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理论视角下史诗《亚鲁王》的学术定位,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
-
资源ID:73293924
资源大小:23.12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术理论视角下史诗《亚鲁王》的学术定位,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
学术理论视角下史诗(亚鲁王)的学术定位,少数民族文学论文苗族史诗(亚鲁王甫一问世便引发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充分讲明了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是一件令人高兴的大好事。但在令人高兴之余,也潜伏着令人担忧的忧思,那就是:不仅包括(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民族报等国内主流媒体,而且连篇累牍的学术论文都不约而同地冠之以 英雄史诗 之名。笔者以为, 英雄史诗 这一标签不能囊括(亚鲁王作为口头史诗的本质特征,只不过是对西方史诗话语的简单移植。本文拟从学术学理角度对史诗(亚鲁王的学术定位进行初步讨论,以就教于方家。 一、 英雄史诗 概念的学术考察 众所周知,史诗概念肇端于西方。史诗在希腊文里是Epos,原意是 平话 或故事,后来引申为口头流传的叙事诗,或口头吟诵的史诗。英文中的epic来自希腊语的epikos和拉丁语的epicus,从词源学来看,它与古希腊语的epos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在西方,史诗指的是描写英雄业绩的长篇叙事诗,这是由于西方的史诗观念是以荷马史诗为范例建构起来的。西方学界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维柯,直到黑格尔等,二千余年来对荷马史诗的研究纵贯整个西方的学术批评史,荷马史诗因此成了西方叙事诗的典范,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源头。 荷马时代,是一个英雄时代,一个凭勇力竞争和拼搏的时代。由于荷马在史诗中再现了当时希腊各民族盛行的惨无人道的风俗,如阿基琉斯拒绝埋葬在战场上被打死的敌人的尸首,而任其由狼狗吃掉,柏拉图由此在(理想国中盛赞荷马天生具有崇高的玄奥智慧。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是西方文学理论的开山之作,雄霸西方诗学界二千余年。在(诗学中亚里斯多德提出,只要荷马才会制造诗性的谎话,即 把谎话讲得圆 ,并劝告悲剧诗人选择兄弟之间的斗争作题材。贺拉斯则称赞荷马笔下的崇高的英雄人物性格没有人能模拟。维柯的(新科学是早期民族学与人类学最重要的着作之一,华而不实用较多的篇幅对荷马史诗进行了评论。维柯以为, 荷马在英雄史诗方面具有无比的才能 , 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诗人,是一切崇高诗人中最崇高的一位 。 1P421在古希腊,只要英雄才能沐浴到荣誉的光芒,因而,在古希腊语里,英雄就叫做荣耀者。英雄的特征就是凭英勇获得财富和荣誉。他将阿基琉斯视为古希腊最大的英雄,代表了英雄所有的一切英勇属性:暴躁、固执己见不饶人、凭武力夺取一切。 十分值得指出的是,19世纪德国的大美学家黑格尔把荷马史诗作为史诗的范本,根据荷马史诗来总结史诗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后世史诗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首先,黑格尔将战争英雄观强调到极致。在他看来,战争主要表现的是英勇,因而英勇是十分适宜于史诗的题材。 用战争情况做史诗情节的基础,就有广阔丰富的题材出现,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事迹能够描绘叙述,华而不实起主要作用的是英勇 只要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战争才真正有史诗性质 。 2P137-138 战争情况中的冲突提供最适宜的史诗情境,由于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发动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由于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护自个。这个原则适宜于大多数史诗 。 2P135在黑格尔看来,即便讲述奥德修斯回家的故事 (奥德修纪再现的也是一种战争。