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就业相关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学论文.docx
-
资源ID:73321157
资源大小:19.0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口老龄化与就业相关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学论文.docx
人口老龄化与就业相关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学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第一章】【第二章】人口老龄化与就业相关理论概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结论/以下为参考文献】第2章相关理论概述2.1基本概念界定2.1.1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经过。国际上认定的国家或地区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占比到达10%,或年龄超过65岁的人口占比到达7%.人口老龄化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抚养比等。2.1.2退休与再就业退休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养老的制度。我们国家当前的法定退休年龄1是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特殊情况能够提早5到10年退休。再就业是指离休、退休人员被本单位或外单位重新聘用再次开场工作的制度。本文所指的再就业指的是本人辞职、离开职位或被解职、辞退开除等原因失去职业后重新就业,不仅仅包括退休老年人重新工作并获取劳动收入的现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开场了对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2相关理论2.2.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盛行于60年代,是西方最重要的人口理论之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场了工业革命,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部分西方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这个转变给西方国家带来了深入的影响。人口转变理论正是以西方社会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历史资料为根据,对一些国家人口发展所经历的人口规模和构造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做出分析讲明的理论。人口转变理论的创始人是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LandryAdolphe。他在(人口革命一书中将人口的发展经过分为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当代阶段。这三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不同,进而自然增长率不同。他借此对法国人口转变经过做出了解释。兰德里和汤普森WarrenThompson、诺特斯坦FrankWNotestein等人的人口理论被称为经典人口转变理论,它研究了总人口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而非限于以往的对总人口变动的考察,为当代人口转变理论的研究做出了宏大奉献。2.2.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投资而构成的资本。它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生产性作用。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亚当斯密对人力资本进行了早期的描绘叙述,提出人力资本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最早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则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舒尔茨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具体表现出在物质形式如机器设备、建筑物上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构成的资本。人力资本以劳动者的质和量,即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工作能力及健康情况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构成途径中最重要的,通过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质量,进而增加国民收入。舒尔茨通过对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分析有效地证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在舒尔茨之后逐步构成了现代和当代人力资本理论。2.2.3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未到劳动年龄、在劳动年龄范围内、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即已参加或可能参加劳动的人。人力资源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数量是指构成人力资源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既包括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也包括未处于劳动年龄但实际介入到就业中的未成年和老年就业人口。质量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对人力资源的经济学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对一定时空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促进这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详细包括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人、家庭、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行为;以总体经济状况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经济对于二者的供需;以及与现实结合的包括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经济政策等。人力资源开发即指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手段,充分挖掘劳动力的潜力,通过教育培训、激发鼓励等手段,提高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加强人在工作中的活力。进而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更好地结合,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对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和核心。2.2.4就业理论西方的就业理论奠基在资本主义市场规律之上,主要就业理论沿着新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缺乏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构造性失业理论、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理论及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理论这条主线发展和演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学派提出就业理论,这是西方经济学最早和较为系统的就业理论。新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核心是自动平衡,以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这个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根据劳动供求自动调整,进而导致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发生变化。劳动供求平衡会自动去平衡,直到市场到达充分就业。该理论以为不应该干涉经济,主张自由听任的就业政策。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新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不能自圆其讲,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缺乏就业理论借此产生。凯恩斯以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由有效需求决定,经济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来自于有效需求的缺乏和工资的刚性,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因而提出要解决失业问题,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干涉,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需求,进而扩大就业。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遭到宏大冲击。为解决滞涨这一难题,各种理论纷纷出现。新古典综合派提出菲利普斯曲线,以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负相关;托宾等人提出构造性失业理论。以为构造性失业是由于产业构造变化造成的劳动力供应构造与需求构造不对称而引起的;在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弗里德曼等人提出自然失业率理论2.主张完善劳动市场,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创造信息获取平台,以期降低自然失业率;供应学派则从供应方面强调税收对产量、劳动供应、劳动资本率的刺激作用,因而主张降低税率。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核心是工资-价格粘性理论。以为当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供求不平衡时,工资和价格不能及时变动,因而市场失衡,就业和产出发生波动。主张双管齐下,降低外部人劳动周转成本,削减内部人工资定价权,由干涉工资合同,以提供更多就业时机。经济学中对于劳动者就业问题的研究来历已久。固然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视角,但对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期的中国来讲,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