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家家训文与武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日语论文.docx
-
资源ID:73323833
资源大小:23.5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日本武家家训文与武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日语论文.docx
日本武家家训文与武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日语论文在日本,固然武士统治的时期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武家社会所造就的日本人的感受方式、考虑方式、行为方式等对日本的国民性仍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武士在历史上的社会存在逐步遭到中国学界的更多关注。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世的武士是战斗者, 提起武士,人们头脑中会浮现携带弓箭和刀,骑着马在日本荒无人烟的原野上奔驰的形象 。而到了息兵偃武的近世则发生了转变,武士变成了不事战斗,整日 在榻榻米上奉公 的官僚人员。但实际上,武士的身份能否实现了前后完全割裂的、彻底的转变呢? 在武士发展的历史经过中,留下了很多真实反映武士思想状态的文献 武家家训。它出现于武士登上政治舞台之初,伴随着武家社会势力整合乃至把握全国政权并长期实行统治的整个经过,反映了武士的社会存在、生存状态、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本文拟以武家家训为基本资料,对武士登上政治舞台以来的 文武之道 、即 武 与 文 的两种修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略作讨论。 一、以武为本 ( 一) 武艺 武士产生于以武力争夺土地资源的斗争之中。从平安时代( 794 1185 年) 中期起,以 公地公民制 为中心的集权制趋于瓦解,大化改新( 645年) 后建立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私有制取代,私有庄园大量增加。在这一背景下,保卫庄园利益、解决各种纠纷的私人武装 武士,开场登上历史舞台。 随着庄园内部、庄园之间、庄园与之间的矛盾争端频频出现,武士的势力也日益扩大,开场构成跨庄园、跨地区的武士团。另一方面,贵族社会的分化是武家领袖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出于维持全国的社会秩序,担负军事、警察职能的需要,贵族社会中逐步分化出一个以骑马射箭等武艺为专业职能的特定社会阶层,当时称之为 弓马之士 ,其实就是军事化的贵族。他们中的一些人来到远离京都的其他地区开发自个的领地,招募其他武士,自个充当武士团的领袖。出于对政权和贵族地位的崇拜感,地方上的土豪和中小武士也乐于集结在这些人的麾下,拥护他们做地方上的领袖。当时,在武士中拥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大多拥有皇族、贵族的背景。平安末期站在政权斗争前沿的平氏和源氏两大武士团,都是以皇族赐姓、降为臣籍的豪族为领袖集结起来的武装气力,号称 武家栋梁 。关于当时武士的战斗形式,人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识。 武士就其产生来讲,正如 弓马之士 这个词所表示出的,是以骑马和射箭为基本战斗方式的。 能够讲,无论通过哪一种途径成为武士,通晓武艺战事都是基本条件。 整个中世,从镰仓时代( 1185 1333 年) 武士登上历史舞台到各武士团之间势力整合、武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室町( 1336 1573 年) 、战国时代( 1467 1573 年) ,日本全国都处于政权分立的动乱状态。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武艺不仅直接关系着武士个人的生死,更关系着武士一家的兴衰荣辱,关系着所在武士团的存亡。在这种情况下,武士自然会用心习练武艺。习武属于武家社会的 默认项 ,不必刻意谆谆教诲,所以家训中很少见到有关武艺的条款。 尽管如此,还是能够发现一些教诲家人子弟努力习武、培养家中好武之风的训诫。作于战国时期的(黑田如水教谕中有 若大将以亲操枪刀、亲习马术为匹夫之事,不肯习练,诸士武艺亦难有进益 ,要求一家之主在习练武艺方面以身作则。战国末期的(加藤清正掟书中也有 清晨起修兵法,进早餐,习弓射、步枪、马术。诸士中武勇过人者当褒奖,增其俸禄领地 。