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诗歌诗句中的爱情隐喻共性探讨,比较语言学论文.docx
中德诗歌诗句中的爱情隐喻共性探讨,比较语言学论文自乔治 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 约翰逊Mark Johnson发表其着作Metaphors We Live By并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简称 CMT 以来, CMT 掀起了隐喻研究的热潮。莱考夫和约翰逊以为隐喻不仅存在语言中,也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中.他们一反传统隐喻观点,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 情感作为人类普遍、基本的经历体验,并非难以言状,而是蕴含丰富内容。爱情是人类最长远、最神秘的情感之一,也是诗歌的永远恒久话题,古今中外,都有无数诗人不吝笔墨去描绘爱情。为了使人类的这一体验更生动形象,诗人常将它隐喻化。而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以隐喻为认知机制,参照空间方位,或详细有形的实体,十分是人体本身来表示出情感概念的.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在 映射论 的基础上,以中德爱情诗歌为语料,对中德爱情诗歌中的隐喻进行比照分析,重在寻找一样之处,试图借此进一步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认知共性。 二、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是由莱考夫和约翰逊于1980年正式提出的,他们以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工作机制是 映射论 ,Lakoff等人以为隐喻的每一个映射经过都有其内部构造-始源域和目的域,是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的经过,比方在 argument is war 争论是战争中,通过 战争 去理解 争论 ,华而不实 argument 是目的域, war 是始源域,始源域概念化了目的域,同时一个目的域往往有不止一个始源域。 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Lakoff还将隐喻分为了构造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构造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构造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议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议论另一个概念。 比方 time is money 时间是金钱, love is journey 爱情是旅程等等。方向隐喻是指概念由 上下、高低 之类的方向概念为基础构建起来的。 光明、喜悦、高兴、将来、更多 是 上 , 黑暗、难过、悲戚、已经知道、失控 是 下 ,而道德和社会地位则有高低之分。 实体隐喻是指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视为有形的实体, 进而能够对其指称、量化和辨别特征。情感隐喻绝大部分属于实体隐喻,人类情感之一的爱情亦是如此,如 love is bird,loveis plant 等。 三、中德诗歌中爱情隐喻的一样特征 爱情是诗歌的三大主题之一,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却从不曾被透彻认知,一直以来爱情诗歌的创作也从未间断。为了充分阐释爱情这一抽象概念,诗人常借助隐喻,用详细或抽象的事物指代爱情,同时也展示本身对爱情的认知方式。通过与比拟中德爱情诗歌,我们发现中德诗歌的爱情隐喻对始源域的选择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类似性,详细表现如下: 一爱情是植物 爱情本身是抽象的,诗人们为了愈加形象地呈现它,往往会采用具象的物体,植物便是华而不实之一。例如鲜艳的玫瑰象征着热烈的爱情;红豆代表诉讲不尽的相思情;梧桐诉讲了相偎相依、隽永深沉的爱语等等。中德诗歌中都有 爱情是植物 的概念隐喻。例如: 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2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君知否。 4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5Wenn Ros und Lilie der Sommer bringt, erdoch vergebens mit Liebchen ringt. 6Das sind die liebchen Veilchen, die ich zumStrau erkor. 7Die Myrte still und hoch der Lorbeer steht. 8Unter der Linden an der Heide wo unserbeider Bette war. 二爱情是鸟 冲动与激情赋予了爱情活力,而不离不弃的相伴保证了爱情的绵延。鸟儿永不疲倦地歌唱爱情的瑰丽,充满了活力,它们相互间无需多言的陪伴也羡煞旁人。中德诗歌中都有 爱情是鸟 的概念隐喻。例如: 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0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作仙。 1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12天泉水暖龙吟细,露畹春多凤舞迟。 13So liebt die Lerche Gesang und Luft. 14Und vor deinem Fenster soll klingen dasLied der Nachtigall. 15As alle Vgel sangen, da hab ich ihrgestanden mein Sehen und Verlangen. 三爱情是星体 诗人常选择日月星辰作为其爱情的见证,同时日月星辰这些星体也是他们诗中的隐喻-爱情的热度与太阳的温度、爱情的纯洁与月光的皎洁、爱情的不渝与星辰的永远恒久就是华而不实三组映射。这些星体体积庞大,影响广大深久,是爱情宽度与深度的概念化。中德诗歌中都不乏含有 love is star 的详细诗句,即 爱情是星体 的概念隐喻。例如: 1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7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18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19Ich denke dein, wenn mir der SonneSchimmer vom Meere strahlt; Ich denke dein, wennsich des Mondes Flimmer in Quellen malt. 20Der Mond scheint klar und rein, ich singund mchte weinen! 21Wie die Sterne leuchtend, wie ugleinschn. 四爱情是旅程 旅程艰苦,一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出发点坚持走到终点可谓困难重重,还常伴有热情逐步减退,徒生畏惧的情况。可途中如画的风景使得这场旅途意义非凡。爱情亦是如此,有起点、终点,更有困难险阻,却也能品味苦涩而甜蜜的心情。 love is journey 即 爱情是旅程 ,将旅程中的 起点、终点,路途漫漫 等概念映射到 爱情 这个目的域中。中德诗歌中都有诗句表示出这一概念隐喻。例如: 2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23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4Ach! sie regt in ihrem Lauf, so wie deine,meine Schmerzen. 