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各城市旅游发展竞争力与经济关系,旅游管理论文.docx
-
资源ID:73303027
资源大小:21.7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山西省各城市旅游发展竞争力与经济关系,旅游管理论文.docx
山西省各城市旅游发展竞争力与经济关系,旅游管理论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产业发展带来的弊端逐步凸显,而旅游业作为当代产业发展的朝阳产业,其污染小、联动性强等特征使得其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很多地区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国内外对旅游业发展研究主要从旅游者、旅游地、旅游市场、旅游影响以及一些定性研究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关于旅游业的研究不断增加,国内旅游业研究地区主要为北京、上海、广东、安徽、江苏等经济发达、旅游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旅游空间构造的关注也逐步上升,研究比重超过了10%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构造的研究开场于20世纪60年代区位论最早被引入到旅游空间构造研究(Christaller,1964;Lundgren,1973;Miossec,1976;Gormsen,1981)Miossec(1976)和Gormsen(1981)从空间构造和动力学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演变经过,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与其地理空间分布模型结合纳入到研究因素中Pearce(1995)则将旅游规划中的空间系统划分为全国水平、区域水平和地方水平Dredge按目的地节点数的特征对旅游目的地空间进行了分类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的旅游地理区划研究开启了旅游空间构造的浪潮,到90年代得到良好的发展,杨国良等通过城市旅游流规模构造讲明了四川省旅游系统空间分形特征,同时借助引力模型分析四川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络卞显红阐述了城市旅游空间构造的六大基本要素,并提出城市旅游空间构造及布局的单点式、多节点及链状节点形式吴必虎对中国城市居民的出游行为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保继刚选取两个时间断面对桂林旅游客源空间构造进行了纵向比照刘新军、刘少和、靳诚、吴晋峰等也分别结合特定的区域对旅游产品、目的地、旅游市场的空间构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已有研究多数是对经济发达区的研究,且定性分析较多,缺乏定量分析本文选取山西省这一资源型省份,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根据旅游产业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适当指标,借助SPSS软件对山西省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同时分析山西省各城市之间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络度,进而提出山西省旅游产业构造优化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根据。1、山西省各城市旅游发展竞争力分析1.1研究方式方法1.1.1指标选取根据数据的典型性、可获得性和代表性,从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支撑、旅游硬件设施三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对山西省内11个城市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定量评价(表1)数据主要来源于2020年山西省统计年鉴以及相关公报数据1.1.2测度方式方法与经过利用SPSS17.0软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将原始变量进行Z值标准化处理,根据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指定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3个因子3个因子特征值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3.4%,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表2)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表3)第一主因子中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接待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收入、旅游接待总人数、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四星级以上饭店数及旅行社总数载荷大,它们反映了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因子中的经济规模、服务接待等因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竞争力因子;第二主因子在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数、国家5A级景区数以及旅游接待收入占的比重载荷高,可以为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竞争力因子;第三主因子客运量、公路通车里程载荷较高,反映交通发展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力,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在竞争力因子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Fi,并计算出各市的因子得分以旋转后各主因子的方差奉献率占3个主因子总方差奉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华而不实,S表示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利用以上的测评模型计算出山西省各城市2018年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结果见表41.1.3结果分析从整体分析结果看,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较大,得分最低的朔州市值仅为0.926,最高的太原市值为1.384得分为正值的城市有5个太原市和晋中市领先,这两个区域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中地位凸显两市2018年旅游总接待人数3984.2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接待人次的26.7%;旅游总收入达411.39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0.6%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是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强的区位优势,随着煤博会的举办,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经济逐步发展将对省内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晋中市作为晋商文化的起源地,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以及票号等人文景点使得该区具备了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基础竞争力排名最后的三个区域吕梁市、阳泉市、朔州市主要是因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主因子即外部竞争力不强所致,这三个区域都是资源型城市,一直以来阳泉市和朔州市都是发展煤矿业为主,而吕梁市因地处吕梁山,区位条件差,旅游业发展受限2、山西省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络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使得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合作与共存,这样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旅游经济联络是这种关系的最直接表现方式2.1测度方式方法区域内的城市之间不仅变现为空间上的互相关联,即地理学第一定律,鉴于发展空间及条件的非均匀性他们互相之间的经济联络也有很大区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联络会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城市间联络的严密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