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作电影发展中跆拳道推广的促进作用,武术论文.docx
我们国家动作电影发展中跆拳道推广的促进作用,武术论文内容摘要:为探寻跆拳道运动的推广对中国动作电影的影响, 寻找中国动作电影新的发展方向,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式方法, 对跆拳道运动的推广史以及中国动作电影的发展史进行研究.首先回首了跆拳道的推广经过, 找出跆拳道走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段.以此时间段为节点, 把中国动作电影的发展史分为跆拳道运动在中国推广前以及跆拳道运动在中国推广后两个阶段.把两个阶段进行比拟, 发现中国动作电影的变化.针对其变化, 从3个方面扼要总结了跆拳道运动的推广对中国动作电影的影响.该研究对规划中国动作电影将来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关键词语:跆拳道运动; 推广; 中国动作电影; 影响; 一切武术运动都是同宗同源的, 都缘起于最初的人类远古祖先同自然界的野兽搏斗.人类为了生存, 与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进行抗争, 后来发展成和不同种族之间的斗争. 优胜劣汰 的自然法则, 要求人们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把握一定的搏斗技能, 才能保障生活的安宁, 朝鲜民族古时以农业及打猎为生, 在抵御野兽、对抗入侵与祭祀活动的舞艺中, 逐步演变成有意识的攻防技巧及格斗自卫武艺的雏型, 这就是最初的跆拳道.1955年4月11日, 由包括崔泓熙少将, 李享根陆军大将, 国会副议长, 国会议员, 着名企业家, 着名武馆馆长等各界着名人士组成的名称制定委员会, 提出了各自的名称.通过无记名的投票, 一致通过了崔泓熙将军提出的 跆拳 二字.由此, 产生了 跆拳道 . 跆 字意为脚, 意为像台风一样猛烈地、强劲有力; 拳 字意为拳头, 是用来进攻的武器; 道 即为 人生教育 , 意为人生的正确道路, 是技术方式方法和精神的修炼.在技术体系上, 他们融合了中华传统武术和日本空手道等众多技术, 逐步演变成今日的跆拳道, 即一种独特的以脚法、腿法为主的拳术. 1 跆拳道运动的推广研究 1.1 完善推广期 本着在 推广中完善, 在完善中推广 的宗旨, 1958年组织国军跆拳道在东南亚各地无条件地巡回表演, 并开场有计划地向东南亚各国免费派遣跆拳道教练员来最大限度地推广和普及跆拳道.1961年9月韩国成立了唐手道协会, 后更名为跆拳道协会, 并成为全国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1973年5月, 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在韩国首都汉城成立世界跆拳道联盟 (简称WTF) .世界跆拳道联盟的成立标志着跆拳道内部组织的完善. 1.2 缓慢推广期 1975年, 世界跆拳道联盟 (WTF) 被接纳为国际体育联盟正式会员.1980年, 国际奥委会正式成认了世界跆拳道联盟.此时的跆拳道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基础, 为以后进入奥运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跆拳道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被列为示范比赛项目;在奥运会上的精彩展示, 使其在全世界人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1.3 高速推广期 1989年, 韩国世界跆拳道联盟初次到达北京, 举办了中国首个跆拳道培训班, 跆拳道运动作为竞技体育正式进入中国.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场被列为试验比赛项目;中国跆拳道筹备小组成立, 标志着跆拳道运动正式在中国推广.1994年9月, 在世界跆拳道联盟的协助下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跆拳道比赛, 当时共有15个单位150多名运发动参加了比赛.1995年5月, 共有22个单位250多名运发动参加了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 从此, 跆拳道运动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同年8月, 中国跆拳道协会正式成立.11月, 中国跆拳道协会被世界跆拳道联盟WTF接纳为正式会员.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成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 在女子67公斤以上级比赛中, 陈中夺得冠军, 为中国博得了第一枚也是世界跆拳道史上的第一枚奥运金牌.截止到2021年里约奥运会, 中国共摘得7枚跆拳道奥运会金牌. 2 中国动作电影的发展研究 动作片 (Action Films) 是以强烈紧张的华美动作和刺激紧凑的剧情为核心的影片类型.它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一系列惊险动作, 并且经常表现追逐、营救、战斗、搏斗、逃亡、持续的运动、惊人的节拍速度等场景, 所有核心动作段落的设置都给观众提供一种紧张情绪. 传统意义的动作片能够泛指所有的硬派电影, 而当代意义的动作片则是在综合各种动作元素和剧情设置之后的新类型.中国动作电影有着数十年的历史, 经历了 京剧时代 神话武侠时代 李小龙时代 以及 新动作时代 . 2.1 跆拳道运动在中国推广前的中国动作电影 陈默先生提出中国电影诞生之日, 便是动作电影起源之时.