25Ich sehe dich, wenn auf dem fernen Wegeder Staub sich hebt. 五爱情是梦 梦看似虚无缥缈,却也有反映现实的含义,有的梦天马行空,有的梦基于生活,也有好梦、噩梦之分。总的来讲,梦是朦胧的,总隔着一层轻纱,似真非真,若隐若现。爱情则有撩拨人心,却捉摸不定之感,让人们患得患失,或带来苦闷,或带来喜悦。把 梦 这一始源域映射到 爱情 上,很好地将爱情概念化了。中德诗歌中就有 love is dream ,即 爱情是梦 的概念隐喻。例如: 26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27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 28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29Trumend, wie im halben Schlummer, wandleich bei Tag. 30Verblichen und verweht sind lngst dieTrume, Verweht ist gar mein liebstes Traumgebild . 四、中德诗歌中爱情隐喻的不同 在中国,人们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都受着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是关于处世的哲学,重于今生该怎样度过,并没有来世之讲。道家则以 道、无、自然、天性 为核心理念,虽探求世界本原,但同样没有创立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总的来讲,爱情和生命一样具有现世终结性,死亡终结了爱情,爱情也无法在死后得以延续。陆游的(沈园二首其二有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诗作于其妻唐氏溘然长逝四十余年后,诗人并不以为有一个死后的世界,所以诗人与妻子是永远都无法得见的,连梦里也是见不到的。潘岳在悼亡妻子杨氏的(悼亡诗三首中写到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层层土壤将他和妻子永隔。同样能够看出,诗人以为妻子已入土为安,并没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苏轼在(江城子中也只能在 明月夜 ,于 短松冈 即亡妻坟前回忆在世时两人日常生活之景,而 年年肠断 . 在德国,人们受宗教传统的影响,以为存在着 天国 ,即使死去,也能在天国里和爱人再续前缘。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为了悼念死去的未婚妻写下Das Lied derToten,诗中写到:Klagen sind nicht mehr zu Hren,keine Wunden mehr zu sehen, keine Trne abzuwischen;Ewig luft das Stundenglas.诗里所描绘的亡人世界是一个童话般的乐园,没有人诉苦,没有人想离开,没有伤痛,没有眼泪.在亡人世界里,诗人更与未婚妻性结合。诗人表示出了在人们死亡之后,仍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在那里,人们继续前缘,爱情穿越生死的界线。 由此看来,两国诗人受其传统文化或宗教信仰的影响,汉语中蕴含着 现世论 ,而德语则是 来世论 ,这具体表现出了他们的认知差异。 五、结束语 自莱考夫和约翰逊发表着作,提出 CMT 以来, CMT 一直颇受争议,有肯定,也有批判质疑。从这里就应看到,没有哪种理论是完美无瑕的, CMT 本身也存在着缺乏之处。学者对其提出批判质疑的同时,也推动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比方:在看待文化共性与差异的关系上,Kvecses以为在自然场景中,隐喻概念的构成遭到两方面的影响:来自 体验 embodiment的压力和来自 情境 context的压力。 在以上语料的分析研究中,不难发现具有一样特征的爱情隐喻。中德诗人在表示出时也有不同之处-同一隐喻概念下,喻体存有差异。例如:中国诗人多用 杨柳、红豆 表示出爱情中的不舍、思念,而德国诗人则是 椴树、玫瑰、紫罗兰 中国诗歌里多用 龙凤、鸳鸯 等双栖偶居的动物来表示出爱情中的成双成对,而德国诗歌则是 夜莺、云雀 .这是由于两国诗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不同,导致中德诗人选择了不同的喻体,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用Kvecses的观点来阐释就是,隐喻概念在构成经过中遭到来自情境的压力影响。 但并不能因而否认中德诗人对爱情的认知共性。我们发如今 爱情是星体 爱情是旅程 这两个隐喻上,两国诗人描绘爱情时具有类似性。这是由于诗人们所看到的星体是一样的,对于旅程的体验感受也颇为一致。在两地的植物、动物种类本来就不一样的情况下,诗人们也自然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处于一种 就近 认知的状态。由于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的身体及物质经历体验,而不同民族的人体及物质经历体验却是一样的,因而存在着人类共同的普遍性的隐喻概念。概括来讲,中德两国诗人对爱情隐喻认知的一样之处是以人类的物质体验为基础的,也就是遭到了来自体验的压力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德诗歌爱情隐喻的异同分析,汉德两种语言在构建爱情隐喻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特色。对于德语学习者来讲,假如能在学习时了解相关的德国文化背景,将特别有助于对德语的理解。本文在写作经过中得到了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蔡玳燕教师的悉心指导,在这里深表感谢! 以下为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吕英莉。浅析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6:9599. 3李松蔓。浅谈隐喻研究J.安徽文学,2018,12:161. 4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构造-(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772. 5陈嘉映。讲隐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317. 6袁红梅。英汉情感隐喻之比照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7何月佩。跨文化下中西方爱情诗表示出方式的比照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3。 8谭余志。德语诗歌名家名作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9孙旻。莱考夫 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批评质疑与发展J.东方论坛,2020,3:94100. 10Kvecses,Zolt n.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Somecriticisms and alternative proposalsJ.Annual Review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8, 6: 168184. 11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4. 12郭娟。李商隐诗歌的隐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13欧凡 歌德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4欧凡 海涅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