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国内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文献计量学论文.docx
-
资源ID:73303349
资源大小:21.8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十年来国内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文献计量学论文.docx
十年来国内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现在状况与问题,文献计量学论文视觉障碍人士简称视障人士,是指由于双眼视力损失,而难以从事普通人所从事的工作、学习等的人士,包括盲和低视力人士。根据有效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并确定了数量与时间、来源刊物、作者、内容、研究方式方法和基金赞助等 6 类分析项目;最后将有效文献的信息依次进行编码输入 EXCEL 软件中,详细以描绘叙述性统计分析为主。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文限量与时间分析。2005 年至 2020 年,国内核心期刊刊发有关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论文详细按年度统计如表 1 所示,可知十年来国内有关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科研成果共 50 项,总量并不突出,平均每年 5 项,这一数据明显低于特殊教育领域内其他一些研究成果的统计数据3P36,这讲明视障人士的心理研究在我们国家处于 起步 的初级阶段,有待广大教育、心理和医护研究者等的关注与研究。积极关凝视障人士心理问题,开展视障人士心理研究,了解视障人士心理特点以及规律,有利于视障人士群体安置、康复、教育等工作的开展,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使他们安身立命,生活愈加殷实、更有尊严4. 二文献来源刊物分析。对十年来国内刊发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的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发现当下关凝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期刊有教育学类期刊25 篇,所占比例为 50%,医学类期刊11 篇,所占比例为 22%,心理学类期刊8 篇,所占比例为 16%,普通高等院校学报6 篇,所占比例为12%。能够看出,期刊来源固然比拟广泛,但学科分布不够平衡,华而不实视障人士心理研究近半的研究成果刊发于教育学类期刊,尤其是(中国特殊教育十年来刊发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达 19 篇所占比例为 38%,这充分讲明了(中国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唯一核心期刊在引领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主导作用。而相比之下,心理学类期刊(心理科学3 篇(心理学报2 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 篇在引导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方面其作用发挥则显缺乏,这可能主要与国内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群体不成熟有关。因而,视障人士心理研究亟待多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三文献作者分析。对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的研究者的分析主要围绕核心作者、来源单位和合作情况三个维度来展开。 ,占总文献量的 28%,这一数值远低于普赖斯提出的 50%的指标,进而讲明当下国内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核心作者群体有待构成。 所占比例为74%、医疗机构发文量为 8 篇所占比例为 16%、一线特殊学校发文量为 5 篇所占比例为 10%。可见,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主体比拟单一、华而不实高校科研机构起到了主导作用,这正是高校其科研职能的具体表现出,通过科学研究来促进其学科理论、专业建设的发展。同时,医疗机构和一线特殊学校是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障人士是个差异性较大的群体,其心理研究的复杂性就要求更多的研究者介入进来,来推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切进入发展。另外,从研究者单位的地区分布来看,以上海、江苏等省市为中心的华东地区的研究成果14 项,所占比例为 28%位列,因而本研究的合作率为 78%,可见合作研究已成为当下视障人士心理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式。在合作研究的详细表现形式上,国内同一机构间研究者合作产生的科研成果有 17 项,占合着论文数的 43.6%.国内不同机构间研究者合产生的科研成果有 22 项,占合着论文数的 56.4%,而与域外地区港澳台地区等 科研机构间的合作研究成果当前处于 空白 阶段。可见当下国内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形式比拟单一,同域外地区科研机构间的合作研究特别匮乏。因而,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应加强同域外地区间的沟通与沟通,推进该领域合作研究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开展。 四文献内容分析。对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当下研究主要集中于认知、人格和心理健康三大领域。总体上来看,50 项科研成果中,认知研究有 25项所占比例为 50%,人格研究有 19 项所占比例为 38%,而心理健康研究只要 6 项所占比例为 12%。可见当下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在其内容上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构成了以认知研究、人格研究为主导的格局,心理健康研究固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是相比认知和人格研究处于劣势地位。 从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详细领域来看,首先,认知研究主要牵涉相对高级的心理认知活动,重点关凝视障人士学习能力、空间认知等问题。如杨剑2006采用实验法来分析视障学生动作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特点,发现其动作内隐学习进步幅度大于动作外显学习,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分别合适于动作技能构成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5P52.谢国栋2008也采用实验法来分析视障学生动作内隐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发现当两种学习方式先后进行时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而当二者同时进行时就会由于学习方式的转换而发生干扰,影响其学习效率6P1212.章玉祉2018采用实验法来分析盲童的空间认知特点以及与语言的关系,发现盲童空间词概念构造主要由状态 / 方位、本身参照 / 他物参照等维度构成;身体周围的三维方位、空间距离、三维边界和空间状态语是盲童的空间概念的主题;视觉缺失固然决定了盲童空间词组织的特点,但是文化和教育等因素对其空间概念和组织也产生了一定影响7P744. 其次,视障人士人格研究主题分布相对散乱,现有成果关注了视障人士人格特征、反映风格、应对方式、合作意识、自我效能感、挫折感、生活品质和社会支持等主题。很多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由于被试、研究工具和研究方式方法选择的差异所致。以视障人士人格特征研究为例,李柞山2005采用(YG-WR 性格检查量表调查发现盲童人格特征中的抑郁和社会性较高,攻击性和神精质较低8P79.张海从2005采用(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验测查发现盲人大学生在人格中的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忧虑性、独立性和紧张性等多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存在显着差异9P32.林云强2008采用个案研究法发现视障人士的人格受客观理智的自我评价、平和的生活态度和周围环境的支持等因素的影响10P24. 