回首动作电影的发展历史, 不难发现, 不同时期的动作电影由于汲取的动作风格不同, 在 打 的风格就有所不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武打电影借鉴了神怪传讲以及京剧武打, 以利用特技手段展现虚幻缥缈的形态特征, 以及使用刀剑或其他冷兵器的武感动作为形态特征, 拥有大量的持器械打斗镜头, 表现出了舞台风格.1970年至1980年, 由于李小龙的出现, 赤手空拳的功夫片兴起, 并逐步取代刀剑武侠电影.李小龙时期的格斗动作及风格, 影响了中国, 乃至整个世界的动作电影. 2.2 跆拳道运动在中国推广后的中国动作电影 1990年后, 中国动作电影进入了一个融合会聚的重构时期, 动作电影的创作, 开场以中国武术为中心, 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中国武术种类繁多, 而每种武术都拥有各不一样的风格特征及哲学思想.编剧、导演提早写作或改编影视脚本, 则会考虑哪一种武术类型合适自个的影片.此时, 跆拳道传入中国, 但并没有进入中国动作电影工作者的视线. 21世纪以来,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 高端的影视拍摄机器和声光电器材促使动作片的拍摄规模日益宏大, 动作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综合化.此时在中国, 已经有大批的跆拳道修炼者.随着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做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的跆拳道进去了中国电影工作人的视野.跆拳道中漂亮的飞腿, 以及飘逸的转身动作开场出如今动作电影中. 3 跆拳道的推广对中国动作电影产生的影响 3.1 跆拳道的推广对中国动作电影动作编排的影响 经历几十年发展的动作电影, 数量颇为庞大, 各种题材、主题, 各种动作设计早已有人牵涉, 现代创作者要想脱颖而出, 必须求新求变.而跆拳道在国际上的出现以及推广, 给动作电影的工作者一个新的思路.中国的动作电影由于有了跆拳道的参加, 在动作编排中呈现出多个元素, 动作所呈现出的效果愈加精彩.加强了动作电影中动作编排的合理性, 进而使动作电影更具有艺术观赏价值. 中国动作电影中的跆拳道高手, 甄子丹最具有代表性.1978年, 甄子丹受李小龙影响喜欢上自由搏击, 前去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武术队接受训练.在八九十年代参演的电影中, 动作大部分都是采用传统武术动作, 有一小部分具有西洋拳叔以及截拳道, 空手道的影子.但是在2003年的(千机变, 2006年的(杀破狼以及2007年的(导火线的动作设计中屡次使用华美的转身以及空中的飞腿动作.更是根据跆拳道中的三飞踢设计出了自个的成名动作, 空中三腿.跆拳道中的腾空后踢, 腾空后旋等动作更是他在电影的动作设计中经常使用的. 3.2 跆拳道的推广对中国动作电影工作者的影响 跆拳道在中国的推广, 让动作指导在给演员设计动作时, 不再拘泥于中国武术.也由于跆拳道在动作设计上所表现出的显着效果, 动作演员开场学习跆拳道.也使得动作电影工作者们在动作的编排上开场融合其他武术, 包括空手道, 泰拳等. 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成龙开拓了当代动作喜剧电影的先河, 他在电影的动作设计中有着深入的成龙式动作的烙印.在早期的成龙电影中, 动作演员几乎都是有较高特技水平以及拥有传统武术功底的成家班成员.1998年成龙的好莱坞作品(尖峰时刻开场, 成龙电影的动作编排中开场出现了多种元素.在(我是谁最经典的天台对决中, 饰演反派西方打手的就是一名腿法超绝的跆拳道高手.他在电影中展示出了高超的腿法以及惊人的控腿能力.在2020年的(十二生肖中更是开掘国家队跆拳道运发动, 2004年55公斤级跆拳道全国冠军张蓝心, 在电影(十二生肖中担任主要演员.在电影中, 跆拳道选手出身的张蓝心屡次使用标准的双飞踢, 旋风腿等技术动作, 成为这部电影中的一大亮点. 3.3 跆拳道的推广对中国动作电影素材的影响 动作电影的创作素材也不单局限于中国传统武术的门派之争, 出现了以跆拳道题材的动作电影.固然中国武术博大精深,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挖掘, 很多动作电影的动作以及情节的设计不免落入俗套.以跆拳道为题材的动作电影, 使中国动作电影愈加丰富, 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2004年由麦丽丝执导, 陶红与吴迪主演的体育电影(跆拳道上映.(跆拳道讲述了刘立和杨开是一对好朋友如何从跆拳道喜好者, 成长为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跆拳道运发动的故事, 刘立在奥运会决赛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踢伤后, 又以顽强的毅力站立起来继续拼搏, 最后博得了胜利.在这部电影中, 不只着力于跆拳道华美的动作, 更多的是对跆拳道精神的诠释.这部电影反映了跆拳道在中国推广后, 中国动作电影工作者对跆拳道全新的理解. 4 结束语 任何事物若要保持活力, 就需要不断的引入新的刺激.中国动作电影要获得更好的成绩, 就要不断的创新, 不断汲取新的元素.由一维发展方式, 变成多维发展.保持本身特色的同时, 海纳百川, 吸收其他各国武术运动的精华要髓, 使动作电影不断革新, 这样才能吸引观众, 得到观众的青睐. 以下为参考文献 1张雷, 杨毅.跆拳道发展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20 (12) :165-168. 2杨龙.论跆拳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J.体育科技, 2018 (7) :158-169. 3王丹.中国功夫元素在电影中的发展及演变J.电影文学, 2021 (5) :36-38. 4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