其次,宣扬欧洲的史诗、文学和文化优于一切的欧洲中心论。 黑格尔将史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象征型的东方史诗,募仿型的希腊罗马古典史诗以及基督教各民族半史诗半传奇故事式诗歌。他断言,在东方,中国没有自个的民族史诗。有史诗的印度又如何呢? 印度史诗还不能彻底表现出神与人的真正理想的关系,由于它处在象征式的想象阶段,华而不实人这一方面尽管过着自由而美妙的现实生活,却被挤到不重要的地位,人的个别行动时而表现为神的具体表现出,时而表现为一种终归消逝的次要因素 。 2P154 只要希腊才有完备的或正式的史诗,它的实际作品也最符合艺术的要求。 2P181 史诗和雕刻都在希腊原始时代到达过去没有人超过,将来也不会有人超过的完美高度。这并不是偶尔的。 2P182 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诗艺才初次把我们带到真正史诗的艺术世界 。 2P187从上面的引述能够看出,黑格尔的欧洲中心论是明目张胆的。叙事诗,是多方面加以表现的英雄故事,包括神话、传讲、民间故事与历史 。 3P225从上面的梳理,我们能够发现,在西方学界,言史诗仅有英雄史诗,舍此别无其他。这种英雄史诗有两大要素,一是民族战争,一是英勇。诚如黑格尔所讲,只要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战争才具有史诗性质。这种民族战争讲到底是希腊人远征亚洲人的战争,是欧洲人对亚洲人的胜利。 过去民族的史诗都描绘西方对东方的胜利,也就是欧洲人的权衡力和受理性节制的个性对亚洲的组织简陋,联络松懈,貌似统一而经常濒于瓦解的那种宗法社会的耀眼浮华的胜利 假如人们想跳出这个框架,那就只要面向美洲 。 2P140所谓 英勇 ,即是讲,史诗通过叙述传奇式的英雄故事塑造嗜血的英雄形象。美女、黄金、三脚锅、矛以及战争装备,是战争的战利品,是价值的象征。在(伊利亚特12卷中,萨尔泊冬对格劳科斯所讲的一番话清楚明晰地表示出了英雄的内涵,在宴会席上他们坐在最上等的位置,被供奉最上等的酒馔,他们拥有最上等的土地,这都是由于在最前线的战斗中表现出英勇所致。在荷马的世界,重要的不是遵守游戏规则而是输赢和荣誉,别人对你的看法远比你对自个的看法重要,而名声和荣耀只要在战场上的厮杀与被杀中才能实现。荷马的英雄是那些甘愿、英勇地面对死亡的人。 二、 英雄史诗(亚鲁王 :西方史诗话语的简单挪用 西方在建构自个的文学观念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中国还有文学,甚至比它的历史更长、更悠久,而且成果更有独特的辉煌,我们用的是一种错位了的、从西方的经历体验中产生出来的文学观 。 4P9在史诗研究领域尤其如此。如上所述,西方的 英雄史诗 概念完全是以荷马史诗为基点建构起来的,他们在建构 英雄史诗 概念的时候竟然还不知道中国有史诗存在。我们的研究者言必称希腊,孜孜以西方的史诗观套用到中国的史诗,全然不顾中国疆域辽阔、文化生态多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难免不出现盲人摸象的尴尬。 口头史诗(亚鲁王唱述了古代苗族亚鲁王国幅。其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幅讲述了亚鲁王为了保证族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了族人们过上牢固富足的日子,设身处地地关爱民生冷暖的事迹。如发现盐井之后,为了熬制生盐,王后王妃们砍柴、挑水,亚鲁王亲身造钢锅、铸铁锅、打柴刀,制斧头,箍水桶,削扁担,经过一次又一次试验之后,终于熬出生盐。亚鲁王领族人昼夜迁徙的理想就是找到平坝子耕地,并且每次迁徙都是携家带眷,肩挑麻种,无论迁徙到哪里都要开开荒地种构皮麻,走到哪里都要把铁匠铺建到哪里。种种事迹表示清楚,亚鲁王伦理精神的核心是家国意识至上,保卫国土和臣民,关爱民生。 三、活态性:(亚鲁王最根本的特征 既然挪用西方的 英雄史诗 概念不能概括(亚鲁王的本质特征。那么,怎样给史诗(亚鲁王定位呢?西方的史诗,从(伊利亚特、(奥德赛到(贝奥武甫、(尼伯龙根之歌、(罗兰之歌,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由于较早地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经典化的经过,成为了古典文学的一部分,如今已不在民众中口头展演了。当历史的车轮辗转到21世纪,工业化、城市化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亚鲁王作为苗族文化生活的 活态 文化大典,仍然在麻山地区的民间传唱。因而,从根本上来讲,活态性才是史诗(亚鲁王最根本的特征。 与其他史诗不同的是,(亚鲁王具有鲜明的仪式性,是一种仪式的文学。苗族史诗(亚鲁王一般在苗族丧葬仪式中面对亡灵唱诵,并与仪式的步骤严密结合,目的是要通过歌师的唱诵,让逝者沿着亚鲁王迁徙征战的旅途,返回祖灵亚鲁王的所在之地。