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理论探究,产业经济学论文.docx
-
资源ID:73290082
资源大小:20.3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理论探究,产业经济学论文.docx
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理论探究,产业经济学论文一个国家应如何调整其经济构造,当前学界的主流看法是要顺应 配第-克拉克定理 ,逐步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提升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本文的研究将证明: 配第-克拉克定理 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的规律,真正决定构造演进的普适性规则是 斯密-李嘉图定理 .同时本文以为,产业构造调整的主体是企业而非,但在构造调整的经过中也要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构造演进的阶段性规律 既然调构造绕不开 配第-克拉克定理 ,那么能否用这一定理来指导某个国家 地区 调构造,首要的问题就是明确该定理的约束条件,否则无视约束条件,在实践层面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定。而该定理的约束条件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回首 配第-克拉克定理 在学界是怎样提炼出来的。 从源头上讲, 配第-克拉克定理 来自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 William Petty 的(政治算术,而真正对其归纳并加以验证的是克拉克。1940 年,克拉克 John Bates Clark 出版了(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他以配第的研究为基础,对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产出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总结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演进趋势。之后,西蒙 库兹涅茨 SimonKuznets 、富拉斯蒂埃 Fourastie 和埃 索维 A. Sauvy 等都对产业构造变动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趋势给予了验证。 由此可见, 配第-克拉克定理 是根据经历体验事实归纳出来的规律,因而从科学的角度讲,它其实并不是定理,而是 定律 .众所周知,定理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理论命题,如勾股定理、科斯定理; 而定律则不同,它描绘叙述的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经历体验规律,如牛顿力学定律、开普勒定律。概言之,定理是一个 假言判定 ,固然有约束条件,但不受时空约束; 而定律要成立,就一定要受特定时空条件的约束。详细到 配第-克拉克定理 ,既然是定律,那么它与其他定律一样,也要受时空约束。可怎样理解该定理的时空约束条件呢? 本文以为,从时间维度看,此 定理 只存在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阶段,可称之为 发展阶段约束 而从空间维度看,该 定理 的适用范围要由分工范围决定,简称为 分工范围约束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下面两个方面的分析: 一 发展阶段约束 众所周知,配第-克拉克定理描绘叙述了劳动力和产值从农业向工业再向服务业渐次转移的规律,可事实表示清楚,这一规律并非人类社会的通则,而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发展阶段,至少工业革命之前这一 规律 就不存在。在 18 世纪以前的农耕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分工特别简单且只存在于家庭内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样在长达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没有产业分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 配第-克拉克定理 所揭示的趋势。 从 18 世纪 60 年代起,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社会转型。1767 年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发端,然后向整个欧洲大陆和北美地区蔓延。在工业化初期,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制造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通讯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服务业开场兴起,但服务业产值所占的比例较小。到 19 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 20 世纪 40 年代,英、法、德、美等老牌工业国纷纷开场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步进入工业化中期。这之后随着专业分工和生产方式的复杂化,工业部门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增加,直接促进了一些生产型服务业和消费型服务业发展。由此可见,从工业化起步到中期,产业构造演进确实符合 配第-克拉克定理 . 然而到了工业化后期,此定理就不能成立了。当前所观察到的事实是,欧美国家正在向制造业回归。以英国为例,21 世纪初服务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占到 70%,制造业仅占 10%,可就在这里时英国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困扰,于是开场大幅度压缩第三产业,强势回归制造业,并将已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工厂和生产线搬回国内,据英国制造商协会颁布的数据,约有 1/7 的英国生产商已将生产业务迁回本土。无独有偶,作为工业化头号强国,美国在进入 21 世纪以后服务业产值已占到 的 80% ,但在 2018 年底,奥巴马也提出 制造业回归 计划,声称不能过度依靠金融业和服务业,而鼓励发展传统制造业,使制造业重新回归经济主体。 其实从理论逻辑看, 配第-克拉克定理 也不是永远恒久的规律。配第当初之所以提出产业依次演进的思想,是由于他当时发现工业的收益率高于农业、商业的收益率高于工业。但这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随着时代变化会有所改变。根据经济学供求原理,一个产业收益率的高低与该产业的性质无关,而是与它所提供产品的稀缺程度有关。例如在工业化初期,人们温饱解决之后,对农产品需求下降而对工业品需求增加,工业品变得相对稀缺,因而工业收益率高于农业。到了工业化中期,工业品也基本知足,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文化、教育、娱乐等的追求,服务品相对稀缺,于是服务业收益率又高于工业。但服务品总有饱和的时候,一旦 服务品 不再稀缺,收益率也就不一定高于别的产业了。 二 分工范围约束 产业构造演进与分工息息相关,假如没有分工,新产业不出现,自然不存在构造演进问题。不仅如此,分工的范围也决定了 配第-克拉克定律 的适用范围,换句话讲,分工在多大的范围内进行,该定律就适用于多大的范围。 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假如分工范围只局限于某个地区,那么配第-克拉克定律就适用于这一地区。而一旦分工范围扩大,如地区内的分工扩展到地区间分工,配第-克拉克定律就不再适用于某地区,而只适用于整个国家。以英国为例,在 19 世纪中期,固然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络还不够严密,但英国的不同地区间已构成了产业分工。从整个英国看,农业和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从32% 和 23% 变为 22% 和 34% ,其构造演进趋势符合 配第-克拉克定理 ,但地区的构造却各不一样。如伦敦主要以商业和金融服务为主; 曼彻斯特则以发展棉纺织业为主; 而在西南半岛的德文郡则重点发展农业。 同样的道理,当分工范围扩大到全球,即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广泛的国际分工时,配第-克拉克定理也就不再适应于某个国家,而是反映了全球产业变化的整体趋势。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世界贸易空前繁荣,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已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正如火如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却呈现出不同的产业分工格局。比方美国以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英国重点发展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类服务业; 德国主要发展汽车、大型机械等制造业; 日本重点生产终端消费品。 二、斯密-李嘉图定理: 构造演进的普适性规则 很显然, 配第-克拉克定理 反映的是特定发展阶段的规律,那么一个国家的构造演进能否存在普适性的规则? 对此笔者以为能够从分工的角度来研究。实践表示清楚,一个国家的构造演进与它的主导产业定位有关; 而主导产业定位,则是一个国家在介入国际分工时所作的权衡。这样看,分工的基本原则其实也就是构造演进的普适性规则。 关于分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 Adam Smith 提出的原则是立足绝对优势 与别人比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优势 ; 而李嘉图 David Ricardo 进一步将绝对优势拓展为比拟优势 自个跟自个比的相对优势 .后来又有学者对分工理论进行了阐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Heckscher和俄林 Ohlin 共同提出赫俄模型;1990 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 Porter 又提出了所谓 钻石模型 .但无论 赫俄模型 还是 钻石模型 ,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密和李嘉图,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对绝对优势和比拟优势进行了阐释。 笔者以为,斯密与李嘉图固然未将其分工理论作为定理提出,但其实却是一个定理。只要将此理论的约束条件加以明确,就完全能够当作定理来用。综合斯密与李嘉图的思想,能够将该定理表述为: 假设商品 服务 贸易的交易成本为零,一个国家 地区 按自个的绝对优势或比拟优势介入分工,其结果不仅对这个国家 地区 有利,而且能够增进社会整体福利。 对此可以称为 斯密-李嘉图定理 .将 斯密-李嘉图定理 作为一个国家构造演进的普适性规则,有三点需要十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