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古代医案分析,中医内科学论文.docx
-
资源ID:73314192
资源大小:19.5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古代医案分析,中医内科学论文.docx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古代医案分析,中医内科学论文气虚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基本证型之一,是由于正气亏虚,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缺乏,造成血液运行不利进而瘀积体内,出现一系列与气虚和瘀血有关的临床表现1.气虚血瘀证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中所占比重较大,证候持续时间较长2,故正确判定和治疗该证对缩短相关疾病疗程、改善疾病的预后以及减少死亡率均具有重要意义。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所创,主治中风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加减已成为当代临床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常用方剂3.本文以补阳还五汤为映射条件,对入选医案的处方的显像性做了试探性研究。 1资料与方式方法 1.1资料来源 采用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中华医典软件,对古代医案中的气虚血瘀证病案进行收集。初级检索:根据陈可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4提出的血瘀证诊断标准,设定血瘀证检索词为 瘀 或 淤 刺痛 麻木 肌肤甲错 舌紫 黑便 等,进行计算机检索,合并结果,初步得到 血瘀证 类病案1996则。 二次检索:根据气虚证诊断标准5主症:气短,乏力,神疲,脉虚;次症:自汗,懒言,舌淡。具备主症2项及次症1项即可诊断,对病案进行逐个人工筛查,不能明确或含糊歧义的医案,由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专家进一步确认。排除单纯医论医话而非医案者及无方药记载者,结果共纳入气虚血瘀证医案98则,诊次合计194次,牵涉方剂186首。 1.2研究方式方法 1.2.1构建数据库确定病种、证素、治则、方剂、中药5个基本提取要素,标引时尊重原文,适当修改补充,如原文记载 四君子汤 则中药记录补充为 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单次诊治多方合用者,记为一方。标引后医案数据导入数据库,建立Excell表格。基本要素的提取根据医案案语中的讲明进行,没有案语的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和 方-药-证-治 互证的思想进行确定6-7. 1.2.2一致性处理中医术语存在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现象,中药名称由于产地不同或医家所在朝代、地域的不同也存在不同名称,在信息导入数据库后,根据(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8进行逐项审议并进行规范化统一处理。多词一义者,建立同义词表,将意义一样的词用规范化词进行替代,如于白术、于术、冬术,皆替换为白术。一词多义者,进行区分,用当代规范化词替代,如中风一词,能够表示太阳病中的伤风,可以以表示内风所致的昏厥、卒中,应根据医案上下文确定词义,将前者用伤风替代,后者保存中风9-10. 1.2.3数据分析数据处理运用Excell查找和统计功能,对病种、证素、治则、方剂、中药逐一统计记录并做扼要性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对补阳还五汤在气虚血瘀证治疗中的显像性做试探性分析。 2结果 2.1气虚血瘀证牵涉病种证素情况 通过对98则病案中患者信息描绘叙述、医家案语等进行分析,对医案中患者所患病种,中医证素兼挟情况删除气虚和血瘀证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气虚血瘀证病种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中风12、痿病8、腹痛6、痹病4;兼挟证素依次是阴虚15、血虚10、阴虚8、湿热或热7。 2.2气虚血瘀证治法及使用方剂情况 治则确实定原则上遵从医家案语,医家未明确讲明者,采取据 方药-治则 互证原理进行揣测确定,药物、方剂成效根据(中药学和(方剂学确定11-12.结果显示,针对气虚血瘀证的治法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益气128、行气111、燥湿化痰利湿48、养阴润燥43、活血化瘀25、温阳18、补血16。医案中运用方剂重复率比拟低,绝大多数使用的方剂均是医家据证组合而成的自拟方。出现频次较多的为四君子汤21,其次为六君子汤19,补中益气汤与异功散使用频次一样15,八珍汤出现频次最少19。 2.3气虚血瘀证治疗药物使用情况 表1示,气虚血瘀证治疗药物中补气药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为养阴药、补血药、行气燥湿利水药、活血化瘀药等。 2.4补阳还五汤显像性结果 补阳还五汤已成为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常用方剂,其功用为益气活血,兼以行气补血。对所有医案中出现频次在20次以上的药物根据具有益气、补血、活血、行气功能的可能性进行重新归类,对所有186首方剂根据能否包含这四种成效药物进行统计,对结果进行数字化处理,包含记为 1 ,不包含记为 0 .对方剂根据以上四类成效的包含情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方式方法上采用欧氏距离测量。186首方剂分为15大类,结果如表2所示。 由于医案根据 气虚血瘀证 标准进行筛查,只要4首方剂不含有 益气、补血、活血、行气 ,151首方剂含有益气功用,92首方剂含有活血功能,另外,186首方剂中功能类似补阳还五汤者,即同时包含 益气、补血、活血、行气 的方剂到达47首,占25.27%,表示清楚虽未详细使用补阳还五汤,但从成效而言,与其类似的治疗占四分之一。 3讨论 气虚血瘀证临床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古代医家以为,该证在痿病、腹痛和痹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这一点值得重视,中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能够考虑从气虚血瘀的角度认识病机。 从治疗而言,无论是药物使用还是方剂的选用,均以补气为主,同时兼有养阴、补血、行气,而化瘀药物和方剂使用并不多。古代医家治疗血病,从 气 入手,适当补充阴血,进而到达化瘀的效果。同时重视证候可能出现的动态变化,比方,气虚血瘀证进一步发展成为阴虚、血瘀、阳虚,甚至湿热等证,在药物上适当加以考虑。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在治疗上严格根据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和气血的运行规律确立治疗原则,而非急功近利的有瘀则化瘀的做法,是符合中医 治病求本 思想的,考虑证候的动态变化也是 治未病 思想的具体表现出。 根据映射研究结果,能够以为补阳还五汤是根据前人气虚血瘀证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补阳还五汤虽加大了化瘀的力度,但黄芪用量达120g,可见重视补气的程度。 综上所述,古代医案中浸透着当时医家的学术思想。当前气虚血瘀证仍然是发生率较高的证候之一,在治疗方面,要重视从证候发生的本源进行治疗,兼顾证候变化的可能兼证;痿病和痛证等缓慢发生的疾病,要充分考虑气虚血瘀证的可能性,并结合当代有关中医药的研究成果,最大效力地治疗气虚血瘀证。 以下为参考文献: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9-170. 2杨楠,王本国,何丽,等。急性缺血性中风合并脑微出血中医证候演变及其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20,451:21-23. 3胡国华。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035:66. 4陈可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当代远程教育,2005,311:10-12.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6游江。古代中医医案研究述要J.新中医,2018,416: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