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美术论文.docx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美术论文内容摘要:当今社会,美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方面,人们对于美的要求逐步提高,甚至能够讲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追求美。美包围我们的生活,正因如此,怎样强化群众的审美意识,提高综合素养,这成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关键词语:物质生活,精神需求,美术教育 美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文明,美育程度具体表现出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当代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的时代, 美 在判定事物形象上的作用不可小觑。美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小到穿衣打扮,大到城市环境,我们的吃、穿、住、行四处需要美,所以讲美术教育对于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纪初,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美学学者蔡元培先生指出 美育救国 的道路,想以此改造旧式教育。蔡先生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希望通过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改造中国社会。美育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塑造健全的人格上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美育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国家也在持续不断地发布相应的政策以保障美育工作的顺利展开。1993年2月,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各级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2002年7月,教育部公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提出普通高校应开设艺术类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1。可见美育被提上日程,而且作为课程内容逐步在高校普及和施行。然而,在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下,公共美术教育稍显稚嫩,他的成长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从高校学生的美术素养、师资气力、课程内容、地方美术特色等方面揭示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现在状况 1. 高校学生美术素养分析 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学生一般都经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具备基本的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具有一定的审美判定,综合性大学里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没有美术基础。我们开设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面对的是后者,在这些人群中,个别学生可能在中小学阶段由于个人兴趣喜好,接受过美术课程的阶段性训练,后为了考学需要,转而学习文化课程,不得不中断美术课程的学习。在没有美术基础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上,美学课程内容的合理布置极为重要,知识讲授的难易程度不容易把握,容易陷入简单罗列,流于形式。 2.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师资气力解析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一方面部分院校开设此课程的老师人员来自学校的美术学院,由美术学院的专业老师面向全校学生讲授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这部分院校在美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方面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在教学成果考核和对上课老师的监管力度方面存在缺乏。另一方面综合性院校在本学校没有美术相关专业的情况下,教授美术课程的老师气力相当紧缺和薄弱,只能请学校的非美术专业老师担当重任,触及非自个熟悉的专业领域,显然这些院校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收效可想而知。 3.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 大学美育课程体系由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艺术鉴赏和美育实践课程等方面组成。一些院校美育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方案不明确,在课程设置上以老师讲授基础美术知识为主,以多媒体欣赏图片为主,造成美学知识的吸收停留在图像欣赏的基础上。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本身是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是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而成的,然而美育课程在施行经过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存在,一些老师较少与其他学科知识如地理、历史、社会、政治及经济相联络,做到把知识细化到点,讲足说到位,很难做到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角度分析和阐释作品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造成知识教授的综合性不够全面。 4.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缺乏地域特色 大部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是以市面上常见的美术教学资料为根据,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以美术作品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为线索逐一介绍,这是普及美术基础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在高校美育教学资料里,部分内容很少牵涉地方文化特色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形式及不同地区艺术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络。学生可能只是了解一种艺术现象的存在,而不深究这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和其他地区文化特色下产生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异同,陷入图像符号的死记硬背,难免张冠李戴。 二、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建构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发现,人类周围已被钢筋混凝土和工业制品包围。人们已置身于琳琅满目的商品、高楼林立的建筑、嘈杂繁忙的都市环境中,面对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衣食住行提出新的要求,这必然要求群众提高美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美学教育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审美修养,提高对美妙事物的判定力和审视力。但这一经过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学生、家长、老师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善和提高。 1. 实践课程的设置 现代社会,人们处于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几乎天天都面对各种图像信息,被网络推送的各种图像内容包围,及时了解各种美术及艺术作品的相关信息是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一些图像信息被粗制滥造,导致一些人对真正的审美判定有误区。美术创作是一种主体表现、客体介入的体验活动,所以仅凭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展示很难让学生有深切进入的体会,只要当学生身临其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体会后才会有所感受。适当补充课堂以外知识,例如带领学生到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点、博物馆、纪念馆、艺术家工作室等场所,参观体会真正的实物作品及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比之课堂陈述教学材料知识更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加强监督管理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老师队伍专业素质不同,部分综合性院校的公共美术课程任课老师是跨学院授课,这对老师队伍和学生进行课程质量考核造成不利。一方面,在面向全校开放的公共美术课堂上,学生来自各个不同专业领域,审美素养不同,老师可适当调整授课内容,知识点不能过于专业和晦涩,做到课程内容深切进入浅出。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老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要求。高校美术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艺术鉴赏和美育实践,在前期的理论知识和鉴赏课程作为铺垫之后,学生基本具备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和审美意识,在实践课环节适当要请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美术相关实物作品的创作,必要时可作为展品展出。作品固然不是出自专业学生之手,可能稍显稚嫩,但能够提高他们对美术创作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催促老师正视公共美术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讲,不仅能促使老师认真对待课程任务,对学生的鞭策作用更是不可忽视。进一步来讲,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育家尹少淳在着作(谈美术教育中曾讲: 人一生中对艺术的态度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浴盆曲线状,详细讲,儿童和老人对艺术更重视,中间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忙于生计和非艺术性职业不得不放弃了对艺术的喜好和兴趣。 2由此可见,人们对艺术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由于客观因素不得不放弃对艺术的继续探寻求索,通过在大学阶段美术课程的学习,重新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初心,可能培养成为终身的兴趣喜好。 3. 注重内容的综合性 美育课程本身具备综合性的学科性质,牵涉美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美术课程是多个学科课程内容交织而成,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必然要牵涉多个领域,要请教师知识涉猎面广,不仅仅就美术作品简单的罗列和阐述,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角度分析作品产生时的背景。另外,在讲解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时可与同时期西方艺术作品进行比照分析,不仅从纵向的角度类比,而且要把中外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横向的比照讲解,这对老师驾驭各国艺术和历史人文知识的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 4. 融入地方特色的美术教育理念 高校分布在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各个城市中,每个城市大学的办学理念都不一样,十分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办学更应该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奉献,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美育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促进美育课程建设。根据本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美育课程。2021年9月15日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良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的发展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责任感3。政策的施行是鼓励高校美育课程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愈加了解自个学习和生活的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地域性艺术特色,另一方面对于城市的艺术传承和发扬光大具有推动作用。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更好地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反之,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各种美术形式得以生长的土壤,美术教育让生活变得愈加精彩,应当结合美术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接触美、发现美,提高群众的审美情趣,强化审美意识,通过高校阶段的美术教育课程提升群众的美学档次。当人们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线时,生活的档次自然就会提高。只要个人审美意识强化了,才会触动他们主动感受美、感受生活。 以下为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8)Z.教体艺20026号,2002. 2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9. 3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良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2171号,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