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值载体问题的探讨与反思,逻辑学论文.docx
真值载体问题的探讨与反思,逻辑学论文引言 真是逻辑学的核心概念,逻辑学以求真为目的。 而在关于真的理论中,真值载体truth-bearer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概念。什么是真的承载者?当我们议论真的时候,什么是我们讨论的对象和基础?固然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用命题这个概念作为真的承载者,并且这一用法一直延续了整个传统逻辑的各发展阶段,但随着当代逻辑和语言哲学的兴起和深切进入发展,对命题的形而上学的反思和质疑开场不断涌现:命题的本质是什么?命题在本体论上承诺了什么?世界能否存在着命题这样的抽象实体?到底什么才是真的承载者?随着真在逻辑学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和突出,真值载体的问题也愈发遭到当代逻辑和当代哲学的重视,对真值载体的回答也成了各种真理论首先面对的问题。 关于真值载体问题,我们国家学术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颇为关注,很多专家学者都对这一问题发表过自个的看法和观点,并逐步趋向于命题讲和语句讲两种观点之间的对立和争论,前者以为命题是真的承载者,而后者则以为语句是真的承载者。 需要讲明的是,国内这些关于真值载体的讨论都是在当代逻辑的语境下进行的,而在这里语境下,命题这一概念也不再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原初含义。亚里士多德最初在(解释篇里引入 命题 这一概念时,是将命题定义为有真假的句子;而当代逻辑所谓的命题,则用来表示出句子的意义,是一种抽象的实体。正是在这里意义上,关于真值载体语句讲的观点是比拟接近于亚里士多德的原意的,但这种观点却遭到很多误解和排挤,并被很多人以为是对亚里士多德逻辑精神的背离。而当代逻辑语境下的命题讲和语句讲分别来源于弗雷格和蒯因。弗雷格是当代逻辑和分析哲学之父,正是通过他的努力,真在逻辑学研究中的重要位置才被凸显,真由此才成为当代逻辑研究的任务和目的。弗雷格以为真值是针对句子的含义即思想而言的,而思想既不属于客观世界,也不属于主观世界,而是属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外的里初次提出 命题 这一概念作为真值载体以后,命题一词一直是传统逻辑非常重要的概念并被用在很多场合。总体而言,传统逻辑关于命题这个概念有四种用法。首先,命题是用来表示能够为真或为假的取真值的东西。在真作为核心概念的逻辑体系中,命题的这种用法具有本质的意义,这也是命题在传统逻辑中最重要的用法。其次,命题被用来表示句子的言语意义。再次,命题被用来表示语言行为,如断定、命令、威胁等的内容,这是关于命题使用的一种语用的用法。最后,命题被用来表示某种心理状态或者命题态度的内容,如相信、愿望、渴求等的内容,这是关于命题的一种心理学的使用方式方法。而在弗雷格的理论体系中,思想是真的载体,思想是句子的含义sinn,思想是语句所表示出的内容,思想是包含命题态度的句子的内容。思想这个概念具有传统逻辑中命题这个词项的所有的用法,因而,逻辑学家们一致倾向于以为 弗雷格的 思想 很自然地成为 命题 的传承 。 针对命题这个概念所承当的诸多角色和责任,以及弗雷格深化了传统逻辑中使用命题这一概念的传统,很多哲学家,如戴维森、哥德尔等都提出了质疑,而蒯因就是这些质疑者中最出色的一个,他对命题这个概念在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上的使用给予了最系统最持久的抨击和拒斥,并且,由于蒯因对命题的质疑和拒斥,对命题的性质和作用的反思成为现代逻辑哲学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归结起来,蒯因从三个方面对命题这个概念提出质疑。 首先,假如命题用以表示出句子的意义,蒯因则对意义理论本身提出质疑。在(经历体验主义的两个教条里,蒯因对意义做了具体的考察:同义性、必然性、分析性、保真替换性等几个被经常用来表示出意义的概念,在实际的运用经过中却是循环论证的: 尽管不是直截了当的循环,但多少有点类似于循环。打个比方 来 讲,它 在 空 间 上 有 着 一 条 封 闭 曲 线 的 形状。 在蒯因看来,意义本身并不是一个确定的精到准确的概念,试图在意义的基础上为命题建立一个融贯的理论,更是一种徒劳。 其次,命题被很多哲学家用来表示出一种抽象实体,而蒯因关于实体的认可标准是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 .