区分婴儿的智力发育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智力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四个星期的新生儿到三岁婴儿的智力)。丹佛发育筛选测验是用于确定其智力是否正常及智力迟滞的等级(初生到16岁的儿童)。3早期干预原则:对训练要抱有信心,不可半途废弃;训练内容是生活上所需要的,而不是从知识系统角度来衡量;重复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基本训练方法,患儿更是如此;学习内容不可多,先易后难;每天坚持定时定量学习,以便养成学习习惯;凡学习认真,应及时予以表扬,让患儿自己多已学会的事;鼓励儿童与同伴玩耍,开口说话,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参加教育训练的人员应保持一致,绝对避免体罚,亦不可言语过激。干预内容:大运动(跑,走,坐);精细动作(抓握,书写,协调活动);适应性行为(视,听,辨别颜色和形状);言语(发音,表达,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生活自理,人际交往技巧);像普通儿童一样学习普通知识。4补救改善:教育是第一个可行的有效手段。训练轻度智力迟滞者的传统办法是建立康复机构和福利工厂。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格结构严重不协调,从而表现出特有的认知方式、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的特殊模式,且对环境适应不良,社会功能蒙受严重影响,以致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也使自己感受痛苦。其异常表现通常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可持续到成年,甚至保持终身。1特征:人格障碍一般是在没有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情况下,出现人格的严重缺陷,表现出人格严重偏离正常或人格发展的内在严重不协调;对环境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其突出表现为社会职业功能缺损和难于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使自己感受痛苦;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把自己的遭遇归咎于外界因素;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够明确,容易受情绪冲动、偶然动机或本能欲望的支配,且自控力较差,因而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或违反社会伦理道德;情感情绪发育不成熟,极不稳定,自我调控能力差;人际关系失调,难以和他人相处;人格偏离或人格结构的内在不协调都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不易改变;人格障碍的发展虽难以确定明确的起始时间,但它的发生一般是从早期开始,在儿童青少年期即有所表现。2儿童早期教育及家庭因素:早年精神创伤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和谐及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不良教养方式的影响。3,ICD10关于人格障碍分为:偏执型(对挫折和拒绝十分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依不饶或持久怨恨;多疑且带有弥散性;好斗争;病态性的嫉妒;自视过高;认为周围有人搞阴谋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类分裂样(不能享乐;情感淡漠;对赞扬或批评均无反应;对异性不敢兴趣;沉湎与幻想,孤独的活动;无知心朋友;不遵守社会传统习俗且行为怪异);反社会型(对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没有责任心,不顾道德准则和社会规章;不能与人维持长久的关系;对挫折的耐受性低;无内疚感;总为自己辩解而责怪他人;持续存在的易激怒);冲动型(常有突如其来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事先无计划;心情不可预测;容易暴怒或激情;不能控制行为的爆发;易与人争吵打架;不能坚持没有报酬的行动);戏剧型(自我戏剧化,情绪表达过分;易受暗示和他人的影响;情感肤浅;自我中心,自我放纵;渴望得到赞赏;追求刺激与兴奋;为了个人需要经常玩弄手腕,戏弄别人);强迫型(优柔寡断、过分谨慎;完美主义且过分注意细节;过分认真顾虑多端;拘泥迂腐因循守旧;刻板固执;常有厌恶的思想或冲动闯入意识;必须老早就对其一切活动做好计划,并不厌其繁)焦虑回避型(持续且弥散性的紧张不安感;习惯性的注意自我体验,或自卑感;不断渴望被别人所接受和欢迎;对批评和反对意见过分敏感;避免甚至拒绝与人密切交往;对可能的危险估计过于严重,倾向于恐惧和回避;生活方式拘谨);依赖型(怂恿和允许别人在人生重大事件上代负责任;个人需要服从于所依赖的人的需要;对所依赖的人不提任何即使是合理的要求;自认无能并缺乏精力;害怕被抛弃;在亲密关系终结时有感到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遇逆境时有把责任完全推给他人的倾向)。4人格障碍可以成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人格障碍因素与精神刺激因素在神经症发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如果与某种神经症相关的人格障碍特征越明显,则只要有较轻微的精神刺激因素即可致病,相反,相关的特征越不明显,则致病的精神刺激因素就要越强烈才能起作用。