以 俸禄领地 的利益刺激作为催促家臣勤习武艺的手段。在主君的督责下,武士自幼年起接受战争教育,在胆量和技能上进行锻炼。 能否能成为合格的战斗者,是评价一个武士最根本的标准。进入息兵偃武的江户时代( 1603 1867 年) ,德川幕府建立起稳固的统治,武士完成了从 打天下 到 治天下 的角色转换之后,武家家训中关于武艺的教诲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显示出增加的趋势。 作为江户幕府贯穿的主题就是治世不忘武道。 生于武家不谙武道,便如猫儿不会捕鼠 , 仕将军之任,汲武家之源流者,不忘武道,最为紧要 , 武家于治世乱世均不可怠惰武道,武道乃性命攸关 , 不通武道者,于太平之世失武道,有如木刀,形如真刀而无真刀之用。不通武道之武士,形似武士,其实更劣于百姓町人。是故武家达于武道者,乃知家职,为天下大宝。 这篇训诫将 武 解释为治乱皆通的武士生活准则,要求上至将军,下至一般武士都要保持 武 的特质。其他家训中也有很多教人勤习武艺的讲法。如,(肥后侯训诫书教诲要严格监督藩中武士修习武艺,规定每两个月有一、两次在本地或江户演习武艺,进行评判,以为催促。 (酒井忠恭家训告诫家中人勉力武艺修行,不要拘于某一流派,要博采众长。江户时代的德川御三家之一 水户藩主的(德川光国教训花费大量笔墨对习武给出了切实中肯的指导,包括训练项目、训练技巧、武器选择等方面,舍华务实的训诫具体表现出了和平常期一个藩主在武艺方面对继承人的期望。这些表现出武士在和平年代居安思危、保持尚武精神的努力。 能够看出,武士始终以为,武力是武士缘以立身、区别于其他阶级的根本标志。战争年代的武士把习练武艺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武力遭到秩序制约的和平年代,保持尚武精神同样是武士的要务。德川幕府实行兵农分离、农商分离的政策之后,中国区分职业的士农工商 四民 制度在日本从政治制度上被固定化, 四民有业 变成 人有四等 ,不只是职业,更重要的是身分。武士怎样具体表现出与其他阶级身份的差异,武士之 武 怎样得到弘扬,自然成为新时期的课题。基于这一点,重视习练武艺的教导在武家社会发展经过中得到了贯穿。 ( 二) 军法 由于武士不仅仅是单兵作战的战士,同时作为军事组织领袖肩负着部署、指挥战斗的责任,因而必须把握相关的知识。武家社会将军事类的规定称为 军法 ,有关战略战术的兵法以及军团配置的阵法等也包括在华而不实。 中世的割据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发展。随着长枪和步枪在战场的应用及交战规模的扩大,战斗方式越来越趋向于规模化和集团化,与此相应,战术的运用逐步遭到重视,战斗部署和运筹帷幄的理论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 军法 之训显示出了强烈的个性特点。战国初期的越前大名朝仓敏景在(朝仓敏景十七条中教诲,在军事行动中要 详察虚实,密整军力,善用权谋,临机应变 ,以此来获得胜利。同为战国大名之作的(北条氏纲公御书置教诲,得胜时不要轻敌, 合战胜利则生骄心,轻侮敌手,行动草率。须慎。因而亡家者古来甚多。 十分是(武田信繁家训,在军事理论方面是极为重要的一篇。它出自战国名门武田家,内容涵盖极为广泛。例如,战时的内部管理方面, 不可过疑。三略云,三军之祸,莫过怀疑。 武略及其他机密事,不可泄漏。易经云,其机不密则成害。史记云,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再如,在对外作战方面, 我军占优势,当马不停蹄,一鼓作气,击溃敌军。若敌军势不崩,则可重整旗鼓再战。三略云,战如风发。 须避正面,寻小路。古语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家训每一条都是引经据典,反映出当时日本武士对中国汉学的吸收。 经历了织丰政权以后,日本迎来了和平的江户时代,武士团之间的战争被禁止,社会上建立起和平的秩序。尽管如此,武家家训仍然会经常提到 军法 。这时 军法 的意义在于应对万一的预备,家训一般要求后代 军法常在心 ,以免 一旦临事,行事悖法 ,失了武家本分。然而战事的缺失使武士无从总结实践经历体验,江户时代的军法指的是上代流传下来的固定之法,家训中强调的都是 军法依定法 , 万不可另出新法 。很多武士家代代保存着军法书卷,要求子弟平日注意学习,做到成竹在胸,一旦战事发生能够依法应对。如水户藩主德川光国在家训中教诲: 军法者,大将不可不知。一旦将军有命,出马临敌,不知排兵布阵之法,怎样成事。 德川光国推崇 七书 , 军学根本,俱在七书, 华而不实尤以(孙子(吴子为重 ,同时主张有所扬弃, 取其当取,弃其当弃 。可见,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常代,武士都会注重学习军事知识,为战事蜂起的一天 时刻准备着 。 ( 三) 武备 武备 即做好随时参加军事行动的准备。