根据这个原则,假如不能清楚地讲明一个实体的个体化条件,就不能在本体论上成认该实体。而命题这个概念有时被用来表示真的承载者,有时被用来表示句子的内涵或意义,几种用法的无原则的交替使用,使得命题的同一性变得模糊不清: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讲明一个命题等同于另一个命题?是由于它们表示了同样的思想,还是由于它们表示出了同样的事实,抑或是由于它们的语言表示出方式是一样的?对此,即使是赞同使用命题这一概念的哲学家也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和明晰的标准。而缺乏同一性的标准,蒯因就拒绝在本体论上成认命题这样的抽象实体。 最后,蒯因进一步以为,讨论命题的同一性或等值性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蒯因讲: 我之所以反对命题,主要不是出于哲学上的悭吝-出于一种梦想天地间除非必要不能增加实体的愿望。 也不是更十分地出于殊相论-不赞同难以捉摸的或抽象的事物。我的反对是更迫切的-假如存在着命题,它们就会招致语句之间的某种同一或等值关系:哪些语句是等值的,表示出了同一个命题。如今我的反对意见是,那种特有的等值关系在语句层面并不构成任何实在的意义。 在蒯因看来,在考察个体词的同义问题的时候,我们使用的原则是保真替换性:假如两个个体词总是能够用华而不实的一个替换另一个出现于华而不实的真的陈述,其结果总是真的,则这两个个体词是同义的。相应地,关于命题,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断定两个语句表示出的意义是等值的,或表示出的是同一个命题?对此有两种比拟着名的方案:一种方案以为当两个语句表示出的客观信息一样时,这两个语句便是等值的;另一种以为,假如两个语句表示出了一样的经历体验内容,那么,这两个语句是等值的。蒯因对这两种方案逐一提出了反驳。首先,什么是一个语句所表示出的客观信息呢?假如是在一个科学实验中,我们会预先知道要考察的对象和考量的目的,并且,有明确的规则将信息中与实验无关的不重要的信息或特性分离开来,那么,我们能够议论语句所表示出的客观信息;然而,在日常的对话中,我们不知道谈话的目的,没有明确的规则,因此,诉诸客观信息这个概念也是无法讲明句子的等值问题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蒯因以为,议论句子所表示出的客观信息是一种徒劳的对语句等值的讲明,由于 这不过是重新措辞来议论我们正在议论的那个话题 . 其次,将语句的等值看作经历体验内容的一样,也是不可取的。在蒯因看来,相信每个句子的意义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历体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这是经历体验主义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教条,而实际上,没有任何特殊的经历体验内容会与任何特殊的陈述发生直接的联络,由于 我们所谓的知识或者信念的整体,从地理和历史的最偶尔的时间到原子物理学甚至数学和逻辑的最深入的规律,是一个人工的编制物。它只是沿着边缘同经历体验严密接触。或者换一个比喻讲,整个科学是一个力场,它的边界条件就是经历体验。在场的周围同经历体验的冲突引发内部的再调整。对我们的某些陈述必须重新分配真值,一些陈述的再评价使得对其他陈述的再评价成为必要,由于它们在逻辑上是互相联络的 但边界条件即经历体验对整个场的限定是如此不充分,以致于在根据任何单一的相反经历体验要给哪些陈述以再评价的问题上是有很大的选择自由的 。从这样的整体主义经历体验论出发,蒯因以为诉诸经历体验内容,语句的等值问题仍然是个问题。 命题是语句的意义,并进而成为真值的承当者,这是传统逻辑的一个基本假设。但蒯因通过系统的论证,指出语句的意义并进而连语句的等值问题都是无意义的问题。命题是我们议论句子真假的一种不必要的假设,拒斥命题,是蒯因的毫不动摇的立场。 三、恒值句:蒯因关于真值载体的看法 在拒斥命题的基础上,蒯因以为真的载体是句子。蒯因提出很多哲学家之所以感到真假对命题才有意义,是由于他们以为真假取决于实在而不是语言,而句子是语言,议论句子的真假好似脱离实在来谈真假,是荒唐的。而实际上,真假确实取决于实在,议论语句的真假,是一种以间接的方式议论实在,实在因此是 真 假 的 全 部 的 关 键,由于, 议论一定语句的真假时,我们不是在议论语言而是在议论世界,议论语句之真是一种间接的方式 . 在哲学讨论中,语言是我们必须依靠的媒介和手段,我们只能运用这样的语义上溯方式来议论世界和实在。