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柏拉图语言哲学中“荃蹄”与“药”的异同,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
-
资源ID:73312465
资源大小:20.4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庄子和柏拉图语言哲学中“荃蹄”与“药”的异同,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
庄子和柏拉图语言哲学中“荃蹄与“药的异同,普通语言学论文作为中西诗学的滥觞,庄子和柏拉图分别代表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中对诗学的考虑,对后世的诗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语言问题的考虑,构成两者诗学中的重要部分。庄子以为道不可言,而道又必须通过言表示出出来。在柏拉图那里,理念世界虽然遥不可及,可为了解释理念也要付诸文字。这就构成了明知不可言而言之的悖论。尤其自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之后,语言问题显得愈加重要。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庄子和柏拉图语言哲学中两个本文关键词语 荃蹄 与 药 ,对两者的语言哲学观进行比拟,以期发现两者的异同之处,并试图发现这些差异对中西两种诗学传统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 药 与 荃蹄 大相径庭的语言悖论 柏拉图的语言论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在柏拉图那里,在现实的感性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感性世界是纷繁芜杂、变动不居的,只要理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正如现实感性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一样,书写文字也是口讲的言语的摹本。言语是直接的,透明的,能反映讲话者当下的思想,书写文字不过是对语音的转录、摹仿,是一种对言语的重复,是言语的替身。 思想一旦用文字固定下来,就失去了与语音、语境的活生生的联络,也就暴露给了误解和歪曲。 因此言语是在场的,中,苏格拉底讲了一个关于文字的神话:埃及有个神叫图提,他发明了数目、算术、几何、天文、文字等很多东西。有一天图提想把他的这些发明献给国王,国王收下了数字、几何、天文、地理,却坚决谢绝了文字。尽管图提把自个发明的文字当作医治教育和记忆力一剂良药来看待,但国王却以为 你所发明的这剂药,只能医再认,不能医记忆。 文字的发明并没有帮助我们记忆,相反却威胁和损害着我们的记忆。 假如人们学习书写,它就会在灵魂中助长遗忘。 灵魂将不再回忆,由于它将依靠那写成文字的东西,这些东西不再从灵魂之内,相反却借助外在的标记来唤起对事物的记忆。 而记忆在柏拉图那里是有着特殊含义的。由于作为真理的理念只存在于彼岸世界,人们是无法靠认知捉住理念的。那么人怎样才能到达对真理的认识呢?柏拉图以为,人在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前,他的灵魂已经经历了无数个轮回,已经把握了真理,一旦转生为人,就把真理遗忘了。因而,要重新获得真理,就必须努力去回忆自个的灵魂原来对于理念世界的认识。因此,通过助长遗忘,文字切断了通往真知的道路。所以,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固然睿智,但述而不作。而柏拉图为了转述教师的思想,使用对话体形式,以尽可能透明和忠实的方式转述教师所讲的话。 而庄子的言意观是由其道无本体论所推导出来的。庄子的道是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它不是神灵的产物,而是自然的产物,所谓 道法自然 , 天道自然无为 。 自然 即自然而然,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庄子眼中的 道 是宇宙之本体,万物之源头,无形无色,无始无终,是不可言讲的,所谓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庄子 知北游。就在(天道篇中,庄子又讲: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能够言传也。 成玄英疏: 随,从也。意之所出,从道而来,道既非色非声,故不能够言传也。 (庄子 天道中轮扁对桓公讲: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庄子对书写文字的不信任,也看到一个道 意 书的层级解构,因而,在庄子和柏拉图之间似乎有了类似性,但这能否意味如张隆溪先生所讲的, 思想、言讲和文字的形而上等级制度不仅存在于西方,同样也存在于东方;同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一样,中国也有一个类似 书、言、意 的形上等级制,也存在着理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事实上,庄子的有关言意关系的讨论的本质是 言 和 道 的关系,他意在讲明作为表意工具的人为语言在 不期精粗 、超越了 形色声名 的最高层次的混沌之 道 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道既然是虚无、混沌的状态,那么任何人为的通过语言或思辨来悟道的努力都将是背道而驰。