最后,视障人士心理健康研究成果比拟少,仅有的研究主要关凝视障人士心理健康现在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王忠2018采用(SCL-90 异常感觉和状态自评量表调查发现,盲人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感觉和状态检出率依次是强迫 25.6%、敌对 18.9%、偏执 17.8%、精神病性 13.2%,可见部分盲人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11P153.邓晓红2020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调查却发现,视障小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视障小学生至少在一个项目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视障小学生的恐惧倾向因子能够显着预测其社交焦虑异常感觉和状态12P43.与此同时,有研究者针对视障人士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了相关实践探寻求索,华而不实山东泰安盲校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开创建立盲校文化,通过施行开发幸福阅读课程,开创建立积极的课堂气氛,开展特色的文化活动等举措来推进盲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3P31,尝试开掘与培养盲童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盲童健康成长并获得良好的办学效益。 五文献研究方式方法分析。对视障人士心理的研究成果所牵涉的研究方式方法进行统计,发现问卷测验法19 项,所占比例为 38%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法11 项,所占比例为 22%、实验法14 项,所占比例为 28%等是当下视障人士心理研究采用最多的研究方式方法。然而,对 50 项研究成果进行深切进入分析中发现大多研究其方式方法选择和应用的专业性不强,大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式方法,多种研究方式方法综合应用则相对缺乏。详细来讲,我们国家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整体上质的研究方式方法应用缺乏且不规范,尤其是特殊教育领域提倡的单一被试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应用较少。同时,量化研究方式方法的应用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以实验法为例,大多研究基于视障人士和普通被试比照分析的传统范式,而缺乏对视障人士群体亚类型心理的深切进入讨论分析,很多实验设计尚未突破单一因素设计的思路,而心理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应用较少。除此之外,在对实验的数据分析基本以描绘叙述性统计、差异检验方式方法等为主,相对高级的统计方式方法如构造方程模型、元分析等则比拟缺乏。 六文献基金赞助分析。对视障人士心理的研究成果其基金赞助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有 20 研究成果得到了不同级别的基金赞助部分研究成果牵涉多项基金赞助,则按级别最高的基金赞助项目进行统计,其基金论文率为 40%,这一数值略高于特殊教育领域一些研究的基金论文率3P38,这客观讲明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基金赞助整体上在逐步加强。然而,对研究成果基金赞助项目级别进一步统计,发现国家部级基金赞助 12 项,省直辖市、厅级基金赞助 6 项,而市级基金赞助 0 项,校级基金赞助 2 项。能够看出相关部门对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赞助情况存在差异,详细来讲,国家级和省级基金赞助力度较大,而地方市级等对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基金赞助力度则显缺乏。除此之外,对 20 项得到基金赞助的研究成果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基金赞助项目分布不够合理,详细来讲,视障人士认知研究15 项,占基金论文总量的 75%、人格研究5 项,占基金论文总量的 25%,视障人士心理健康研究却缺乏相应的基金赞助。 四、结论与瞻望 近年来,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得到我们国家研究者极大关注,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存在研究成果总量小,期刊学科分布不平衡,核心作者群尚未构成、地区差异较大、同域外地区合作沟通少,研究内容不平衡,以认知研究、人格研究为主导,研究方式方法有待优化提升,基金赞助项目分布不够合理等突出问题。因而,国内视障人士心理研究仍处于起步的 初级阶段 ,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拓宽论文期刊来源,拓展研究成果沟通渠道。学术期刊作为刊发学术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沟通的重要平台。国内现有刊发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的期刊学科分布不平衡,尚未构成一定规模。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学术期刊的开放性,更多的教育学类、心理学类、医学类和高校学报等期刊开设一定的特殊教育专刊专栏,为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营造更多沟通的渠道,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参加残障人士心理研究,促使该领域学术研究不断走向深切进入。 第二,培育核心作者群体,促进研究者间的合作。当下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合作化趋势日益明显,但研究者合作以国内不同机构间沟通为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研究的丰富性。因而,积极培育核心作者群体,发挥该群体的学术引领作用;同时尝试以高校为依托开展丰富多样的、高水平的同域外地区合作沟通,扩大该领域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强化问题研究意识,促进研究方式方法专业化。当下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方式方法以问卷测验法、实验法等量化研究法为主导,研究方式方法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特色不强。由于视障人士具有高异质性和独特性,就要求研究者需要采用质性研究方式方法等深切进入实地,体验生活,解读视障人士的行为及内心世界,使视障人士从消极的被研究对象走向研究的主动介入者。因而,在详细研究中应强化问题研究意识,加强个案研究法、单一被试研究法等质性方式方法的规范使用。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研究,促进研究内容平衡化。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视障人士由于生理缺陷等因素影响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了解视障人士心理健康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施行干涉突显尤为重要。然而当下国内研究者对视障人士心理心理健康研究重视缺乏。因而,需要加强视障人士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引导和促进视障人士心理干涉工作的开展。 第五,加大基金赞助力度,促进基金分布合理化。建议国家部门尤其是市级等加大对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课题立项和赞助力度,调动更多社会气力投入到视障人士心理研究中去。课题立项应该重点向视障人士心理健康现在状况特点、心理干涉等方面倾斜,促进基金赞助对详细研究问题分布的合理化,提升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对实践活动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以下为参考文献: 12018 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2020-6-26.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1. 3陈立。冲突与挣扎:我们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特征之统计诠释J.绥化学院学报,20207:35-39. 4李克强:让残疾人生活愈加殷实更有尊严EB/OL.2020 -06-26. 5杨剑。视障学生动作内隐学习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