精神病症状与人格障碍的鉴别:作为神经症或精神病症状可通过治疗(更多的是药物治疗)去消除,但作为人格障碍的表现,治疗(包括药物)则是很难消除的。意义:有相当把握来推断病人的预后最后可恢复到什么程度。5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缺乏做人的良心和道德感;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生活无计划,人生无目标;人际关系失调;无视社会权威;行为模式倾向于冲动攻击和破坏型。班杜拉提出的行为治疗方式可分为三个步骤:撤除反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如果可行还可以对行为施以惩罚;撤除不良行为的样本,以良好的样本取而代之,并有系统的安排奖赏或强化物,以激励其效仿良好的行为;随着患者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后,则按次序的撤除物质的奖励,把强化作用从外在环境的支配逐渐转换为患者自行支配,帮助其发展自己的内在调控能力。顺利进行矫治措施的必备条件是有控制的治疗环境。性行为障碍:包括性心理障碍(性变态)和性功能障碍。1正常性行为:对象发育成熟的异性;方式以性器官为活动中心。2性变态: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表现的以异常性行为(对象和方式)作为满足需要而影响了正常的性行为。3性变态包括:易性症、易装症、恋物症、窥阴症、露阴症、挨擦症、性施虐症与性受虐症。4着异性服装对易装症患者来说,可能具有缓解紧张、调整情绪的作用,当其穿易装行为受阻时可引起明显的不安情绪。5男性的性欲更容易受视觉刺激,而女性则更容易受触觉和听觉的刺激。心理学把露阴行为看做是性心理发育停滞,患者以童年幼稚的方式来满足性欲。6性施虐症:指通过给性伴造成身体或精神的痛苦来满足性欲的一种性心理异常,多见于男性。机制:有过其性兴奋或性高潮的体验与给人的痛苦的行为连在一起的经验,形成条件反射;对性持有负性的否定态度,压抑性兴奋;羞怯、自卑、被动,甚至性欲不强,只有借助于施虐的暴力行为才能引起性伴的强烈情绪,最终引起的自己的情绪兴奋和性高潮。7性受虐症:指通过接受性伴侣施予的痛楚和屈辱而引发性欲并得到性满足的一种性心理异常,多见于女性。机制:是对受压抑、挫折和失败的反应,是失望、内疚和罪恶感的表现,而性行为中的受虐和遭受的痛苦往往可以减轻和抵消他们内心的有罪感,受虐带有赎罪性质。8同性恋:原因:遗传假说、病态家庭说 治疗:严厉惩处认为是疾病,需要矫治逐渐认可特殊的生活、行为方式,无需干预只有伴有焦虑、抑郁、内心痛苦者纳入精神障碍,需要治疗和改变。9性功能障碍的类型:性欲障碍(性冷淡)、性兴奋障碍(阳痿、冷阴)、性高潮障碍(早泄、不射精、女性性欲高潮缺乏)、其他性功能障碍(阴道痉挛、性交疼痛) 治疗原则:全面掌握夫妻双方相关的性解剖、性生理、性心理和性行为的资料;强调性活动是一种自然本能活动的观点,消除对性行为的恐惧;夫妻双方共同参与治疗;注意其他方面的性和非性的问题;保密。神经症:是对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特点: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症状复杂多样,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他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一般能适应社会,其行为一般能被人接受,但其症状妨碍心理和社会功能;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常要求迫切治疗,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惊恐障碍临床表现过程:突然产生,10分钟左右达到症状高峰,最主要的精神症状是极度的恐惧,好像即将死去或失去理智,且患者不知道恐惧的来由。同时伴有许多急性发作的躯体症状。由于发作时过度换气,可能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发作通常持续2030分钟,少有超过1小时。注意力不能集中,言语困难或记忆力受损,抑郁、人格解体症状。治疗解释:心理治疗(指出它是一种心理疾病,非器质性病变也非性格弱点;向患者保证可以得到有效地治疗;告诉患者惊恐障碍症状表现形式的特点;指出药物是纠正生物学方面异常的一个手段,仅需暂时服用;应让家人一同参与治疗,避免过度保护)药物治疗(三环类抗抑郁剂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恐怖症: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发病机理:(心理分析论)恐惧是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反应,而焦虑的产生根源在于无意识的本我冲动;(行为理论)基本假设所有的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认知理论)恐怖症的患者总是高估所害怕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过分担心某一消极事物将会发生。临床表现:广场恐怖症(恐惧症状,恐惧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回避行为)社交恐怖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特殊恐怖症(对存在或预期中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恐惧。以儿童常见,接触特殊对象时感到焦虑甚至出现惊恐,可伴有某些植物性神经症状,病人有回避恐怖情境的习惯,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怖情境的难易程度)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行为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是逐级暴露法和系统脱敏法,目前治疗社交恐怖症最常用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广泛性焦虑:生物学因素:GABA功能低下。