句子有不同的类型,按一般的语言学的划分,句子能够分为陈述句、祈使句、命令句和感慨句,而逻辑学主要关注的是陈述句;但即使是陈述句,又会有很多复杂的情况,如时态问题,以及包含索引词的句子的真值问题。蒯因以为,固然时态、索引词等是语法学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但这不是逻辑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逻辑学作为一个研究真的普遍性的学科,总是从这些陈述句中抽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使用 一般如今时来消 除 各 种 时态,用详细的名字或时间、地点补充句子中的索引词。这样得出的句子的真值假如为真,则其所具有的各种形态的句子都为真,这样的句子的真值假如为假,则其所具有的各种形态的句子都为假,蒯因把这样的句子叫作恒值句eternal sentence。 恒值句是与 场合句 occasional sentence相对应的概念,如 这里面有铜 ,这个句子的真值会随每一次讲话者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而 氧化铜是绿色的 则永远是真的,前者是场合句,后者是恒值句。所谓恒值句,就是 独立于它们碰巧在华而不实被讲出或写出的环境,永远保持真或永远假的语句 . 对于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语句,假如将其去时态化为一般如今时,并且将华而不实索引词的内容补充进来,就能够将其转化为恒值句。相对于恒值句,那些详细的句子都成为这个恒值句的殊例token。 恒值句是蒯由于了探求真而设计出来的装置。 蒯因以为恒值句的最根本特征就是 它们是真本身的储藏所,进而也是所有科学的储藏所 . 在蒯因看来,科学作为严格的理论体系,其所追求的是真的稳定性。科学的资源固然来自于一个个的观察句,但用以表示出科学成果的理论语句只要在一个个观察句或场合句屡次重现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而一个观察句或观察句屡次的重现,使得这个句子越来越摆脱其特定的语境而为真,这就使得一个场合句或观察句变为恒值句。恒值句与其相应的观察句和场合句的关系是类型type和殊例的关系,它们分享一个真值。在这里基础上,蒯因以为: 这样限定的陈述句-恒值句-是我在下面大多数地方将其看作真值载体的东西。 用恒值句作为真值载体,进而使得逻辑对很多无关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回避和摒弃,进而使得逻辑理论大为简化,这为逻辑和其他科学提供构造世界的严格规范形式提供了可能。 蒯因用比喻的方式进一步讲明了恒值句与逻辑的关系: 恒值句与逻辑的关系就像银币与经济:通常我们是见不到它们恒值句-作者注的,但是需要利用它们进行结算。 蒯因进一步以为,逻辑学所讨论的是恒值句的真,而恒值句的真就在于句子与实在的相符。在塔斯基的T约定中, 雪是白的 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单引号里面的句子是一个恒值句,其真值是我们考察的对象。当我们探求这个句子的真值的时候,我们不是在探究句子的意义,而是在探求语言的指称,这种向句子的指称的攀升,实际上是 从世界出发的暂时的重新的处理 ,而 是真的 这个谓词的效用恰好是消除了语言的指称问题: 为真这个谓词一再地提示我们,尽管技术上我们上溯至议论语句的指称,我们的眼睛还是在盯着世界。 当我们把真归之于这个句子的时候,即是把白色归之于雪,这就是句子与实在的符合,引号在这里构成了议论语言与议论雪的全部区别。当我们把真归之于句子的时候,就是把白色归之于雪,因而,真归之于句子恰恰就是取消了这个句子中所包含的引号。所以,蒯因将自个的关于真的理论简洁化为一个着名的口号: 真即去引号。 结束语 弗雷格和蒯因关于真值载体的看法都是审慎的,他们都是以各自的真理论为框架和背景来讨论这一问题的。真值载体问题不是他们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与他们各自关于意义理论、等值问题以及本体论的看法密切相关。通过比照弗雷格和蒯因关于真值载体问题的看法及分歧,我们能够得到如下重要的启示: 弗雷格和蒯因在真值载体问题上的争议,是由他们对意义理论的不同态度所引发的。弗雷格在讨论句子的时候,区分出了语言和语言所表示出的东西两个不同的层次,而语言所表示出的东西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含义和意谓。关于含义,弗雷格坚持在句子的语境下分析华而不实所包含的专名和概念词的含义,换言之,专名和概念词不具有独立的含义,它们都是句子所表示出的含义,即思想的组成部分。