麻山苗族的丧葬礼仪,程序冗杂,一般要经过报丧、入材、守灵、节甘、做客、埋葬等环节,各环节均要举行大小不等的仪式,史诗(亚鲁王在特定的时空场域中展演。展演时, 褒谋 面对死者,要随身佩戴一系列的道具,如身穿苗族传统的长衫,头戴斗笠,头帕里装上稻谷,手提一只鸡,脚穿铁鞋铧口,肩上扛着长剑,口中含着银币等。除此之外,在展演经过中,还要配以木鼓、铜鼓、牛角等神器。不难看出,史诗的展演经过是口头唱述和巫术动作的有机结合。 史诗(亚鲁王的展演场合分屋内和屋外两个场景,在屋内主要演唱主体部分,即与 亚鲁王 有关的历史或故事。一般先介绍祖先的来历,再介绍亡人事迹,把亡人的事迹与亚鲁王的故事严密联络起来,目的是指引亡人能够顺利找到返回祖先的途径。屋外展演的砍马或砍牛仪式具有十分神圣的意义。对于麻山苗族而言,人死之后,假如不是凶死,都要举行砍马或砍牛仪式进行祭祀,这种仪式又称为 砍利 。 砍利 一般在出丧的当天进行。届时,孝子双膝跪地,请舅公或女婿砍牛,施行者用砍牛刀或铁棒、木棒砍牛。待牛失去知觉之后,用刀将牛的喉咙割断,孝子们则将牛肉连皮带肉割开,分成几大块,将牛的后腿分给舅公或女婿,其余的则分给前来悼念的亲友,内脏招待客人。牛被砍倒之后,孝子伏在牛尸体上痛哭,这是哭丧的人群最悲伤痛苦最悲伤的时候。将牛砍死后,还要在牛的鼻子上插三盆腔草,表示牛还活着。在砍马或砍牛经过中, 褒谋 要唱述(指路经。苗族丧葬祭祀仪式的砍利,目的是为了送给死者在阴间使用。因而,从根本上讲,传统的丧葬仪式才是史诗(亚鲁王传承千年不衰的深切厚重社会基础,一旦离开仪式展演,(亚鲁王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和土壤。因而,(亚鲁王能够讲是活在民间仪式中的文学。 与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汉族史诗(黑暗传不一样的是,这些民族皆有民族文字,流传的史诗都有手抄本。由于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历史上(亚鲁王从未构成写定的书面文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而世代相承,因此流传于麻山地区的(亚鲁王既无文字,也无手抄本,完全靠歌师世代口耳相传,实实在在地以 非物质 状态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亚鲁王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以仪式展演为主要生存形态,因此是一部活态史诗,一种活态的口头叙事文学,一种活态的传统文化。这部活态史诗至今仍在麻山地区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学家格尔兹讲: 在仪式里面,世界是活生生的,同时世界又是想象的,然而它展演的却是同一个世界。 5p112仪式作为 传统的储存器 和 原始文化的遗留物 积淀了大量的原型元素和历代的文化要素,因此不仅具有储存历史的功能,也具有社会记忆、历史记忆的功能。在麻山苗族的葬礼上展演史诗(亚鲁王不单单是个人行为或家族行为,而是整个族团的一次大聚会。前去吊唁的死者亲属当天要将所在村寨的亲友一同带去吊唁,一支吊唁队伍少则二三十人,多的甚至到达上百人。在丧葬仪式中, 褒谋 在已故祖先们的见证下,面对亡人与生者唱述族群的历史、祖先的故事。这种仪式成了人类社会实践的经历和经历体验的表述,它将从远古原始社会直到今天的传统价值、种种民俗与知识深深地印在族人们的心坎里,进而成为聚拢族人关系和凝结秩序与文明的精神气力。 苗族史诗(亚鲁王固然再现了亚鲁王征战的场面,英勇善战的性格,但是, 英雄史诗 只是解读(亚鲁王的一个维度,而不能囊括其作为口头史诗的本质特征。在苗族丧葬仪式上面对亡灵展演的史诗(亚鲁王是一种活在民间仪式中的文学,它以仪式展演为主要生存形态,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活态性 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以下为参考文献: 1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 下册朱光潜译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3英卡顿.文学术语词典M.伦敦:伦敦出版社,1979. 4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J.文学评论.2005,3. 5Geertz,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6 朱炳祥.何为 原生态 ?为何 原生态 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