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发展的途径与机制,心理学论文.docx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发展的途径与机制,心理学论文众所周知,在20世纪的发展心理学领域有两位同年出生的伟大心理学家,他们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和苏俄的维果茨基(.,1896-1934)。前者被誉为 揭示智慧奥秘的巨人 ,后者则被称为 心理学的莫扎特 ,这是两位不同世界观的学者,属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科学学派的代表。他们之间曾有过一场关于儿童发展途径和内部机制的未终结的争论,并由此演变成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不同的范式,即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范式和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范式。两种范式对现代发展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启示。 一、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发展的途径 (一)皮亚杰的自然科学发展观 皮亚杰自幼喜欢动物,在他接受教育的整个历程中,始终没有离开过生物学的领域。等到他从生物学转向心理学研究时,他仍然秉持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适应和成长历程的观点去讨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过。 在解释发展性的变化时,皮亚杰将生物学的原则和方式方法运用到人类发展的研究中,甚至将生物学中的很多术语直接引入到心理学中,好像化、顺应、表型复制等。他把智力定义为帮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适应本是一种生物学术语,它是生物体屈服顺从环境的威力所做出的适应生存的改变。皮亚杰以为,不仅在生理水平上机体要适应环境,而且在心理水平和认识水平上也都存在着机体对环境、主体对客体的适应,这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真正原因。因此皮亚杰强调,智慧就是适应,智慧乃是一种最高形式的适应。 除此之外,皮亚杰研究认识的方式方法论也取自于生物学。在现代理论生物学中存在着渐成论(epigene-sis)和预成论(preformationalism)两种观点的对立。渐成论强调胚胎的发育是基因模型和环境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而预成论则以为胚胎发育是基因模型预先决定的,环境不起作用。能够讲预成论和渐成论的对立是先天论观点与后天论观点的对立。皮亚杰吸收了渐成论的观点,以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以为生物的机能和构造与认知的机能和构造之间具有 同构 (siomorphism)的关系。由此皮亚杰以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与原因。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 在心理学思想上,维果茨基与西方心理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采用了社会文化历史的观点解释人类认知的发展。这是由于维果茨基在哲学上除了受斯宾诺莎的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外,十分是在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上,还遭到狄尔泰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的 人文科学 观念的影响。根据这一观念,心理学就像历史学一样,必须被定位于文化和历史为基础的人文科学的视野之内。心理学研究经过本身就是社会的和历史的事件,必须采纳一种文化取向的、以意义为中心的研究方案。维果茨基敏锐地捉住了狄尔泰 描绘叙述心理学 中 历史主义 的思想,在科学史上幅就皮亚杰理论中的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和思维发展等理论问题从理论和实验上提出了异议。维果茨基以为,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是协调其思想与行动进而促进其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他还专门设计了与皮亚杰不同的实验,情境是存心故意使儿童在绘画时遭遇困难(如缺少足够的纸笔材料),进而观察儿童的反响。他发如今儿童有目的活动遭遇困难时,他的喃喃自语式的反响就会增加。这一现象显示的意义是儿童借助其自我中心言语帮助自个思维,以便解决困难。因而,维果茨基以为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事实上并非完全是 自我中心 ,而是具有 自个对自个沟通 的意义。分析两位心理学家围绕自我中心言语的争论,不难看出,皮亚杰从对自我中心言语这一客观事实的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或者讲皮亚杰对这一事实的解释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绘叙述和理论的讨论层面,缺乏有讲服力的论证。而维果茨基对此问题的研究完全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所得出的结论更接近自我中心言语的本质,更符合实际,也更具有讲服力。 其三,对后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不同。固然皮亚杰并未直接牵涉教育领域,他甚至本来对教育并不感兴趣而只是对发生认识论着迷,但是他的理论却给教育工作者以启示。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每一个年龄阶段,其智力的构造与功能限制了儿童能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如何获得知识。 儿童并非缩小了的成人 这句话正是皮亚杰上述思想的详细具体表现出。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这一特点,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组织课程,不要使学习的材料超越或落后于儿童的认知水平。把课程的构造建筑在儿童的认知构造的基础上,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作为组织教育与教学的科学根据。显然,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只对教育提供了一些认知发展的现象与事实,却未就教育文化的观点,进一步提供认知发展的建议。所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来讲,在理论上的启示性大于在方式方法上的实用性。 维果茨基的理论以为,儿童首先需要把握文化沟通系统,即符号系统,然后去学习运用这些系统来管理自个思维的经过,由此产生认知的发展,构成运用思维控制自个行为的能力。维果茨基理论最重要的奉献就在于强调学习的社会文化性。儿童并不是在真空中抚养长大的,他们生活于华而不实的社会环境会施加某些特有的影响,并提供一系列认知工具,华而不实最重要的是语言。正是由于维果茨基关于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重要性的观点顺应当下的潮流,即重要的是评定学习中的环境因素,因而,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的思想较之皮亚杰的思想颇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四、结束语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为了讨论人类心理的发展而奉献了他们毕生的精神。两位都是20世纪最出色的发展心理学家。然而,不可否认,在学术观点上,如前所述,他们之间存在深入的差异。皮亚杰的天才表如今对人类心理活动的逻辑运算基本作用的认识上,而维果茨基的智慧则表如今对人类个体的认知怎样依靠适当的人类文化历史作为认知活动工具手段的认识上。一位思想家强调个体本身内在的逻辑经过的作用,另一位思想家则强调文化的影响作用。这样的分歧必然导致他们在认知发展研究上的尖锐冲突与对立。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两人都成为伟大的发展心理学家。那么,怎样看待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存在的分歧呢? 近期,一些研究者大都强调两种理论的互补性,而不是比照其差异。这种观点以为皮亚杰没有忽略儿童所处文化环境的重要性,维果茨基也不是不重视儿童积极介入者的角色。还有学者在对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之间的共同点(类似性)与差异(或对立)进行比拟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讨论了超越这两种理论各自的局限性并产生一种整合性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可能的途径。 笔者以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两种理论在目的和结果方面都是富有成果的,所以两种理论都有存在的理由,但相互没有穿插也不可能像上述观点所言能够加以整合,由于作为它们基础的科学观点是互相排挤的。就像美国着名心理学家J 布鲁纳所言,在人文科学 中,深 刻的 理论需要在观点和方式方法上求异。 因此布鲁纳肯定他们两人都是伟大的发展心理学家,并强淘气亚杰和维果茨基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称赞的。 注释 . . ,no.5(1996).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熊哲宏、李其维:(论儿童的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张春兴:(心理学思想的流变 心理学名人传,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