联络的便利度,因而很多旅游界学者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对旅游相关领域进行分析研究这里,我们也引用引力模型加以修正来研究山西省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联络度公式如下:式中:Fij表示两城市旅游经济联络度;Pi、Pj表示2018年i、j城市接待旅游者总数;Gi、Gj表示i、j两城市2018年旅游总收入;Dij为互相关联的两城市之间的公路距离带入数据,得出2018年山西省各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络度城市旅游联络量是指该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旅游经济联络度的总和公式如下:根据该公式求出山西省各城市旅游联络量2.2分析经过与结果从表5能够看出,山西省各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络度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尤以太原市和晋中市的旅游经济联络度最大,即二者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关系最为密切大同市与忻州市、朔州市联络更密切,阳泉市与晋中市、忻州市、长治市联络密切,晋城市与长治市、临汾市联络密切,临汾市与运城市、长治市、太原市联络密切,而吕梁市与太原和晋中联络较密切,与其他区域联络度低整体表现为地理距离越接近旅游经济联络度越高,地理学第一定律同样适用于区域旅游经济联络通过引力模型测算的旅游经济联络量从地理空间分布角度将旅游发展潜在竞争力因子交通因素纳入到模型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旅游经济在区域内的带动辐射能力从表6中能够看出,作为山西省省会城市的太原市在旅游经济联络量中仍然位居首位,晋中市也仍然位居第二,而忻州市、阳泉市、长治市、临汾市成为次于太原、晋中的旅游经济联络量较高城市,明显能够看出,这四个区域都是围绕于太原、晋中周围的城市,受两旅游核心城市的影响大依次发现排名靠后的晋城市、运城市、大同市、吕梁市、朔州市都是处于省区边界区域的地区,相对来讲这些城市在交通方面与其他地区的联络不便,因而旅游经济联络量相对低于其他区域3、山西省旅游产业空间构造优化围绕从旅游竞争力和经济联络角度对山西省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研究,结合区域地理分布特征,联络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山西省旅游产业空间构造的合理优化3.1核心旅游经济圈从以上研究能够看出,作为省会城市的太原市无论是旅游竞争力还是旅游经济联络量都位居首位,尤其是经济联络量方面,与省内其他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络量都在2以上,十分地,与晋中市、忻州市以及阳泉市的联络量都在15以上,旅游经济联络较为频繁,联络量较大而作为晋商文化起源地的晋中市也是仅次于太原市,且二者之间的经济联络量高达208.52,充分讲明其作为山西省主要旅游区的重要地位,二者共同构成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因而在发展上要依托太原市省会城市发达的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旅游关联产业,同时结合晋中市丰富的文化旅游底蕴,共同发展商务度假旅游、大院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体系,打造精品旅游充分发挥这两个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毗邻的阳泉市和吕梁市旅游业的发展,阳泉市可适当发展矿业旅游业,设置别具特色的主题旅游,围绕矿业城市能够探险体验为主题开发煤矿旅游业,加强旅游发展的多样性;吕梁市可依托吕梁山深度开发红色旅游、大山文化旅游等,该四个区域构成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旅游圈,构成一定的联动效应,在核心旅游区的带动下,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推动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3.2晋北旅游经济带山西北部大同、忻州、朔州区在地理上毗邻,在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力方面大同市与忻州市排名在前,在旅游经济联络量方面只要忻州市在前,朔州市在旅游发展的两方面均位居最末,旅游业发展条件有限大同市和忻州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资源基础支撑,云冈石窟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两个五A及景区吸引着很多国内外游客到此旅游,但大同市由于与省内其他区域之间的交通距离较远,仅与朔州市和忻州市两地之间的距离在200公里左右,与省内其他区域之间的距离都在300公里以外,所以在省内旅游业经济联络方面弱,考虑北部区域接近内蒙、河北、北京等地,可大力发展省外周边旅游业忻州市不仅在旅游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其良好的地理区位也使得该区成为沟通北部旅游经济与核心旅游圈之间联络的渠道,而在旅游竞争力的三个主因子中潜在发展因子交通便捷度不强,使得其应有功能发挥缺乏朔州作为与阳泉同样性质的城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根据国家生产力布局要求,主要建设动力煤基地,同样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以矿井旅游为探寻求索点综合所述,在北部构成以忻州、大同为主,带动朔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晋北旅游经济带3.3晋南旅游经济圈南部的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在竞争力和经济联络方面都不具明显优势,在竞争力方面共同表现为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规模、服务接待缺乏,外部竞争力不强运城市、临汾市在竞争力方面稍胜出,运城市作为除太原市山西省具有航空运输业的市域,在交通运输发达度方面具有优势,与此同时该市具有永济普救寺旅游区、芮城县永乐宫旅游区、解州关帝庙旅游区3个4A级景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支撑;临汾市的尧庙华门旅游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黄河壶口瀑布3个4A级景区也成为该地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同时在客运量及公路通车里程方面较省内其他区域条件较好,交通运输业即第三主因子潜在发展因子表现突出长治市壶关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和晋城市陵川王莽岭景区成为长治市和晋城市特有的旅游区,但是晋城市在交通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竞争力研究中其第三主因子得分最低,而在经济联络量测度中排名也居后位;长治市为南部四市域距离核心旅游圈近期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既要起到链接的作用也应该是受核心旅游圈辐射较强的区域,从经济联络量的测度来看具有一定优势,在11个城市中排名第五,在将来发展中主要需依托其他区域实现共同发展由这四个市域构成晋南旅游经济圈,考虑旅游发展功能分区,运城市与临汾市能够构成以寺庙文化、祭拜为主的旅游经济区,长治市和晋城市能够结合本身特有自然风景与临汾壶口瀑布构成自然风光旅游线路,各条旅游线路要明确主题,发挥特色,吸引游客4、结论与讨论通过对山西省各市旅游业发展竞争力及旅游发展经济联络度的研究,最终提出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空间合理化途径综合以上分析,得出下面结论:(1)山西省各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中心城市太原和晋城发展较好,资源型区域旅游发展较差(2)山西省各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络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太原市、晋中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络最活泼踊跃,区域互相之间整体表现为地理距离越接近旅游经济联络度越高(3)通过对山西省城市旅游竞争力与经济联络量分析,发现二者排名具有很大契合度,太原、晋中居首,朔州、吕梁居尾结合区域地理分布特征,联络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山西省旅游产业空间构造的三大区核心旅游经济圈、晋北旅游经济带、晋南旅游经济圈囿于数据可获得性以及时间、模型等方面限制,研究还有很多欠缺,本文主要是对山西省区域尺度进行了研究,而对于宏观的省级旅游经济圈及微观的县级旅游经济圈的构建有待进一步深化以下为参考文献:1汪德根,陈田,王玉莲,等19802018年国内外旅游研究比拟J地理学报,2018,66(4):5355482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空间构造及其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4,19(1):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