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开题报告.docx
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开题报告从2001年开场,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国家幼儿园教育遭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们国家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教育价值取向推至更多的关注幼儿本身的经历体验,强调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老师角色的要求是老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老师应 擅长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机会,积极引导 ,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响,敏感地发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构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 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历体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知足和成功 。这对老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请教师转变自个在教育经过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8 2020年)、(关于当下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施行,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老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老师专业标准。 标准明确了老师在教育活动计划与施行领域中应当具有 观察幼儿 .的能力, 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 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络、作品分析等多种方式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 。幼儿园教育的质量问题己成为幼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老师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事实上,老师对儿童行为的发现、评估和引导既具体表现出着老师行为的改变,也反映了老师的专业发展程度。老师观察行为的改善成为改良老师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观察是老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老师只要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经过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进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观察能力是有效老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老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示清楚,新手老师与专家型老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能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老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切进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根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定和行动。最后,观察是促进老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老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式方法,进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良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老师能够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本身的知识构造,促进本身的教学反思,进而推动自个的专业化发展。 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老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双重缺失,导致老师观察的专业品性缺乏,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不能为老师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提供根据。?幼儿园对老师的观察记录只要量的规定并无质的要求,也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反思与沟通的功能,使得老师观察记录因没有讨论和反思而流于形式,以致于老师将观察记录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对自个工作有益的做法?。 如此 观察 失去了 龄听童声 、 解读童心 的意义,使 以儿童为本 的先进教育观念在现实中遭遇窘境。当前国内对幼儿园老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相对缺乏。幼儿园老师的观察行为的现在状况究竟怎样,幼儿园老师的观察行为与幼儿园老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又是如何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视点投向幼儿园老师,试图通过对幼儿园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观察行为的讨论,呈现其观察行为的现在状况及总结出老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幼儿园老师观察行为提供理论根据。 三、研究问题 确立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开端,研究问题确立的恰当与否对研究经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根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对个案幼儿园老师观察行为进行考察,了解老师对观察的认识,观察的经过与结果,观察应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影响老师观察行为的因素 ,研究者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幼儿园老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并以此作为研究最终的结论根据。 幼儿园老师观察行为 属于学前教育领域一个微观的研究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然依托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因而,真实的实践情境将是进-步构成详细研究问题的根据。 问题一,老师对观察的认识情况。 1.老师对观察含义有何认识? 2.老师对观察价值有何认识? 3.老师在观察中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二,老师观察的经过与结果 1.老师是在什么情境下进行观察? 2.老师观察时的行为表现怎样? 3.老师观察后的反响是什么? 问题三,老师观察后的表现 1.老师观察后怎样考虑与分析? 2.老师怎样利用观察信息跟家长沟通? 3.老师怎样利用观察所得改良教学? 问题四,老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老师本身的因素 (1)老师能否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 (2)老师的信念对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3)老师的教育教学经历体验对其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2.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突发状况对老师观察有何影响? (2)幼儿的问题行为对老师观察有何影响? (3)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否影响老师观察? 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1)幼儿园能否为老师提供沟通、学习的时机? (2)幼儿园为老师观察提供了哪些资源? 4.家长方面的因素 (1)家长与老师的关系能否影响老师对幼儿的观察? (2)家长对老师观察结果的看法怎样? 四、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根据D .Medley0979)的观点,老师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从教的角度研究老师教学有效性的历史老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效教学的研究由研究有效老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老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教学经过中,老师的教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老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要被学生感悟、接受、配合、反响,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具体表现出出来。在本研究中,老师观察行为是将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老师行为,它关注的是老师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及应对。在老师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展开对老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研究,是对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通过透视幼儿的表现来增进老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调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老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讨论的焦点问题。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老师专业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幼儿园老师应具有如何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论界已有相当丰富的阐述,而对于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幼儿园老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稍显薄弱,这种缺失有碍于幼儿园老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细致考察幼儿园老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致力于讨论怎样改良老师观察行为,相信这能对丰富我们国家幼儿园老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利于引起幼儿园老师对观察幼儿的重视,激发幼儿园老师对教育工作的考虑。老师对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有助于老师重新审视自个的工作,改变 视而不见 见惯不惊 的麻木状态,保持老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老师从个案幼儿园的观察现在状况中汲取经历体验,促进高效的老师观察,提高老师观察能力,使幼儿在老师观察中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式方法 对一项研究而言,研究方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一般来讲, 量的方式方法比拟合适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拟合适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绘叙述和分析。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个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 。i本研究的问题 幼儿园老师观察行为 属于微观层面对老师观察的认识、运用等现象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老师对观察幼儿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种因素在影响老师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对老师观察行为的理解及其意义建构的探究,符合质化研究的要求。因而,为了探究 幼儿园老师如何看待观察行为 , 老师怎样观察幼儿 , 老师怎样应用对幼儿的观察 及 什么在影响着老师的观察行为 等描绘叙述性、解释性问题,本研究釆用质的研究取向。 抽样 指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丨本项研究的被研究现象是发生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老师的观察行为,与之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场景中发生观察行为的老师。受研究时间、地点和经费所限,为了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深切进入详细的研究,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选择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老师为样本。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对老师观察行为获得比拟深切进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而研究对象的数量比拟小,研究主要釆用了分层目的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 分层目的型抽样 ,是指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目的在于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详细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就本研究现象 老师观察行为 而言,任职年限不同会使得老师构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历体验,经历体验的累积会造成老师行为成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因而,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抽样上分别选取了3年下面、3-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各个教龄层次的老师。其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老师在观察的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六、论文提纲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式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老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老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经过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良 (三)幼儿园老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良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老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老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老师的观察是 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老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老师怎样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老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老师的观察 1.幼儿 意外状况 容易引起老师关注 2.教学经历体验丰富的老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老师的主观倾向影响老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老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老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老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老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老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老师观察与教学目的严密相联 3.老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老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良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老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老师对观察方式方法把握能力 2.老师的知识经历体验储备 3.幼儿对老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老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老师观察技能 1.选取适宜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老师知识构造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老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构成重视老师观察的气氛 (四)老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个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以下为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