关于意谓,弗雷格以为,一个句子的意谓是其真值,正是对真的追求驱使我们从含义转向意谓,专名意谓一个对象,而概念词意谓一个概念,一个句子的真值取决于这个句子中表示出的概念能否能够谓述这个对象。因而,弗雷格断言: 逻辑的基本关系是一个对象处于一个概念之下的关系,概念之间的所有关系都能够化归为这种关系。 能够看出,在弗雷格的理论中,真是逻辑学追求的目的,句子是研究真的出发点,而句子的含义或思想则是用来把握真和研究真的凭借。相比于弗雷格的做法,蒯因却对意义理论本身持悲观的态度。在蒯因看来,意义是一个讲不清楚的概念。他曾经用保真替换、分析性和必然性来讲明语词的同义这个概念,但却发现这些概念之间是间接地互相循环论证的关系,意义这个概念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鉴于此,蒯因倾向于在句子和句子的意谓之间,无需假定含义这个层次,而只是在句子和句子的意谓两个层面议论问题:句子是语言层面的东西,而真是句子的意谓,真的承当者是句子,哲学是通过语言上溯的方式用句子直接议论世界的。而命题作为含义层次的抽象实体,也一并被蒯因所拒斥。因而,弗雷格和蒯因关于真的承当者的不同看法,具体表现出了他们关于意义理论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尽管关于真值载体,弗雷格和蒯因的观点之间存在着分歧,但在关于真的其他重要问题上,如关于真与逻辑之间的关系,以及探求真的途径等问题,弗雷格和蒯因的观点保持着一致性。他们都以为真是逻辑学的目的和任务。弗雷格以为,发现真是所有科学的任务,但相比而言,其他的科学都是在使用真这个概念,而只要逻辑是在研究什么是真以及真的规律,弗雷格进而把逻辑定义为 是关于真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 。而蒯因也持类似的看法,蒯因以为逻辑的任务是追求真,逻辑求真的方式就是把真句子与假句子区分开来,其区分的方式方法就是在逻辑体系内寻找逻辑真句子。蒯因寻找逻辑真句子的方式方法还是追求真的普遍性,逻辑在蒯因看来也是研究真的普遍性规律的科学。关于逻辑学怎样探求真的规律,弗雷格和蒯因的做法也是一致的,他们都是把真分为两个层次来讨论:原子句的真和量化式的真。 弗雷格以为一个原子句的真值是其意谓,它取决于句子中所含的概念词所表示出的概念能否能够谓述专名所指称的对象;而一个全称量化式的真是指,对于任何变元的取值,函数都是一个事实,即都是真的。 与弗雷格相对应的是,关于原子句的真,蒯因以为它取决于句子与世界能否符合,当我们探求一个句子的真值的时候,我们不是在探究这个句子的意义,而是在探求语言的指称,而当我们把真归之于这个句子的时候,如把白色归之于雪,这意谓着句子与实在的符合。关于量化式的真,蒯因借鉴和吸收了塔斯基的做法,在定义知足的基础上讲明真,一个全称量化式是真的,则意味着量词后面的开语句被所有对象所知足。能够看出,在关于逻辑追求真的途径这个问题上,固然弗雷格和蒯因所运用的术语不同,但其背后的思想是一致的。 逻辑学是一门以追求真的普遍性为目的的科学,而真与句子密切相关。固然基于对意义理论的不同态度,弗雷格和蒯因关于真值载体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但无论是弗雷格还是蒯因,他们都以为真与句子密切相关,真是一个句子的意谓,逻辑学以求真为目的。蒯因出于对意义理论的悲观态度,他不希望假定命题这个抽象实体,而是把句子作为真的载体,通过议论句子的指称来议论句子的真值。而对于句子,固然弗雷格以为专名和概念词都具有含义,而关于专名和概念词的含义他却没有给予严格的定义或界定,而是以为对于专名,我们只要通过它的含义知道其所意谓的对象,而对其含义的意见分歧都 能够忍耐 .对于概念词的含义弗雷格也是类似的态度:重点是知道概念能否适宜于每一次对自变元的代入,专名和概念词的含义都是为求真而服务。能够看出,对于句子所表示出的东西,弗雷格固然区分出了含义和意谓两个层次,但对于这两个层次而言,弗雷格更偏向和看重句子的意谓,句子的意谓与逻辑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点也是和蒯因相一致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固然弗雷格和蒯因在真值载体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归根结底他们的分歧是哲学层面的,就逻辑层面而言,这种分歧并不影响他们各自对真的把握和研究。因而,真值载体问题,对于逻辑学的研究目的而言,是重要问题,但不是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