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对策,高等教育论文.docx
提高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对策,高等教育论文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是以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各国经济活动之间关系,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一门课程,在经济全球化深化、国际经济联络日益严密的背景下,学习本门课程通过了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作用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的本科院校,这样一门理论性强、牵涉范围广、课程穿插多、理解难度高的课程,让学生融会贯穿、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该门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 一、国际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理论体系广泛复杂.国际经济学课程研究内容广泛,不仅牵涉到经济理论,还牵涉到当下国际经济中的诸多现实问题.从整个体系来看,主要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微观部分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问题、要素的国际流动问题,主要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利益分配问题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和根据,牵涉的理论主要有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包括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牵涉的主要有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诸多经济学流派.直到当下,国际经济学体系仍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相关课程联络严密.国际经济学与经济类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财政学等课程联络严密.由于其理论性强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又为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经过中,牵涉部分贸易、投资、金融和财政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国际视野来学习和讨论相关问题. 3、对基础课程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需要运用大量的经济模型,牵涉的经济数量关系联络严密,课程逻辑性较强.国际经济学本身的理论体系,也具体表现出了数学方式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数学功底是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重要支撑,在需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阐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由于其内容上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在教学中诸多的图示暗含经济学理论基础,因此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要求较高.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际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尤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等均作为核心课程开设,笔者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课程内容构造不合理,穿插重复部分较多.国际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包含了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的理论内容,其优点是在国际经济学的框架下兼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理论知识,确保体系完好性,但易导致的后果就是分别与这两门课程互相重复较多,且又有可能出如今教学中都不牵涉的内容,课程内容构造不合理.且由于教学资料内容更新缓慢,加上教学方式等问题使得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问题进一步突出,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当前,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主要采用讲授、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以介绍知识点、阐述理论为主.基本上构成了老师为中心、学生为对象的老师独角戏格局,忽视了老师和学生课堂教学双核心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个性能力的自由发展.而课堂设计也围绕知识点展开,教学目的狭窄,导致学生的学习以死记硬背或者被动理解为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 幼稚产业论 为例,学生只基本把握其理论内容和产生背景,对于该理论对当下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意义却无从谈起,分析流于外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独立考虑问题能力缺失,直接后果便是课程中极具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国际经济问题演变成只需背诵和记忆,学生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停留在较低水平. 3、侧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联络现实实际.老师在教学中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教授,以教学资料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固然有利于老师备课、讲授的进行和教学知识点的完成,但有可能导致学生过分依靠教学资料.而当下教学资料内容中牵涉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理论更多采用模型分析,案例分析尤其是牵涉中国的案例分析较少,使用假设条件严苛的模型假设较难解释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这些都将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分析的有机联络被切断,以教学资料为中心,使得老师在引导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被削弱,老师与学生的思维僵化,也不利于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国际经济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运用理论知识解释中国的国际经济问题. 4、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基础课程功底薄弱.由于理论课程本身较为晦涩难懂,学生学习兴趣有限.加上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广泛和理论体系的庞大,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并大量运用较为抽象的分析方式方法,教学经过中的模型和图示较复杂,假设前提条件繁多,通过建立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展开分析.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易造成困扰,且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课程功底薄弱,缺乏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基础,普遍反映学习经过中推论经过复杂、逻辑分析偏多、课程难懂,对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难以理解,影响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难以提起兴趣反过来更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两者之间出现恶性循环. 三、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1、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介入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的综合运用,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方式老师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阐述的缺乏,将单向封闭式的课堂变成双向开放式的课堂.介入式教学是在双边教学经过中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 合作、探究 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介入学习的全经过,以提早告知课程教学讨论主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介入到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是将实际案例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通过老师对课程内容相关案例的介绍,让学生尝试分析并解决问题.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部分,能够通过在课堂上以学生比拟熟悉欧盟的发展为例介绍该知识点,并可提早要求学生搜集中国在近年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自贸区等资料进行讨论.这些教学方式的灵敏采用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考虑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本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教学相长,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学习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2、正确处理与其他课程关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与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相关程度较高且有内容重复,老师必须熟悉和了解教学经过中需要牵涉的其他课程的内容,要教授给学生一点知识,自个必须具备大量相关知识,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对于可能有所重复的部分,可与相关课程教师充分沟通协商,在教学中突出本门课程体系中的重点部分,以避免两门课程对同一知识点的重复讲授,降低课堂效率.对于前续基础课程比拟薄弱的情况,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之前,应将牵涉并利用的分析工具做重点回首,譬如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以避免由于基础问题导致的连锁反响.而由于国际经济的动态变化,教学资料内容更新的滞后,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更新经济数据,以确保内容的完好性和时效性. 3、充分利用当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在课堂教学上,采用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手段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板书讲授形式的缺乏.在网络利用上,课程牵涉到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经济全球化等问题本身就是在实时发展动态变化的,借助互联网能改变从前坐井观天的局面,及时获知大量的相关信息. 老师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将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案例、习题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及时提供应学生,极大地丰富学习内容,以弥补教学资料的缺乏.且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主动去探究感兴趣或更全面的数据资料,拓展知识面. 4、努力完善老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无论通过何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都是核心和关键.国际经济学课程本身对老师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都需要老师不断完善本身素质.老师应注重专业知识、教学经历体验和思维能力的积累,提高学术水平和知识层次. 同时,需注重与同行教学经历体验的沟通,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甚至能够与其他行业专业人士沟通对国际经济热门问题的看法,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在教学实践中熟练把握和灵敏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进而不断提高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主要以下为参考文献: 1姜新海.关于我们国家高校 国际经济学 课程的反思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 2黄家骅.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问题 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 3刘妍等.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调查分析与考虑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