恐怖与焦虑不同成因(心理分析学派):焦虑的根源是无意识的,患者意识不到焦虑的真正原因。恐怖症患者成功的运用了防御机制,以某些外在对象代替了焦虑;GAD患者没有形成合适的防御机制,无法成功的压抑自己的焦虑,从而使得焦虑几乎持续存在。认知理论认为不可控的知觉是焦虑的核心特征,对危险的过度评价,倾向于对信息作出有危险含义的评价,从而加重焦虑。临床表现:经常和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具体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心理治疗:(心理分析理论)GAD的产生是由于被压抑的心理矛盾冲突,因此应帮助患者认识到冲突的真正根源;(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相对明确的焦虑情境,放松训练难以明确焦虑的对象和情境;(认知疗法)治疗要点是改变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危险评价和教会患者应对的技巧。药物治疗原则:由低剂量起步,然后逐渐增加至治疗量。强迫症:1来源: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与之相关的防御机制是隔离、反向形成和抵消;行为理论则以两阶段学习理论解释症状发生和持续的机制;认知理论认为,常人与患者的区别在于患者有更强烈的对抗念头或不能接受某些想法。强迫观念和行为的临床共同点: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完全能够察觉;症状具有“属我”性,即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愿”;症状往往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患者明知症状表现不合理,但难以摆脱;患者往往采取相应的对抗性行动。临床类型与具体表现: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情绪、强迫意向)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念头;强迫行为(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对抗性或控制性强迫行为)。行为与认知疗法要点:(行为)脱敏疗法、反应预防、冲击疗法、厌恶条件化疗法;(认知)基本目标是重新分配注意力、恢复认知过程的平衡,建立一个更合理更灵活的思维世界。常用技术:挑战强迫性的思维、思维阻断技术、挑战消极的自动式思维。氯丙咪嗪目前已成为治疗强迫症的标准药物。躯体形式障碍: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躯体症状是对他人的攻击和敌意被转换成内在主诉,躯体症状并在无意识中为患者提供了两者获益(满足本能,减少焦虑;得到同情照顾)。认知观点认为,此类患者是一种伴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认知或知觉障碍。纳米亚则用“述情障碍”的概念来解释这类问题。表现类型: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疑病症患者的症状不是假装的。神经衰弱:指一种以精神易兴奋又易疲劳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生理病理基础:大脑内抑制过程的弱化,表现为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有联想和回忆增多且杂乱,注意力涣散,感觉过敏,疲劳和皮肤感觉过敏是常见症状,情绪症状主要有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心理生理障碍主要有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其他心理生理障碍等。癔症:是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1人格基础特点:高度的自我表现欲;情感反应强烈而易变;高度的暗示性;丰富幻想性。2发病机制: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癔症症状是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象征性表现。行为理论认为其可用条件反射原理和模仿学习来解释。3解离症状:表现为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意为把引起心理痛苦的一些意识活动从整体的意识活动中分离出去,称“癔症性精神障碍”;4转换症状:以躯体的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为主,常为心理的痛苦和焦虑转换为躯体症状的结果,称“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症状的四个特点:躯体症状是由生活事件和情绪诱发;躯体症状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基础;躯体症状出现后,病人回忆不起引发的生活事件,似乎已完全转换为躯体症状;病人对躯体症状抱漠不关心的态度。5癔症与神经症区别:癔症患者常没有自知力,又常生活于幻想之中,不能区分主观体验与外在现实,也常有不同于其他神经症的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如意识改变等。6癔症性精神障碍包括:情感爆发、意识朦胧状态、癔症性遗忘、疏离综合症、多重人格、刚赛尔综合症、癔症性附体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障碍包括:痉挛发作、肢体的震颤和肌阵挛、瘫痪、言语运动抑制。