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事件形成原因与干预措施,硕士论文.docx
网络暴力事件形成原因与干预措施,硕士论文当下网络暴力发生的频率不降反升且有常态化趋势,传播速度与危害空前强大,拒绝网络暴力的呼声日渐高涨。本文基于网络暴力的详细案例,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对网络暴力人群、网络暴力话语、网络暴力呈现的特点以及事件规律进行分析,并通过梳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构成本文网络暴力成因的假设,用构造方程模型验证并得出结论,最后通过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方法讨论网络暴力施暴者、受害者及旁观者的态度及影响并提出干涉网络暴力的措施。本文共分为六部分,概述如下: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具体全文见文末附件第3章网络暴力成因的分析3.1网络暴力成因理论模型3.1.1提出假设通过知网检索CSSCI中网络暴力相关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将网络暴力成因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类,最终得出网络暴力成因的四个维度,华而不实提出网络暴力成因观点的学者资质如表3.1,网络暴力成因高频次整理的观点如表3.2。H1社会环境与网络暴力行为负相关;H2网络环境与网络暴力行为负相关;H3媒体环境与网络暴力行为负相关;H4网民心理与网络暴力行为负相关。有学者基于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讨论网络暴力的成因,提出风险共振是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本源头,群体传播时代具有传播风险,在风险社会下青少年的不安感突出导致出现将内心情绪在网上宣泄的情况,也有学者提出新的研究视角,风险感悟的作用促发人们在网络的抗议行为,因而有假设H5,该假设属于探寻求索性假设。H5风险共振与网络暴力行为正相关。3.1.2变量设计与理论模型1.内因潜在变量及外因潜在变量的观察变量设计根据理论梳理,内因潜在变量网络暴力的观察变量有:语言暴力、图片暴力、视频暴力、个体隐私信息公开。四个维度外因潜在变量的观察变量表如下表3.3。2.网络暴力成因途径模型图根据文献研究法对网络暴力成因的汇总整理,有网络暴力成因途径模型图3.1。3.2问卷设计情况3.2.1问卷设计问卷通过问卷星设计并发放至社交媒体平台。为保证问卷质量,在问卷第一题设置了选项跳转,即没有见过网络暴力的用户能够直接结束作答,并将其问卷设置为无效问卷;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受访者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间回答。测试版反应的问题有:尽量将网络暴力通俗化;增加了网络暴力旁观者在心理方面的一个选项好奇心理。最终构成的有关网络暴力成因的问卷设计如下表.3.2.2问卷前测在预测试中,通过问卷星共发放107份问卷,回收率100%,华而不实有效问卷有78份,问卷有效率约为72.9%。为检测问卷的有效性及可靠性,用SPSS20.0进行探寻求索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量表中的各个维度能否有效。通过因子分析发现,见表3.5,KMO值为0.812KMO0.7表示清楚变量的相关性足够高,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725.448,显着性水平小于0.001,拒绝零假设,表示原始变量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用使用因素分析法。总体样本数据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877,表示清楚样本数据内部一致性高。由表3.6可见,各个变量的标准化载荷均高于0.5,所以所有题项均能够保存。以下为参考文献着作类: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2刘建明.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编译出版社.2020.4崔蕴芳.网络舆论构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5张明新.介入型政治的崛起中国网民政治心理和行为的实证考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6余红.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7吴明隆.构造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10.8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9美戴维迈尔斯着,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菲利普鲍尔着,暴永宁译.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M.现代中国出版社.2018.期刊类:1王艺.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非理性互动类型及影响因素J.当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0(10):63-67.2刘绩宏,柯惠新.道德心理的舆论张力:网络谣言向网络暴力的演化形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1,4007:37-61.3蔡荣.网络语言暴力入刑正当性及教义学分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1,20(02):63-72.4毛向樱,康书豪.自媒体网络暴力的传播形态及应对策略J.新闻战线,2021(02):22-23.5李华君,曾留馨,滕姗姗.网络暴力的发展研究:内涵类型、现在状况特征与治理对策基于2020-2021年30起典型网络暴力事件分析J.情报杂志,2021,36(09):139-145.6展江,刘亚娟.江歌命案何以成隔海打牛的舆论审讯?J.新闻界,2021(01):18-27.7田维钢,张仕成.群体传播时代的传播风险及其成因分析J.现代传播,2021(05):20-23.8林爱珺.网络暴力的伦理追问与秩序重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04):111-117.9李良荣.新生态新业态新取向2021年网络空间舆论场特征概述J.新闻记者,2021(01):16-19.10张武桥,黄永林.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研究以成都女司机变道被暴打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21,34(10):85-90+27.11施鑫.犯罪场视域下网络暴力行为的控制途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1):31-38.12陈纯柱,刘娟.网络主播监管中的问题与制度构建J.探寻求索,2021(06):136-145.13张爱军.情感的困斗与网络政治暴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46(06):89-96.14陈美华,沈广倩.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及对语言教育政策的若干考虑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5):86-92.15王智勇.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J.人民论坛,2021(17):133-135.16刘绩宏.网络谣言到网络暴力的演化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2021(03):83-85.17安丽梅.从网络暴力谈网民道德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21(02):92-95.18徐才淇.论网络暴力行为的刑法规制J.法律适用,2021(03):102-108.19姜方炳.空间分化、风险共振与网络暴力的生成以转型中国的网络化为分析背景J.浙江社会科学,2021(08):52-59+157-158.20桂勇,李秀玫,郑雯,黄荣贵.网络极端情绪人群的类型及其政治与社会意涵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数据(2020)的实证研究J.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