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川养生驻颜不老方调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例分析,口腔论文.docx
济川养生驻颜不老方调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例分析,口腔论文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是常见的口腔病,其反复发作,无特效药,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烦恼。笔者运用济川养生驻颜不老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式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华而不实男6例,女4例;年龄3978岁,平均51.3岁;病程26a。本组皆为明确诊断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西医诊断参考高等医药院校教学资料(口腔科学,中医诊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均为脾肾阳虚。 表现为:溃疡色淡,红肿不著,渗出少而色淡,边缘略高起。面色眦白或两颧独红,形寒肢冷,大便不实,腹胀,少腹疼痛,舌质淡,舌苔白滑或腻,脉沉。所有患者均有中西医治疗史,仍反复发作。 1.2治疗方式方法。口服济川养生驻颜不老方药酒,由老龟板、鹿茸、雪莲花、冬虫夏草、红景天、三七、附子、桂枝、鹿鞭、红参、何首乌、黄精珍贵中药各100g组成基本方,根据详细情况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再行增减化裁;根据寒热多寡,浮沉表里,病之轻重,决定剂量大小。黄酒浸泡3周后服用,根据本身情况,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缓解期,于每晚睡前酌情服用1050mL。 1.3疗效断定标准。痊愈:创面平复,一切异常感觉和状态和体征完全消失;有效:创面基本平复,口腔黏膜充血,疼痛明显减轻,不影响进食,大部分异常感觉和状态消失;无效:异常感觉和状态无变化。 2、结果 2.1疗效统计。痊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0.0%。 2.2不良反响。10例患者中,有3例服用药酒后1h内有颜面及皮肤潮红,2h内均自行消失,平素均有酒精过敏史。其余未见特殊不良反响。 3、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指口腔黏膜上皮反复溃疡引起疼痛的口腔黏膜损害疾病,呈不定期或周期性在口腔黏膜出现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其患病率居口腔黏膜病之首,各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率高达20%以上,属于中医学 口疮 口疡 范畴。该病为反复发作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灼痛明显。当前ROU发病机制仍不明,趋向于以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异常的免疫反响的结果,仍无根治的特效方式方法,极易复发。自然界一年之期,四季更替,春生夏长,为木火之气,秋收冬藏,是金水之气,此为宇宙天地的运转规律,人与天地相参,中气左旋脾气上升,中气右旋胃土下降。脾气上升,木火长养,精升化神;胃气下降,金水珍藏,神敛成精,其变换全赖中气。平人则如此运转,生长不息,如循环之无端,水火交济,阴阳互根互长,龙虎回环,坎离交媾,进而到达 坎中满,离中虚 的状态。土性喜燥恶湿,五行之理,火生土,水克火,故土生于火而熄于水,火为阳,阳生土旺,土旺则中气健运,清升而浊降,四象更替轮转正常。 口疮为病,总为阳明上逆而生炎热,华而不实也有由于太阴下陷而生湿寒间接导致的假热。脾开窍于口,口病根于脾胃。脾土下陷而胃土上逆,阳明不降反升,升降反作,胆火、相火随胃土升炎,于是唇口红肿热痛生矣。五行生克,土生于火而熄于水,土湿胃逆,胃土不降而君相之火不降反升,非火衰而不生土,而脾土何以湿。君相二火升炎,阳根不降,火不下蜇,肾水必寒,寒水更助脾土之湿。单纯口疮,炎热居多,而难治的、反复发作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多为水犯于土而湿,火郁于上而热,病机必为上热下寒,病标为热,病本为寒湿,所生炎热多为假热。反复清热败阳必加重下焦之寒湿,故治疗本病,在其缓解期应扶阳益阴,火旺土生而中气健旺,升清降浊,枢机疏利,五行不郁,阴阳归位而互根互生,否则药进病重,病去无期。 济川养生驻颜不老方是笔者通过整理挖掘新中国著名的中医外科学大师及养生家黄济川老先生的养生秘方,加上多年临床经历体验创立的,由老龟板、冬虫夏草、红景天、三七、附子、鹿茸、雪莲花、桂枝、红参、何首乌、黄精珍贵中药组成,再加上百药之长的酒浸泡,酒行药力,药助酒势。再根据每个人的详细情况辨证施治,是谓(伤寒论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之义。方中附子、桂枝、雪莲花扶阳益阴,何首乌、黄精、老龟板填精补髓,鹿茸、冬虫夏草、红景天、红参益气养阳,如此配伍避免单纯温阳药物的峻猛刚烈,阴中求阳,温燥寒湿,土气不郁,而四象轮转,阳升阴降,阳明不逆而唇口不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同时,药酒又到达了提高了机体正气的作用,阴阳并补,使人体阴阳到达平衡,提高了人体免疫能力,服用药酒的同时众多亚健康的异常感觉和状态都一并很快消失就是明证。如此,清升浊降,下温上清,乾坤运转,正气旺盛,阴平阳秘,精满神旺则非独口疮之疾一劳而永逸,全身健康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此法简单方便,疗效卓越,亦用于养生保健,合适推广运用。 以下为参考文献: 1毛祖彝.口腔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2.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