7疏离综合症表现为对自我的疏离感时称人格解体,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疏离感时称现实解体或“非真实感”。8刚赛尔综合症典型症状四个特点是:不能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处于意识朦胧状态,常有幻觉、情绪障碍和转换症状等;起病时有明显的精神创伤诱因;突然出现,突然恢复;恢复后对发病经过不能回忆。其突出特点是对问题的近似回答。应急相关障碍:是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与神经症的显著区别:应急相关障碍的发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持续的不愉快处境有明显的关联,没有应激因素的存在,障碍就不会发生,而神经症的发生与发展往往不完全取决于心理应激。心理治疗初期目标:减轻焦虑,缓和痛苦;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行为治疗和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是首选方法之一。心境障碍: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情感处于强烈、持久的正向或负向状态,超过了对生活事件应激反应的程度,从而造成不良适应。躁狂抑郁症是以情感活动过分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疾病,1临床特征为单相或双相发作性的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反复出现,两次发病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2躁狂状态的突出表现首先是情绪高涨,其次是思想奔逸,再次是行为活动明显增多,临床分四型:轻躁狂、急性躁狂、儋忘躁狂、慢性躁狂。3抑郁状态显著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等,临床分四型:轻性抑郁、急性抑郁、木僵性抑郁、慢性抑郁。更年期忧郁症:特点:在更年期首次发病;心理异常以情感忧郁、焦虑和紧张为主;大多数病人伴有失眠、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本病在情感性精神病中约占1|3,且女性多见。一般起病缓慢、并且逐渐发展,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焦虑忧郁和紧张不安,没有明显的思维障碍和运动性抑制,病人在焦虑忧郁背景上可以出现自责自罪观念。儿童心理障碍:1研究儿童心理障碍应注意发展的概念和儿童心理障碍的分类。只有当儿童的行为问题表现过分突出或在不适宜的年龄阶段出现或延续时间过长时才有病理意义,有些问题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不必过分关注。2幼儿的厌食常是由于家长对儿童的进食过分关注和不适当的教养方式引起的。少年的神经性厌食常鉴于1218岁的青少年,95%为女性,有长期拒食,影响生长发育,可伴有低血压,下肢浮肿等,严重者可引起慢性病有20%病人死于本病或并发症。对遗尿的防治方法有排便训练、心理治疗、特殊防治法。2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注意障碍、活动过多、情绪不稳,行为不良、学习困难,心理社会因素:经济过于贫困,住房过于拥挤,家庭不和,父母的性格不良或心理异常,对子女教养方式不当,儿童长期寄养在不良的家庭中。其家庭和环境的不良因素有:单亲,或在缺少温暖的环境下长大;家长和老师对儿童要求过于苛刻,使其精神过度紧张,情感压抑;家庭的过分溺爱,使其缺乏自制力的发展。最好的治疗是帮助他们学会适应而不是治病,常用药物有中枢神经兴奋剂,a2受体刺激,三环类控抑郁药。3儿童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临床表现特点:社交障碍、言语障碍、刻板的仪式化行为方式、智能偏低。大多数专家倾向于教育训练和心理治疗辅以药物的对症治疗。结构治疗的目标是使患儿增加刺激的数量和变化性,认识自己,建立于环境的联系。4学习障碍原因理论:神经系统缺陷、注意力缺陷、信息加工理论。三种援助:躯体性、视觉性、听觉性援助,过三关:幼儿期的运动和通信能力,学龄期的学力,青年期的社交能力关。5儿童焦虑症的三种焦虑反应昼夜、慢性、疑病焦虑。儿童恐怖症表现为强烈的全神贯注的沉湎于对可怕刺激或情境的恐惧。6儿童强迫症与成人不同:不像成人那样典型和分化,同时包含很多症状,多有内向、强迫的人格特点,平时生活有严格的道德标准。儿童的强迫观点多为社会和父母不允许,且并不会保密,而是让父母参与,回答问题,满足其强迫愿望。7行为学派认为儿童抑郁症是由于环境中缺乏足够的阳性强化刺激所致。老年心理障碍:1特点:病因不单一,复杂且多样;容易产生与脑组织退化相关联的综合症;多半有躯体疾病;症状极不稳定,有时变化无常;环境因素会对障碍的经过产生明显影响。2分类:老年期脑器质性心理障碍、功能性心理障碍、神经症和人格障碍。3老年期痴呆包括: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性痴呆;早老性痴呆包括:阿尔采默病、匹克氏病、克雅氏病。4脑血管性痴呆初发症状为脑动脉硬化的三个症状:头痛、眼花、记忆力衰退,基本病理变化是脑动脉硬化,最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改善脑血循环及脑代谢药物,有时可奏效。5阿尔采默症的病程发展:遗忘期、混乱期、痴呆期,但始终贯穿的根本症状是进行性痴呆。6老年期神经症包括:老年疑病症、焦虑症、强迫症,其中前两者更常见。疑病症表现:过分关注自己躯体变化,或特定器官的功能等状态,尤其是消化系统的变化非常敏感。怀疑自己患有严重的疾病甚至是绝症,多次要求医生检查。虽检查结果未见异常,但仍不相信,忧心忡忡。7老年期心理保健应注意:正确对待衰老,减轻心理负荷;认识角度改变,适时调整角色行为;情绪安定乐观;从实际出发,丰富生活内容;充分取得晚辈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