准备人员、马匹、武器装备等资源以备随时参加战斗,是武士作为一个军事组织领袖的家训中两个都用,如(细川家训( 熊本家训) 。不过,在不同时期的使用上还是有所区别。 学文 一词的使用贯穿武家家训始终,中世武家家训基本都用 学文 ,近世以来也有很多家训承袭传统使用。至于 学问 ,中世只要个别文化色彩较浓的上层武士使用,如室町时代着名武将斯波义将所着的(竹马抄,近世以后使用得比拟普及,当是儒家文化影响深切进入的结果。 中世武家社会已经具体表现出出 文 与 武 结合的特征。武士作为军事集团领袖,在战争中需要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需要通过读书学习兵韬战略,这使得武士对于文化产生需求,武家家训一般对此是鼓励的。 战国时代(多胡辰敬家训把学文列在幅上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很多家训几乎通篇都是为政之道。 三、结束语 日本武家家训中的文武之论具体表现出了武士社会存在的基本特征,即 文武一体 。自武士登上政治舞台以来,各家皆以旨教诲后代, 励文武两道 、 文武之艺不可懈怠 、把文武之道比喻成 车之两轮 之类的教训俯拾皆是。华而不实战国末期武将黑田如水、长政父子训诫的内容一脉相承,阐述文武相辅相成的道理,阐述为人之主的理念,可谓武家社会文武之论的代表。 古人云,文武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治世用文,乱世用武,自是情理之中。然治世不忘武,乱世不忘文,尤为紧要。 世间安静安泰之时,若大将忘武,必至军法不振,家中诸士心性自然流于柔弱,不好武道,于是武艺懈怠,武具缺乏,便是有的亦蒙尘埃,长枪柄蛀虫,步枪亦生锈,遇有缓急,全不可用。武具荒疏,则军法无定,但起兵乱,必是惊哗不知所处,评定不谐,军法不立,便如临渴掘井一般。所以既生武将之家,不可片刻遗忘武道。如乱世舍文道,则军理不晓,制法不定,治理国家屈枉偏私。无有垂爱家人国民之心,则人多怨谤。但逞血气之勇,无仁义之道,不知体恤士卒,鲜有忠义之为,如此便是偶战得胜,终必衰亡。 大将好文道,非只多读书籍,作诗歌,记故事,好文字。当求诚道,诸事思虑周详,处置无不符合情理,正善恶,明赏罚,深慈悯。大将好武道,非一味好勇斗狠,当知军道,养镇乱之谋,致力武勇,训练士卒,莫懈怠疏忽,有功者赏,有罪者罚,秉正刚勇与害怕,太平之际莫忘合战。只以一己武功为念,乃匹夫之勇,下士所为,非大将之武道。但,若大将以亲操枪刀、亲习马术为匹夫之事,不肯习练,诸士武艺亦难有进益。为大将者,当知根本,且亲习武艺学文,以励诸士。昔人有云,失文武两道,定难治国。 正如黑田家训中所具体表现出的, 武 与 文 的结合是武家领主治国的良方。 文武一体 贯穿于武家社会发展的全经过。武家社会的 武 不仅显见于战乱频仍的中世社会,而且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不见刀兵的近世社会。武士的产生即以武为特色,战争时代武艺是武士的必需技能,军事战斗是武士的主要职能,战事的准备是武士的首要义务。在天下太平之后,尽管大名不能以自个的意志发动战争,实际上处于冻结状态,作为武士存在意义的武力遭到社会秩序的制约,但是各藩的构造仍然沿袭了以往的军事组织特质,这就决定了武士的社会存在仍然以 武 为基本特征。由于这个原因,和平年代的武士得以在武艺、备战、军事素养等各个方面保持了 以武为本 的特色。 同样,武家社会对于 文 的需要不仅显见于武士立于三民之上占据统治地位的近世社会,而且与中世武士理家治国的经历有着割不断的渊源。武家社会中 家 与 国 是相通的概念, 家 与领国是一个统一体。每个武士的家不仅包含血缘关系的组成,也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家臣和领民,因而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经济政治功能的组织。武士观念中的 治家 其实是指管理自个的武士团所辖的领土上的事务,等同于 治国 。中世以来,武士作为军事组织领袖的同时兼任着政治经济的管理者,这就要求他们必须 文武兼修 。武士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以用于军事实践和生产生活,又要在自个的领地上做各方面事务的管理者。领地面积越大,武士作为统治者、管理者的性质就越突出,对于学问和管理经历体验的需求就越迫切,因而武家领袖修习文道更侧重于治政之道。 由以上讨论能够得知,在武家社会发展的历史经过中,武士身上的双重特质得到了一贯的具体表现出,即 以武为本 ,又 文武兼修 。这为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历史上的武士形象提供了可能,进一步来讲,也为从整体角度讨论武家社会与近代社会乃至当代社会的联络提供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