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话题及方法,心理语言学论文.docx
历史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话题及方法,心理语言学论文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 Lakoff、Johnson和 Turner 等人对隐喻的研究创始了认知语言学的新纪元,九十年代进入一个新阶段,提出 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1994; Fauconnier Sw eetser,1996 ,成为学、新认知语用学、认知符号学、认知诗学、认知叙事学、认知社会语言学等王寅,2020 ; 在研究方式方法上开场关注历时研究和实证研究,早期研究具体表现出为原型理论和范畴化Winters,1987; Kemmer,1992 、隐喻理论Sweetser,1982,1990; Traugott,1982,1985;Dirven,1985; Geeraerts,1988 以及对历时与共时关系的探寻求索Langacker,1987,1999 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家开场注重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方法Geeraerts,1997,1999 ,例如 1990 年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的主题就是 共时与历时: 语言历史与认知 1996 年在柏林又召开了主题为 历史语义学与认知 的大会。很多历史语言学家尝试运用认知语法理论来解释语言的变化 Kemmer,1992; Winters,1988,1992,1997,2002 ,这表示清楚历史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认知机制越来越感兴趣,认知语言学家也日益关注语言的历时变化。2007 年在波兰克拉波夫召开的的意义,就必须了解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例如 silly 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意义是不同的: blessed 古英语 、 simple/ignorant 中世纪 、 innocent 十五世纪 、 weak 十七世纪 、 foolish 当代英语 .文本只是激活译者的意义潜势网络,识解和选择要受文本中的语言主体在一定时空内的认知制约,这是一个双重认知的经过。这就要求译者对源语言的概念系统及其构造系统的内在联络和目的语的概念系统及其构造系统的内在联络进行比拟和分析。再如对现代文本的翻译,译者应考虑其互文性,一是体裁互文,二是文化互文,在翻译经过中必须参照文本的语言内认知因素和语言外认知因素,才能使译文忠实于源文本信息。 在教学实践方面,例如对语法构造 it oc-curs to me that. . . 的理解,老师应借助词典和语料库检索,以数据为驱动data-driven ,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语项的原型意义构造,考察该语法构造的历史变化及使用实例,进一步解释该语法构造的认知动因,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这个语法构造。另外,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提倡文本作者意义观,即阅读的双向建构思想,首先成认文本意义的历史性,阅读就是当下读者与文本历史的对话,对文本所提供的客观意义和读者所赋予的主观意义进行综合解释和诠释,而不是纯粹地复原文本意义,固守解构主义语言观。 在词典编撰方面,传统的方式方法是采用描写主义如 COBUILD 等 和历史主义如 OED等 的编写原则,近年来又产生了认知取向的编写原则,例如(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从认知的角度、隐喻的思维来具体表现出概念系统内的跨域映射。根据历史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编撰的词典则要强调词条信息的语境化,根据词义之间的认知联络编排,例如转喻一词多义现象,不但要考虑其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概念映射,而且还应注意词条信息的历史变异等。由于读者在参考词典意义时对概念的理解通常是通过辨别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凸显以获得语言的意义,因而词典的编纂应以 使用者为本位 ,尤其对历史词典的编撰,应适当做一些修订,由于意义的复杂性在于话语背后隐藏着超语言信息,同时超语言信息还会带来意义的复杂性,这是一个双向的认知经过。 6. 结束语 历史认知语言学努力构建 CAS 理论研究范式,标示着语言学研究向自然科学方向发展的趋势。以复杂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式方法来观察、认识和改造世界,是科学发展之必然。基于复杂性理论的语言观,扩展了传统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有助于揭示在很多领域语言研究的共性,包括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教育、神经科学、民族学、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符号学、儿童语言发展、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双语现象、语言进化等。历史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反映了人类的认知已经超越了本体论层面,预示着认知语言学复杂性研究范式的兴起。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也给我们提供了将来新的研究方向,包括语料库分析、跨语言比拟、语法化的人类学研究和历史研究、心理和神经科学实验及计算模型等Ellis Larsen-Freeman,2018: 2 ,这也是历史认知语言学所要竭力探寻求索的领域。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国家丰富难得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现存的语言与方言进行历史认知语言学研究。例如,我们能够从微观层面,对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当代汉语等历史时期的汉语音变现象、形态构造等进行分析,以探寻求索汉语的历时变异和认知机制等。同时,也应该关注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认知语言学研究,进一步推动本土化的深切进入研究,深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同时为语言类型学的历史认知研究做出应有的奉献。