他否认的是作为整个语言文字的 言 ,华而不实也包括 书 ,而并没有刻意地将作为口头言讲的 言 和书写的 书 区分开来。在其他地方,庄子也同样使用了 言 字,如 道昭而不道,言辨而不及 (齐物论, 言者所以在意 (外物, 能够言论者,物之粗也;能够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致,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秋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言 和 意 是用来表示出语言和思想的一对范畴。 言 并不对应于英语中的 speech ,而是代表包括言辞、名称、书、文等在内的语言的总体。如魏晋玄学的 言意之辨 就是围绕着 言 能否尽 意 展开的,又如老子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孔子的 吾欲无言 ,或者陆机所云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刘勰的 意翻空而易奇,言证实而难巧 ,华而不实的言都没有仅指口头言讲的意思。 尽管庄子反复强调道不可言,然不可不言。事实上他也一直在言,(庄子一书洋洋洒洒十万余字即是明证,这就是所谓的 道 与 言 的悖论。只不过他主张不可固执于日常人为语言的拘囿,所谓 不落言荃 ,由于世人往往知足于浮华之词,固执于形名声色, 道 反而由于 言 而被遮蔽。所谓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所以,他主张 无言 、 忘言 。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言本身不是目的,终极目的是体悟道,达至与道合一的大美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讲,庄子的语言观带有强烈的工具论的色彩。 言不尽意 、 得意忘言 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论产生了深远、宏大的影响。魏晋的 言意之辩 将其引入文学理论,成为诗学 意在言外 的源头,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标准的原则,构成了中国古代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为意境讲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庄子的这种 自然 哲学也构成了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艺术创作原则和审美标准。在文学创作上,庄子强调不要受语言文字的局限,而要 得意忘言 ,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 从上述分析中能够看出,尽管庄子和柏拉图都对语言文字的表示出能力表示了怀疑,但在柏拉图这里,语言被分割为口讲的语言和书写的文字,他否认的是后者,而非前者,恰恰相反,作为声音和意义结合体的白话在他看来是最完美的直接表示出意义的理想语言。德里达在(书写学中指出,这种语音中心主义从柏拉图开场,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卢梭直到索绪尔,构成了一个清楚明晰的传统。在柏拉图看来,诗人只是浅薄的轻率的模拟者,对摹仿的对象一无所知,不可能到达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而只要睿智的哲学家通过理性的考虑才能达致真知,步入绝对美的殿堂。因而哲学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文学,文学需要哲学的指导、制约,文学只不过是哲学的婢女。 而庄子否认的是整个语言系统,无所谓口讲的言语和书写的文字之分。柏拉图贬抑文字是出于对文字本身缺陷的考虑,在拼音文字中,书面语不能单独承载意义,而只是语音的转录、摹本。 庄子对语言的否认,是基于道 虚无 混沌 的本性之考虑。 汉语作为一种由图像演化而来的表意文字,并不被视为声音的符号,是一种直接表意的自足的语言,正因如此,德里达从汉语中发现了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根据, 我们已经拥有在所有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发展起来的文明的强大运动的证据。文字并不削减言语,它是将言语纳入到某个系统。 三.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能够看出,柏拉图基于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分,以为书写语言是对口讲的语言的摹仿,不能直接反映人的思想。而庄子的 道 则是一个以虚无、混沌为根本特征的本体,它 自本自根 ,超越了 形色声名 的形下之域,但并不与感性世界截然分开,所谓 道不离器 ;它不可言讲,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悟,也不能被人的理性思维所认识,所以只能体悟。人们只要通过心斋、坐忘才能达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大明境界。所以与柏拉图的理性思辨哲学相比,庄子的哲学是一种诗意的存在哲学,正如海德格尔所言的 诗意地栖居 。 它关乎一个人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上怎样安置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