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乡建派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学理论论文.docx
梁漱溟的乡建派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学理论论文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都处在从 传统 向 当代 转型的剧烈变动之中.很多仁人志士立志寻求一条民族独立的救国之路.不同的阶层、不同学派不认识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救国之策.当时,梁漱溟提出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和不同的乡建派理论,并且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固然乡村建设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未收全功,但他却成为梁漱溟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以其本身的先进性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不断彰显其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重视本土文化,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儒家文化 梁漱溟一直将自个以儒家的身份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他关注中国文化,关注现实,关注中国农村.在儒家思想与实践的不断融合之中,他提出中国的伦理、道德与老道理实际上优于西洋文化.我们不应该将儒家伦理中的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礼让为先、成仁成己等精神文化封闭起来,反而应当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助其获取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为此,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进行尝试与努力.首先,梁漱溟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新的诠释.他以为真正的道德是 生命的和谐、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亦是我的生命与社会其他的人的生命的和谐.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会让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痛快漂亮 .其次,梁漱溟通过乡村运动提升了儒家伦理的实践性.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进一步将儒家精神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前文所讲,将传统的老道理直接用于指导乡村建设的活动当中,提倡集体生活,同时吸收西洋文化的精神,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强儒家思想的实践性和文化竞争力,并促进儒家思想的繁荣发展. 二、以农村为中心,为解决 三农 问题提供借鉴 首先,农村建设有赖于乡民的自觉自愿行为梁漱溟讲: 农民自觉,就是要乡下人明白在乡村的事情要自个干,乡村建设之事,必皆为本地人自个为归. 这是乡村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乡村建设中,广大农民只要拥有这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才能有动力和压力推进乡村建设与发展.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解决 三农 问题,只要帮助农民加强自觉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发展农村经济,最终到达解决三农问题的目的. 其次,农村建设需要外部气力的引导和帮助.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农村建设还需要外部先进气力对其进行指导.梁漱溟所提出的知识分子下乡就为此指明了方向.农村建设需要知识分子,他们的参加既能以新的知识、信息增加农村与外界的联络,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同时,还能够为农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引导农村健康发展,和谐发展.正如同志所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村的高效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知识的保驾护航.而科学技术就必定需要知识分子进行传播,他们只要下到基层,去到农村,才能够真真切切地体会农村、感悟农村,也才能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怀农村,将实用的科学技术带到农村,促进现代新农村的发展. 最后,重视教育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在梁漱溟看来,乡村建设不能狭义地理解,而是要完成一种普及文化,完成一种 乡村文明 .他以为: 乡村建设也就是民众教育.民众教育不归到乡村建设就要落空;乡村建设部取道于民众教育奖无办法可行. 乡村建设与民众教育已不可分,事实上已合而为一矣. 乡村工作者在探求方式方法是只要归之于教育,教育者在寻求方向或目的时也只要归之于乡村建设,这都是中国社会问题逼迫他们如此走 .由此可见,在梁漱溟的理论中,惟有乡村建设才能解决中国问题,而教育则是华而不实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因而他提出了一系列乡村教育的理论,对我们建设社会新农村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农民基数较大,但总体素质不高,全国人口中大多数文盲和半文盲都生活在农村.而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有、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新农村的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重视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教育理论为借鉴,一方面解决乡村的 精神破产 问题,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采用多种形式使村民获得精神上的鼓舞,树立其民族自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利用知识分子的气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教育投入,向农村全面教授有价值的知识,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形式,进而使新农村见者真正从教育中获得气力,最终助力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传统与先当代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 作为一个新儒者,梁漱溟始终坚持将传统文化荣融入到当代化当中.在传统文化遭遇西方文化时,他既反对 全盘西化 ,也不同意 死守国粹 ,而是以中国实际情况为立足点,主张守护中国固有的文化基础,滤收外来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去粗取精,创造当代化的新文化,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但新文化的界定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何为新文化?对此,梁漱溟指出,新文化要 以乡村为根,要以中国的老道理为根 .正如他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讲的要完成一个 伦理本位的中国 ,一个 以道德代替宗教 的中国.更有意义的是,梁漱溟勇于打破书斋理的纯理论探寻求索,大胆地把这种探寻求索引向社会实践.正如前文所讲,他在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对乡村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试图做出与当代化同步的尝试.尽管他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他主张的 以乡村为根,要以中国的老道理为根 的思想,对不断遭受西方文化冲击与考验的当代社会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中西文化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梁漱溟在解决传统与当代化的关系问题时,过度依靠传统,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核心价值过于自信,最终没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引以为戒.总之,在当今的社会文化发展中,既不能人为地割裂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关系,又不能过分地依靠传统,而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结合本身实际处理好传统与当代化理论与现实的关系,走出一条合适我们国家国情的和谐发展之路,最终促进中华特点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以下为参考文献: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2梁漱溟.梁漱溟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3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熊吕茂.梁漱溟的道德理性思想评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5陈宪光.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当代化之路的探寻求索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6张彦哲,梁文海.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计划及其积极意义J.湘潮,2020,5. 7李善峰.梁漱溟的当代化思想初探J.东岳论坛,1996,4. 8武乾.论梁漱溟的地方自治思想J.江汉论坛,2002,1. 9刘江船.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特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